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与模拟试卷分项汇编专题 (含解析)
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与模拟试卷分项汇编专题14 免疫调节(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与模拟试卷分项汇编专题14 免疫调节(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山西·统考高考真题)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1.B
【分析】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详解】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
②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
③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并且分裂分化,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③错误;
④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④正确;
⑤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⑤正确。
故选B。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逃逸”。关于“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B.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
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
D.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
2.C
【分析】癌细胞的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若被“覆盖物”覆盖,则人体的免疫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也就无法将之清除,A正确;
B、若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丢失,会造成人体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发生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B正确;
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继而出现“免疫逃逸”,则可推测该产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使其具有无限繁殖能力,C错误;
D、若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3.(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3.C
【分析】图中a-b段病毒入侵并增殖,同时机体开始进行特异性免疫,T细胞数量增加;随后b-c段病毒数量减少,T细胞数量也减少并趋于稳定。
【详解】A、a-b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进而使病毒暴露出来,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B正确;
C、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使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D正确。
故选C。
4.(2023·山东·高考真题)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体内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血浆中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GC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GC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
4.C
【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详解】A、艾滋病是由于HIV侵染免疫细胞导致的疾病,而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GC不可用于治疗艾滋病,A错误;
B、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肾上腺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B错误;
C、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相应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C正确;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得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的分泌,D错误。
故选C。
5.(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5.C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A错误;
B、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
C、过敏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
D、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的表面,D错误。
故选C。
6.(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有关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75%的乙醇能破坏病毒结构,故饮酒可预防感染
B.疫苗接种后可立即实现有效保护,无需其他防护
C.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故洗热水澡可预防病毒感染
D.吸烟不能预防病毒感染,也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
6.D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75%的乙醇能破坏病毒结构,但饮酒时一方面因为酒精浓度达不到该浓度,另一方面饮酒后酒精并不一定直接与病毒接触,故饮酒达不到预防感染的效果,A错误;
B、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可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关的记忆细胞,疫苗接种后实现有效保护需要一段时间,且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强,疫苗并非长久有效,故还应结合其他防护措施,B错误;
C、洗热水澡的温度通常较低,达不到将病毒杀灭的效果,且病毒入侵后通常进入细胞内,无法通过表面的热水进行杀灭,C错误;
D、吸烟不能预防病毒感染,也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且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应避免吸烟,D正确。
故选D。
7.(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7.B
【分析】体液免疫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详解】A、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伤口清理后,若密闭包扎会导致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使病情加重,A错误;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出现的过敏反应是机体排除外来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功能,属于免疫防御,B正确;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发生的是被动免疫,保护时间较短,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发生的是主动免疫,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保护时间较长,D错误。
故选B。
8.(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8.C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并未完全清除,A错误;
B、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引起免疫,因此人体内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B错误;
C、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细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攻击另一只眼球中的晶状体蛋白,属于体液免疫,是一种自身免疫,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9.(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乙肝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的传播,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重组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一种病毒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上述重组乙肝疫苗不会在人体中产生乙肝病毒,原因是_____。
(2)制备重组乙肝疫苗时,需要利用重组表达载体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中表达。重组表达载体中通常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_____。能识别载体中的启动子并驱动目的基因转录的酶是_____。
(3)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后,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中,需要从酵母细胞中提取_____进行DNA分子杂交,DNA分子杂交时应使用的探针是_____。
(4)若要通过实验检测目的基因在酵母细胞中是否表达出目的蛋白,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
9.(1)重组乙肝疫苗成分为蛋白质,无法独立在宿主体内增殖
(2)筛选 RNA聚合酶
(3)核染色体DNA 被标记的目的基因的单链DNA片段
(4)通过使用相应抗体,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mRNA是否翻译形成蛋白质
【分析】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重组乙肝疫苗的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的一种病毒蛋白。蛋白质注入人体后,无法完成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无法独立增殖。
(2)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用于转化细胞的筛选。
RNA聚合酶结合目的基因启动子并驱动转录。
(3)检测的对象是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中,故提取酵母细胞染色体进行目的基因鉴定。
基因探针是一段带有检测标记,且顺序已知的,与目的基因互补的核酸序列。
(4)要检测出目的基因是否表达,除了需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外,还需要检查目的基因是否转录与表达。检测是否转录,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是否翻译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10.(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某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后,其血清抗体浓度相对值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疫苗保留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_______。
(2)据图判断,该疫苗成功诱导了机体的_______免疫反应,理由是______。
(3)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是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是_______。
(4)若排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对该动物骨骼肌的直接侵染作用,确定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图中部位①)。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感受器,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上的信息传导变化是:________,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的信息传递变化是:_______。
10.(1)抗原性
(2)体液 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增多了
(3)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效应器(骨骼肌)部位,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 若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则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
(4)电信号传导受阻 不能产生化学信号
【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反射弧中经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3、减毒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在人工条件下使其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其繁衍能力和免疫原性,以此制成减毒活疫苗。
【详解】(1)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保留了该病毒的抗原性,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据图判断,该疫苗成功诱导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理由是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一段时间后,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增多了。
(3)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了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若骨骼肌功能损伤,则用电刺激骨骼肌(效应器),则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否则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因此实验思路是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肢体效应器(骨骼肌)部位,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若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则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
(4)脊髓灰质炎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即运动神经元功能损伤,失去传递电信号以及产生神经递质的功能。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感受器,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受到损伤,不能接受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的刺激),从而导致神经纤维②不能传递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故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上的信息传导变化是电信号传导受阻。正常情况下,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相当于一个突触,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感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神经纤维②功能受损,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故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的信息传递变化是不能产生化学信号。
1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控制骨骼肌收缩的关键结构,其形成机制见图。神经末梢释放的蛋白A与肌细胞膜蛋白Ⅰ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的受体(AChR)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最终形成成熟的神经肌肉接头。
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_________内流,随后Ca2+内流使神经递质ACh以_________的方式释放,ACh结合AChR使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
(2)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者采用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患者AChR抗体,大部分呈阳性,少部分呈阴性。为何AChR抗体阴性者仍表现出肌无力症状?为探究该问题,研究者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
①假设一:此类型患者AChR基因突变,不能产生________,使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丧失,导致肌无力。
为验证该假设,以健康人为对照,检测患者AChR基因,结果显示基因未突变,在此基础上作出假设二。
②假设二:此类型患者存在_________的抗体,造成_________,从而不能形成成熟的神经肌肉接头,导致肌无力。
为验证该假设,以健康人为对照,对此类型患者进行抗体检测,抗体检测结果符合预期。
③若想采用实验动物验证假设二提出的致病机制,你的研究思路是_________。
11.(1) Na+ 胞吐
(2) AChR A A不能与肌细胞膜蛋白Ⅰ结合形成复合物,无法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AChR不能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 给健康的实验动物及患病的实验动物注射等量的蛋白A,采用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观察患者A抗体是否出现阳性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1)兴奋是以电信号传至神经末梢的,因此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钠离子内流,随后Ca2+内流使神经递质ACh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使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
(2)①若患者AChR基因突变,不能合成AChR,也就不能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使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丧失,导致肌无力。
②若患者AChR基因未突变,即能合成AChR,但又不能形成成熟的神经肌肉接头,很可能是存在A抗体,造成A不能与肌细胞膜蛋白Ⅰ结合形成复合物,无法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AChR不能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
③该实验目的是验证此类型患者存在A的抗体,可设计实验思路如下:给健康的实验动物及患病的实验动物注射等量的蛋白A,采用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观察患者A抗体是否出现阳性。
一、单选题
1.(2023·安徽安庆·安庆一中校考三模)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HA分为H1~H18等亚型,NA分为N1~N11等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宿主有人、猪及禽类等。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微小变异,从而能够逃避体内免疫系统的识别。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地区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可能不同
B.甲型流感病毒的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参与
C.一个B细胞可接受多种甲型流感病毒刺激
D.接种甲型流感疫苗后仍可感染甲型流感病毒
1.C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根据核酸类型,可分为DNA病毒或RNA病毒。
2、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人体内B细胞的种数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详解】A、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HA分为H1~H18等亚型,NA分为N1~N11等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因此不同地区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可能不同,A正确;
B、流感病毒寄生在细胞内,会引起细胞免疫,B正确;
C、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C错误;
D、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微小变异,所以接种疫苗后仍可感染流感病毒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没有对新突变病毒的记忆,D正确。
故选C。
2.(2023·河北沧州·校考模拟预测)下图是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结构与原理,抗体1和抗体2可分别与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不同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1与抗体3可以特异性结合:胶体金吸收光能后呈现红色。检测时、将鼻、咽拭子中的样本洗脱到缓冲液后,滴加在点样处,样本沿箭头方向移动,之后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快速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抗体1-胶体金可以移动;抗体2、抗体3分别固定在检测线,质控线:质控线识别、捕获富余的抗体1-胶体金。
A.某些抗体可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B.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体内至少会产生两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C.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的免疫学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D.若检测线和质控线均未出现红色,则被检测者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D
【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依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检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详解】A、由“抗体1与抗体3可以特异性结合”可以推测,某些抗体可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A正确;
B、由“抗体1和抗体2可分别与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不同抗原特异性结合“可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体内至少产生两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的免疫学原理是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C正确;
D、若点样处不含新型冠状病毒,则抗体1仅与抗体3结合,因此若检测者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则检测线不出现红色、质控线出现红色,D错误。
故选D。
3.(2023·安徽合肥·合肥一中校考模拟预测)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有使用 PD-1 抗体、使用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癌症疫苗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癌细胞通常只有原癌基因而没有抑癌基因,因此具有增殖失控的特点
B.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C.细胞毒素与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
D.给病人回输改造后的 B 细胞,可提升病人免疫系统识别与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3.C
【分析】癌细胞指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A 、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所以癌细胞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错误;
B、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错误;
C、单克隆抗体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细胞毒素可以杀死细胞,因此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可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C正确;
D、给病人回输改造后的B细胞,不能提升病人免疫系统识别与杀伤癌细胞的能力,因为B细胞不能分泌抗体,只有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
4.(2023·黑龙江大庆·大庆实验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桥本氏病是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细胞所致,遗传因素、高碘饮食均与该病的发生有关,且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桥本氏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怕冷、乏力、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等症状
B.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桥本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桥本氏病的发生体现了生物的性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
D.桥本氏病的发病率与性别有联,其致病基因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
4.D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桥本氏病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细胞所致,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怕冷、乏力、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更多)等,A正确;
B、桥本氏病是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细胞所致,即抗体破坏了自身正常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遗传因素、高碘饮食均与该病的发生有关,且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该病体现了生物的性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还与高碘饮食有关,C正确;
D、通过题干信息,虽然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而且还受高碘饮食有关,无法判断致病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5.(2023·黑龙江大庆·大庆实验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临床上发现,某些新冠患者早期病情较轻,后期病情突然加重造成肺损伤,其机制如下图所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的方式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PC细胞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潜巴细胞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
C.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后,制备得到的抗体能促进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
D.若疫苗接种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相应记忆细胞数量偏少导致免疫预防效果降低
5.C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必须寄生于活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图中APC细胞即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A正确;
B、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功能,增强了免疫反应,B正确;
C、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抑制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从而有助于阻止后期病情的加重,C错误;
D、若疫苗接种间隔时间过长,记忆细胞数量偏少导致免疫预防效果降低,D正确。
故选C。
6.(2023·重庆·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全球首个鼻喷新冠肺炎疫苗已获准临床试验,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片段,制成活病毒载体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径,激活局部免疫应答和全身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保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疫苗需侵入人体细胞中经基因表达后才能发挥作用
B.疫苗制备过程中,对流感病毒进行改造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若接种者之前感染过流感病毒,该疫苗可能失灵
D.该疫苗通过激活淋巴细胞,产生记忆细胞、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
6.B
【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详解】A、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需要在人体细胞中经基因表达,产生蛋白质等物质后,才能作为抗原发挥作用,A正确;
B、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若接种者之前感染过流感病毒,其体内有相应抗体,该疫苗可能因为与抗体结合而失灵,C正确;
D、该疫苗进入人体内,可通过激活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分别由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且两种免疫方式均可产生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B。
7.(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这种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称为超敏反应。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其中Ⅰ型超敏反应是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发生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除过敏原和Th细胞的刺激外,淋巴因子IL-4也发挥了作用
B.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图中浆细胞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C.过敏原与体液中IgE特异性结合后刺激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超敏反应
D.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小血管通透性增强,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7.C
【分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详解】A、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抗原和Th细胞的共同刺激,其中Th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Ⅱ-4也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
B、过敏原具有抗原特性,再次入侵机体时,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释放更多的IgE,B正确;
C、体液中的IgE吸附到致敏肥大细胞表面,与过敏原结合后刺激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机体的超敏反应,C错误;
D、机体超敏反应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小血管通透性增强,发生快、消退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具有遗传倾向,D正确。
故选C。
8.(2023·河南洛阳·统考模拟预测)某人的一只眼球意外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一段时间后,患者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开始受影响,医生建议立即将其摘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未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晶状体破裂后,晶状体蛋白作为抗原物质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D.眼球受伤导致机体产生的抗体被运送至另一只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8.B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细胞免疫过程为: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
【详解】A、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并未完全清除,A正确;
B、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引起免疫,因此人体内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B错误;
C、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细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攻击另一只眼球中的晶状体蛋白,属于体液免疫,是一种自身免疫,D正确。
故选B。
9.(2023·广东·模拟预测)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吞噬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②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③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组织胺、NO、CO、CO2能作为体液因子;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④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⑤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⑥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包括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⑦只有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完全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9.B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①吞噬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①正确;
②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而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②正确;
③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并揭示了遗传学定律;组织胺、NO、CO、CO2能作为体液因子;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③正确;
④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现并清除体内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④正确;
⑤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缺陷病,⑤错误;
⑥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包括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⑥正确;
⑦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主要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⑦错误。
故选B。
10.(2023·江苏南通·统考三模)环孢菌素A是一种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天然环肽,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孢菌素A与几丁质、ATP共有的元素组成为C、H、O、N
B.环孢菌素A在核糖体上合成,结构中含10个肽键
C.高温失效的环孢菌素A仍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显蓝色
D.环孢菌素A可用于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疗
10.A
【分析】环孢菌素A是一种天然环肽,其元素组成为C、H、O、N,由11个氨基酸组成,故其在核糖体上合成,结构中含有11个肽键。
【详解】A、环孢菌素A是一种天然环肽,几丁质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聚合而成的,故环孢菌素A与几丁质、ATP共有的元素组成为C、H、O、N,A正确;
B、环孢菌素A是的化学本质是环状多肽,由11个氨基酸组成,故其在核糖体上合成,结构中含有11个肽键,B错误;
C、高温失效的环孢菌素A中的肽键没有被破坏,仍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显紫色,C错误;
D、环孢菌素A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而艾滋病则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故不能将环孢菌素A用于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疗,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11.(2023·河南新乡·校考模拟预测)近年来,狗和猫等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伴侣,但它们也可能成为致命的元凶。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毒会入侵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人突然被狗追咬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传导,兴奋传至________使人产生痛觉。
(2)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原因是________。
(3)惊吓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而出汗,此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________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快,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
(4)人若被狗咬伤后,要立即到医院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病毒血清。狂犬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_______,其作用主要是刺激机体建立特异性免疫,此过程中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是________。当下次被狂犬病毒侵染时,________细胞会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从而分泌大量抗体,快速消灭抗原
11.(1)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大脑皮层
(2)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4)抗原 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记忆B 浆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在神经元细胞间以化学信号的方式进行传递;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各种感觉的产生都在大脑皮层。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
【详解】(1)人突然被狗追咬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神经元细胞间以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当兴奋传至大脑皮层时,可形成痛觉。
(2)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是因为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此时人的血压也会升高,心跳也会加快,随着神经活动加强,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3)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惊吓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而出汗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快,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4)人被狗咬伤后,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狂犬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此过程中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当下次被狂犬病毒侵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
12.(2023·四川内江·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一模)如图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 X、Y 表 示囊泡, 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请回答问题:
(1)已知囊泡 Y 内“货物”为水解酶, 则结构⑤可能是_________。 若该细胞为浆细胞, 则 乙图中的细胞“货物”最可能是_________。
(2)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 货物” 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 据图推测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 Sedlin 蛋白是一种转运复合体蛋白, 研究表明其在甲图中从③到④的囊泡运输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验证 Sedlin 蛋白的作用机制, 现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请完善实验思 路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实验材料: 正常小鼠浆细胞、生理盐水、含 Sedlin 蛋白抑制剂的溶液、放射性标记的氨基 酸、放射性检测仪、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思路: 将正常小鼠的浆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 置于含放射性氨基酸的细胞培养液中, 编 号为 a 、b;a 组细胞注射适量生理盐水, b 组细胞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 用放射性检测仪对③和④处进行放射性检测。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溶酶体 抗体
(2)囊泡上的蛋白质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特异性)结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
(3)等量含Sedlin蛋白抑制剂的溶液 a组细胞中③的放射性低于b组细胞中③的放射性,且a组细胞中④的放射性高于b组细胞中④的放射性/a组细胞中③④有放射性,b组细胞中③有放射性
【分析】分析甲图:①为细胞核,②为细胞质,③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⑤为囊泡。分析乙图:细胞内囊泡中的物质通过胞吞的方式释放。
【详解】(1)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可能是溶酶体。若该细胞为浆细胞,则乙图中的细胞“货物”最可能是抗体。
(2)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或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
(3)为验证Sedlin蛋白的作用机制,a组为对照组,注射适量生理盐水,b组为实验组,应该抑制Sedlin蛋白的产生,所以注射等量的含Sedlin蛋白抑制剂的溶液。因变量为检测细胞中的放射性,因此应该用放射性检测仪对细胞中③(内质网)和④(高尔基体)的放射性进行检测。
若a组细胞中③(内质网)的放射性低于b组细胞中③(内质网)的放射性,且a组细胞中④(高尔基体)的放射性高于b组细胞中④(高尔基体)的放射性,则可证明Sedlin 蛋白在③(内质网)到④(高尔基体)的囊泡运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2023·陕西商洛·镇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决定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种糖蛋白分子。人体的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等细胞内都有MHC基因,能表达出MHC分子。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及MHC分子发挥效应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_____和呈递抗原,其吞噬病毒发挥免疫作用属于人体的第_____道防线。
(2)Th细胞(T细胞的一种)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MHC-抗原复合体识别,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_____功能。
(3)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据图分析,其主要功能是_____。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如B细胞的活化除了需要病原体的刺激,图中_____也是B细胞活化的重要信号分子。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可能是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_____的健康细胞(组织)。
13.(1)摄取、处理 二、三
(2)信息交流
(3)作为抗原的载体(或与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将抗原呈递给Th 淋巴因子 细胞自身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1)题图中吞噬细胞能将病原体吞噬之后传递给Th细胞,因此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体液中的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也能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的结合物,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因此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发挥免疫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2)Th细胞(T细胞的一种)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MHC-抗原复合体识别,吞噬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h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3)据题图可知,MHC分子能与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作为抗原的载体,同时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如B细胞的活化除了需要病原体的刺激,图中淋巴因子作为信号也能作用于B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可能是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细胞自身的健康细胞(组织)。
14.(2023·江西抚州·金溪一中校考模拟预测)2023年3月以来,随着流感季节的到来,各地进入甲流高发阶段,甲流由甲型H1N1病毒引发。下图1表示甲型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体内抗体、T细胞的数量变化,图2为甲型流感病毒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后人体内抗体浓度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甲型流感病毒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会立即发挥相应的作用,此时病原体已穿越了人体的___________(填相关结构)。在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中,有些是可遗传的,这些免疫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
(2)图1中的①②依次表示___________,这说明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产生的机理是___________。
(3)图2中再次感染后,抗体浓度并没有立即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图2结果对我们疫苗接种工作的启示是___________。
14.(1)皮肤、黏膜 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 T细胞、抗体 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3)再次感染后,记忆细胞先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和少数记忆细胞,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后抗体浓度才会上升 接种疫苗时应分两次(多次)接种,可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分析】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详解】(1)当甲型流感病毒穿越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即皮肤、黏膜后,就会进入机体,体液中的吞噬细胞会立即发挥相应的作用。在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中,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的数量先升高,因此①表示T细胞,②表示抗体。
(3)再次感染后,记忆细胞先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和少数记忆细胞,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后抗体浓度才会上升,因此再次感染后抗体浓度并没有立即上升。在接种疫苗时,应分两次(多次)接种,可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15.(2023·四川南充·阆中中学校考二模)“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毒株,已在全球扩散。研究表明,接种新冠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奥密克戎”引发的病症。下图表示人体初次及再次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两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浓度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将引发机体产生__________(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IgG和IgM均为抗原刺激机体后,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再次应答时,浆细胞可来源于__________。
(2)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当兴奋传到__________会使人产生痛觉。注射疫苗后,部分人出现轻度发热现象,从体温调节的角度说明发热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3)通过多次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浆,有助于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2)大脑皮层 (疫苗引起代谢加快)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康复病人的血浆中含有能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分析】“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毒株,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完成病毒的增殖。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后,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详解】(1)新型冠状病毒入侵机体细胞后可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细胞免疫将被新型冠状病毒入侵的细胞裂解,释放出其中的新型冠状病毒。IgG和IgM均为抗原刺激机体后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再次应答时可由抗原刺激B细胞或直接记忆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主要来源于记忆细胞。
(2)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会使人产生痛觉,因为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注射疫苗后,部分人出现轻度发热现象,是由于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的。
(3)康复病人的血浆中含有能与新冠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多次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浆,可利用其中含有的抗体消灭病毒,有助于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
16.(2023·广东汕头·统考三模)尘螨的粪便颗粒中含有的Der p1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抗原,该物质是一种蛋白酶,能切割气道粘膜细胞间紧密连接的蛋白组分,改变其通透性,从而侵入机体内环境。下图表示Der pl接触皮下APC(抗原呈递细胞)后发生的免疫过程。
(1)图中显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_免疫,细胞①是______细胞,在该免疫过程中,细胞①对细胞②的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敏性个体在______(填“初次”或“再次”)吸入Der p1后,会引发过敏性鼻炎。这是因为过敏性个体在接触Der p1后,其细胞③产生的_______与肥大细胞膜表面的Fc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下的肥大细胞表面。
(3)过敏性鼻炎(AR)的发病率日渐提升,在中医治疗上,常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AR进行治疗。为研究该药汤在治疗Der p1引起的AR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机制,科研人员选用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NEpC)进行体外培养连接成单层,模拟人体HNEpC屏障进行相关实验:
①组使用正常的HNEpC屏障,②-⑤组则使用Der p1处理过的HNEpC屏障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③-⑤组在使用Der pl造模的同时分别加入了不同剂量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药进行培养,检测各组的通透性(反映屏障的功能)以及闭合蛋白与密封蛋白两种细胞间连接蛋白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请尝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麻黄细辛附子汤在治疗Der p1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中的机制与功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体液 辅助性T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再次 浆细胞
(3)降低通透性,并提高闭合蛋白和密封蛋白的含量来治疗Der p1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且高剂量情况下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2、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过程有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细胞①能接受抗原呈递细胞的呈递,表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②是B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且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故过敏性个体在再次吸入Der p1后,会引发过敏性鼻炎;细胞③属于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与肥大细胞膜表面的Fc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下的肥大细胞表面。
(3)分析题意,该实验目的是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在治疗Der p1引起的AR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实验的自变量是Der p1的有无及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的有无和剂量,因变量是通透性(反映屏障的功能)以及闭合蛋白与密封蛋白两种细胞间连接蛋白的含量,据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其它组别的通透性均有所升高(第⑤组除外),而闭合蛋白和密封蛋白的相对值表现为模型组显著降低,但加入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的③④组两种蛋白含量恢复正常,⑤组含量显著升高,据此推测麻黄细辛附子汤在治疗Der p1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中的机制与功效是:可以通过降低通透性,并提高闭合蛋白和密封蛋白的含量来治疗Der p1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且高剂量情况下作用效果明显。
17.(2023·云南红河·统考模拟预测)目前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流感起病急,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初期,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
(2)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糖蛋白,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当流感病毒接触细胞时,HA会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识别并结合,进而启动病毒穿入机制并促使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使病毒进入细胞内。此时要靠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被入侵的细胞,这种作战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奥司他韦主要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奥司他韦在人体内经肝脏和肠酯酶的催化会转化为奥司他韦羟酸,这种物质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是流感病毒NA抑制剂,其作用原理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
(4)接种流感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并发症引起的死亡风险。流感疫苗通常是指: _____________ 。当甲流康复者或注射疫苗者接触到相同病毒后,机体将做出怎样的免疫应答反应___________。
17.(1)特异性 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2) HA受体 细胞免疫
(3)阻止遗传物质RNA的复制(表达),抑制病毒增殖,也可以抑制NA水解作用
(4)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的一类物质,可帮助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 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分析】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1)据图可知,T细胞和抗体在甲阶段没有出现,而都是在乙阶段后期才出现的,且T细胞和抗体参与的都是特异性免疫,因而可判断人体感染季节性流感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所以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2)分析题意可知,HA相当于抗原,抗原需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HA受体识别并结合,进而启动病毒穿入机制并促使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使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被入侵的细胞,使其裂解并释放病原体,这种作战方式属于细胞免疫。
(3)奥司他韦是流感病毒NA抑制剂,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止遗传物质RNA的复制(表达),抑制病毒增殖,也可以抑制NA水解作用,防止流感病毒在体内的传播。
(4)流感疫苗通常是指能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的一类物质,相当于抗原,可帮助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当甲流康复者或注射疫苗者接触到相同病毒后,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快速杀灭病原。
18.(2023·四川遂宁·射洪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科学家应用纯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免疫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根据小鼠细胞对玻璃面的黏附性将免疫细胞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黏附性的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另一种是非黏附性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科学家利用小鼠的这两种细胞和羊的红细胞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羊的红细胞表面蛋白质属于抗原,抗原指的是______________,非黏附性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成熟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乙组不能产生抗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列举丙组在产生抗体的过程中的两种非黏附性细胞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18.(1)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胸腺和骨髓
(2)无吞噬细胞,不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并暴露抗原信息
(3)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分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详解】(1)免疫调节过程中,抗原指的是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分析题意可知,非粘附细胞为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2)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由浆细胞分泌的,由于乙组缺乏吞噬细胞,不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并暴露抗原信息,因此不能产生抗体。
(3)非粘附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19.(2023·广西南宁·南宁二中校考模拟预测)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的某些化学物质,能与相应细胞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动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存在着一些共同特性,例如_____________(答出2点)。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它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另一个神经细胞,也可以是____________细胞;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兴奋或抑制,若为抑制效应,则靶细胞的膜电位是____________。
(3)淋巴因子是由_________细胞分泌的,它作用于B细胞,B细胞同时在_________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4)若某种信号分子的释放量较多且无法有效控制释放量的前提下,可通过阻断____________从而阻断该种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稳态。
19.(1)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答出2点即可)
(2)肌肉或腺体 外正内负
(3) T 抗原
(4)该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2)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其靶细胞可以是另一个神经细胞,也可以是肌肉或腺体细胞;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兴奋或抑制,若为抑制效应,则突触后膜的阴离子内流,靶细胞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3)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4)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若某种信号分子的释放量较多且无法有效控制释放量的前提下,可通过阻断该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断该种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稳态。
20.(2023·河南洛阳·统考二模)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在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饥饿时,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的机理及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活动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_____;上述过程体现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____.
(2)C、D、E三处血糖浓度最高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
(3)据图分析,信号分子X的含量_____(填“过高”或“过低”)或者机体产生肾上腺素受体的_____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血糖低于正常值。后者引发的疾病在免疫学中称为_____病。
20.(1)反射弧 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可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2) E 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3)过高 抗体 自身免疫病
【分析】cAMP 是由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后环化而成的一种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分析图可知,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后,肾上腺素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靶细胞内的代谢变化。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图中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活动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的结果,可以体现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为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可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2)据图可知,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所以E处比C、D处血糖高。
(3)据图分析,信号分子X与受体结合会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降低血糖,因此信号分子X的含量过高可能导致血糖低于正常值,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会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升高血糖,因此当机体产生肾上腺素受体的抗体,使肾上腺素无法与受体结合,也会导致血糖低于正常值。自身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的组织和细胞引发的疾病在免疫学中称为自身免疫病。
组别
体外细胞培养
抗体产生
甲组
黏附性细胞+羊红细胞
-
乙组
非黏附性细胞+羊红细胞
-
丙组
黏附性细胞+羊红细胞+非黏附性细胞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 三年(2021-2023)(全国通用)专题14+免疫调节,文件包含专题14免疫调节解析版docx、专题14免疫调节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免疫调节,文件包含专题14免疫调节解析版docx、专题14免疫调节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 免疫调节(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