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1.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3. 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传说其为东岳大帝之女,司职为使妇女多子,并保护儿童。
1. 开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通过写泰山南北两面的河水及其流向,将山水联系在一起;接着顺势写这两条河流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介绍日观峰的位置。描写对象一句一换,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富有层次感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铺垫。
2.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3.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4.作者是如何描写“泰山夕照图”的?
“及既上”到本段结尾写傍晚时山顶所见,描绘了一幅泰山夕照图。先写高处——苍山负白雪,雪光耀南天,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再写低处——从泰安城写到大汶河、徂徕山。又转回近处——停在半山腰像飘带一样的云雾,以此景烘托泰山的高峻。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分析。
6.作者在描写泰山日出时,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①云雾弥漫图。写待日出,重在环境描写,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②云天一线图。写日将出,重在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先是雪山微显,然后有“异色”云带,须臾间变成五彩云霞。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③壮观日出图。写日正出,抓住“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独特景象,红光摇动,如承托着太阳一般,写得气势磅礴。
重点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7.第4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一句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照应,把作者在深雪中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煞住全篇,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回味悠长。
8.以“ 雪与人膝齐 ”结尾,有何妙处?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①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势、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的。②文章紧紧围绕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带领我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1.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修辞手法的运用。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明亮。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2.文中运用多种手法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2)侧面烘托的写法。本文巧用烘托来突出景物特征。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动有趣。
① 体物入微,生动形象。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极难描写。作者捕捉到急速变幻中的景色特点,依次写出日出景象的绚丽多彩。“极天云一线异色”描写的是天边的云彩细如一线的特点。“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天边云彩瞬间的变化,静动有序,有张有弛。“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日出之景,作者生动形象地正面描摹旭日升起时的灿烂光彩。② 富于想象,融入情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写的是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好像鞠躬的样子。作者用群山的形象进一步衬托太阳这个中心形象,红白相间的山景渲染了日出后的辽阔境界,表现了朝阳的生气和力量。群山“皆若偻”的想象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陶醉折服了。
3. 《登泰山记》中,作者对日出的壮观场面的描写有哪些特点?请加以赏析。
③ 铺垫蓄势,烘托陪衬。“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之前景象的瑰丽。接着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满天云彩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作者精笔细绘了太阳的形象后,又从日观峰以西的群山景象着笔,描写日出后群山的景象,作者用群山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太阳这个中心形象。
①《登泰山记》的行文,以时间和自己的游踪为序而展开,依次记述了作者于隆冬岁梢从泰山南麓经中岭登上泰山之巅的沿途观感,在日观亭上所见日出的绚丽景致,日观亭附近的庙宇、皇帝行宫,归途中的石刻等文物古迹,以及冰雪泰山的肃杀寂静景象,以此表达对泰山的热爱。这是姚鼐“义理”的创作思想。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名著来考证泰山的名胜。接着写道:“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
4. 姚鼐的《登泰山记》将“义理、考据、词章”(即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融会于一体,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请结合文章分析。
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东谷天门,远在秦汉时代,就是皇帝祭天、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东谷也是古时人们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这体现了他“考据”的创作思想。③“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还有严谨的结构,错落变换的句式,都体现他“词章”的创作思想。“义理、考据、词章”的综合运用,使这篇文章成为古代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观点一:能增添泰山之美。“三多”:泰山多石,石多平方状,多松树。“三少”:少土,石少圆状,少杂树。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又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峰数里内无树,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泰山之冬的静美。
5.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来概括,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山水之美有多种体现。虽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配合会使山水更添动态美。但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是一种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也是一种美;泠泠作响的溪水是一种美,大气磅礴的高山也是一种美。虽说此时的泰山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峰数里内无树,少了一些生机活力,但多石,石多棱角,多生于石缝的松树,却给人一种苍劲峻峭的庄严之美。作者这么写,恰恰增添了冬季泰山独特的美。
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 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 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6.本文语言简练、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观点一:能增添泰山之美。“三多”:泰山多石,石多平方状,多松树。“三少”:少土,石少圆状,少杂树。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又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峰数里内无树。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泰山之冬的静美。
7.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来概括,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请谈谈你的看法。
汶(wèn)水南麓(lù)砌(qì)石磴(dèng)徂(cú)徕(lái)晦(huì)日绛(jiàng)色若偻(lǚ)樗(chū)蒱(pú)石罅(xià)膝(xī)盖
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
横至于泰安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 的乘方;平方米。)
名词的活用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1)判断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者,……也”表判断)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余始循(中谷)以入(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生(于)石罅
①京师 国都。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多不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例如: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京师”指东汉国都洛阳。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京师”指清朝国都北京。②阴、阳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阳”。③五鼓 五更。古时常于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④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词。(1)自京师乘风雪乘: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越长城之限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皆谓之天门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4)磴几不可登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苍山负雪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明烛天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这里是“冒”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皆以美于徐公B. 知不可乎骤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其阴,济水东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所答非所问
答案:D解析:A. 介词,在/ 动词,认为;B. 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C. 代词,它,指泰山/ 副词,还是;D. 都是“所+ 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用法相同。
3.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 凌万顷之茫然 ③ 客有吹洞箫者 ④ 何为其然也 ⑤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 余所不至也 ⑦ 余始循以入 ⑧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答案: A解析:① 介宾短语后置;②③⑤ 定语后置;④⑨宾语前置;⑥ 判断句;⑦ 省略句;⑧ 被动句。
4.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古代游记常见的格式。“桐城”表明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即桐城派。C. 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有时是十六或十七)叫“望”,月末一天叫“晦”。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D.“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现泛指 城市。
答案:B 解析:“桐城”表明籍贯,并不是文学流派。
5.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B. 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 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 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答案:B 解析: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6.名句默写。(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 ___________________”。(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等到达山顶,(看到)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慧庆寺玉兰记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泰山你知道多少,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关于标题你知道多少,理解文意,文本分析,苍山负雪图,半山居雾图,飘渺高峻,看图赏美景,极天云一线异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16.2* 登泰山记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16.2* 登泰山记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162《登泰山记》PPTpptx、162《登泰山记》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题目解说,知识卡片,写作背景,阅读链接,文白对译,课文探究,结构图解,主题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