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24967/0-17007110673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24967/0-17007110673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24967/0-170071106742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陆羽《茶经》认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神农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凭。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变得耐人寻味,让人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出神入化的描绘。近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口为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涕”,并不是鼻涕,而是指眼泪。
C.一些人喜欢靠小聪明占便宜,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五四”以来,冰心的作品内容大多是歌颂母爱,赞美自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
B.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C.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D.“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一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它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在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这门课程,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项和民俗文化,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众多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更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
同学们,我们期待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当今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和而不同”的趋势,我们在接受这
种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因为我们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本课程的学习,若能激发你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具有更高的语文能力,我们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前者指衣食住行、生产、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
C.学习中国民俗文化,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而需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
D.《中国民俗文化》意在打开民俗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并提高语文素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依次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设置的目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的编写体例等。
B.本文第三段基本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具体说明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的课程设置情况。
C.本文运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几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概念清晰,层次分明。
D.本文反复强调《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必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人虽然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但并非都能熟习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所以有必要学习。
B.只要由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步入民俗文化殿堂,体验其中鲜活生动的内容,就能从民族文化中得到启迪。
C.即使当今世界日益呈现文化交融的趋势,我们也应保持中国民俗文化等民族文化之根,做到“和而不同”。
D.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中国民俗文化》首先要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有所安放
吕德文
在大多数的农村,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风衰败”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都是其表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尤其是“乡风衰败”问题的治本之道。
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家庭成员的分离,公共生活的缺乏,使部分留守老人容易自怨自艾。二是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败。过去,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走家串户”闲聊以及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也都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来,乡村“走家串户”变少了,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没能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风衰败”。回应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急迫性。
一是要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育,提高农民自我安置闲暇生活的能力。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尤其与闲暇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到农民生活的实际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当前农村中最大的留守群体,也是精神生活最匮乏的群体。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红白理事会,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探索新型“文化下乡”。“文化下乡”要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紧密结合,真正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例如,成都农村推行村庄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村庄可依据自身实际在清单中勾选,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建立“文化下乡清单”制度。三是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的农村,村里老人种地已经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填充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同时,也应因地制宜,为需要种地的农民尤其是老人留出空间,使他们能继续通过种地填充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暴露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导致“乡风衰败”。
B.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难以再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必须禁止。
C.近年来农村的“乡风衰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农民伦理道德的滑坡。
D.虽然农村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作者先提出问题,再逐一分析,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
B.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D.作者以乡风衰败的问题为着眼点,剖析了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就要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B.“文化下乡”等帮扶活动,如果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贴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C.一些老年理事会、协会等效果较好,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应深入农村生活的实际中。
D.因地制宜,让农村老人们有地种,有事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二、语言表达
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下题。
10、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B.(乙)C.(丙)D.(丁)
11、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12、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项和文中“三口为品”的引号都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B项中的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C项中的引号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D项中的引号标示带月、日的事件。
2、答案:A
解析:通过分析可知,林语堂关于茶的“三泡”之说是对“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演绎,所以“这”应为主语,排除B、D两项。C项,“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的表述不顺畅,排除。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应将“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改为“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据此排除A、B两项;一是语序不当,数量词一般放在形容词前面,应将“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改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据此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A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错,原文说的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缩小范围,原文说的是“歌谣谚语……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C项,“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
5、答案:C
解析:本文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6、答案:B
解析: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7、答案:D
解析:A项,“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是乡风衰败的现象,不是导致“乡风衰败”的原因;B项,“必须禁止”于文无据;C项,根据原文“‘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可知,此项表述错误。
8、答案:B
解析:三个角度是并列的关系,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9、答案:A
解析:“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属于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内容,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不一定要也不太可能锛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10、答案:C
解析:本语段是请柬中的话。语意应诚恳,尊敬。(丙)项中“做出认真的指导”带有强制的意味,故C项表述不得体。
11、答案:D
解析:A项,“别劝了,行不?”语气强硬,不适合作为对长辈的回应,故A项错误。B项,足下:是一种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不适合作为对长辈的回应,故B项错误。C项,“不喝,不喝”语气强硬,不适合作为对长辈的回应,故C项错误。综上,本题答案为D。
12、答案:①农历五月初五;②起源(或:由来、来由);③别称;④习俗;⑤划龙舟(或挂菖蒲、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等其他端午节活动均可);⑥影响(或:价值)
解析:解答此题,一方面需要掌握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读图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此图考查了端午节时间、别称、习俗、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读图时应先读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处于核心的“端午节”,第二层次是“时间”和②③④⑥所代表的内容,第三层次是最外围的一层。然后再分析第二层与第三层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作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巩固练习,文件包含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精品课时作业,文件包含新教材《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新教材《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