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三一诊模拟试卷及答案(语文)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231024语文试卷.docx
    • 231024语文答案.docx
    231024语文试卷第1页
    231024语文试卷第2页
    231024语文试卷第3页
    231024语文答案第1页
    231024语文答案第2页
    231024语文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三一诊模拟试卷及答案(语文)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一诊模拟试卷及答案(语文),文件包含231024语文试卷docx、231024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1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正义 ”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 ”,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 ”,引申为“符合 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 ”。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
    而在汉语中,“正义 ”则可拆成“正 ”和“义 ”两个字。“正 ”是“正中、不偏斜 ”, 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 ”的原意是“宜 ”,即“恰当、合乎情理 ”。两字合起来 的“正义 ”,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 ”成了 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 ”,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
    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
    不一致。
    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 ”的共同本意,可以 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 ”,即“应然之理 ”。“理 ”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 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 ”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 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 ”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 “普世价值 ”、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
    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 ”和“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 ”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 ”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 ”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 然 ”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 ”与“义 ”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 ” 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以“实然 ”指导“应然 ”?还是首先确认“义 ”之准则,以 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 ”来指导“实然 ”?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 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 以正为义 ”,而中国传统则重在“ 以义为正 ”。
    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 ”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 ”,显示了一种 “ 以正为义 ”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 ”,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 性、 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 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 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 ”与“形式正义 ”, “制度正义 ”与“程序正义 ”,“权利正义 ”与“分配正义 ”等具体类型,再一一研究如何 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引上 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 ”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势 ”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
    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 以义为正 ”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 ”与“利 ”的 对立来强调“义 ”的内涵,用“天理 ”与“人欲 ”的尊卑来阐发“义 ”的根基,用“君子 ” 与“小人 ”的身份来展示“义 ”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 以义为正 ”的正义观,总 体上并未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 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 ”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 “正义 ”长期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 ”概念,甚至“正 ”“义 ”二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
    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正义”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 ”理念之异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一般来说,作为价值观念的西方正义观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进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B. 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 ”,经过儒家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是古代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之一。
    C.正义的本义是“应然之理 ”,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 ”,正义已经成
    为全世界人们的信念和信仰对象。
    D.直到近代以来,“正义 ”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方正义观
    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引用荀子的话, 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 ”,强调其道德评
    判标准。
    B.对中西方“正义 ”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
    辩证科学。
    C.文章论证中西方“正义 ”概念强弱性的思路相同:先点明忠考路径,继而都通过多
    层因果分析得出结论。
    D.文章对“正义 ”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论证后,分析了正义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
    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中西方正义观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传统重在“
    以正为义 ”,而中国传统则重在“ 以义为正 ”。
    B.无论是被看做“天经地义 ”的自然启示,还是来自人类良知的“绝对命令 ”,都可
    以看做正义 的“理应如此 ”的“理 ”。
    C.“正 ”指“实然 ”状态,“义 ”指“应然 ”认知,二者间的指导关系中西方相反,
    因而“亢旱三年 ”在西方读者看来是不正义的。
    D. 中国历史上“义 ”内涵丰富,总体属于儒家“仁 ”的学说,淡化“人权 ”概念,导
    致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民艺泛称民间艺术,是相对所谓的“文人艺术 ”“宫廷艺术 ”“贵族艺术 ”而对乡野艺 术所做的界定,也就是“草根艺术 ”。广义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艺术从业者或劳动者个人根 据自己的审美喜好,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日用问题或为满足民俗民风的需求而创造的各种 物品或者文化艺术形式的总称,涵盖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地方)音乐、民间(地方)舞 蹈和民间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狭义的民间艺术则偏向民间(地方)造型艺术,包括乡土美 术(绘画)、乡土手工艺等各种物的表现形式。民艺创作者(民间艺人)往往以生活所需就 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艺方式满足日用和仪式需要。作品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从而使得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艺的根本在民间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地方 特色。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或消亡,并非来自人们的一厢情愿或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更多取决于它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与现代生活文化的融合程度。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形态的渗透植入,民族性与商业性可以在生态旅游 平台上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均衡点。把可持续性民艺、可持续性村寨、可持续性农业等统一规 划在特色地域发展规划中,立足于民族的区域性文化传承,推进产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催 生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民族特色产品的活态开发、生产、流通的同时,推动注重民族文化 传播的人文生态旅游,甚至延伸到发展地方农业生态体系。让民艺回归民间、回归生活,给本土生活附加更多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李红梅《让民艺回归“ 民艺 ”》)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 什么透视学、解剖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 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 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 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一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一种从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 ”。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 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处传承下来的, 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的,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 ”, 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 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关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而来的生殖保护神形象,五毒代表邪,桃子代表生殖繁衍和长寿。
    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们有一个共 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历代的中 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 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 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 观: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材料三: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其话语体系是几千年来文艺创作者在社会实践基础上 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而形成的用来交往、描述、解释、评价艺术活动的言语符 号系统。所以,提升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是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时代认 同需要经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理性升华三个阶段。首先,情感共鸣是适应时代性的起点, 主要是指话语主体对民间艺术产生的情感共振。其次,价值认同是中心环节,是对民间艺术 价值的认可与同意。再次,理性升华是最终环节。在经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后,话语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廓清民间艺术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民间艺术具有时代 性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灵感,另一方面要转化为新时代的话语表达。 原有的民间艺术话语内容主要由意识形态话语构成,显得呆板、生硬与滞后。因此,在新时 代场域下,必须在原有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实现一种积极的扬弃。一是对传 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和提炼,结合时代特征,实现民间艺术话语的再生 产。二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进行革新。也就是说,保留和提炼传统具有价值的话语,摒弃不能再加工、再生产的话语内容,从而实现话语创新。除此之外,考量和分析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要让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和时代精神,有机地升华改造民间艺术,不断推进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转换与创新。
    (摘编自王宏硕《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民间艺术属于乡野艺术和“草根艺术 ”,与文人、宫廷、贵族艺术不同,它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来自底层民众。
    B. 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如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绘画等,民间艺人
    往往在艺术上表现自己的意念。
    C. 民间艺术基于民间生活,其作品本是为了满足日用需要,因此能反映民间生活和
    风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 民间艺术是一种“意念艺术 ”,其意念往往能体现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或
    祈福消灾、趋吉辟邪的思想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创作者侧重于表现自己的意念,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中
    的人或物往往给人失真感和荒谬感。
    B. 中国民间艺术往往选择传承先人或生活中的形象,运用象征、谐音取意、会意、
    直喻、隐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愿望。
    C. 只有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
    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D.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难免有缺点,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不可能摆脱经
    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
    6. 民间艺术是指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也指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艺术、手
    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传承民间艺术。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林泽
    冯至
    子胥心里的仇恨像一块顽石似的在压着他,越转越累,忽然倒在地上,醒来全身是汗, 四肢感到酸痛。睁开眼睛,太阳已经向西移动了许多,四寸的小人仿佛还在灌木丛中出没, 定睛一看,有一个短发的年青的野人在那里采撷什么。等到他赤裸的脚从树丛里迈出来时, 他的前襟向上兜起,显然是兜着一些可怜的东西。子胥欠起身,望着他向自己走近,嘴里还 哼哼着简单的歌词。他走到子胥身边,用惊讶的眼光打量了子胥一番。 自言自语:“这一带 草泽上,除却光彩的雉鸡、驯顺的麋鹿点缀长昼外,不常看见一个人影,你这外乡人全身灰尘,你是从哪里来的,要往哪里 去呢? ”
    子胥听他的口音里也带着郢城的土音,再看他的面容清瘦,眼光锐利,举止也文雅,不 像是从没有教化的野人。子胥并不回答,只是反问他:“你这青年,为什么把头发剪短,离开南方的故乡。尽日在荒野里驰驱呢? ”
    “还是与雉鸡麋鹿同群,比与人周旋舒适得多呀!-我十几岁的时候,就遭逢楚国的变 乱,眼看着今天还是一个声势赫赫的国王,率着举国之众东征西讨,明天就流离失所。死在 野人的家里。后来我入了国学读书,又看着他们的宫殿日日增高,但是纯洁的山川被这些人 糟蹋得一天比一天减色。我懒得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们来往了,我剪短了头发,和结婚不久 的妻离开了郢城,来到这人迹罕至的林泽。年成好时,吃得也好些,年成坏时,就采些藜实 回家碾成粉煮羹吃。高兴时也把这些东西, ”-他用手指着他兜内的藜实- “分给雉鸡麋鹿。 在这中间我却体会了许多道理。 ······你,看你的服装,一定是从有许多人的地方来,往有许多人的地方去。今天你经过这里,就不会有一些从未有过的感想吗? ”
    “我心里有父母的仇,兄弟的仇。这些仇恨是从人那里得来的,我还要向人那里抛去。在这里我只觉得空虚,我的仇恨没有地方发泄,我怎能向雉鸡麋鹿吐露我的仇恨呢? ”
    “但愿雉鸡麋鹿能够消融了你的仇恨。 ”“仇恨只能在得来的地方消融。 ”
    两人的谈话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又共同感到有能够融会贯通的地方,无形中彼此有些依 恋。最后那青年说:“今天,你能不能暂时把仇恨和匆忙放在一边,在我的茅屋里过一个清闲的夜呢? ”
    子胥也觉得今天的路程实在也有些渺茫,倒不如就近休息一下。他问- -“贵姓尊名呢? ”
    “我在这里,名姓有什么用呢。当我剪短了头发,伴着年少的要,走出郢城,往这里来时,一路上的人不知为什么称我作楚狂。 ”
    子胥和他并着肩,缓缓地往草泽中间走去,子胥也真像是暂时忘却了仇恨。听懂了
    那狂人所唱的(几十年后仲尼也听过的)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世,仅免刑焉。
    翻来覆去的歌声,在子胥的心里搅起波纹,最后一句,更使他沉吟不置。一个扬着头唱 着,一个低着头想着,转眼间,一座茅屋已经在远远的林边出现了。再走一小程,对面草径上走来一个绿衣的少妇,她一看见丈夫就喊:“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呢? ”
    “今天采了许多藜实,还接来一位贵客。 ”
    少妇迎上来,又转回身,伴着两个男子走到茅屋前。楚狂忽然在屋门前看见了两
    行新驶过的车轮的痕迹,发了一怔:“我们这人迹罕至的门前,今天怎么会有车轮的痕迹呢? ”
    “方才有一个官员,匆匆地从这里驶过,说是要赶路程,投奔宿处。 ”他的妻回
    答。
    “幸亏我在外边多延迟了一些时间,不然又会找出什么麻烦来了。 ”他一边说着,一
    边把门推开,子胥在屋里坐下。
    小茅屋坐东向西,门打开后,满屋都是阳光。子胥望着对面疏疏落落的几棵乔木,在这 清闲洒脱的境界里,把他仇恨的重担也真像件行李似的放在一边。那少妇已经在茅檐下堆起 一堆松球,提着罐子到外边取水去了;那青年把松球燃起,刹那间满屋松香,使人想到浓郁 的松林在正午时候,太阳一蒸发,无边无际是神圣的香气。这对青年夫妇的生活,是子胥梦 也梦想不到的,他心里有些羡慕,但他还是爱惜他自己艰苦的命运。二人在他面前走来走去 劳作着,他不由地起了许多念头:你们这样洁身自好,可是来日方长,这里就会容你们终老 吗?有多少地方,雉鸡已经躲藏起来,麋鹿也敛了行迹,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被开辟成畋猎 的场所,到那时有多少声势赫赫的人要到这里来,你们还要跑到哪里去呢?将来就不会有人 把你当作某种贱民来驱使吗?你们尽可以内心里保持高洁,鹓雏不与鸱鸮争食,-我却要把
    鸱鸮射死 · · · · · ·
    子胥想到这里,看眼前只是一片美好的梦境,终会幻灭的; 自己的担子就是一瞬间也
    放不下来了。他想,明天一破晓,就要离开这里,看情形,郑国一定不远了。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 1942- 1943 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
    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林泽》为第二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楚狂因楚国的变乱和政治的黑暗而离开郢城,他不愿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们来
    往,便来到人迹罕至的林泽。
    B.楚狂认为子胥若隐居在山林中,是能够消融仇恨的,但子胥不同意他的观点,
    认为只有报仇才能雪恨。
    C.文章在刻画楚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外貌和语言等描写手法,人物形象突
    出,让人印象深刻。
    D.子胥有些羡慕楚狂夫妇在林泽中简单美好的生活,但又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担忧,
    这是一种杞人忧天.
    8.楚狂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9.进入林泽中,子胥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张氏者,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 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 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 ,阴劝母;母弗听。一 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 嗒然,问:“病乎? ”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之,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第,且日一啖,饥不当死。”诚曰:“兄弟弱,恶能多樵?”
    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 ”答曰:“将助采樵。 ”问: “谁之使? ”曰:“我自来耳。 ”兄曰:“不可。 ”于是速之归,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 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见其指己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诚乃归。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
    来,何复尔? ”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 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② 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 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众骇,裂 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③ 颈以塞责耶! ”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删改)
    【注】①劬(qú) :劳苦。②欻(xū) :忽然。③劙(1i):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 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
    验之/少怒不与食
    B.一 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C.一 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D.一 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
    验之少/怒不与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畜 ”意思是“隐藏 ”,和“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中“畜 ”的意思相同。
    B.“愀然 ”意思是“不愉快、忧愁的样子 ”,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 ”的“愀然 ”意思相同。
    C.“倩 ”意思是“请、请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中“倩 ”即为此意。
    D.“累 ”意思是“连累 ”,与《老子四章》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累 ”
    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讷、张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母牛氏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张诚,却对张讷苛责打骂。
    B.张诚知道哥哥受母亲虐待,想方设法为哥哥送去食物,并认为哥哥体弱,不应太劳累。
    C.张诚砍柴时手指被划破,鞋子被扎破也毫不顾惜,只想着第二天带斧子来提高效率。
    D.张诚砍柴约一束之后就主动回到私塾,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后获得老师的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2)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 15 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
    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
    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B.“一鼓困曹瞒 ”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应生活在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南宋。
    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
    水乳交融。
    15.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用意两
    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饮中八仙歌》勾勒出酒中八仙的群像,而文人与酒确有着不解之缘。因受门阀制度的 压抑,满怀愤懑的鲍照想要以酒来宽慰自己,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醇酒与美景中自得其乐, 他能够“① ,眄庭柯以怡颜 ”;与朋友推杯交益的李白不看重富贵的生活,只 愿久处醉乡不愿清醒-② , ”;贬谪于浔阳的白居易面对江、月美 景,只能以独自饮酒来排遣沦落之情,“④ , ⑤ ”;而在泛舟赤壁的苏轼笔下,“一世之雄 ”的曹操有着“⑥ ,横槊赋诗 ”的英姿。
    第 II 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
    剪刀裁剪,给家中增添 ① 的期待-是窗花。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 奶戴着老花镜盘腿而坐,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花团 硕大、 ② ;菜花清淡素雅,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伫立;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 袅出水、婀娜多姿,鲤鱼跃出水面她能剪出③ 的休憩场景: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 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她们讲出的串串故事拴住了一帮穿肚兜的姓娃;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 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旑旎多姿的窗花舞得虎虎生风,团圆祥和的喜气笼罩千家万户。新年的热闹活络
    刚刚过去,春天的细雨悄然而至。
    雨是人的离愁别绪,丝丝缕缕,声音沙哑,柳条摇曳着,这也是四月里的天。清明,清 清明明的记忆,是不肯抹灭或是减持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 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光明媚,烟雨纷纷里,人影浮动的是愁容倦意,或是故人不再,或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身上的湿衣。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 年 02 月 11 日,有删改)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 窗花是中华民族的年俗之一,请你以“年俗 ”为主语,用排比句写出年俗的
    内涵。不超过 60 字。(5 分)
    19.古典诗词使用不同的标点重新断句,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下列对杜牧《
    清朝》的不同断句,其中更能凸显羁旅漂泊之感的一项是( ) (3 分)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苏轼版】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花村。【剧本版】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于丹版】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毛翰版】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大脑中思考的内容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所见所闻的事物的影响, ① .例如,看见穿西装的人就会想起商务上的事情,看到夏日的照片就会想起吃 西瓜,这些心理现象都与启动效应有关。研究认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因有密切关系的词汇和概念容易相互刺激而受到影响。
    1996 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奇等人发表论文称,启动效应不仅对脑内的信息处理 有影响, ② 。在他们进行的试验中,参与者因为频繁看到的某些词汇而改变了自 己的行为。该试验要求被试者用给定的词汇写一篇文章。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分到了诸如 “粗鲁 ”“打扰 ”等给人留下冲动印象的词汇,另一组分到了诸如“礼貌 ”“尊重 ”等给人 留下稳重印象的词汇。作业完成后,被试者需要到另外一个房间里向试验负责人作汇报,而此时试验负责人正在那个房间里与别人说话,而且故意制造出对话频密、不好插话的氛围。
    被试者何时会打断他们而插话呢?依据结果发现,与分到大量稳重词汇的小组成员相比,分到大量冲动词汇的小组成员倾向于更早地打断他们的插话。也就是说,分到诸如“粗鲁”“打扰 ”等词汇的被试者, ③__; 而分到诸如“礼貌 ”“尊重 ”等词汇的被试者,其行为会不自觉地变得温和。可见,所接触的词汇内容的确会影响到人们之后的行为。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3 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清代学者阮元评价黄易(清代篆刻家、西冷八家之一)时说:“尝谓刻印之法当以汉人 为宗,萃金石刻之精华以佐其结构,不求生动而自然生动矣,又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 可为刻印三昧······ ”小心落墨是指在写引稿(刻章前用细毛笔在石章上书写所刻文 学的底稿)时要精心设计,小心落笔,力求字形和章法布局的完美;大胆奏刀是指在开始落 刀篆刻时大胆沉稳,不拖泥带水,在干净利落的刀法中完成篆刻艺术的创作过程。小心落墨体现了周密规划,大胆奏刀体现了果断执行,两者兼顾,方可成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相关试卷

    2024届成都高三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成都高三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0页。

    成都高2020级三诊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成都高2020级三诊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文件包含成都高2020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5月8日pdf、成都高2020级三诊语文参考答案pdf、成都三诊文言原文及翻译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毕节市高三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毕节市高三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