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课件+教案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故都的秋》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赤壁赋》第二课时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赤壁赋》第二课时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5页。
郁达夫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几幅图画,以景显情,以情驭景,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本文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通过学习本文引领学生领略自然的无穷魅力和人身的多姿多彩。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把握本文的脉络结构,概括五福秋景图并品味其特点。
3、联系五幅秋景图,掌握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五幅秋景图,掌握“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导入新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
标题理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其中也饱含了深切的思念、眷恋之情。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梳理结构。
参考答案:总分总的结构,赞美秋,描绘秋,眷恋秋。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眼中的秋景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清、静、悲凉
描绘了哪几幅秋景图?请用四字短语概。
参考答案: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佳果。
品读课文,品味秋意(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形成自己的答案)
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色的?
小院赏秋图: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色的?
赏析示例: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静”。
1、勾画出本段中的颜色,说说这些颜色总的格调是什么?给人什么感觉?
参考答案:秋色:碧绿的天色,青色的天空,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体现出故都秋的“清”。
2、本段中写到什么景物?这些意象的组合让人内心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秋味: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破院”,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了环境清幽、萧瑟的氛围,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悲凉”。
小结: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从声色味的角度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秋槐落蕊图: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色的?
赏析提示: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1、“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从这段话中你品出了秋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秋的宁静,同时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你品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留下来的丝纹,他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冷清而落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出一种悲凉之感。
(三)秋雨话凉图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色的?
1、作者是怎样描绘北国秋雨的声音的?换成“淅淅漓漓”或“噼里啪啦”好不好?
参考答案: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淅淅漓漓”, 声音很柔很细,有连绵不绝,这是什么季节的雨?春雨,朱自清就描绘过,“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杜甫也描写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所以用“淅淅漓漓”形容春雨再恰当不过的了,而来描写秋雨,明显太柔。
“噼里啪啦”声音很大很响,用来描写磅礴的夏雨比较贴切,而来描写秋雨,明显太猛。
秋雨的息列索落,写出了秋雨的利索,清爽,以动衬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静”。
2、作者是如何刻画都市闲人的?
参考答案:着青布单衣,咬长长烟管,抱着手耸着肩,上桥头树底一立,有一搭没一搭地叹天气
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参考答案:悠闲、无聊、悲凉、寂寞。他们的衣着,他们的闲散,他们的缓慢悠闲的声调,表现一股衰朽之气,再配以冷雨后落寞的斜阳背景,传达出秋的清闲和悲凉。
4、角色朗读:生生对读,师生对读。要求:读出都市闲人那缓慢悠闲的声调。
诵读指导:“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小结:秋雨的清凉,透到脊骨,传到心底,缓慢悠闲的声调,传达出一种惆怅、落寞和悲凉。
(四)赏析另外两幅画,品秋大比拼(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形成自己的答案)
仿照“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 ”的句式,赏析“秋蝉残鸣”“佳日秋果”两幅图。要求:句子形式正确,内容符合逻辑。
参考答案:
秋蝉残鸣:
以动衬静,我从秋蝉的啼唱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的描写中品出了秋的静;我从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的描写中品出了秋的悲凉。
佳日秋果
我从秋枣的淡绿微黄的描写中品出了秋的清;我从秋枣红完,西北风吹起,尘沙灰土的世界的描写中品出了秋的悲凉。
小结:这篇散文,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审读课文,探讨情缘(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形成自己的答案)
1、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三个特点都是秋景的客观特点吗?
2、景物为何悲凉呢?(人悲)
3、“悲凉”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1)郁达夫生平:原名郁文,1895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三岁)丧父。1913—1921年,赴日留学,在日本的十年期间受尽侮辱和歧视。1921— 1930年,用了很多精力从事左联文艺和创作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迁往杭州,直至1936年搬往福州。杭州三年期间,郁达夫心情苦闷,经常借游山玩水去排遣现实生活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2)客观方面: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这是景物固有的特征。
主观方面:
个人经历: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并且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时代背景: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色恐怖+日军侵华)。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见落寞悲凉,正是作者心中落寞悲凉的反映。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景显情,以情驭景”。
课堂延伸(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形成自己的答案)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根据课文秋景内容写一首曲子,抓住景物的特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例文: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衰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故都人在独叹。
参考答案:
例一:天净沙·秋情
破屋小院浓茶,漏光鸽声云霞,秋草秋果满家。槐蕊遍洒, 落寞人飘天涯。
例二:天净沙·秋思
破屋槐树秋蝉,清晨浓茶鸽声,桥头树下闲人。秋雨话凉,寂寞人在故都。
例三:天净沙·秋思
碧天驯鸽秋枣,牵牛槐蕊长草,秋雨闲人斜桥。秋蝉残鸣,古都秋有味道。
例四:天净沙·秋思
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秋雨秋枣人闲。槐蕊满地,赏秋人在北边。
课堂总结
郁达夫他用丰富细腻的情感,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国清秋的美景,让我们沉醉,令我们向往。
可以这样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含蓄而深沉;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感谢郁达夫,感谢这篇优美散文,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秋天之旅。
布置作业
1、收集关于秋的诗歌名句,并说出其中承载的情感。
2、以“故乡的秋”为题写一篇800字的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形散神聚
秋槐落蕊
秋雨话凉
秋日佳果
秋蝉残鸣
秋晨小院
眷恋秋
(清、静、悲凉)
描绘秋
向往秋
故
都
的
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师生课前准备,走近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口述课文主要内容,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