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中心,选择不同的切入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出题人:** 审核人:**
姓名: 班级 : 学号: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文言文重在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应熟记课本中的注释及文中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整理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些知识的复习可以以课文为单位梳理。下面为大家梳理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对答题有用的信息点。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4.归纳中心,选择不同的切入口。
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思议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
总而言之,要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释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二、课外文言文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选择题
(1)解释实词的方法:①联系课内法(代入法) ②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 ③语境法 ④词性界定法
(2)虚词:要重视积累。
2.断句题
(1)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2)具体方法
①借助名词(代词)主语现
句子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它们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器物名等。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常见代词有:孤、朕、寡人(表示“我”,君王的自称)吾、己、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那个,也可指人)、此(这个,也可指人)
其、之(表示“他”)
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君;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君与家君期日中 ; 顾此失彼; 知己知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明“对话”,找动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③扣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句首发语词和感叹词:夫、盖、至若、若夫、今、安、其、且、窃、请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呜呼等独立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焉、耳、与(欤)、耶、邪(耶)、哉、兮、而已等常用于句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则、然则、或、而或、至于、故、向使、假使、于是、岂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而,往往用于句中,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完整的句
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已而”“既而”“俄而”“俄顷”“顷之”“未几”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辨句式
古文中还有很多固定结构的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如“……者……也”(典型的判断句式) “……者……也”是判断句式
“不亦……乎”,“岂…哉”(典型的反问句式) “奈……何”是反问句式,例:“奈地坏何?”
“为……所……”,“受……于……”,“见…… 于……” (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唯……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
此外,“其……乎”,“无乃……乎”,“得无……乎”,“孰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5)识修辞
顶真、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①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总之,断句要借助一下以下要素:①找名词、代词(主语);②找动词;③找 ;(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④找 ;⑤找修辞(常见有 )。
3.问答题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局部理解命题主要围绕原因、结果、表现来回答。
感悟/体会/启示类答题思路:
①紧扣原文。要求:简要概括原文传达出的主旨,或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言简意赅。
②联系实际。要求:感悟要与原文一脉相承,主题思想积极正面,结合实际生活列举事例,事例要典型,具有说服力。
写作意图及感悟启示类答题思路:
①直接指出文中蕴含的道理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仔细分析议论抒情的句子,将句中的道理解析出来;
③可以从人物的行为和性格上得到启示,探究做法是否合理;
④联系现实,得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或生活规律。
为人处世篇阅读启示积累
①如果在一个职务上,要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人才与知识都是社会生产力。
②为人处事不要贪心,否则会因小失大,酿成大祸。
③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人处世要能宽宏大量,胸怀宽广,千万不要小心眼,斤斤计较。
⑤在生活中要学会勤俭朴素,为人清廉正直,不要贪心。
⑥我们要学会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节约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⑦只要坚持,没有什么是做不成功的,坚持就是胜利。
三、完成下列文言文。
(一)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婉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B.黄琬幼而慧/相委而去
C.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尊君在不 D.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琬 年 七 岁 在 旁 曰 何 不 言 日 食 之 余 如 月 之 初
3.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结合《咏雪》与此文,说说共同表现出我国古代儿童怎样的特点?
(二)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昔晋公子重耳出亡/亡处亡气 B.大夫宫之奇谏曰/夫君子之行
C.君厚待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不若杀之 /不若不闻也
2.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及 公 子 返 晋 邦 举 兵 伐 郑 大 破 之 取 八 城 焉。
3.选文中的郑君和虞君有什么共同的不足?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三)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暂犹可勉/勉为其难 B. 遂以还之/宋之丁氏
C. 见一人寻至/去后乃至 D. 因托以寄去/未若柳絮因风起
2.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去 数 年 绝 无 音 信 闻 其 侄 以 他 事 南 来 非 取 箱 也
3.选文最后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四)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有删改)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治病/为人谋而不忠乎 B.而不知所以然/公欣然
C.尝有民家妇孕将产/将复何及 D.故非符药所能为/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针 其 虎 口 既 痛 即 缩 手 所 以 遽 生 无 他 术 也
3.请结合文段内容对庞安时作简要评价。(3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文学类阅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词语及句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写作手法分析,把握形象,分析性格,环境描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容理解,问题探究,重点句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