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上册月考数学试题
-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8) 试卷 1 次下载
-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9) 试卷 3 次下载
-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11) 试卷 0 次下载
-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2) 试卷 0 次下载
-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3) 试卷 0 次下载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10)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10),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 )
A.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
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 )
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D.直角三角形
3.如图,∠1=55°,∠3=108°,则∠2的度数为( )
A.52°B.53°C.54°D.55°
4.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
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5.如图,OA=OB,OC=OD,∠O=50°,∠D=35°,则∠AEC等于( )
A.60°B.50°C.45°D.30°
6.如图,AB=AC,BD⊥AC于D,CE⊥AB于E,BD、CE交于O,连接AO,则图中共有全等的三角形的对数为( )
A.2对B.3对C.4对D.5对
7.如图,AB∥ED,CD=BF,若△ABC≌△DEF,则还需要补充的条件可以是( )
A.AC=EFB.AB=DEC.∠B=∠ED.不用补充
8.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64,且BD:CD=9:7,则点D到AB边的距离为( )
A.18B.32C.28D.24
9.如图,∠AOB和一条定长线段a,在∠AOB内找一点P,使P到OA,OB的距离都等于a,作法如下:
(1)作OB的垂线段NH,使NH=a,H为垂足.
(2)过N作NM∥OB.
(3)作∠AOB的平分线OP,与NM交于P.
(4)点P即为所求.
其中(3)的依据是( )
A.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B.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C.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D.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0.如图,BD平分∠ABC,CD⊥BD,D为垂足,∠C=55°,则∠ABC的度数是( )
A.35°B.55°C.60°D.70°
11.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O在AD上,且OE⊥BC于点E,∠BAC=60°,∠C=80°,则∠EOD的度数为( )
A.20°B.30°C.10°D.15°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那么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 .
13.如图,AD⊥BC于D,那么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 个.
14.如图,△ABC中,∠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D、E、F,则线段 是△ABC中AC边上的高.
15.已知如图,∠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则∠EAB是 度.
16.如图,△ABC≌△ADE,且∠EAB=120°,∠B=30°,∠CAD=10°,∠CFD= °.
17.如图所示,△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α的度数为 .
三、解答题(共4题,共36分)
18.如图,在△ABC中,∠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ACF和∠BHC的度数.
19.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DC.
求证:DC⊥BE.
20.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AB与AC的和为11cm,求AC的长.
21.如图(1)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
(1)求证:①△ADC≌△CEB;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DE、AD、BE有怎样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 )
A.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
【分析】本题需要分类讨论: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当有三边相等时,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解:本题中三角形的分类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此题属于易错题,同学们往往忽略了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
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 )
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D.直角三角形
【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进行判断.
解:直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正确掌握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3.如图,∠1=55°,∠3=108°,则∠2的度数为( )
A.52°B.53°C.54°D.55°
【分析】直接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
解:∵∠3是△ABC的外角,∠1=55°,∠3=108°,
∴∠2=∠3﹣∠1=108°﹣55°=5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4.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
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的中线定义,知三角形的一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了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解: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故选:B.
【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构造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时,注意考虑三角形的中线.
5.如图,OA=OB,OC=OD,∠O=50°,∠D=35°,则∠AEC等于( )
A.60°B.50°C.45°D.30°
【分析】首先由已知可求得∠OAD的度数,通过三角形全等及四边形的知识求出∠AEB的度数,然后其邻补角就可求出了.
解:∵在△AOD中,∠O=50°,∠D=35°,
∴∠OAD=180°﹣50°﹣35°=95°,
∵在△AOD与△BOC中,OA=OB,OC=OD,∠O=∠O,
∴△AOD≌△BOC,
故∠OBC=∠OAD=95°,
在四边形OBEA中,∠AEB=360°﹣∠OBC﹣∠OAD﹣∠O,
=360°﹣95°﹣95°﹣50°,
=120°,
又∵∠AEB+∠AEC=180°,
∴∠AEC=180°﹣120°=60°.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解题过程中用到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的知识,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及已知条件的位置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6.如图,AB=AC,BD⊥AC于D,CE⊥AB于E,BD、CE交于O,连接AO,则图中共有全等的三角形的对数为( )
A.2对B.3对C.4对D.5对
【分析】根据AB=AC,BD⊥AC于D,CE⊥AB于E,∠CAE=∠BAD,可证明△CAE≌△BAD,得出AD=AE,∠C=∠B,根据AAS可证明△DCO≌△EBO,得出CO=BO,利用SSS证得△ACO≌△ABO,利用HL证得△DAO≌△EAO,由此得出共有全等的三角形的对数为4对.
解:由题意可得△CAE≌△BAD,△DCO≌△EBO,△ACO≌△ABO,△DAO≌△EAO共4对三角形全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7.如图,AB∥ED,CD=BF,若△ABC≌△DEF,则还需要补充的条件可以是( )
A.AC=EFB.AB=DEC.∠B=∠ED.不用补充
【分析】因为AB∥ED,所以∠B=∠D,又因为CD=BF,则添加AB=DE后可根据SAS判定△ABC≌△DEF.
解:∵AB∥ED
∵∠B=∠D
∵CD=BF,CF=FC
∴BC=DF
在△ABC和△DEF中
BC=DF,∠B=∠D,AB=DE
∴△ABC≌△DEF.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8.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64,且BD:CD=9:7,则点D到AB边的距离为( )
A.18B.32C.28D.24
【分析】过D作DE⊥AB于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到DE=CD,而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CD的长,也就求出了DE的长.
解:如图,过D作DE⊥AB于E,
∵AD平分∠BAC交BC于D,而∠C=90°,
∴CD=DE,
∵BC=64,且BD:CD=9:7,
∴CD=64×=28,
∴DE=28,
则点D到AB边的距离为28.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把求则点D到AB的距离转化成求CD的长.
9.如图,∠AOB和一条定长线段a,在∠AOB内找一点P,使P到OA,OB的距离都等于a,作法如下:
(1)作OB的垂线段NH,使NH=a,H为垂足.
(2)过N作NM∥OB.
(3)作∠AOB的平分线OP,与NM交于P.
(4)点P即为所求.
其中(3)的依据是( )
A.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B.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C.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D.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分析】题目要求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到角OA,OB的距离相等,作角平分线,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可得答案.
解: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3)的依据是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知识;注意本题容易出现选C的错误.
10.如图,BD平分∠ABC,CD⊥BD,D为垂足,∠C=55°,则∠ABC的度数是( )
A.35°B.55°C.60°D.70°
【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CBD,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
解:∵CD⊥BD,∠C=55°,
∴∠CBD=90°﹣55°=35°,
∵BD平分∠ABC,
∴∠ABC=2∠CBD=2×35°=7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1.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O在AD上,且OE⊥BC于点E,∠BAC=60°,∠C=80°,则∠EOD的度数为( )
A.20°B.30°C.10°D.15°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B,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AD,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求得∠ADC,最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求解.
解:∵∠BAC=60°,∠C=80°,
∴∠B=40°.
又∵AD是∠BAC的角平分线,
∴∠BAD=∠BAC=30°,
∴∠ADE=70°,
又∵OE⊥BC,
∴∠EOD=20°.
故选:A.
【点评】此类题要首先明确思路,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角平分线的定义.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那么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 大于3小于9 .
【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得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解:∵此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
∴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6﹣3=3<第三边<6+3=9.
故答案为:大于3小于9.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根据第三边的范围是:大于已知的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3.如图,AD⊥BC于D,那么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 6 个.
【分析】由于AD⊥BC于D,图中共有6个三角形,它们都有一边在直线CB上,由此即可确定以AD为高的三角形的个数.
解:∵AD⊥BC于D,
而图中有一边在直线CB上,且以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6个,
∴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6个.
故答案为:6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可以在三角形外,也可以在三角形内,所以确定三角形的高比较灵活.
14.如图,△ABC中,∠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D、E、F,则线段 BE 是△ABC中AC边上的高.
【分析】根据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解答.
解:∵BE⊥AC,
∴△ABC中AC边上的高是BE.
故答案为:BE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是基础题,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5.已知如图,∠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则∠EAB是 35 度.
【分析】过点E作EF⊥AD,证明△ABE≌△AFE,再求得∠CDE=90°﹣35°=55°,进而得到∠CDA和∠DAB的度数,即可求得∠EAB的度数.
解:过点E作EF⊥AD,
∵DE平分∠ADC,且E是BC的中点,
∴CE=EB=EF,
又∵∠B=90°,且AE=AE,
∴△ABE≌△AFE,
∴∠EAB=∠EAF.
又∵∠CED=35°,∠C=90°,
∴∠CDE=90°﹣35°=55°,
∴∠CDA=110°,
∵∠B=∠C=90°,
∴DC∥AB,
∴∠CDA+∠DAB=180°,
∴∠DAB=70°,
∴∠EAB=35°.
故答案为:35.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EF⊥AD,构造出全等三角形,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
16.如图,△ABC≌△ADE,且∠EAB=120°,∠B=30°,∠CAD=10°,∠CFD= 95 °.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AD=∠CAB,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即可.
解:∵△ABC≌△ADE,
∴∠EAD=∠CAB,
∵∠EAB=120°,∠CAD=10°,
∴∠EAD=∠CAB=55°,
∴∠CFD=∠FAB+∠B=10°+55°+30°=95°,
故答案为:95.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图所示,△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α的度数为 80° .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计算出∠1=140°,∠2=25°,∠3=15°,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1=∠BAE=140°,∠E=∠3=15°,∠ACD=∠E=15°,可计算出∠EAC,然后根据∠α+∠E=∠EAC+∠ACD,即可得到∠α=∠EAC.
解:设∠3=3x,则∠1=28x,∠2=5x,
∵∠1+∠2+∠3=180°,
∴28x+5x+3x=180°,解得x=5°,
∴∠1=140°,∠2=25°,∠3=15°,
∵△ABE是△ABC沿着AB边翻折180°形成的,
∴∠1=∠BAE=140°,∠E=∠3=15°,
∴∠EAC=360°﹣∠BAE﹣∠BAC=360°﹣140°﹣140°=80°,
又∵△ADC是△ABC沿着AC边翻折180°形成的,
∴∠ACD=∠E=15°,
而∠α+∠E=∠EAC+∠ACD,
∴∠α=∠EAC=80°.
故答案为:80°.
【点评】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折叠前后两图形全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也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周角的定义.
三、解答题(共4题,共36分)
18.如图,在△ABC中,∠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ACF和∠BHC的度数.
【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求∠A=60°.又因为BE是AC边上的高,所以∠AEB=90°,所以∠ABE=30°.同理,∠ACF=30度,又因为∠BHC是△CEH的一个外角,所以∠BHC=120°.
解:∵∠ABC=66°,∠ACB=54°,
∴∠A=180°﹣∠ABC﹣∠ACB=180°﹣66°﹣54°=60°.
又∵BE是AC边上的高,所以∠AEB=90°,
∴∠ABE=180°﹣∠BAC﹣∠AEB=180°﹣90°﹣60°=30°.
同理,∠ACF=30°,
∴∠BHC=∠BEC+∠ACF=90°+30°=12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常常要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隐含的条件;三角形的外角通常情况下是转化为内角来解决.
19.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DC.
求证:DC⊥BE.
【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ABE≌△ACD,再由△ABE≌△ACD可以得出∠B=∠ACD﹣45°,进而得出∠DCB=90°,就可以得出结论.
【解答】证明:∵△ABC与△AE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AE=AD,∠BAC=∠EAD=90°.
∴∠BAC+∠CAE=∠EAD+∠CAE.
即∠BAE=∠CAD,
在△ABE与△ACD中,
,
∴△ABE≌△ACD,
∴∠ACD=∠ABE=45°,
又∵∠ACB=45°,
∴∠BCD=∠ACB+∠ACD=90°,
∴DC⊥BE.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垂直的判定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20.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AB与AC的和为11cm,求AC的长.
【分析】根据中线的定义知CD=BD.结合三角形周长公式知AC﹣AB=5cm;又AC+AB=11cm.易求AC的长度.
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
∴D为BC的中点,CD=BD.
∵△ADC的周长﹣△ABD的周长=5cm.
∴AC﹣AB=5cm.
又∵AB+AC=11cm,
∴AC=8cm.即AC的长度是8cm.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21.如图(1)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
(1)求证:①△ADC≌△CEB;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DE、AD、BE有怎样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分析】(1)①由已知推出∠ADC=∠BEC=90°,因为∠ACD+∠BCE=90°,∠DAC+∠ACD=90°,推出∠DAC=∠BCE,根据AAS即可得到答案;
②由①得到AD=CE,CD=BE,即可求出答案;
(2)与(1)证法类似可证出∠ACD=∠EBC,能推出△ADC≌△CEB,得到AD=CE,CD=BE,代入已知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1)①证明:∵AD⊥DE,BE⊥DE,
∴∠ADC=∠BEC=90°,
∵∠ACB=90°,
∴∠ACD+∠BCE=90°,∠DAC+∠ACD=90°,
∴∠DAC=∠BCE,
在△ADC和△CEB中,
,
∴△ADC≌△CEB(AAS).
②证明:由(1)知:△ADC≌△CEB,
∴AD=CE,CD=BE,
∵DC+CE=DE,
∴AD+BE=DE.
(2)证明:∵BE⊥EC,AD⊥CE,
∴∠ADC=∠BEC=90°,
∴∠EBC+∠ECB=90°,
∵∠ACB=90°,
∴∠ECB+∠ACE=90°,
∴∠ACD=∠EBC,
在△ADC和△CEB中,
,
∴△ADC≌△CEB(AAS),
∴AD=CE,CD=BE,
∴DE=EC﹣CD=AD﹣B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邻补角的意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已知证出符合全等的条件是解此题的关键,题型较好,综合性比较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6,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