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集(原卷+答案与解释)
23、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23、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长: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点缀着我们生命的星空。我们从“欲渡黄河冰塞川,① ”中感受到人生道路的艰难;从“②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感受作者心怀天下的伟大抱负;从“③ ,④ 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用自然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中体味到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从“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 _”中领会到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⑥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体会到作者与民同乐的乐趣;苏轼《水调歌头》中“⑦ _,⑧ __”两句,借美好的月光,表达出对亲人美好的祝愿;“月下飞天镜,⑨ ”描写江上美景、天边彩霞,表达诗人喜悦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⑩ ”反映诗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困难一定能被克服,对此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所谓“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中国人向来是知难 ① 而进的。正是在与困难斗争的过程中,我们遇强更强、愈挫愈勇,锻造出强大的心理 甲 力,hán ② 养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具备了“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与定力。我们能取得在较短时间内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彰显的也是面对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乙,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我们曾经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正在经历多种多样的困难。未来也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我们 丙 ,始终保持向困难进发的勇气和毅力,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远,把奋斗的脚步踩得更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__(A.nán B.nàn ) ②_____( A.函 B.涵 )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A.承受B承担) 丙_____( A.人多势众 B.万众一心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乙处,排序最恰当一项是( )
①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精神 ②一个人有这样的精神
③就可以凝聚起众志成城、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 ④就可以激发出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力量
A. ①④②③B. ①③②④C. ②④①③D. 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一)(6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 指出《月夜忆舍弟》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B. 颔联写客观实景,“见寒露”、“望明月”无不间接表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表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全诗处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望“月”照应“忆舍弟”;“无家”照应“寄书不达”;人“分散”照应“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4. 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表达效果。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一花一木,虽得雨露自然之功,而欲其本根之蕃茂,花叶之鲜新,非培养不能也。先君子①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及花开时,千枝万蕊,五色陆离,竞有生平未经见之奇者。次年灌溉稍懈,仍是单叶常花,平平无奇矣。乃知培养人材,亦犹是耳。或曰:“每见丛莽中时露好花一枝,则谁为之培养耶?”余曰:“本根有花,虽不培养能开放;然狂风撼其枝,严霜凌其叶,吾见其有花亦不舒畅矣。”
子弟如花果,原要培植。如所种者牡丹,自然开花;所种者桃李,自然结实。若种丛竹芝藤,安能强其开花结实乎?虽培植终年,愈生厌恶。
(节选自[清]钱泳著《履园丛话卷七·臆论》)
【注】①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花开时 及:
(2)虽不培养 虽:
(3)愈生厌恶 愈: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B. 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C 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D. 先君子偶种风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知培养人材,亦犹是耳。
(2)若种丛竹蔓藤,安能强其开花结实乎?
8. 本文以培养花木为喻,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三)(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③上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④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而且这对于一个学艺者,也算不上什么。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若是买了水袖,他就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
⑤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时间无情,母亲已经没有下个月了,胡文阁也就没有给母亲补上生日礼物的机会了。母亲去世后,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正如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三十多年过去,胡文阁到现在一直非常后悔这件事情。水袖,成了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⑥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常常会出现类似胡文阁这样的遗憾。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事业也好,婚姻也好,小孩也好……摩肩接踵,次第而来,件件都自然而然地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八十,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数伏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那样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的血而心安理得。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9.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原因在于,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B. 母亲病逝,胡文阁再也没有机会给母亲补上生日礼物,为此,他深感痛悔, 因此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
C.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己事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寻常的个人现象。
D. 作者在叙胡文阁的行止时,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写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10.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11. 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问题。
(1)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一句。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
12. 第⑧段联想到自己母亲的事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 请结合全文,说说“水袖”在文中的含义。
(四)(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书读出光芒来
许洪昌
①20多岁的小王是远近闻名的“书虫”。他家我去过,有自己的书房,藏书不下千册。关键是他没有只把这些书当摆设,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许多书的章节,特别是一些经典语句,他都能记诵如流。可是我发现,当遇到具体问题时,他却常常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不禁纳闷:他读了那么多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呢?
②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读书,多读书当然好,但是不是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成效呢?从小王的经历看,也不尽然。他虽然没有把书当成炫耀自己的“装饰”,也不是只藏书不看书,却也只是看了而已,没有将之变成自己的能力。清代学者袁枚认为,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若只读书而不注重吸收运用,虽不至于生痰瘤,却也不会长精神。
③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但要把书读出光芒来,却也不是易事。首要的是会选择。当今世界,书籍浩瀚如海,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因此,读书必须有所选择。要选择与工作有关的书,以提高工作能力;选择与修养有关的书,以强化涵养修为;选择与历史有关的书,以继往开来、汲取力量。关键的是要有思考。不要以为只要读的是好书,就会有收获。即使天天登泰山,日日泛东海,若没有思考,也只不过是“泰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一舵工而已矣”。只有思考,才会有鉴别,以存真实弃虚假;只有思考,才会有取舍,以弃糟粕取精华;只有思考,才会有继承,以承古义创新篇。重要的是要善运用。这是读书的目的之所在,经常运用所读之书上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前进,更能激发对读书的诉求;经常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理论的功用,加强理解消化吸收,以调整读书的方向。更好地从书中获取教益。
④若有万卷书而不读,只不过是个书橱而已;若是读而不思,也不过是个书袋罢了;若是读而不用,那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装点门面。只有读而思、思而用,才能把书读出光芒来,不负阁中的藏书,不负读书的光阴。
(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12月7日,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结尾使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并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B. 第二段举例论证,用袁枚的话论证了不是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成效。
C.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读书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 文章结尾用排比的句式,再次强调“读而思、思面用”的重要性。
15. 从文章看,作者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6.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五)(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问题成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关键点之一,近年来,国家逐渐认识到新媒体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2018年以来,快手、抖音入局乡村产业,分别发起了“三农快成长计划”“新农人计划”等兴农计划,通过流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激励了一大批乡村内容创作者参与乡村短视频生产,让乡村短视频受到了更多城市用户的关注,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短视频的流行。
②“短视频十电商”的模式能够使农产品供应链垂直化,实现从农家到消费者的精准对接,为城乡商品供应销售开辟了新渠道,也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有望升至8000亿元,较2016年的2200亿元,增长迅速,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着越来起多的农民加入这一行列。
(摘编自《人民论坛》2020年9月)
【材料二】
【材料三】
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在他们的账号名称中,往往突出自己的农民身份,如“农民王小”“农村阿凯”“农民小天天”“乡野丫头”等,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民身份的认同成为一种自觉。在选题及内容上,他们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家庭、家乡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如上山垒梯田、采花椒、挖野菜、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等,乡土文化就在这些短频的微观叙事中得以传播与振兴。而随着这类短视频流行,越来越多的乡土“网红”崛起使公众能够通过“乡村代言人”逐渐了解乡村地区和农民群体的真实情况,让乡村农民群体能够以新形象和新追求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
(摘编自《传媒论坛》2021年19期)
17.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关注。
B. 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推出了相应的兴农计划,体现了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C. 2021年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喜人,全年销售额与2016年相比几乎翻了两番。
D. 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18.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9. 阅读【材料三】,乡村短视频的流行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六)名著阅读。(6分)
20. 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三、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打开书本,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从文字中走来,“民族魂”鲁迅、“两弹”元勋邓稼先、女中豪杰花木兰、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真将军”周亚夫、“诗圣”杜甫、与民同乐的欧阳修、乐观豁达的苏轼、勇敢正义的尼摩船长……他们的身上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抵达美好的人生境界。
请从书中人物中选择一个对话对象,展开想象,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浑家见他生得肥胖,酒里下了些蒙汗药,扛入在作坊里,正要动手开剥。小人恰好归来,见他那条禅杖非俗,却慌忙把解药救起来,结拜为兄。——《水浒传》
句中“浑家”的名字是①
关注情节
宋江见了李逵、燕青回来,便问道:“兄弟,你两个那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李逵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水浒传》
李逵拔出大斧,先砍倒杏黄旗,再直奔宋江原因是②_
关注评价
有人说猪八戒只是一个好吃懒做、意志不坚定的呆子,你却认为人的性格是多元的,特别在孙悟空第二次离开时,他劝说悟空归队时也表现出机智的一面。
——《西游记》
请你结合这一章节内容分析其机智。③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3、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答案与解释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卷(四),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卷(三),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