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吴忠吴忠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分。)
1.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嗜热好氧杆菌,长有许多触角(又叫集光绿色体),内含大量叶绿素,具有细胞壁,能与其他细菌争夺阳光来维持生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菌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B. 该菌与洋葱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C. 该菌遗传物质的组成中有碱基T
D. 该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能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A、该菌含有大量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A正确;
B、该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洋葱细胞为真核细胞,含有多种细胞器,因此该菌与洋葱细胞共有细胞器是核糖体,B正确;
C、该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特有的碱基是T,C正确;
D、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D错误。
故选D。
2. 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的错误操作或想法是( )
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 ﹣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②在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充分摇匀后液体即变为砖红色
③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实验中,健那绿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④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⑤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 ①②④B. ①②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1、还原糖的检测方法: ①向试管内注入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 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脂肪的检测方法: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 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楚;换高倍显微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3、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①、在脂肪鉴定的实验中,应该用50%的酒精去浮色,①错误;
②、用梨汁做实验材料进行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②错误;
③、健那绿是活细胞染色剂,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③正确;
④、龙胆紫染料属于碱性染料,因此盐酸解离根尖后需要用清水漂洗,以防止影响染色的效果,④错误;
⑤、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正确。
故选A。
3. 我国有许多口口相传的农耕经验,如“育秧先育根,根深才叶茂”,这些经验既与水肥有关,也与植物激素紧密相关。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秧苗细胞内各项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B. “根深叶茂”是因为根大量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等可促进地上部分叶片生长
C. “根深”与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以及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均有关
D. “叶茂”指叶片数量的增多,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详解】A、水是细胞代谢活动的重要物质,可参与多种生化反应,故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秧苗细胞内各项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A正确;
B、植物的根能大量吸收无机盐,不能吸收有机物,B错误;
C、根深与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有关,而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使细胞数目增多,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C正确;
D、叶片中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故“叶茂”指叶片数量的增多,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D正确。
故选B。
4.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高尔基体膜和核膜等膜构成蓝细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核糖体是唯一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叶绿体是唯一含色素的细胞器
C. 心肌细胞和唾液腺细胞因细胞分化导致细胞器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D.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拟核为大型环状DNA,无染色质或染色体,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都具有DNA且都以DNA为遗传物质,都具有细胞器核糖体,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
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分化的标志在分子水平是合成了某种细胞特有的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细胞水平是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详解】A、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高尔基体膜和核膜等膜结构,没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
B、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和液泡内都含有色素,B错误;
C、心肌细胞和唾液腺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相同,其功能不同,两者的细胞器的数目不同,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而唾液腺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数目较多,C错误;
D、线粒体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提供能量,高尔基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5. 如图甲、乙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物质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 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 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 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自由扩散,乙表示主动运输。
【详解】A、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A正确;
B、b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错误;
C、胆固醇和氧气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C错误;
D、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A。
6. 在晴朗夏季,将某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利用CO2传感器监测玻璃罩内CO2浓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该植株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最可能在何时相等( )
A. e时B. f时C. g时D. h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实验检测的是某一植株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引起的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据题图可知,f与h时,植株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g时,植株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大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这三个时刻,该植株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都大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
A、e时,植株光合作用消耗的CO量小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但植株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可能等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A正确;
B、f时,植株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该植株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都大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B错误;
C、g时,植株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大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这三个时刻,该植株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O量都大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C错误;
D、h时,植株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该植株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都大于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D错误。
故选A。
7. 生命,是一个不停运转也不断损耗的过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逐渐长大成熟,最终走向衰老和死亡。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会下降,用龙胆紫对其染色时颜色变浅
B. 细胞中一个基因突变往往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C.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对生物的遗传都有重要意义
D. 细胞凋亡是外部环境恶化引起的被动过程,对个体发育不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详解】A、衰老细胞的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A错误;
B、细胞癌变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B错误;
C、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对生物的遗传都有重要意义,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C正确;
D、细胞坏死是外部环境恶化引起的被动过程,对个体发育不利,D错误。
故选C。
8. 果蝇的翅型(A/a)、眼色(B/b)由两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纯合长翅红眼雌蝇与纯合残翅白眼雄蝇杂交,F1全为长翅红眼果蝇。若F1自由交配,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B. F2长翅红眼雌性:残翅白眼雄性=3:1
C. F2雌性中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有6种
D. 若F2长翅红眼雌:长翅白眼雄=2:3,原因可能为AXB雄配了致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纯合长翅红眼雌蝇与纯合残翅白眼雄蝇杂交,F1全为长翅红眼果蝇,所以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
B、据题分析,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自由交配,F2长翅红眼雌性:残翅白眼雄性=6:1,B错误;
C、据题分析,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自由交配,F2雌性中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6种,表现型为2种,C正确;
D、据题分析,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自由交配,F2长翅红眼雌:长翅白眼雄=2:1,若AXB雄配了致死,F2长翅红眼雌:长翅白眼雄=2:3,D正确。
故选B。
9.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a、b、c、d均表示姐妹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
B.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均为体细胞的一半
C. a与b在后期分离后,a与c或d的组合是随机的
D. 该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详解】A、该图表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则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
B、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核DNA数与体细胞的相同,B错误;
C、该细胞在分裂后期,a与b分离后移向两极,c和d分离后移向两极,a与c或d的组合是随机的,C正确;
D、该细胞的形成过程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此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0.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分离出了变异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毒株,将我国分离出的PRV毒株基因序列与欧美毒株序列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RV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线性双链DNA,大小约为150kb,G+C含量为7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毒的基因上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B. 该病毒复制过程所需的模板和能量都来自宿主细胞
C. 该病毒的GC碱基对含量相对高,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D. 正常情况下,该病毒的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磷酸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双链DNA分子中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A/T间有两个氢键,G/C间有三个氢键,因此GC碱基对含量相对高,氢键含量较高,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详解】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A错误;
B、病毒复制过程所需的原料和能量来自宿主细胞,模板来自病毒,B错误;
C、病毒的GC碱基对含量相对高,故氢键含量较高,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C正确;
D、正常情况下,DNA分子中嘌呤数和嘧啶数之和等于磷酸数,D错误。
故选C。
11. 抑制性tRNA能识别过早出现的终止密码子,并将携带的相应氨基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肽链中,进而合成完整的功能性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终止密码子的过早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结果
B. 抑制性tRNA的反密码子能与终止密码子互补配对
C. 抑制性tRNA在基因转录过程对基因表达进行修正
D. 利用抑制性tRNA可以治疗某些类型的人类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翻译需要tRNA识别密码子并携带氨基酸,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
【详解】A、基因突变导致其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以该基因为模板的mRNA上的碱基也随之发生改变,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A正确;
B、结合题干“抑制性tRNA能识别过早出现的终止密码子,并将携带的相应氨基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肽链中”可知,抑制性tRNA的反密码子能与终止密码子互补配对,B正确;
C、tRNA的作用是识别密码子,携带氨基酸,tRNA参与的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翻译,故抑制性tRNA在基因翻译过程对基因表达进行修正,C错误;
D、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抑制性tRNA可以更正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所导致的蛋白质合成不完全,修正此带来的功能的丧失,治疗相关疾病,D正确。
故选C。
12. 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现其主要食物是竹子。现有一遗传平衡的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当,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大熊猫种群中的全部A和a基因构成其基因库
B. 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大熊猫控制食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
C. 将若干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该种群,导致A基因频率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 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大熊猫群体中XaY的基因型频率为30%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则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2pq+q2=1。
【详解】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环境的变化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故变化的环境不是使大熊猫控制食性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的原因,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将若干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该种群,导致A基因频率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个体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Xa基因频率的平方,因雌雄比例1:1,则XaXa基因型频率为1/2×30%×30%=4.5%,同理雄性个体XaY的基因型频率为1/2×30%=15%,D错误。
故选C。
13. 人体内环境中所含物质种类繁多,下列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的是( )
A. 营养物质类,如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等
B. 信号分子类,如激素、组织胺、抗体等
C. 代谢产物类,如CO2、尿素、尿酸等
D. 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氧化酶、唾液淀粉酶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详解】A、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激素、组织胺、抗体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唾液淀粉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14.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有相应的感觉中枢,若传入神经元和神经中枢没受到侵染,则相应的刺激仍会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
【详解】因传入神经元和神经中枢没受到侵染,小儿麻痹症患者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受损,大脑皮层无法控制下肢运动,表现为动障碍,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都能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
B. 激素只能运输到靶细胞,并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
C.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产热,说明激素能起催化作用
D. 激素属于信息分子,给靶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激素需要作用于靶细胞,离开细胞激素不能起作用,酶能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A错误;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激素只能传递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D正确。
【点睛】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神经递质、激素、酶的比较
16. 下列生产活动或自然现象中,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A. 扦插枝条时保留芽,易于生根成活
B. 摘除棉花的顶芽,使其多开花多结果
C. 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叶,提高移栽成活率
D. 倒伏的玉米苗,茎背地生长以更好地接受光照
【答案】C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距离顶芽越近的侧芽抑制越显著。
【详解】A、扦插枝条时保留芽,芽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促进生根,易于成活,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A错误;
B、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使其多开花多结果,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B错误;
C、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叶,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成活率,该过程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C正确;
D、倒伏的玉米苗,在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较快,茎背地生长,以更好地接受光照,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D错误。
故选C。
17.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B. 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 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
D.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详解】A、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
B、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
C、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
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生物种类更多,演替速度更快,D正确。
故选C。
18. 肥西紫蓬山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经雨水淋进入土壤中,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趁机生长繁盛,直到此种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种灌木释放的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B. 该种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C. 该种灌木与它抑制的植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D. 火灾过后的山坡发生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种间关系包括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竞争关系。
【详解】A、由题干信息“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可以推断调节的是种间关系,A错误;
B、这种灌木释放出来的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
C、灌木和它抑制的草本植物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火灾后的山坡保留了土壤等基本条件,发生了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
19. 下列不属于传统发酵技术的是( )
A. 利用葡萄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
B. 利用毛霉发酵制作腐乳
C. 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
D. 利用青霉菌的培养大量生产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传统的发酵技术没有使用严格的无菌技术,但都巧妙地利用了空气中的天然菌种发酵产生人们需要的目的物质。
【详解】传统发酵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来制作食品,利用葡萄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利用毛霉发酵制作腐乳、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均属此类,而利用青霉菌的培养大量生产青霉素则为现代科学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
故选D。
20.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的做法,合理的是( )
A. 每日从泡菜坛中取少量泡菜品尝,以确定自制泡菜是否可以食用
B. 利用传统作坊中的酒曲,有利于大规模生产黄酒
C. 将葡萄汁煮沸冷却后灌入约瓶,密闭发酵即可自制葡萄酒
D. 腐乳制作过程中需要添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1、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泡菜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泡菜制作不需要通气发酵。
【详解】A、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不能每天打开泡菜坛,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
B、酒曲中含有酵母菌,利用传统作坊中的酒曲,有利于大规模生产黄酒,B正确;
C、发酵果酒的葡萄汁不能煮沸,会杀死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C错误;
D、在腐乳制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酶,不需要添加,D错误。
故选B。
【点睛】
21. 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泡菜用的乳酸菌,其结构和功能主要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
B. 泡菜中含有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亚硝酸盐,新鲜蔬菜中不含亚硝酸盐
C.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含量越高
D. 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制作泡菜用的乳酸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细胞核,A错误;
B、传统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新鲜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因此制作泡菜必须要选用新鲜的蔬菜,B错误;
C、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
D、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D正确。
故选D。
22. 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能消灭大部分微生物
B. 无菌技术的关键是杀灭实验室中所有的微生物
C. 100°C煮沸不能消灭所有微生物的芽孢、孢子
D. 可以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液体培养基进行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A、消毒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故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只能消灭大部分微生物,A正确;
B、无菌技术的关键是防止杂菌的污染,而不是杀灭实验室中所有的微生物,B错误;
C、100℃煮沸只能杀死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细胞,不能杀死芽孢、孢子,C正确;
D、液体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可以杀死培养基中微生物,D正确。
故选B。
23. 下图表示探究高效耐低温原油降解菌YF28-1(8)降解原油的最适温度实验的结果,5组实验中的温度t1~t5逐渐递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本实验中使用的接种工具——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法灭菌
B. 实验中应注意控制温度、接种的菌液量等无关变量
C. 温度为t1的培养皿为对照组,其他4组均为实验组
D. 若要确定更精确的最适温度,应在t2~t4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和图形: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温度,因变量为菌落的数目。
【详解】A、图中平板上的菌落均匀分布,说明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使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而非接种环,A错误;
B、该实验探究原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最适温度,因此温度在本实验中为自变量,接种的菌液量为无关变量,B错误;
C、实验中五组的温度都不同,该五组均为实验组,不同实验组之间相互对照,C错误;
D、图中t3培养皿中的菌落最多,即最接近最适温度,因此若要确定更准确的最适温度,应该在t2~t4组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D正确。
故选D。
24. 微生物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无机盐
B. 筛选硝化细菌(自养型)的培养基中需加入适宜浓度的有机碳源
C. 只含有水和无机盐两类成分的培养基中不可能形成生物群落
D. 乳酸菌需要的特殊营养物质是指其自身不能合成的某些无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详解】A、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含有的无机盐是KH2PO4、Na2HPO4、MgSO4,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含有的无机盐是NaNO3、KH2PO4、Na2HPO4、MgSO4、KCl。A正确;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用空气中CO2作为碳源,用缺乏有机碳源的培养基可以筛选硝化细菌。B错误;
C、只含有水和无机盐两类成分的培养基,可以培养既能固氮又能以CO2作为碳源的微生物(如固氮蓝藻)。C错误;
D、乳酸菌需要的特殊营养物质是维生素,是有机物。D错误。
故选A。
25.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B. 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都是果胶酶
C. 影响果胶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因素都能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D. 霉菌发酵生产的果胶酶是果汁生产使用量最大的酶制剂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详解】AB、果胶酶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AB错误;
C、影响果胶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因素不一定影响果胶酶的活性,如果胶浓度、果胶酶浓度等,C错误;
D、由霉菌发酵生产的果胶酶是食品加工业中使用量最大的酶制剂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果汁加工业,D正确。
故选D。
26. 下列有关酶的应用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酶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再加入到洗衣粉中可以制备加酶洗衣粉
B. 使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时,短时间内的催化效率比直接使用酶的效率高
C. 酸可使蛋白质水解,所以清除血渍、奶渍等污渍时,降低pH能提高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D. 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详解】A、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包裹,包裹材料遇水后会分解,所以加酶洗衣粉不属于固定化酶技术,A错误;
B、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时,细胞中的酶更难与反应物接触,因此催化效率要比直接使用酶的效率要低,B错误;
C、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本质是蛋白质,酸也能使酶水解,因此降低pH值会降低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C错误;
D、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凝胶珠中,用无菌水冲洗可洗去CaCl2和表面的杂菌,D正确。
故选D。
27. 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层析柱中最先洗脱的是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蛋白质
B. 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过程中,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不同蛋白质的电荷差异
C. 红细胞的洗涤过程中,需要重复加蒸馏水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
D. 离心后层析得到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可除去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凝胶色谱法的原理: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详解】A、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凝胶内部故移动速度较快,先洗脱出来,A错误;
B、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过程中,不同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B错误;
C、血红蛋白提取实验中,需要加入5倍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红细胞进行洗涤以去除杂蛋白,不能用蒸馏水洗涤,否则会导致细胞破裂,C错误;
D、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透析的操作,可以除去血红蛋白溶液中的分子量较小的杂质,D正确。
故选D。
28. 茉莉精油被称为“精油之王”。产量极少因而十分昂贵,其具有高雅气味,可舒缓情绪、振奋精神,同时可改善肌肤干燥、缺水、过油等症状,它的性质与提取方式和玫瑰精油极为相似。下列对茉莉精油提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推测茉莉精油具有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较稳定的特点,可采用压榨法提取
B. 通常将在盛花期采收的茉莉花按花朵与水的质量比为1:10的比例进行浸泡
C. 可通过适当延长蒸馏时间的方法来提高茉莉精油的品质
D. 为了除去分离油层中含有的少量水分,可加入适量的NaCl
【答案】C
【解析】
【分析】玫瑰精油的提取流程:①在开花的盛期(时期)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②在水蒸气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③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④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 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
【详解】A、茉莉精油具有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较稳定且挥发性强的特点,可采用蒸馏法提取,就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A错误;
B、开花的盛期精油含量更高,此时采收茉莉花,与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蒸馏,B错误;
C、适当降低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能提高茉莉精油的品质,C正确;
D、蒸馏后,为了除去分离油层中含有的少量水分,可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钠,D错误。
故选C。
29.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中,若植物有效成分在高温下易水解,则不宜采用哪种提取方法( )
A. 萃取法B. 水中蒸馏法
C. 压榨法D. 浸泡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果提取芳香油,有效成分在高温下易水解,所以不能用水中蒸馏法,B正确。如果能溶于有机溶剂,可以采用萃取法,A错误。如果橘皮可以用压榨法,在此之前需要浸泡,C、D正确。
点睛: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三种常用方法比较
30. 下列有关胡萝卜素提取过程中相关操作及目的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石油醚)→过滤→浓缩→胡萝卜素→鉴定(纸层析法)。
【详解】A、胡萝卜块干燥目的是除去其中水分,以免影响效果。A正确;
B、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原料颗粒大小、紧密程度、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充分溶解,萃取的效果好.胡萝卜块粉碎,增加原料与萃取剂的接触,萃取效果好,B正确;
C、萃取时加冷凝装置,防止有机溶剂挥发,C错误;
D、浓缩这一步利用蒸馏装置,蒸发出去的是萃取剂,留下的是胡萝卜素,D正确。
故选C。
【点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 小题,共60 分。)
31. 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研究。图中刻度玻璃管可以用来读取液面的高度(假设水压对气体体积变化的影响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a。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和10mL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加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将甲、乙两个烧杯分别放入气密性完好的两个气球中,排尽空气后分别向两个气球内注入等量且适量的氧气,扎紧气球保持密闭状态,再分别放入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
c。两组装置均放入20℃恒温水浴中。从注水口注入等量的温水,调节刻度玻璃管液面至起始刻度。
d。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因变量是_____。
(2)实验刚开始的短时间内,两组装置的刻度玻璃管液面均不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装有甲烧杯的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上升,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酵母菌培养液是否煮沸 ②. 是否产生气体及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
(2) ①. 甲中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02和产生的CO2相等 ②. 气球体积不变 乙中酵母菌死亡,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3)甲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增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实验装置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知道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特点及实验设计的原则等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分析此类实验问题,应依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实验目的或步骤(具有单一因素不同)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细胞呼吸的知识进行作答。
【小问1详解】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酵母菌培养液是否煮沸,因变量为是否产生气体及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
【小问2详解】
实验刚开始,甲装置中的酵母菌进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相等,气球的体积不变, 所以刻度玻璃管液面不发生变化;乙装置中的酵母菌已经被加热杀死,不进行细胞呼吸,因此刻度玻璃管液面也不发生变化。
【小问3详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装置中的O2因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而被消耗使其含量逐渐降低直至为零,在此过程的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开始出现无氧呼吸;酵母菌进行的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增大,导致装有甲烧杯的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上升。
32. 番茄(2N=24)为两性花植株,控制其茎色、果皮和果形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R/r表示。现有表型为紫茎红皮圆果(甲)、紫茎红皮扁果(乙)、绿茎红皮圆果(丙)和绿茎黄皮扁果(丁)的4种植株,甲和丁杂交的子代(戊)表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丙杂交的子代中紫茎红皮圆果(己)占3/16。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断番茄植株3个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植株己的基因型为_____。
(2)根据乙和丙杂交实验结果,你认为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上述3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材料,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的判断是否正确。(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即可)实验思路:_____
【答案】(1) ①. 紫茎、红皮、圆果 ②. AaBBRr或AaBbRr
(2) ①. 不能 ②. 控制茎色和果形的2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或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杂交实验结果都相同
(3)将植株戊(或己)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中茎色和果形的表型及比例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甲紫茎红皮圆果和丁绿茎黄皮扁果杂交的子代表型均与甲相同,表现为紫茎红皮圆果,所以紫茎对绿茎是显性性状,红皮对黄皮是显性性状,圆果对扁果是显性性状;乙紫茎红皮扁果(A_B_rr)和丙绿茎红皮圆果(aaB_R_)杂交的子代中紫茎红皮圆果(己A_B_R_)占3/16,1/2×1/2×3/4=3/16,推测亲本3对基因杂交方式,一对是杂交,两对测交,故根据题意亲本乙基因型为AaBbrr,亲本丙基因型是aaBbRr,所以后代己是AaB_Rr占3/16,基因型为AaBBRr或AaBbRr。
【小问2详解】
控制茎色和果形的2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或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杂交实验结果都相同,所以根据乙和丙杂交实验结果,不能确定上述3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甲紫茎红皮圆果和丁绿茎黄皮扁果杂交的子代戊表型均与甲相同,戊的基因型是AaBbRr,将植株戊AaBbRr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中茎色和果形的表型及比例。若控制茎色和果形的2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后代茎色和果形的表型及比例比为紫茎圆果:绿茎扁果=3:1;若控制茎色和果形的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后代茎色和果形的表型及比例比为紫茎圆果:紫茎扁果:绿茎圆果:绿茎扁果=9:3:3:1,故可以证明。
33. 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功能。
(1)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______。湿地中生活在不同植物区域的动物优势种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是______。
(2)湿地中有很多水鸟,多以鱼等水中生物为食。图表示能量流经某水鸟所处的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其中C表示______,若食物链“水草→鱼→水鸟”中鱼所处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鱼和水鸟所处的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若研究一个月内水鸟所处营养级的能量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______。
(3)湿地生态系统周边农田退耕还湿体现了群落的______演替,该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因为其______而增强。
【答案】(1) ①. 物种组成 ②. 不同动物所需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
(2) ①. 该营养级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②. 16 ③. 各营养级生物未被利用的能量
(3) ①. 次生 ②. 物种多样性增加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干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小问1详解】
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组成,湿地中生活在不同植物区域的动物优势种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是不同动物所需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这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小问2详解】
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水鸟所处的营养级示意图,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故其中C表示该营养级用干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净同化量)。
若食物链“水草→鱼→水鸟”中鱼所处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鱼和水鸟所处的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20)÷500×100%=16%。若研究一个月内水鸟所处营养级的能量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各营养级生物未被利用的能量。
【小问3详解】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农田退耕还湿体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营养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该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因为其物种多样性增加而增强。
34. 利用传统发酵和发酵工程均可以制作或生产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等食品。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它涉及菌种的选育和培养、产物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发酵菌中的杂菌角度分析,传统发酵和发酵工程之间的差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果酒、果醋、泡菜和腐乳的主要发酵菌依次为_________、毛霉。
(3)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果酒时,需要先获得优良的目的菌,而分离目的菌所用培养基常选择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分离目的菌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__;在果酒的基础上产生果醋时,需要改进的发酵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毛霉发酵生产腐乳时,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传统发酵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统发酵的发酵菌中杂菌较多,发酵工程的发酵菌中没有杂菌
(2)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3) ①. 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 ②. 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③. 发酵温度由18~30°C升高至30~35°C,通入氧气
(4)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脂肪酶能将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5)腌制的时间长短、温度高低、食盐用量,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以及泡菜的品质
【解析】
【分析】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为传统发酵技术。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它涉及菌种的选育和培养、产物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
果酒的制作,选用的菌种为兼性厌氧型的酵母菌,28℃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果酒制作过程中,初期先通气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中期进行酒精发酵时需要对装置进行密封处理。
果醋的制作,使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需将培养温度控制在30~35℃范围内。
【小问1详解】
传统发酵技术用的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所含杂菌较多,产物不唯一,但是发酵工程用于规模化生产,控制条件严格,菌种单一,故从发酵菌中的杂菌角度分析,传统发酵和发酵工程之间的差别在于传统发酵的发酵菌中杂菌较多,发酵工程的发酵菌中没有杂菌。
【小问2详解】
制作果酒利用的菌种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制作果醋利用的菌种为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制作泡菜利用的菌种为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小问3详解】
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果酒时,需要先获得优良的目的菌,而分离目的菌所用培养基常选择的灭菌方法是 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灭菌较为彻底,灭菌效果好,分离目的菌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还能用于细菌的计数;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果酒制作过程中,初期先通气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中期进行酒精发酵时需要对装置进行密封处理,果醋的制作,使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需将培养温度控制在30~35℃范围内,故在果酒的基础上产生果醋时,需要改进的发酵条件有发酵温度由18~30°C升高至30~35°C,通入氧气。
【小问4详解】
利用毛霉发酵生产腐乳时,利用的原理是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脂肪酶能将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口感鲜美且利于保存。
【小问5详解】
制作泡菜利于的菌种为乳酸菌,厌氧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伴随着亚硝酸盐的产生,故利用传统发酵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原因是腌制的时间长短、温度高低、食盐用量,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以及泡菜的品质。
35. 人体每天产生的尿酸有2/3通过肾排出,其余1/3则通过肠道排泄,其中肠道菌群对尿酸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利用肠道细菌降解尿酸可为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需要从_______(填“高”或“低”)尿酸人群的粪便中采集标本,制备成菌液保存。要测定菌液中细菌的数目,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计数板直接计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该方法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一般会偏小。
(2)本实验用到的尿酸选择培养基需要进行__________(填灭菌方式)处理;培养皿需要进行__________(填灭菌方式)处理。
(3)高效尿酸降解菌的驯化过程采用浓度梯度法把菌液分别接种于不同浓度尿酸(1.7mml/L,1.9mml/L、2.1mml/L,2.3mml/L)选择培养液中,每组3个平行样本,厌氧条件下37℃,220r/min摇床培养48h。每组3个平行样本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厌氧条件下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通过驯化筛选获得1株肠道细菌,命名为S3A,其在不同尿酸浓度驯化培养基中均可生长且尿酸降解率如下表,通过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低 ②. 细菌或血细胞 ③. 稀释涂布平板法
(2) ①. 高压蒸汽灭菌 ②. 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3) ①. 依据平行重复原则,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 该菌为肠道菌群,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需要提供无氧条件
(4)培养基中尿酸浓度越高,S3A菌的尿酸降解率越高
【解析】
【分析】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小问1详解】
肠道细菌可降解尿酸,低尿酸人群的粪便中可能找到高效降解尿酸的菌。要测定菌液中细菌的数目,可在显微镜下用细菌或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聚集在一起只能产生一个菌落,因此该方法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一般会偏小。
【小问2详解】
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培养皿等玻璃器血采用干热灭菌法(或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小问3详解】
每组3个平行样本的目的是遵循平行重复原则,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该菌为肠道菌群,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需要提供无氧条件。
【小问4详解】
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自变量是培养基中尿酸的浓度,因变量是尿酸降解率,故通过分析结果能得到的结论是培养基中尿酸浓度越高,S3A菌的尿酸降解率越高。
36.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受热易分解,易溶于乙醚(沸点为35℃)及石油醚(沸点为90℃)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某科研小组利用黄花蒿的茎叶提取青蒿素,流程如图所示:干燥→粉碎→A→过滤→B→粗品→精制
据图回答:
(1)屠呦呦采用____________(填“乙醚”或“石油醚”)提取法获得了高活性青蒿素,选择该种试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花蒿的叶含有水,在对新鲜的黄花蒿叶进行干燥处理时,要注意控制好____________,以避免青蒿素被分解。
(3)图中A过程是____________,该过程一般需要使用加热装置,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4)青蒿素的提取效率取决于____________等因素(至少写出三点)。
(5)B过程的目的是为了除去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乙醚 ②. 乙醚在常温下易挥发,有利于青蒿素的纯化,同时能避免青蒿素在高温下分解
(2)干燥的时间和温度
(3) ①. 萃取 ②. 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4)萃取剂的性质、用量;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时间;萃取的温度
(5)萃取剂(或有机溶剂)
【解析】
【分析】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因此提取青蒿素时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提取过程:植物材料→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鉴定。
【小问1详解】
由于温度高于60℃时青蒿素易分解,且乙醚在常温下易挥发,有利于青蒿素的纯化,所以应选择低沸点的萃取剂,即应该选择乙醚。
【小问2详解】
为了提高提取的效率,在进行萃取前,通常将黄花蒿茎叶进行粉碎和干燥处理;萃取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防止青蒿素分解。
【小问3详解】
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因此提取青蒿素时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即A过程为萃取;加热时常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罝,目的是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使萃取剂(乙醚)冷凝,回收萃取剂。
【小问4详解】
提取的效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萃取剂的性质、用量;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时间;萃取的温度。
【小问5详解】项目
神经递质
激素
酶
来源
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释放
内分泌腺细胞合成、释放
所有活细胞都能合成
化学本质
乙酰胆碱、单胺类化合物、氨基酸等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等
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生理功能
引起兴奋或抑制
调节生命活动
催化化学反应
作用部位或器官
突触后膜
靶器官或靶细胞
细胞内和细胞外,体外
共同点
高效性
提取
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压榨法
萃取法
实验
原理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
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溶剂获得芳香油
方法
步骤
①水蒸气蒸馏
②分离油层
③除水过滤
①石灰水浸泡、漂洗
②压榨、过滤、静置
③再次过滤
①粉碎、干燥
②萃取、过滤
③浓缩
适用
范围
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优点
简单易行,便于分离
生产成本低,易保持原料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出油率高,易分离
局限
性
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分离较为困难,出油率相对较低
使用的有机溶剂处理不当会影响芳香油的质量
相关操作
目的
A
胡萝卜块干燥
除去胡萝卜中的水分
B
胡萝卜块粉碎
增加原料与萃取剂的接触
C
萃取时加冷凝装置
防止胡萝卜素挥发
D
蒸馏萃取液
除去萃取剂
培养基初始尿酸浓度/(mml·L-1)
降解后培养基尿酸浓度/(mml·L-1)
尿酸降解率/%
1.74±0.06
1.18±0.04
32.2
1.89±0.04
1.19±0.03
37.0
2.05±0.09
1.20±0.06
41.5
2.26±0.08
1.13±0.04
50.0
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文科)(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文科)(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