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检测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检测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8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检测练习一、单选题1.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中郑国渠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剩余产品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在磁山遗址的窖穴灰坑里发现了粟的痕迹。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剩余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安半坡遗址中有很多窖穴,用来储藏食物,出土了数斗腐朽皮壳,还有两个罐钵盛满了粟。这一时期剩余产品的出现( )A.为早期国家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B.有利于私有制的形成C.是铁制生产工具充分运用的产物 D.源于生产关系的质变3.下表所示为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B.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C.食物物种的培植与交流 D.先秦农业生产与水利4.在摆脱殖民束缚后的一个世纪里,美国两大农业生产主体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美国农业( )A.耕地面积扩增 B.经营模式单一 C.机械化程度提高 D.地区生产专门化5.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画中的人们在放牧,这幅壁画可以佐证( )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B.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C.当地牛耕技术发达 D.人类成为了食物生产者6.玉米和番薯传人中国后,在乾隆年间得到空前的推广和传播,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吴其溶在《植物名考录》中记载:“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山地适宜外来作物种植C.人口食粮需求激增 D.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7.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 )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 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 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8.下图是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影响该时期北美农作物构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B.地理环境的制约C.英国殖民政策的限制 D.全球航路的开辟9.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A.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B.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活动已然兴起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10.下列对表格中的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表:湖北恩施竹枝词A.史料可用于研究当地饮食结构 B.此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C.表中竹枝词创作于宋初至元末 D.此处的百姓生活富足安逸11.15世纪,牛和羊随哥伦布被引进新大陆。新大陆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这说明物种传播(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美洲的人口压力C.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D.拓展了东西方贸易范围12.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13.粮食安全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 )①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②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③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创世界纪录④中国是对外粮食援助的重要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如表为1960年—1980年世界粮食保障指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粮食储备技术有待改进 B.联合国粮农组织影响力下降C.世界粮食供应持续减少 D.世界粮食安全的风险增加15.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重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据此可知,世界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控制食品安全C.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D.增加粮食储备16.1964年,袁隆平率先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水稻;1976年,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此后,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 )A.理论突破与实践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迅速推广C.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二、材料分析题17.【粮食问题与农业生产】材料一 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昆虫、啮齿类动物、贝类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来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这一驯化过程中,野生动植物长得越来越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也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采集者——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明代中期的广东出现一种叫“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一手而有两牛之力,耕具之最善者也”;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明代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耐寒抗旱,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早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时期和明代解决食物(粮食)问题的方式。(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期和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蔗糖原产于亚洲,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直到公元11世纪都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一个世纪后,法国和英国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已经嗜糖成癖。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据【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材料二 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产生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命令》规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城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薄购买。”这个命令第一次把粮食供应与户口联系在一起。1955年8月,国务院在总结两年来统购统销的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牲畜饲料用粮,均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供应凭证分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七种”。——摘编自赵文远《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生物物种总会借助偶然事件或是有利的环境条件到处游走。而哥伦布大交换就像一张 生物互联网,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联系起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年:发现哥伦布新世界》根据材料,围绕“哥伦布大交换”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①在河姆渡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遗存。②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③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小麦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竹枝词出处作者南瓜莱菔杂芸薹,种遍山隈与水隈。一带平畴将绿绕,好风吹送稻香来。《利川竹枝词》吴子丹包谷根从石罅寻,石田戴土土如金。秋风莫扫野鸡啄,传说天荒救老林。《业州竹枝词》周鲲化漳濁漳清年复年,鸬鹚陂外水如烟。桑麻匝地禾苗绿,犹是西门旧溉田。《业城杂咏》洪良品年份粮食总储量/万t储量可供世界消费天数19602340010219652180080197023600771975141004019801510040参考答案1.A2.B3.B4.D5.D6.C7.A8.D9.B10.A11.C12.B13.C14.D15.C16.A17.(1)方式原始时期:主要通过采集获得食物;就地取材,男女分工。明代:改进耕作和灌溉工具;改良和推广作物品种,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实行复种制。(2)特点:原始时期,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原始农业兴起。明代,注重引进和推广外来作物,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未获得根本性突破。18.(1)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砂糖本身具有特殊的价值;近代世界砂糖贸易的兴起。(2)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工人生活有所改善;适应工业化的需求;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政治地位上升)。19.(1)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工业建设提供充足粮食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户籍制度的变化;苏联模式的影响。(2)影响:稳定了城市工业化建设队伍;有利于社会稳定;实现了建设资金的积累;但不利于农业长期的稳定与发展。20.示例观点:“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双重影响。阐述: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随之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如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食物物种的跨洲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交融也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由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与此同时,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伴随物种交流,新的病菌也被带到美洲,这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深重灾难。总之,“哥伦布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应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