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5 S,92kJ·ml−1-=186, 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第Ⅰ卷题目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代号上;第Ⅱ卷用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作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S:32 K:39 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能量更低
B.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石灰石煅烧是放热反应
C. 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变化只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苏轼《石炭·并引》“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所指高温时碳与水蒸气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冰的温度低于水,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冰的能量更低,水的能量更高,正确;
B.石灰石煅烧是分解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属于吸热反应,错误;
C.煮豆会发生燃烧,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同时有部分光能。同时豆里面也会发生化学变化,会放出热量,存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错误;
D.碳与水蒸气反应为吸热反应,错误。
故选A。
2. 活泼自由基与氧气的反应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自由基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更多免费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产物的稳定性:
C. 该历程中正反应的最大活化能
D. 相同条件下,由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示可知,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之和比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之和高,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产物P2所具有的能量比产物P1所具有的能量低,所以产物P2比产物P1要稳定,B错误;
C.由图示可知中间产物Z到过渡态Ⅳ所需的活化能最大,E正= -18.92kJ·ml−1-(-205.11 kJ·ml−1)=186.19kJ·ml−1,C正确;
D.由图示可知,由Z到产物P1所需的活化能低于由Z到产物P2所需的活化能,则由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的速率:v(P1)>v(P2), D错误;
答案为C。
3.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实验a、b、c中温度计读数均增大
B. 将实验a中的铝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铝粉后释放出的热量有所增加
C. 实验b中用搅拌器的目的是使反应的焓变增大
D. 实验c中若用NaOH固体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则测定结果的绝对值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属和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反应是吸热反应,A错误;
B.等质量的铝粉和铝片分别和盐酸反应释放出的热量一样多,B错误;
C.实验b中用搅拌器的目的是使反应充分进行,但不会改变反应的焓变,C错误;
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出热量,则测定数值偏高,D正确;
故选D。
4.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家提出以为催化剂,用光热化学循环分解法达到减少大气中含量的目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热化学循环分解过程涉及两种能量形式的转化
B. 过程④为放热过程
C. 降低反应的焓变,提高反应速率
D. 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热化学循环分解过程中二氧化碳分解为CO何氧气,光能、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错误;
B.过程④为断键过程,断键吸热,故B错误;
C.为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改变焓变,故C错误;
D.焓变=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总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D正确;
选D。
5. 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课题组从催化剂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角度,设计了一种催化剂同时作用在阳极和阴极,用于CH3OH氧化和CO2还原反应耦合的混合电解,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不同催化剂条件下CO2→CO电极反应历程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电解总反应为2CO2+CH3OH2CO+HCOOH+H2O
B. 若有2 ml H+穿过质子交换膜,则理论上有44 g CO2被转化
C. 选择Ni8TET催化剂催化,会比NiTPP消耗更多电能
D. 若以铅蓄电池为电源,则B极应与PbO2极相连接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甲图可得,A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CO2+ 4e-+4H+=2CO+2H2O,B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H2O-4e-═HCOOH +4H+,故电解总反应为2CO2+CH3OH2CO+HCOOH+H2O,A正确;
B.根据阴极电极反应式2CO2+ 4e-+4H+=2CO+2H2O,若有2 ml H+穿过质子交换膜,则理论上有1mlCO2被转化,质量为44g,B正确;
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选择Ni8TET催化剂催化,和选用NiTPP消耗的电能相同,C错误;
D.B极为电解池阳极,电解时连接电源正极,若以铅蓄电池为电源,则B极应与PbO2极相连接,D正确;
故选C。
6. 常温下,浓度相同的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相互滴定体系中,溶液中与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和的电离常数为和,且b和b′点的纵坐标之和为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和点的纵坐标之和小于a和纵坐标之和B. abcd表示与的关系
C. D. 水的电离程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溶液的pH越大,溶液中氢离子越小,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则逐渐增大,逐渐减小,所以上边的曲线表示与pH的关系,下边曲线表示与pH的关系。
【详解】A.取=0,该温度下,Kb= c ( OH- ),同理Ka= c(H+),且b和b′点的纵坐标之和为14,推出Ka=Kb,a'点:c ( OH- ) =10Kb,,此时pHa'=,同理,a点对应的pHa=-lg10Ka,pHa'+pHa=-lg10Ka =14,同理计算c和 ,c和点的纵坐标之和等于a和纵坐标之和,A错误;
B.根据分析,abcd表示与的关系,B正确;
C.d点曲线pH相同,该点的pH为7,则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0-7ml/L,已知>2, 则有Kb=,即,C正确;
D.b和b'点的纵坐标之和为14,b点溶液中c(H+)等于b'点溶液中c ( OH- ), 两点对水的电离影响程度相等,d点两曲线pH相同,由A项推出BOH和HA电离平衡常数相同,则该点的pH=7,因此对于碱的溶液,pH逐渐减小,溶液中水电离程度逐渐增大,故a'~ d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D正确;
故选A。
7. 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H加和为12的强酸与弱酸混合,pH可能为6
B. pH加和为12的强酸与弱碱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碱性
C. pH加和为12的弱酸与强碱混合,若成中性,则v(酸)>v(碱)
D. pH加和为12的强酸与强碱混合,若成中性,则两溶液体积比为100:1
【答案】A
【解析】
【详解】A. pH加和为12的强酸与弱酸,因为酸的pH都小于7,则二者的pH在5-7之间,混合后pH可能为6,故正确;B. pH加和为12的强酸与弱碱,假设酸的pH为x,碱的pH为y,有x+y=12,则酸中的氢离子浓度为10-x=10y-12 ml/L,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0y-14,强酸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弱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但由于是弱碱不完全电离,所以弱碱的浓度远远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等体积混合不能确定酸碱是否完全反应、是否有剩余,故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性,故错误;C. pH加和为12的弱酸与强碱混合,假设酸的pH为x,碱的pH为y,有x+y=12,则酸中的氢离子浓度为10-x=10y-12 ml/L,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0y-14,弱酸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强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弱酸不完全电离,若等体积混合,酸有剩余,显酸性,若成中性,则v(酸)T2
C. 图3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合成氨反应中,NH3的平衡体积分数随H2起始体积分数(N2的起始量恒定)的变化,图中a点N2的转化率小于b点
D. 图4表示同一温度下,在不同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BaO2(s)2BaO(s)+O2(g),O2的平衡浓度与容器容积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盐酸为强酸,1LpH=2的HCl溶液加水稀释至n倍,溶液的pH变为2+n,但不会变为碱性,图示正确,A正确;
B.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电离出的H+和OH-浓度增大,所以图象中的温度为T1>T2,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在N2的起始量恒定时,随H2量的增加,N2的转化率增大,所以a点N2的转化率小于b点,C正确;
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O2),容器体积的增大,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该平衡正向移动,温度不变时平衡常数不变,故O2的平衡浓度是不变,D错误;
答案选D。
9. 温度为TK时,向V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g)和B(g),发生反应 ,容器中A、B、D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在前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B.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C. 若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压缩容器容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反应至15min时,改变的反应条件是降低温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10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平衡时D的浓度变化量为3.0ml/L,故,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平衡时A、D的浓度变化量分别为1.5ml/L、3.0ml/L,1∶x=1.5ml/L∶3.0ml/L,得x=2,C为固体,则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B正确;
C.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若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压缩容器容积,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错误;
D.由题图可知,改变条件的瞬间,反应混合物中个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改变的反应条件是降低温度,D正确;
故选C。
10. 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2C(g)△H=-QkJ/ml在3个密闭容器中,按下列方式投入反应物:
Ⅰ.3mlA,1mlB;Ⅱ.6mlA,2mlB;Ⅲ.4mlC
则在保持恒温恒容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容器Ⅰ与容器Ⅱ中,C的浓度2cⅠaⅡ
B. 容器Ⅰ与容器Ⅲ中,B的体积分数vⅠ%>vⅢ%,反应的能量变化2QⅠ=QⅢ,平衡常数KⅠ2=
C. 容器Ⅱ与容器Ⅲ为等效平衡,B的体积分数VⅡ%=VⅢ%,转化率aⅢ+aⅡ=1,反应的能量变化QⅡ+QⅢ=2Q
D. 容器Ⅰ容器Ⅱ容器Ⅲ中,平衡常数关系为:KⅠ2=KⅡ=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容器Ⅰ与容器Ⅱ中,容器Ⅱ相当于容器Ⅰ加压,使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a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