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
1. 中华文明起源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在大河大江地区都发现有文化遗址,以下不属于黄河流域文化遗址的是( )
A. 仰韶文化遗址B. 大汶口文化遗址
C. 龙山文化遗址D. 红山文化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红山文化遗址属于辽河流域遗址,不属于黄河流域,D项符合题意,排除D项;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均属于黄河流域文化遗址,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 西周初年,周公带兵东征,平乱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是指( )
A. 实行军功制B. 实行宗法制C. 分封诸侯国D. 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C项正确;封邦建国为分封制,非军功制、宗法制和郡县制,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战国时期,提倡节俭,提出“兼爱、非攻”思想家是( )
A 孟子B. 韩非子C. 墨子D. 荀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法治,排除B项;荀子主张礼法并治,排除D项。故选C项。
4.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百家争鸣的出现C. 分封制的瓦解D. 各国变法图强更多免费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生产力获得发展,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A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各国变法图强”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有同学制作了如下表格,若要将其补充完整,正确的是
A. ①“仁政”;②庄子;③“相生相胜”;④“礼法并用”
B. ①“仁政”;②老子;③“相生相胜”;④“依法治国”
C. ①“仁”;②老子;③“兼爱”“非攻”;④“以法治国”
D. ①“仁”;②庄子;③“兼爱”“非攻”;④“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C项正确;“仁政”是孟子的主张;庄子主张齐物论,追求逍遥的人生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主张;“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思想;“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 郡县制B. 三省六部制C. 分封制D. 中外朝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相符,A项正确;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排除B项;据所学,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排除C项;据所学,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政治举措是( )
A. 推崇黄老之学B. 颁布“推恩令”C. 开辟丝绸之路D. 实行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不属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开辟丝绸之路属于对外交往,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二者都不属于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措施,排除CD项。故选B项。
8.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B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著作,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晚于《神农本草经》,排除D项。故选B项。
9. 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广设赈灾仓库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通大运河 ④兴建洛阳城
A. ①③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建立之初广设赈灾仓库,开通了大运河,隋炀帝兴建洛阳城,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②的ABC项。故选D项。
10.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
A. 三省六部制B. 三公九卿制C. 租庸调制D. 奏折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是,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的五省六曹制,经过隋文帝的改革于隋朝确立,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创立,排除B项;租庸调制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奏折制度是清朝创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年间主要推行的赋税制度是( )
A 租调徭役制B. 租庸调制C. 一条鞭法D. 两税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唐朝初年实行租庸调制,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还需负担一定的徭役,史称“租调徭役制”,排除A项;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排除C项;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北宋政府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这(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杜绝了地方叛乱D. 导致了财政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 北宋政府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崇文抑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题干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C项中杜绝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宋朝的财政危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且材料信息与财政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 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 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 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权以集权,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王安石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这决定了王安石变法以解决财政困难为核心,D正确;A、B都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北宋初年就已经解决了割据问题,排除C。
14.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该系统是( )
A. 南、北面官制B. 猛安谋克制C. 行省制D. “四等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金朝在政治制度上除了沿袭唐宋制度外,还保持了女真的民族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是猛安谋克制,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是辽的政治制度特点,排除A项;行省制和四等人制是元代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其确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强化封建等级秩序”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无关,排除B项;“国家开疆拓土的手段”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A. 北庭都护府B. 宣政院C. 宣慰司D. 理藩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B项正确;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排除A项;元朝设置宣慰司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C项;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关于秦的统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 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 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D. 秦以武力完成统一违背人民意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和社会安定,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可知,国家统一和天下太平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积极谋划消灭六国的策略,离间敌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8.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 方便隋炀帝商巡B. 巩固隋朝的统一
C. 加强北部边防D.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长远来看,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大运河的开凿的确是方便了隋炀帝的南巡,是属于运河开凿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历史作用,排除A项;巩固国家统一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但大运河开凿中繁重的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迫使农民起义,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并没有起到巩固隋朝统一的作用,排除B项;加强北部的边防与大运河的开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唐太宗开创的开明政治局面称为( )
A. 贞观之治B. 开元盛世C. 开皇盛世D. 光武中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A项正确;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B项;开皇盛世出现在隋文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发行的药典是( )
A. 《唐本草》B. 《神农本草经》C. 《黄帝内经》D. 《千金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发行的药典。A项正确;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排除B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黄帝内经》,排除C项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的医学名著《千金方》,排除D项。故选A项。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分析题
21.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摘自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什么影响?
(2)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概括这一新现象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
【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影响:①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②巩固王权,加强统治;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地方有较大局限性,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2)现象:诸侯争霸;趋势:①诸侯国数量减少;②国家走向统一;③出现不少新兴城市,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3)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影响:①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力;②使更多的荒田得到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③社会阶级关系开始变化,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崛起,与旧奴隶主贵族阶级产生阶级矛盾。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历史作用: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②推动了社会转型和变革;③促进了统一的历史进程;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⑤构造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朝(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王权,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地方有较大局限性,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现象:根据材料“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趋势:根据两幅图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减少;国家走向统一;出现不少新兴城市,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现象:根据材料“铁制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力;使更多的荒田得到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社会阶级关系开始变化,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崛起,与旧奴隶主贵族阶级产生阶级矛盾。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和变革,促进了统一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时也构造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22. 读下列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体现的唐朝的哪一政治制度?请分别说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责。
(2)图一中国古代王朝中央政治制度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中央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三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三省六部制。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2)特征:皇权高度集中。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加强。
(3)雍正。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可知,图一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职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小问2详解】
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央设立“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相权分散,皇权高度集中。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图一相比,图二中皇帝直接统辖六部,这是因为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加强。
【小问3详解】
时期: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军机处内景”可知,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职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主要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小问4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三省六部制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再到军机处的设立,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
道家
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墨家
墨子
③
法家
韩非子
④
图一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二战国形势图
图三铁制农具
图四穿有鼻环的牛尊
图一唐朝中央机构图
图二明朝中央机构
图三清朝军机处内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共4页。
2022-2023学年新疆喀什地区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喀什地区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共20页。
2024喀什地区疏勒县一中等三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喀什地区疏勒县一中等三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无答案,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