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数学核心几何模型重点突破(全国通用)
专题23 勾股定理中的树折和梯子模型 2024年中考数学核心几何模型重点突破(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23 勾股定理中的树折和梯子模型 2024年中考数学核心几何模型重点突破(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3勾股定理中的树折和梯子模型答案详解docx、专题23勾股定理中的树折和梯子模型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模型1】风吹树折模型
如图,已知树干AB垂直于地面,树干AC被风吹倒后弯折在地,该模型通常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1)如果已知AB和BC,可通过设AC=,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求出的值,进而可求出树高。
(2)如果已知树高和BC,可通过设AB=,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求出的值。
【模型2】梯子模型
如图已知梯子AB向下滑动了米,如图是滑落后的梯子。
如果已知梯子的长度和AC,可根据勾股定理先求出BC的长度,在中,应用勾股定理:
可求出滑落的距离,
【例1】如图,《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译文:一根竹子,原高一丈,虫伤有病,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着地,着地处离原竹子根部3尺远.问:原处还有多高的竹子?(1丈=10尺)答:原处的竹子还有多少尺高.则高为( )
A.B.C.D.
【答案】B
【分析】竹子折断后刚好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设竹子折断处离地面x尺,则斜边为(10-x)尺.利用勾股定理解题即可.
【解析】解:设竹子折断处离地面x尺,则斜边为(10-x)尺,
根据勾股定理得:,
解得x=.
故选:B.
【例2】如图所示,一个梯子AB长2.5米,顶端A靠墙AC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角C距离为1.5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上的位置上,如图,测得DB的长0.5米,则梯子顶端A下落了( )米.
A.0.5B.0.4C.0.6D.1
【答案】A
【分析】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米,由于梯子的长度不变,在直角三角形C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E=1.5米,所以AE=0.5米,即梯子的顶端下滑了0.5米.
【解析】解:∵在Rt△ABC中,AC⊥BC,
∴,
∵AB=2.5米,BC=1.5米,
∴AC===2米.
∵Rt△ECD中,CE⊥CD,
∴,
∵AB=DE=2.5米,CD=(1.5+0.5)米,
∴EC===1.5米,
∴AE=AC﹣CE=2﹣1.5=0.5米.
故选:A.
【例3】一架梯子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7米,
(1)这个梯子的顶端距地面有多高?
(2)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4米到,那么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滑动了几米?
【答案】(1)这个梯子的顶端距地面有24米
(2)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滑动了8米
【分析】(1)AC=25米,BC=7米,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的长;
(2)由题意得: =20米,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根据即可求解.
【解析】(1)解:由题意得:AC=25米,BC=7米,∠ABC=90°,
(米)
答:这个梯子的顶端距地面有24米;
(2)由题意得: =20米,
(米)
则:=15-7=8(米),
答: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滑动了8米.
【例4】《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其中记载的一道“折竹”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其大意是:一根竹子高1丈,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3尺处.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其中丈、尺是长度单位,1丈=10尺.)
【答案】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4.55尺.
【分析】首先由竹子垂直于地面,可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设折断处离地面x 尺,则折断的度为(10−x)尺,再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解析】解:设折断处离地面x 尺,则折断的度为(10−x)尺,
根据题意得:x2+32=(10−x)2,
解得:x=4.55,
答: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4.55尺.
一、单选题
1.如图,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旗杆在离地面5m的B处撕裂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的A处,则旗杆折断部分AB的高度是( )
A.5mB.12mC.13mD.18m
【答案】C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解析】由题意得:
则(m)
故选:C.
2.如图,一场暴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2m处折断,树尖B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AB=4m,则树高为( )
A.B.C.D.
【答案】C
【分析】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BC的长,而树的高度为AC+BC,AC的长已知,由此得解.
【解析】据题意,AC=2m,∠CAB=90°,AB=4m,
由勾股定理得
∴AC+BC=.
即树高为
故选:C.
3.如图,一旗杆离地面6m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m处,则旗杆折断前的高度为( )
A.10mB.12mC.14mD.16m
【答案】D
【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旗杆顶部到折断处的长,再由旗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折断的两部分的长度之和求解即可.
【解析】如图,记旗杆顶部为点A,折断处为点B,旗杆底部为点C,
由题意得BC⊥AC,BC=6m,AC=8m,
∴∠ACB=90°,
∴m,
∴BC+AB=6+10=16m,
∴旗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16m,
故选:D.
4.《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间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如图,在中,,,,若设,则可列方程为( )
A.B.
C.D.
【答案】D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即可.
【解析】解: ,,,
设,则,则
故选D
5.一架米长的梯子,斜立在一坚直的墙上,这时梯子的底端离墙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米,那么梯子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 )
A.0.4米B.米C.米D.米
【答案】C
【分析】依题意画出图形,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进而得出,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解答.
【解析】解:如图,在Rt△ABC中,AB=2.5,BC=0.7,∠ACB=90°,
∴,
∴=2.4-0.4=2,
在Rt△中,,
∴=1.5-0.7=0.8,
即梯子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0.8米,
故选:C.
6.如图,一根长为2.5m的梯子AB斜靠在垂直于地面的墙上,这时梯子的底端B离墙根E的距离为0.7m,如果梯子的底端向外(远离墙根方向)移动0.8m至D处,则梯子的顶端将沿墙向下移动的距离AC为( )
A.0.4mB.0.5mC.0.8mD.0.7m
【答案】A
【分析】在Rt△ABE中求出AE,在Rt△CDE中求出CE,继而可得出顶端将沿墙向下移动的距离.
【解析】解:由题意得,AB=CD=2.5m,BE=0.7m,DE=1.5m,
在Rt△ABE中,,
在Rt△CDE中,2m,
∴梯子的顶端将沿墙向下移动的距离AC=2.4−2=0.4m,
故选:A.
7.从前有一天,一个笨汉拿着竹竿进屋,横章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若比门框高2尺.另一醉汉叫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笨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若设竹竿的长为尺,则下列方程,满足题意的是( )
A.B.
C.D.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门框的长,宽,以及竹竿长是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长,等量关系为:门框长的平方+宽的平方=门的两个对角长的平方,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求解.
【解析】解:∵竹竿的长为x尺,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
∴门框的长为(x-2)尺,宽为(x-4)尺,
可列方程,,
故选C.
8.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BC为0.7m,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C为2.4m.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1.5m,则小巷的宽为( ).
A.2.4mB.2.5mC.2.6mD.2.7m
【答案】D
【分析】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长,再在Rt△A′BD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BD长,然后可得CD的长.
【解析】解:在Rt△ABC中,
AB==2.5m,
∴A′B=2.5m,
在Rt△A′BD中,
BD==2m,
∴CD=BC+BD=2+0.7=2.7m,
故选:D.
二、填空题
9.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的高为__________.
【答案】24米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计算树的折断部分是15米,则折断前树的高度是15+9=24米.
【解析】解:旗杆折断后,落地点与旗杆底部的距离为12米,旗杆离地面9米折断,且旗杆与地面是垂直的,
∴折断的旗杆与地面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折断部分的旗杆为:米,
∴旗杆折断之前高度为15+9=24米.
10.如图,山坡上,树甲从点A处折断,其树顶恰好落在另一棵树乙的根部C处,已知AB=4m,BC=10m,已知两棵树的水平距离为6m,则树甲原来高_____.
【答案】(4+6)m
【分析】过C作CD⊥AB于D,由题意知BC=10,CD=6,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D=8,从而得到AD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C的长,即可得到树原来的高度.
【解析】解:如图作CD⊥AB交AB延长线于D,
由题意知BC=10m,CD=6m,
根据勾股定理得:BD=8m,
∵AB=4m,
∴AD=8+4=12m,
AC===6m,
∴这棵数原来的高度=(4+6)m,
故答案为:(4+6)m.
11.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认的竹类种质资源大省如图,有一根由于受虫伤而被风吹折断的竹子正好顶端着地,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竹子的顶端落在离竹子根部距离4米处,则这根竹子原来的高度为______米.
【答案】8
【分析】由题意,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度,即可求出竹子原来的高度.
【解析】解:根据题意,如图:
∵,,,
∴,
∴这根竹子原来的高度为:(米);
故答案为:8.
12.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BC为0.7米,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C为2.4米,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1.5米,则小巷的宽为 _____米.
【答案】2.7
【分析】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长,再在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BD长,然后可得CD的长.
【解析】解:在Rt△ABC中,,
∴,
在中,,
∴CD=BC+BD=2+0.7=2.7m,
故答案为:2.7.
13.如图,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米,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米.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使梯子的底端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米,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那么的值___ 1米(填>,<,=)
【答案】<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OB'的长,可得BB'= (7−)米,然后进行估算即可.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AOB=90°,AB=A'B',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
∴,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
∴OB′=米,
∴BB'=OB−OB'=(7−)米,
∵,
∴,
∴,
故答案为:<.
14.如图,一架梯子AB长10米,底端离墙的距离BC为6米,当梯子下滑到DE时,AD=3米,则BE=___________米.
【答案】
【分析】勾股定理先求AC的长,继而得到CD的长,根据AB=DE,再次运用勾股定理计算CE的长,根据BE=CE-CB计算即可.
【解析】∵AB=10, BC=6,
∴AC=,
∵AD=3,
∴CD=AC-AD=5,
∴CE=,
∴BE=CE-CB=米,
故答案为:.
三、解答题
15.如图,∠AOB=90°,OA=8m,OB=3m,一机器人在点B处看见一个小球从点A出发沿着AO方向匀速滚向点O,机器人立即从点B出发,沿直线匀速前进拦截小球,恰好在点C处截住了小球.如果小球滚动的路程与机器人行走的路程相等,那么机器人行走的路程BC是多少?
【答案】机器人行走的路程BC为m.
【分析】根据小球滚动的速度与机器人行走的速度相等,得到BC=AC,设BC=AC=x m,根据勾股定理求出x的值即可.
【解析】解:∵小球滚动的速度与机器人行走的速度相等,
∴BC=AC, 设BC=AC=x m, 则OC=(8-x)m,
在Rt△BOC中, ∵OB2+OC2=BC2,
∴32+(8-x)2=x2, 解得.
∴机器人行走的路程BC为m.
16.如图,一棵竖直生长的竹子高为8米,一阵强风将竹子从C处吹折,竹子的顶端A刚好触地,且与竹子底端的距离AB是4米.求竹子折断处与根部的距离CB.
【答案】3米
【分析】竹子折断后刚好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设竹子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x米,则斜边为(8x)米.利用勾股定理解题即可.
【解析】解:由题意知BC+AC=8,∠CBA=90°,
∴设BC长为x米,则AC长为()米,
∴在Rt△CBA中,有,
即:,
解得:,
∴竹子折断处C与根部的距离CB为3米.
17.一个长13米的梯子斜靠在与地面垂直的墙上,梯子的顶端距离地面12米.
(1)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结果保留根号)
(2)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的距离等于底端滑动的距离,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答案】(1)米;(2)7米
【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2)设该距离为x,下滑后,有AB=13,AC=12-x,BC=5+x,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解析】(1)如图,
根据题意,下滑前,有AB=13,AC=12,∠C=90°,
∴,
下滑之后,有AB=13,AC=11,∠C=90°,
∴此时的,
∴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为:米,
答:梯子的底端下滑米;
(2)设该距离为x米,根据(1)的结果,可知下滑前BC=5,
根据题意,下滑后,有AB=13,AC=12-x,BC=5+x,∠C=90°,
∴利用勾股定理有:,
即:,
解方程得:x=7,(x=0不合题意,舍去),
答:所求的距离为7米.
18.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底端距墙底6m.
(1)若梯子的底端水平向外滑动1m,梯子的顶端下滑多少米?
(2)如果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等于底端向外滑动的距离,那么滑动的距离是多少米?
【答案】(1)()m;(2)2m
【分析】(1)作出图形,根据梯子的底端水平向外滑动1m得出BE的长,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和CD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
(2)设AD=BE=x,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解析】(1)如图,△ABC中,AB=10m,BC=6m,
∴m,
∵梯子的底端水平向外滑动1m,,
∴BE=1m,
∴CE=6+1=7m,
∴m,
∴AD=AC-CD=(8-)m.
答:梯子的顶端下滑(8-)m;
(2)∵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等于底端向外滑动的距离,
∴设AD=BE=x,则,
即,
解得x=2或x=0(舍去).
答:滑动的距离是2米.
19.如图,小磊将一个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顶端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记作,测得,梯子的底端保持不动,将梯子的顶端靠在对面墙上,此时,梯子的顶端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记作,测得,求、之间的距离.
【答案】a+b
【分析】证明△AMP≌△BPN,从而得到MA=PB=a,PA=NB=b,即可求出AB=PA+PB=a+b.
【解析】解:∵∠MPN=90°,
∴∠APM+∠BPN=90°,
∵∠APM+∠AMP=90°,
∴∠AMP=∠BPN.
在△AMP与△BPN中,
,
∴△AMP≌△BPN(AAS),
∴MA=PB=a,PA=NB=b,
∴AB=PA+PB=a+b.
20.如图,一架长2.5m的梯子AB斜靠在墙AC上,∠C=90°,此时,梯子的底端B离墙底C的距离BC为0.7m
(1)求此时梯子的顶端A距地面的高度AC;
(2)如果梯子的顶端A下滑了0.9m,那么梯子的底端B在水平方向上向右滑动了多远?
【答案】(1)2.4米;(2)1.3m
【分析】(1)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进而得出答案;
(2)直接利用勾股定理得出B′C,进而得出答案.
【解析】解:(1)∵∠C=90°,AB=2.5,BC=0.7,
∴AC==(米),
答:此时梯顶A距地面的高度AC是2.4米;
(2)∵梯子的顶端A下滑了0.9米至点A′,
∴A′C=AC−A′A=2.4−0.9=1.5(m),
在Rt△A′CB′中,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
∴1.52+B′C2=2.52,
∴B′C=2(m),
∴BB′=CB′−BC=2−0.7=1.3(m),
答:梯子的底端B在水平方向滑动了1.3m.
21.如图,一个梯子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为,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的长.
(1)若梯子的长度是,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那么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多少米?
(2)设,,,且,请思考,梯子在滑动的过程中,是否一定存在顶端下滑的距离与底端向外滑动的距离相等的情况?若存在,请求出这个距离;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米;(2)存在,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的距离是米.
【分析】(1)已知AB、BC,在直角中即可计算AC的长度,设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米,由题意得,,求解即可;
(2)设存在顶端下滑的距离与底端向外滑动的距离相等的情况,此时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米,由题意得,,求解即可.
【解析】(1)在中,,,
.
设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米,由题意得,
,
解得,(舍去)
即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米.
(2)设存在顶端下滑的距离与底端向外滑动的距离相等的情况,此时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米,由题意得,
,
解得,(舍去),
,即梯子的底端向外滑动的距离是米.
2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含30°的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落在第二象限.其斜边两端点A、B分别落在x轴、y轴上且AB=12cm
(1)若OB=6cm.
①求点C的坐标;
②若点A向右滑动的距离与点B向上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滑动的距离;
(2)点C与点O的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cm.
【答案】(1)①点C的坐标为(-3,9);②滑动的距离为6(﹣1)cm;(2)OC最大值12cm.
【分析】(1)①过点C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根据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
②设点A向右滑动的距离为x,根据题意得点B向上滑动的距离也为x,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2)设点C的坐标为(x,y),过C作CE⊥x轴,CD⊥y轴,垂足分别为E,D,证得△ACE∽△BCD,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
【解析】解:(1)①过点C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如图1:
在Rt△AOB中,AB=12,OB=6,则sin∠BAO=
∴∠BAO=30°,∠ABO=60°,
又∵在Rt△ACB中,∠CBA=60°,
∴∠CBD=60°,∠BCD=30°,BC=AB·sin30°=6
∴BD=BC·sin30°=3,CD=BC·cs30°=3,
∴OD=OB+BD=9
∴点C的坐标为(﹣3,9);
②设点A向右滑动的距离为x,根据题意得点B向上滑动的距离也为x,如图2:
AO=12×cs∠BAO=12×cs30°=6.
∴A'O=6﹣x,B'O=6+x,A'B'=AB=12
在△A'O B'中,由勾股定理得,
(6﹣x)2+(6+x)2=122,解得:x=6(﹣1),
∴滑动的距离为6(﹣1);
(2)设点C的坐标为(x,y),过C作CE⊥x轴,CD⊥y轴,垂足分别为E,D,如图3:
则OE=﹣x,OD=y,
∵∠ACE+∠BCE=90°,∠DCB+∠BCE=90°,
∴∠ACE=∠DCB,
又∵∠AEC=∠BDC=90°,
∴△ACE∽△BCD,
∴,即,
∴y=﹣x,
OC2=x2+y2=x2+(﹣x)2=4x2,
∴当|x|取最大值时,即C到y轴距离最大时,OC2有最大值,即OC取最大值,
如图,即当C'B'旋转到与y轴垂直时.此时|x|=6,OC=,
故点C与点O的距离的最大值是12c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2 几何变换之旋转模型 2024年中考数学核心几何模型重点突破(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2几何变换之旋转模型答案详解docx、专题32几何变换之旋转模型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1 几何变换之翻折模型 2024年中考数学核心几何模型重点突破(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1几何变换之翻折模型答案详解docx、专题31几何变换之翻折模型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0 几何变换之平移模型 2024年中考数学核心几何模型重点突破(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0几何变换之平移模型答案详解docx、专题30几何变换之平移模型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