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诗词鉴赏之炼句(手法)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七 诗词鉴赏之炼句(手法)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全国通用),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理解诗歌,修辞方法,表达技巧,修辞方式,表达方式,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具体生动形象,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表现什么
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1.炼句形态: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等外部形态2.炼句内涵:★着眼于修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着眼于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3.炼句位置 ★起 开门见山,当头棒喝,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承 “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转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第三句以及词曲的“过片”。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合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①浑圆章法,呼应句首;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这些诗句为什么被“炼”?1.下笔春蚕食叶声。 2.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3.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4.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5.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比喻,以动衬静写景,动词的精准写景,观察视角,动静以景结情,设问写景,视听、拟人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分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语意集中含蓄
节奏分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表达情感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比喻(明、暗、借)、通感(特殊的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对偶、对比、排比、双关、夸张
运用想象和联想,用具体而熟悉的物象事例,来比方说明或形容描写抽象事物。
标志:比喻词(如、仿佛、若、是、成为)
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化甲物化作乙物。
增添特有情味、使物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情感
用动词陈述静态事物或无生命的事物
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局部代整体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体与本体之间有紧密联系
运用想象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或把发生时间故意提前
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引起联想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相反的两个词语句子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言简练、表意集中
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
意思相近互为初充相反或相对事物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
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超过两个词句
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对象,强化情感
标志: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词语或句子
有意使一个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
强调,或增强语气或语势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回环起伏,语言优美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表达愤激或激昂等情感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语气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对象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原因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强烈地表达情感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表达某种强烈情感
引用古籍中的词句引用名人故事、言论
表达委婉含蓄、言简意丰、语言典雅
明确原典内容含义明确对象与历史的相似点明确正用、反用(讽刺批判)
利用一词多义或同音的特点,使词句具有双重含义
含蓄、幽默加深寓意,发人深思
事物的特片和人的心理感受名词的语境意思
字面意思与真正意思相反
增强语言的幽默风趣感加强讽刺、批判、嘲弄等情绪
明确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明确语境意思明确作者的情感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突出好坏、善恶、美丑对立,给人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受表达强烈的情感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分析对立或相反事物的特征
说说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比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拟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代指富贵之家)(借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指音乐)(借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张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排比)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复)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设问)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反语)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反问)
说说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双关)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③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反语)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通感)⑤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通感) ——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比拟) 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拟)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
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揭示主题
刻画人物,不写背景,突出主体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侧面描写,突出主体
五官通用(视听嗅味触);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里、外)时间变化;色彩变化;点面结合
正面描写:对人或事物进行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进行描写
烘托、衬托、对比主体使形象更加丰满抒发感情更加充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标志:主体和主体之外的其他人、事、物
描写主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主体周围事物的形象常用正衬、反衬、烘托
抽象述说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现实描写与回忆、想象相结合
使结构更加紧凑使形象更加鲜明使内容更加丰富使意境既开阔又深邃使情感既明朗又含蓄
标志:使用逗字:念、想/遥想、忆、料得、拟/也拟。时间名词:今/而今、昔、今宵
注意点:实写之景的特征虚写之景(过去之景、未来之景、梦景、仙景、幻景)的特征从对方角度描写虚写的目的:表达某种内容,渲染情感、以景结情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塑造形象,营造意境
使动者更动,使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应成趣;使描定对象更显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形象鲜明可感,真实可信;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标志:动词摹拟声音的词语
注意点:辨清动态、静态、声响分析景物的特征明确意境:画面+景物
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神态、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之处进行描写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烘托渲染环境气氛表达真切情感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标志:常使用比喻、夸张常使用白描手法常使用气氛渲染、对比衬托等手法
注意点:描写细微之处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描写人物外貌,使人如见其人写景简洁生动,使人如见其景抒情真切感人,使人感同身受
标志: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不用精雕细刻层层渲染不用曲笔或陪衬笔触准确有力,语言明快简洁,文字朴素平易,干净利素地勾画事物的形象、声响、光亮等
注意点:不用任何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明快只写主体,不写背景
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的描写,以突出形象。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使情感抒发更加强烈真挚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环境气氛更加生动形象
标志:渲染——正面描摹烘托——侧面描写
注意点:借景抒情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视听嗅味触的变换远近高低上下内外交互时间上晨昏变化时序上四季变化色彩上明暗浓淡变化
突出特征塑造形象表达情感
标志:时间名词方位词语与五官感觉有关的词
注意点:辨析何种视角明确使用方法概括景物特征
描写物体的目的:表现作者的情感表达志向、意愿流露人生态度寄寓美好愿望蕴含生活折理表现生活情趣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情格揭示主题思想
标志:标题中常有:咏/吟对象一般为物
注意点:分析景物特点寻找与人物的相似点或相同点辨析对景物的情感与自己的情趣
使用古代的人与事来讽刺当代人事
批判时弊感伤时事警醒时人
标志:古代的人与事,古今对比
注意点:怀古诗用典古今相似点与不同点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道理、精神
由事物间的关联点联系到另一与之相关的人、事、物
根据已有形象或知识凭空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景象
用事物的两个方面或性质,或相对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同时列举事物、情感的两个方面,然后强调某一个方面
引用古代典籍中的人物故事或语句,证今、讽今等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使表达形象化,使抽象具体化。★用于赞颂或讽刺,使表达更直接或更含蓄
升华主题表现含蓄言浅意深
标志:★在“不能”、“不敢”、“不愿”的情况下使用★是写作技巧(与比喻有别)★针对全篇而非一句
注意点:用具体来表现抽象
利用事物之间相近、相通、相似或相反的关联,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或道理。
使作品内容丰富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思维活跃
类比联想对比联想象征(由实而虚)联想事理联想
注意点:事物之间的关联点
根据事物之间的关联,种凭借经验或凭空进行构想,将头脑已有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编排,创造出新的形象,场景等。
使视觉景象瑰丽、奇异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使主旨表达含蓄、委婉使情感表达深刻、动人
凭空、创造出新的超现实,或类似现实
借助梦境、仙境、幻境等反映现实生活
指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即想褒扬,先行贬斥;要想贬斥,先作褒扬
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给人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受表达强烈的情感
标志:事物的两个方面情感的对立面
也叫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使情感表达委婉使内容丰富含蓄使语言典雅简洁使意蕴丰富深刻
标志: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
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前面一系列非主要内容为后面主要内容作准备,或为高潮到来酝酿气氛,或前面写景叙事是为后面抒情作准备。
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起句点题,奠定情感基调、烘托气氛等。
贯穿诗歌作品的中心,人物、物件、时间、景物、空间等,都能成为线索
一 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南康望湖亭苏 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译文】八月里船过鄱阳,万物景象萧条疏落。 劲急的秋风下,单舟扬帆急驶; 淡淡的暮气中,孤山独峙报国之心还在,救时之策成空。岷峨故乡相距万里,临老能否归去?
〔题目〕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参考答案】①照应诗歌的题目;②交代渡河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感情基调(渲染凄凉的氛围)。
赏析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二 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李嘉祐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释】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丹陛:宫殿的台阶 【译文】你在万里之外的长宁做县令,恩泽惠及很多百姓。任期还没有结束就主动请辞,回家闲居也不嫌弃粗茶淡饭。雨过天晴,远处的山峰显得更近了,凋敝的柳树雨后反而显得清新。他日你应该会登上皇宫红色的台阶,去中书省为官。
【题目】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变化:①表达上,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②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效果: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
赏析颈联根据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颈联在结构中起到“转”的作用(也不可一概而论)。这个“转”,主要表现在两点:①内容的转变;②表达的转变。结构上:照应标题、前后呼应或为下文做铺垫(也不可一概而论)。
三 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长安卧病秋夜言怀陈 羽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注释】紫陌:指京城的道路。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歌钟:歌乐声。五侯:1.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2.指同时封侯的五人。汉成帝封其舅王谭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红阳侯、王根曲阳侯、王逢时高平侯。不胜:1.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译文】长安城中多重宫门紧锁,秋意浓浓,秋月照过南宫渐渐映出了楼的影子。/ 夜深时分,京城道路两旁的槐树上,冷露欲滴;碧空万里无云,火流星划破夜空,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一闪而过。/ 清风把滴漏声传送到神宫,富贵人家欢乐地鸣响钟鼓来庆祝职位晋升。/我客居他乡,卧病不起,在思乡的苦楚中煎熬;在寂寥的夜灯下忍不住无限愁绪。【赏析】首联点明卧病的时间、地点。写重重宫门锁住秋色,月亮照过南宫渐渐映入高楼,凸显了皇宫九重深锁、寒气难入的特点。颔联描写了秋夜寂寥的景色。真切地描绘了月夜京城冷露点缀、流星穿空、宁静空旷的景象。颈联叙述权贵快乐的生活。诗人在宁静的夜晚听到了漏滴声,想象着富贵人家钟鼓声声、欢乐无比的情景。尾联点明思乡之苦。写自己客居他乡,在寂寥的灯下思念家乡,承受无尽的愁绪。全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他因生病而看到秋夜之景,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三 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长安卧病秋夜言怀陈 羽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注释】紫陌:指京城的道路。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歌钟:歌乐声。五侯:1.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2.指同时封侯的五人。汉成帝封其舅王谭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红阳侯、王根曲阳侯、王逢时高平侯。不胜:1.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题目】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①直抒胸臆。诗人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②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③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赏析尾联步骤: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三种情况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②戛然而止,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③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文。
①理解意蕴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②多角度赏析 a 语言特点 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 整齐的美, 适当省略—— 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b 表达技巧 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c 结构(构思)特点 ★首句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中间句作用 承上启下。★尾句作用 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问题〕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理解诗意】首联: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颔联: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颈联: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尾联: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解题思路: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手法+作用效果
【步骤与答案】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①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③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步骤与答案】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步骤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步骤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临江仙·暮春【注】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定居临安一带(今浙江杭州),部分士人不忘故国,时发感慨。
〔问题〕有人认为本词“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极妙,请加以赏析。
【步骤与答案】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①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步骤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②表现手法上,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步骤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③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能力。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本句诗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本句诗有作者从船舱中望见的景象,如“短篷”“南浦”“疏柳”“断桥”;也描写了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手法上看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送裴侍御归上都[注]张 谓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注释】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行役:旧时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都叫行役。鼓鼙(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后亦泛指战争。武陵溪: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武陵源,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境内,此泛指湖南乡间。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趁:追逐。离魂:指游子的思绪,漂泊思归之心。将:是带领、携带的意思。别梦:离别后思念之梦。
〔问题〕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颔联的“路出”,构思巧妙。
如果赏析的句子可以多角度赏析。解题思路:分别指出角度(修辞,炼字、句式、结构等)+分析效果、意境+作用。
次韵和酬刁景纯春雪戏意梅尧臣雪与春归落岁前,晓开庭树有余妍。杨花扑扑白漫地,蛱蝶纷纷飞满天。胡马嘶风思塞草,吴牛喘月①困沙田。我贫始觉今朝富,大片如钱不解穿。 【注】①吴牛喘月:比喻因害怕某一事物,见表面相似的事物也害怕。
〔问题〕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步骤与答案】①借助比喻。诗人将“春雪”比作“杨花”“蛱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雪纷飞的情态。(修辞角度)②使用叠词。“扑扑”“纷纷”两个叠词用于形容春雪飞扬的样子,画面感极强。(词语角度)③用词精炼。“漫”字写出雪花溢满大地的情态,“满”字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态,“白漫地”“飞满天”写雪之多。(词语角度)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根据标题可知,“杨花扑扑白漫地,蛱蝶纷纷飞满天”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用“杨花”“蛱蝶”来比喻春雪,雪在飘落的时候在空中就像杨花、蝴蝶一样,突出雪花形态优美。以“扑扑”“纷纷”两个叠词形容其形态,表现了雪下得大、下得多,画面感极强。同时又富有音韵美。以“白漫地”“飞满天”写雪之多,且动态感强。“漫”和“满”用词精炼。“漫”字写出白茫茫的大雪铺满大地的场景,“满”字写出了雪花到处飞舞的情态。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问题〕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步骤与答案】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悲凉心境。(表达方式)②运用起兴的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歌很自然地进入颔联。(结构)③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表现(手法)④双关。“寒”字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修辞手法)
秋风辞 汉武帝·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背景】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十月,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于是写下此篇。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今流传《悼李夫人赋》。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直接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解析】“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答案A
【题目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手法)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内容情感)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句式)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 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解析】“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答案:D
【题目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①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手法)②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解释句子)③“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表达效果和情感)
别韦参军(节选)高 适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背景】高適二十岁入京,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13),正是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表面上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实际上皇帝已开始倦于政事,统治集团日见腐化,诗人凭"书剑"本领入仕已不可能,不得不离京自谋出路,客游梁宋。开元二十三年,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诗人就试于"有道科",这诗便是诗人离梁宋而就试于京师时写的。韦参军是宋州刺史下属官员,与诗人交往很深。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相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B.三、四句既表达了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了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C.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怅。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靡,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解析】“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人才有如此的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辞”为拒绝之意,意为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答案B
【题目2】请结合全诗赏析“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参考答案】①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解释句子)②通过对比,将过去的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手法)③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结构特点)
书 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题目2】(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解析】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栊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
【参考答案】“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2023·全国甲卷】
【题目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8练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课件)-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动向,题型变化,识记清单,解题秘钥,技法点拨,典例示例,解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7练 炼句(课件)-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共1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复习:鉴赏古代诗歌之炼句题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看位置找作用,句意内容,表达技巧,意境情感,手法作用,情感品质,典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