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分层课时作业(27份)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1~2题。
1.形成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 B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2.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B )
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解析] 第1题,中华龙鸟化石产于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第2题,页岩属于沉积岩,说明形成时该地地势较低,同时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形成时该地区水热条件较好。
云南澄江帽天山页岩岩层中保存了大量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经研究发现,该时期澄江位于滇中隆起的浅海区,水母、蠕虫、节肢动物等底栖动物、多门类的海栖动物与藻类大量出现。据此完成3~5题。
3.材料所述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为( B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推测当时澄江适宜大量生物生存的古气候条件为( D )
A.干旱少雨 B.植被覆盖率高
C.水网密布 D.气候温暖湿润
5.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B )
A.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和新生代早期
D.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解析] 第3题,由材料信息“该时期澄江位于滇中隆起的浅海区,水母、蠕虫、节肢动物等底栖动物、多门类的海栖动物与藻类大量出现”可知,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据此分析,此类生物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在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一般是多细胞生物化石,A错误。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以恐龙化石为代表,C错误。新生代多哺乳动物化石,D错误。故选B。第4题,由“该时期澄江位于滇中隆起的浅海区”可知,滇中纬度较低,临海气候较湿润,推测当时澄江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古气候条件为气候温暖湿润,A错误,D正确。生物多海栖动物,生存在浅海,植被覆盖率无法判断,B错误。生物多海栖动物,生存在浅海,C错误。故选D。第5题,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灭绝了;因此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元古代末期、中生代早期、新生代早期没有出现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现象,因此A、C、D错误。故选B。
不同地质年代会形成不同的地层和生命。读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的化石或动物,按照形成的地质年代,由古及今的排序正确的是( D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7.与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的时代相同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①三叶虫生存的时代是古生代早期;②猛犸象生存的时代是第四纪冰川后期;③叠层石在晚元古代最为繁盛;④恐龙生存时代是中生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化石或动物,按照形成的地质年代,由古及今的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④②,D正确。故选D。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的时代是中生代,此时也是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的时代,④恐龙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有的恐龙为草食动物,有的恐龙为肉食动物。在6 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结束了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
(1)恐龙生活在_中生__代,该时期包括_三叠纪__、_侏罗纪__、_白垩纪__。这一时期被称为“_爬行动物__的时代”。
(2)简要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
(3)在白垩纪,发生了_物种大灭绝__事件,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成为_中生代结束__的标志。
(4)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 (2)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4)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在地球表面会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地震,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受板块运动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环境逐渐演变为寒冷干燥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物种丰富,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第(2)题,恐龙生活的时期(中生代)生物进化的表现应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两方面进行简要说明。中生代植物,以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裸子植物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中生代早、中期在陆地上是爬行动物的天下,但这时原始哺乳动物和原始的鸟类已经出现。第(3)题,中生代末期由于环境的变迁,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50%的生物灭绝,恐龙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中生代结束的标志。第(4)题,陨星撞击说:科学家指出,6 500万年以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地球,扬起大量烟尘遮蔽天空,地球环境进入“核冬天”,太阳被遮蔽致使气温严寒,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大气中缺乏氧气,让一度支配地球的恐龙走向衰亡。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科学家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信息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判断图示各地层形成年代的早晚主要依据( C )
①地层中的化石 ②地层的走向 ③地层的厚度 ④地层中的岩石年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可能形成于( C )
A.寒武纪 B.泥盆纪
C.白垩纪 D.第四纪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地层形成具有后来者居上的特点,地层中的岩石年龄可以判断图示各地层形成年代的早晚;生物进化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而且生物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能推知古地理环境,了解地球的历史。①④正确;地层的走向和地层的厚度属于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会引起岩层的弯曲变形,甚至发生倒置或者缺失,因此地层的走向和厚度不能推知地层形成年代的早晚。②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繁盛的年代是中生代的白垩纪,C正确;寒武纪时主要生物是三叶虫等,A错误;泥盆纪时主要是鱼类,B错误;第四纪恐龙灭绝,主要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时代,D错误;故选C。
读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4.乙的末期( A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解析] 第3题,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代;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因此,甲为中生代,乙为古生代。第4题,乙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下图为距今6亿年以来地球大气中CO2含量变化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地质时期,大气中CO2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
A.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大量哺乳动物灭绝 D.生物的呼吸作用
6.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D )
A.藻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登陆和森林出现,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A正确;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大量哺乳动物灭绝并不会导致二氧化碳明显下降,B、C、D错误。故选A。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出现于前寒武纪,被子植物在新生代高度繁盛,不符合题意,A、C错误;晚古生代裸子植物虽已开始出现,但繁盛于中生代,蕨类植物比裸子植物出现更早,且繁盛于晚古生代,并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故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蕨类植物,B错误,D正确。故选D。
(2023·江苏省沭阳县月考)地层和化石就像“书页”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结合下图,完成7~9题。
7.如果地层中含有左图中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环境为( A )
A.海洋 B.沙漠
C.森林 D.草原
8.右图化石中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时( C )
A.地球上存在两个大陆
B.只有一个联合古陆
C.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步显现
D.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已经形成
9.①地层中含有左侧生物化石,②地层中含有右侧生物化石,在未受到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两地层的位置关系是( B )
A.①在②上方 B.②在①上方
C.同一位置 D.无法判断
[解析] 第7题,左图化石为三叶虫化石,处于古生代时期,环境为海洋,故A正确。第8题,只有一个联合古陆是在古生代时期,进入中生代三叠纪时,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右图是恐龙化石,处于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期,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步显现,故C正确。第9题,①地层化石为三叶虫化石,②地层化石为恐龙化石,在未受到剧烈构造运动扰动时新地层在上,老地层在下,①是老地层,②是新地层,①在②之下,故B正确。
二、综合题
10.(2022·湖北荆州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_(古)生物化石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沉积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古生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海洋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陆地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_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__。
(3)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海洋__环境向_陆地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抬升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分析,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说明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题,①沉积岩层中含有化石,根据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根据化石的种类可知,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②三叶虫具有底栖、游泳、漂浮等各种生活能力,所以它们能够生活在各种海洋环境中;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陆地环境,该地气候湿润温暖,植被茂盛,有利于恐龙的生存。第(3)题,根据化石的分布顺序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根据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防灾减灾随堂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达标测试,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练习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