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2989/0-17010099392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2989/0-17010099393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2989/0-17010099393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__风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共8页。
第二章 第一节[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大气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活动会改变大气的成分和含量。据此完成1~2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是( D )A.海平面上升B.臭氧的大量减少C.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D.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森林2.臭氧总量减少,带来的后果有( B )①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②太阳辐射增强,利于林木生长③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是由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大面积毁林造成的,D项正确。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结果,A、C项错误。臭氧的减少不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项错误。第2题,臭氧总量减少,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加,使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不利于林木生长,②错误,③④正确,B项正确。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是酸雨影响的结果,①错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顺利着陆。据此完成3~5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体的是( D )A.进入大气层的“神州十二号”B.等待发射的“神州十二号”C.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号”返回舱D.环绕地球飞行的“神州十二号”4.据现场媒体报道,“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 B )A.卫星 B.流星 C.彗星 D.极光5.行程大数据卡可快速查询本人过去十四天的境内外行程,且将行程由近及远排列。下图中可正确表示“神州十二号”返回时进入大气层后的行程卡为( C ) A B C D[解析]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大气层的“神州十二号”,等待发射的“神州十二号”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号”返回舱,都属于地球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A、B、C错误;环绕地球飞行的“神州十二号”已经进入星际空间,不属于地球上的物质,属于天体,D正确。故选D。第4题,“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是其在高速运动时与大气层之间摩擦产生的六七千度的高温灼烧的痕迹;这类似于流星现象,流星体会以较高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分子剧烈撞击和摩擦,产生强烈的热和光,这叫“流星”现象,B正确。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没有灼烧的现象,A错误;彗星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C错误;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撞击那里的大气,使大气产生电离并发出灿烂美丽的光辉的现象,是太阳活动的一种类型,D错误。故选B。第5题,行程大数据卡可快速查询本人过去十四天的境内外行程,且将行程由近及远排列。“神州十二号”返回时进入大气层后,依次经过了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东风着陆场,由于行程卡是将行程由近及远排列,因此,“神州十二号”返回时进入大气层后的行程卡最近记录的是东风着陆场,其次是对流层,然后是平流层,最后为高层大气,故C正确。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冷却强烈,高空大气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图回答6~7题。6.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A )A.上午 B.正午C.傍晚 D.凌晨7.逆温的影响有( B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利于雾的形成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 第6题,c表示逆温逐渐消失,故c出现的时间是在黎明之后,午后之前。第7题,逆温出现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空气不易发生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①错误;由于近地面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水汽凝结成雾,故②正确;逆温出现后,大气运动会减弱,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故③正确;山区农作物分布海拔较高,如处于逆温层,温度较高可以减轻冻害,故④正确。(2023·北京高一检测)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8~10题。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D.大气组成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9.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 C )A.气温降低 B.气压升高C.密度减小 D.湿度增大10.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 D )A.迅速进行迫降 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解析] 第8题,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原因。第9题,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上升,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上升;地球大气层,随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密度减小、湿度降低。第10题,雷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对流层,飞机遇到雷雨天气说明还在对流层,对流层由于大气对流现象明显,大气不稳定,不适宜飞机飞行,飞机应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以保证安全。二、综合题1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2)A层大气在气温、气流状况及与人类关系方面,各有哪些特点?(3)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该层空气的主要运动方式是什么?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4)电离层分布在_C__(填字母);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B__(填字母),为什么? [答案] (1)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差异。 (2)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3)B平流层。该层中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该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4) 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解析] 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大气物理性质包括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指的是上升或下沉运动。 第(2)题,读图,A层是对流层,气温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下部热,上部冷,空气不稳定,气流特征是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第(3)题,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平流层。该层中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平流层的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热量主要来源于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在垂直方向上,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第(4)题, 电离层分布在图示C层。利于高空飞行的是B层,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平流层飞行平稳,且平流层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等级考过关练]一、单项选择题(2023·山东德州月考)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 km处。据此完成1~2题。1.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A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 D.电离层2.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温度的变化( C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解析] 第1题,空气中的水汽来自地面,在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A正确。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高度高,离地面远,离水汽源地远,空气稀薄,水汽少。第2题,从地面上升到100千米处要经过三个大气分层,每个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不同。平均高度12千米以下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处为平流层,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均高度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C正确。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震颤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 000米,强颠簸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 km以内。下图为2006年我国某航空公司西南高原航线飞行颠簸次数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3.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 A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4.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加速前行 B.调头返回C.迅速爬升 D.向下俯冲[解析] 第3题,青藏高原纬度和海拔较高,对流较弱,飞机颠簸概率较小;云贵高原纬度和海拔较低,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对流较强且逐渐增强,飞机颠簸概率较大。因此,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逐渐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飞机平稳飞行在平流层,飞行员在低空飞行发现或发生颠簸时,说明该区域对流层厚度大,应向上迅速爬升进入平流层,C正确;加速前行可能会造成危险,A错误;掉头返回会影响旅客行程,通常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B错误;俯冲向下,低空对流或湍流更强烈,更易发生飞机颠簸,D错误。故选C。(2022·湖南长沙月考)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5~7题。5.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6.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A.地面辐射 B.CO2气体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7.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是( C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20 ℃左右[解析] 第5题,根据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12 km至50 km),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符合条件的只有①②,而②在50 km气温大于0 ℃,不符合实际特征,所以①曲线符合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平流层气温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故选A。第6题,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温度升高。故选C。第7题,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而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故不利于对流运动,B错误;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C正确;读图可知,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60 ℃,D错误。二、综合题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材料二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1)A是__对流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__。(2)B是_平流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_飞机__飞行。(3)我国发射的中星2D卫星主要是在大气分层中的_高层大气__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 m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气温逐渐升高__。(4)300 km以上的大气层气温在1 000 ℃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C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解析] 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50 km以上是高层大气。各层的气温变化可从气温垂直分布曲线上读出。300 km以上的高层大气中,气温很高,但空气稀薄,气压低,人造卫星在运行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并且人造卫星从大气中吸收的热量很少,所以不会被烧毁。
第二章 第一节[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大气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活动会改变大气的成分和含量。据此完成1~2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是( D )A.海平面上升B.臭氧的大量减少C.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D.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森林2.臭氧总量减少,带来的后果有( B )①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②太阳辐射增强,利于林木生长③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是由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大面积毁林造成的,D项正确。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结果,A、C项错误。臭氧的减少不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项错误。第2题,臭氧总量减少,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加,使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不利于林木生长,②错误,③④正确,B项正确。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是酸雨影响的结果,①错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顺利着陆。据此完成3~5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体的是( D )A.进入大气层的“神州十二号”B.等待发射的“神州十二号”C.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号”返回舱D.环绕地球飞行的“神州十二号”4.据现场媒体报道,“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 B )A.卫星 B.流星 C.彗星 D.极光5.行程大数据卡可快速查询本人过去十四天的境内外行程,且将行程由近及远排列。下图中可正确表示“神州十二号”返回时进入大气层后的行程卡为( C ) A B C D[解析]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大气层的“神州十二号”,等待发射的“神州十二号”返回地面的“神州十二号”返回舱,都属于地球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A、B、C错误;环绕地球飞行的“神州十二号”已经进入星际空间,不属于地球上的物质,属于天体,D正确。故选D。第4题,“神州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是其在高速运动时与大气层之间摩擦产生的六七千度的高温灼烧的痕迹;这类似于流星现象,流星体会以较高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分子剧烈撞击和摩擦,产生强烈的热和光,这叫“流星”现象,B正确。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没有灼烧的现象,A错误;彗星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C错误;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撞击那里的大气,使大气产生电离并发出灿烂美丽的光辉的现象,是太阳活动的一种类型,D错误。故选B。第5题,行程大数据卡可快速查询本人过去十四天的境内外行程,且将行程由近及远排列。“神州十二号”返回时进入大气层后,依次经过了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东风着陆场,由于行程卡是将行程由近及远排列,因此,“神州十二号”返回时进入大气层后的行程卡最近记录的是东风着陆场,其次是对流层,然后是平流层,最后为高层大气,故C正确。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冷却强烈,高空大气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图回答6~7题。6.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A )A.上午 B.正午C.傍晚 D.凌晨7.逆温的影响有( B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利于雾的形成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 第6题,c表示逆温逐渐消失,故c出现的时间是在黎明之后,午后之前。第7题,逆温出现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空气不易发生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①错误;由于近地面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水汽凝结成雾,故②正确;逆温出现后,大气运动会减弱,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故③正确;山区农作物分布海拔较高,如处于逆温层,温度较高可以减轻冻害,故④正确。(2023·北京高一检测)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8~10题。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D.大气组成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9.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 C )A.气温降低 B.气压升高C.密度减小 D.湿度增大10.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 D )A.迅速进行迫降 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解析] 第8题,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原因。第9题,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上升,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上升;地球大气层,随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密度减小、湿度降低。第10题,雷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对流层,飞机遇到雷雨天气说明还在对流层,对流层由于大气对流现象明显,大气不稳定,不适宜飞机飞行,飞机应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以保证安全。二、综合题1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2)A层大气在气温、气流状况及与人类关系方面,各有哪些特点?(3)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该层空气的主要运动方式是什么?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4)电离层分布在_C__(填字母);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B__(填字母),为什么? [答案] (1)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差异。 (2)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3)B平流层。该层中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该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4) 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解析] 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大气物理性质包括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指的是上升或下沉运动。 第(2)题,读图,A层是对流层,气温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下部热,上部冷,空气不稳定,气流特征是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第(3)题,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指的是平流层。该层中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平流层的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热量主要来源于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在垂直方向上,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第(4)题, 电离层分布在图示C层。利于高空飞行的是B层,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平流层飞行平稳,且平流层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等级考过关练]一、单项选择题(2023·山东德州月考)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 km处。据此完成1~2题。1.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A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 D.电离层2.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温度的变化( C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解析] 第1题,空气中的水汽来自地面,在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A正确。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高度高,离地面远,离水汽源地远,空气稀薄,水汽少。第2题,从地面上升到100千米处要经过三个大气分层,每个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不同。平均高度12千米以下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处为平流层,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均高度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C正确。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震颤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 000米,强颠簸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 km以内。下图为2006年我国某航空公司西南高原航线飞行颠簸次数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3.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 A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4.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加速前行 B.调头返回C.迅速爬升 D.向下俯冲[解析] 第3题,青藏高原纬度和海拔较高,对流较弱,飞机颠簸概率较小;云贵高原纬度和海拔较低,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对流较强且逐渐增强,飞机颠簸概率较大。因此,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逐渐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飞机平稳飞行在平流层,飞行员在低空飞行发现或发生颠簸时,说明该区域对流层厚度大,应向上迅速爬升进入平流层,C正确;加速前行可能会造成危险,A错误;掉头返回会影响旅客行程,通常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B错误;俯冲向下,低空对流或湍流更强烈,更易发生飞机颠簸,D错误。故选C。(2022·湖南长沙月考)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5~7题。5.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6.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A.地面辐射 B.CO2气体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7.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是( C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20 ℃左右[解析] 第5题,根据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12 km至50 km),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符合条件的只有①②,而②在50 km气温大于0 ℃,不符合实际特征,所以①曲线符合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平流层气温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故选A。第6题,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温度升高。故选C。第7题,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而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故不利于对流运动,B错误;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C正确;读图可知,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60 ℃,D错误。二、综合题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材料二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1)A是__对流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__。(2)B是_平流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_飞机__飞行。(3)我国发射的中星2D卫星主要是在大气分层中的_高层大气__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 m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气温逐渐升高__。(4)300 km以上的大气层气温在1 000 ℃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C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解析] 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50 km以上是高层大气。各层的气温变化可从气温垂直分布曲线上读出。300 km以上的高层大气中,气温很高,但空气稀薄,气压低,人造卫星在运行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并且人造卫星从大气中吸收的热量很少,所以不会被烧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