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分层课时作业(27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灾害第2课时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灾害第2课时同步训练题,共7页。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台风“梅花”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其中心位于13.4°N,136.1°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8百帕。读台风“梅花”移动路径及影响范围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26日到29日,对“梅花”的移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一直向东北
B.一直向西北
C.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D.先向西北,后向东北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一定会带来财产的损失
B.发源于中高纬度的海区
C.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
D.强度一定是随时间减弱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台风中心移动方向是先向西北后向东北。第2题,台风是热带气旋,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台风多生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由弱到强,其强度登陆后会逐渐减弱;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但不是所有台风都一定会带来财产损失。
(2022·河南九师联盟高三模拟)下图示意西北太平洋与我国南海台风逐月生成和登陆我国的频数。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月份是( A )
A.7月 B.8月
C.9月 D.10月
4.7月份台风登陆广西危害最大的农作物是( D )
A.小麦 B.棉花
C.油菜 D.甘蔗
[解析] 第3题,西北太平洋形成的台风登陆才会对我国影响较大,图示登陆频数最多的是7月,A项正确。第4题,广西是我国主要的甘蔗种植区,7月份是甘蔗的生长期,台风对其危害最大。故选D项。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6.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春初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第6题,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冬半年,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冬季由于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所受影响大,故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严重。寒潮的危害严重与否主要看发生的季节,秋末和春初虽然寒潮频次低,但由于正值秋收或播种、果树开花季节,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
二、综合题
7.下图为我国海南岛过去62年内台风发生频次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海南岛台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2)试评价台风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分布不均;从东(南)往西(北)影响次数减少;文昌、万宁附近次数最多,中部和西北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东(南)部离台风源地较近,中部山地对台风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
(2)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土地质量下降。
[解析] 第(1)题,因为台风中心主要在海南岛东部的北太平洋洋面上,所以岛屿东部受台风影响较大。加上中部山地的阻挡,中部和西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第(2)题,台风的危害表现为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强降雨会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使土地质量下降。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广东江门高三月考)秋台风通常是指9—11月生成的台风,其形不如夏台风那样多,但威力却不容小觑。2018年9月16日至17日秋季强台风“山竹”于正面袭击珠江三角洲沿海,对相关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台风强度秋季大于夏季,其最主要原因是( D )
A.地转偏向力减小
B.植被进入落叶期,树木对台风阻力减小
C.地表摩擦力减小
D.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较高
2.虽然台风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下列关于台风益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台风能削弱太阳辐射,利于作物生长
B.台风可使河口泥沙淤积,利于湿地的发育
C.台风能促进沿海养殖业发展
D.台风能为人们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
[解析] 第1题,夏、秋台风生成的位置差异不大,地转偏向力相差也不大,A错误。台风强度大,植被对台风的阻力可忽略不计,B错误。下垫面差异不大,摩擦力相差不大,C错误。台风生成和发展,需要有温暖的海水提供能量,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造成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偏高,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故D正确。第2题,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降水可以缓解伏旱带来的干旱、高温天气,但削弱了太阳辐射,不利于光合作用,不利于作物生长,故A错误。风暴潮对海岸有较大的破坏,不利于湿地的形成,B项错误。台风带来大风、风暴潮,给沿海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C项错误。台风带来降水,可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故D项正确。
读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读图可知( C )
A.广州降温幅度最大,说明冷空气自南向北移动
B.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18日冷空气到达上海,市民应适当添加衣物
D.此次天气过程三地均应提前做好供暖保障工作
4.图中三个城市之间气温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B )
A.冷空气来源 B.太阳辐射
C.天气状况 D.地势高低
[解析] 第3题,寒潮带来的冷空气自北向南移动,A项错误。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冷空气过境后,天气转晴,接收的太阳辐射多,B项错误。17—18日,上海降温幅度大,说明冷空气到达上海,C项正确。广州最低气温在15 ℃以上,不用供暖,D项错误。第4题,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纬度差异大,接收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导致气温的差异。
(2022·广西南宁期末)读“我国局部地区寒潮路径及寒潮出现频次示意图”,完成5~6题。
5.与长沙相比,成都、重庆受寒潮的影响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植被 D.人类活动
6.寒潮对甲地农业的不利影响有( A )
A.越冬作物遭受冻害 B.春季干旱加剧
C.农作物病虫害加重 D.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 第5题,成都、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冷空气难以侵入,受寒潮影响小;而长沙以北平原广阔,南下的冷空气可长驱直入到达该地,A正确。第6题,寒潮降温幅度大,易导致冬春季节农作物遭受冻害;寒潮带来大量雨雪,有利于缓解冬春季节的旱情;寒潮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害虫和病菌,减轻作物病虫害;雪水中氮化物含量高,可提高土壤肥力。
二、综合题
7.(2023·苏州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下图为1951~2020年我国寒潮每月累积发生次数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2022年11月26日至30日,今冬最强寒潮来袭,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中央气象台11月26日6时发布寒潮预警信号。苏州市气象台于28日6时发布寒潮预警信号。下图为本次寒潮入侵路径示意图。
(1)1951~2020年我国寒潮每月累积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是_11月__,其原因为基础温度较低和_冷空气叠加基础温度的下降,降温幅度大__。
(2)苏州市气象台寒潮预警信号发布的时间比中央气象台晚的原因_苏州市纬度较低,基础温度较高__和_冷空气到达时间晚__。
(3)入侵我国的寒潮对西藏影响较小,其原因主要是_西藏海拔高,冷空气密度大,难以到达__。
(4)寒潮天气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其中,不利的有_产生农作物冻害__和_雨雪使电力中断、交通堵塞__等;有利的有_冻死病虫卵,减少虫害__等。
[解析] (1)根据1951~2020年我国寒潮每月累积发生次数统计示意图可知,图中11月份寒潮发生次数最多。主要是11月份为深秋,基础温度低且不断降低,冷空气增强,叠加基础温度下降,降温幅度大,易达到寒潮降温标准。
(2)中央气象台预警的是全国的,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冷空气强,预警时间早;苏州气象台纬度较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冷空气到达晚,且基础温度高,比北方到达寒潮降温标准要晚。
(3)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北方冷空气密度大,难以爬升到青藏高原。
(4)剧烈的降温,容易冻伤农作物,产生冻害;雨雪天气,易使路面积雪、结冰,且能见度低,容易造成电力中断,交通拥堵。但是低温可以冻死田野里的病虫卵,使来年农作物的虫害少。
统计项目
夏季
秋季
生成台风个数
783
755
超强台风个数
128
211
超强台风百分比
16.3%
27.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 气象灾害第1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灾害第二课时复习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影响我国的台风, 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 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这种气象灾害最有可能是,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第2课时综合训练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