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林盘是成都平原典型的农村聚落,主要由农宅和周边林木围合成形态较规则(大多为近圆形)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林盘数量多、分布广,周边水渠环绕,构成了成都平原独有的田园景观,犹如一个个田间小绿岛,镶嵌在农田中。这种传统生态聚落延续至今,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独有的传统生态聚落,也是蜀汉文化的载体。下图示意林盘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B. 地形C. 水系D. 植被
2. 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形成,有利于( )
①提高林盘用地的集约度②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③丰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④扩大居民的耕作和生活空间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1. C 2.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都江堰灌区的灌溉系统发达,灌溉水系密度大、分布广,林盘往往依水而建,在林盘内部、林盘周边道路沿线都有与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水系,所以影响林盘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系。C正确。气候、地形、植被对聚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林盘分布于耕地中,且分布分散,会降低林盘用地的集约度,①错误;从林盘的构成要素来看,林地具有典型的水土涵养、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农田发挥着人工湿地的作用,林盘中的建筑分散布局在农田中,有利于形成乡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丰富当地的地域文化,②③正确;林盘布局于耕地中,农民可就近生产耕作和管理,难以扩大居民的耕作和生活空间,④错误。故选B。
【点睛】成都平原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王老师2017年春节期间去温哥华(西八区)度假,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加拿大温哥华。下图为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 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A. 4小时20分B. 11小时20分
C. 4小时40分D. 11小时40分
4. 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A. 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B. 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 起飞降落两地分属东西半球D. 起飞降落两地的经度差异
【答案】3. D 4. D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区时计算
【3题详解】
图中起飞时间13点30分指的是北京时间(东八区),到达时间9点10分为温哥华(西八区)时间。两地相差16个时区,根据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地时间=已知地时间±所求地与已知地时区差。可算出到达时的北京时间为第二天的1点10分,根据到达时的北京时间和起飞时的北京时间,可算出本次航班飞行时长为11小时40分,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起飞降落两地的经度差异,D正确。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且与飞行方向无关,A错。与地球公转速度和起飞降落地所属的半球没有关系,B、C错。故选D。
【点睛】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地时间=已知地时间±所求地与已知地时区差。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加法,西侧用减法。所求地与已知地同为东(西)时区,两地时区差用减法;如果一个东时区一个西时区,两地时区差用加法。
读某日太阳光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关于该日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日为北半球夏至日B. 该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C. 该日地球全球昼夜平分D. 该日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6. 关于图中各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8:00B. 此日C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B点
C. 该日B点昼长为12小时D. 图中EF是昏线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此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A错误;该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B正确;该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从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EF为晨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两经线相差2小,故此时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8:00,A正确,D错误;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B点,B错误;B点有2格位于夜半球,该日B点昼长为20小时,C错误;故选A。
【点睛】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下沉,流水堆积B. 地壳下沉,风力堆积
C. 地壳上升,风力侵蚀D. 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8. 该河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 )
A. 大气降水补给B. 地下水补给
C.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D. 冰川融水补给
【答案】7. D 8. A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图中河流阶地是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现在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并且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应是由于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形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河位于我国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因此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9. 下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据此回答下题。
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 甲、乙、丙、丁B. 乙、丁、甲、丙C. 丙、甲、丁、乙D. 丁、丙、乙、甲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地太阳光线都从北射入,且没有直射现象,故在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丙地太阳光线都从南射入,没有直射现象,故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同时,在二分日(②)时,甲地的太阳高度角比丙地大,说明甲地纬度低;乙地①③相等,一南一北,②日(二分日)太阳直射,说明乙地地位于赤道;丁地②③阳光南射入,①太阳直射,说明丁地位于北回归线。所以纬度由低到高为:乙、丁、甲、丙,线速度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乙丁甲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 图中a、b、c、d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A. a处B. b处C. c处D. d处
11. 图中甲处的风向为( )
A. 东南风B. 西风C. 西南风D. 北风
【答案】10. B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图中a处空气上升,近地面是低气压,高空c形成高压;b处空气下沉,近地面是高气压,高空d形成低压;近地面b气压大于a;高空气压c大于d,高空的气压c小于其同一地点地面气压值a,所以四地中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是bacd,气压最高的是b处,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近地面的气压a小于b,风是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风由b吹向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偏形成东南风,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等压面判读的“四个步骤”:①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D. 极地高气压带
13.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A. 西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12. B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气压带在30°纬线附近,所以是副热带高压带,B正确;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分别位于赤道、60°纬线和极地地区,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为北半球,P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应为北半球西风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是因高空气流辐散、质量减少在低空形成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 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 )
A. ①比②气温高B. ②比③气温低
C. ③比④气压低D. ④比①气压高
15. 图中( )
A. 海陆间气压的差异导致气温的差异
B. ③地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多雨
C. 气流流向为:②→①→④→③→②
D. 等压面分布的状况一般出现在夜晚
【答案】14. D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气温空间变化规律可知,同一地点的①比②海拔高,则①比②气温低,A错误。②处等压面向气压较高的近地面凸出,说明近地面气压低,则气温高;③处等压面向气压较低的高空凸出,说明近地面气压高,则气温低,故②比③气温高,B错误。同一地点,③海拔比④低,故③比④气压高,C错误。同一等压面气压差相等,根据等压面分布可知,②④两点气压相等,②处气压大于①处,所以④处气压比①处高,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气温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从而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A错误;③地气压高,受下沉气流影响,且近地面空气由高压区的③吹向低压区的②,是离岸风,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因②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气流垂直方向是②→①,③处近地面气压高,说明④→③,近地面是由高压区的③向低压区的②,高空是由高压区的④向低压区的①,C错误;图中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温较低,说明是降温快导致的,故等压面分布状况可以出现在夜晚,D正确。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读“我国某城市政府机关作息时间表(表中均为北京时间)”,回答下列各题。
16.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该城市最可能是( )
A. 沈阳B. 西安
C. 乌鲁木齐D. 武汉
17. 该城市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 日地距离的变化
【答案】16. C 17. 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6题详解】
根据当地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计算中点)大致推算当地的正午时间为14:45(北京时间);故该地大约位于北京西侧2个多时区,乌鲁木齐最符合,所以本题C正确。
【17题详解】
由于当地纬度较高,夏季白昼较长,故上班时间更早,下班时间更晚;而冬季白昼较短,故上班时间较晚,下班时间较早,所以本题A正确。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E处地形是( )
A. 巨大裂谷B. 海岭C. 高山高原D. 海沟
19. 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 印度洋板块B. 亚欧板块C. 非洲板块D. 美洲板块
【答案】18. D 19. D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E处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地带,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在海底形成的海沟,D正确;巨大裂谷形成于板块的张裂处,A错误;海岭形成于海底中的板块张裂处(生长边界),B错误;高山高原位于大陆上,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E处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且大洋板块在西部,大陆板块在东部,大陆板块的西部被抬起形成了高大的山脉,因此图中甲板块最可能为美洲板块,D正确;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东西走向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是碰撞挤压抬升,是两个陆块的消亡边界,在印度洋板块北部形成高大山脉,与图示区域不符,因此A错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地带也形成海沟,但太平洋板块位于东部,亚欧板块位于西部,在亚欧板块东部形成的是岛弧,不是海岸山,B错误;非洲板块是在陆块周围包围着海洋,只有北部为消亡边界(地中海)其它部位都为生长边界,C错误。故选D。
【点睛】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因此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某地地质小组在我国一潮湿、黏重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得到了下图所示数据:甲、乙、丙三处为探测点位置,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面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完成下列小题。
20. 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 云贵高原B. 江南丘陵C. 西北地区D. 华北地区
21. 乙处地形可能属于( )
A. 背斜谷B. 向斜谷C. 向斜山D. 背斜山
【答案】20. B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由材料“我国一潮湿、黏重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可知,该地在我国南方地区,云贵高原的海拔在2000~4000m之间,江南丘陵的海拔在200~500m之间,A错误,B正确;西北地区多干燥的沙质土壤,C错误;华北地区多黄土冲积土和棕褐土,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根据图中数据,该地甲、丙两地海拔高,乙地海拔低,应是谷地地形,CD错误;根据岩层埋藏深度,乙地岩层埋藏深,位于海平面以下50m深度处,甲、丙埋藏浅,分别位于445m和550m海拔高度处,说明该岩层两侧高,中间低,即向下凹陷的向斜构造,是向斜谷,A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其类型可以根据岩层的形态和新老关系进行判断。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下图为6月22日四个地点的昼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2. 图中乙地的日出时刻是
A. 6时B. 8时C. 10时D. 12时
23. 图中四个地点,位于南半球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22. A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四地乙地昼长12小时,可判断乙地在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均6:00日出,18:00日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图示丙、丁昼长夜短,位于北半球;乙昼夜平分,位于赤道;甲昼短夜长,位于南半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昼渐长。
丹娘沙丘(左图)位于西藏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丹娘乡附近河段北岸(右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在河谷西侧海拔2949米处,建有号称“飞行难度全国第一”的林芝米林机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丹娘沙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 )
A. 风力侵蚀B. 流水搬运C. 冰川搬运D. 人类活动
25. 每年三月,在河谷沿线公路行驶的汽车,最易遇到的险情是( )
A. 滑坡、泥石流B. 洪涝灾害C. 扬沙D. 地震
【答案】24. B 25. C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丹娘沙丘位于西藏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丹娘乡附近河段北岸,4~9月份降雨丰富,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影响小,A错。位于河流北岸,丹娘沙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流水搬运,B对。冰川运泥沙石块混杂在一起,没有分选性,不能形成沙丘,C错。人类活动有经济目的,不是图示沙丘物质来源,D错。故选B。
【25题详解】
每年三月,气温回升,该地河谷沿岸有沙丘提供沙源,在河谷沿线公路行驶的汽车,最易遇到的险情是扬沙,影响能见度,C对。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A、B错。地震灾害不受季节影响,D错。故选C。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的外力作用和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
(1)描述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从河流角度说出一项可以影响冲积扇面积大小的因素。
(2)有学者研究发现,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分析其原因。
(3)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冲积平原为古城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带的山口处或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的河流出山口;影响因素:河流流速或河流水量或河流含沙量。
(2)黄河冲积扇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进入农耕文明时期,黄土高原人口激增,毁林开荒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增多;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或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图中冲积扇剖面图为背景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以及冲积扇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冲积扇分布于太行山山麓地带,太行山为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冲积扇地貌因流水沉积作用而成,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因此冲积扇面积大小受河流流速影响;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含沙量密切相关,所以冲积扇面积大小受河流含沙量影响;河流的水量大,搬运能力强,因此,冲积扇面积大小也受河流水量大小的影响。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形成黄河冲积扇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易被冲蚀,使黄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在出山口处便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进入农耕文明时期以后,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对粮食需求增加,大规模林开荒开垦草原,严重破坏植被,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使黄河含沙量大增,从而加快了下游冲积扇形成速度。
【小问3详解】
冲积平原为古城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可从生产生活用水,农副产品、城市建设等方面分析。在冲积平原上,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业发达,可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同时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建设的难度低。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尔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流经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最终注入黄河。比尔河全长约1421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3.8万平方千米。由于比尔河流域地处高原和山地交错的地带,因此其水系结构复杂多样,包括山间溪流、冲积河、峡谷河等多种类型。左图示意比尔河的水系分布。右图示意比尔河河流阶地下切速率[其中拔河高度是指河流阶地基岩面高于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注:mm/a(毫米/年),kaB.P.指距今多少千年。
(1)简述比尔河不同时间的河流阶地下切速率的特点。
(2)分析暖湿条件下河流的下切速率较快的原因。
(3)说明比尔河河流不断下切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1)早期形成河流阶地下切速率小;晚期形成的河流阶地下切速率大。
(2)降雨量大,径流量增加,河流水位上涨,水流速度加快,侵蚀力增强;气温较高,化学风化作用比较强烈;当气候转暖时,植被覆盖度增加,沉积物相对减少,河流搬运能力大于沉积物的增加量,河流下切加速。
(3)影响地表形态,下切侵蚀形成陡峭的沟谷;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河流的水文条件,下切侵蚀使河谷不断变窄,流速加快;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比尔河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对区域环境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河流阶地年龄老,拔河高度数值小,说明早期形成的河流阶地下切速率小;河流阶地年龄小,拔河高度数值增大,说明晚期形成的河流阶地下切速率大。
【小问2详解】
暖湿条件下意味着降雨量大,雨水补给河流多,河流径流量增加,水位上涨,流速加快,侵蚀力增强;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高,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加快;暖湿条件下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被覆盖度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流搬运能力大于沉积物的增加量,河流下切速度加快。
【小问3详解】
比尔河河流不断下切,易形成陡峭的沟谷,导致河谷坡度增大,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比尔河河流不断下切,河谷加深、变窄,河流流速加快;河谷形态、水流速度的变化,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数量。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下面左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图,右图为地震结构示意图。
(1)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有两种,图中A表示____波,在甘孜州泸定县地震中,相比A波,B波传播速度____(快或慢)。
(2)甘孜州泸定县发生的此次地震的震中,在右图中对应____(甲或乙)处。
(3)甘孜州泸定县发生地震时,当地人们会感觉到____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左右摇晃D. 只有左右摇晃,没有上下颠簸
(4)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为我国地跨____、____世界两大地震带。
(5)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地震常会诱发崩塌、____、____、火灾,海啸等灾害(填地质灾害)。
(6)在甘孜州泸定县地震救灾过程中,利用我国的____系统可快速精准确定失联人员位置,利用____系统可精确分析地震受灾范围与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提供依据。
【答案】(1) ①. 横 ②. 快
(2)乙 (3)A
(4) ①.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 ①. 滑坡 ②. 泥石流
(6) ①. 北斗卫星导航 ②. 地理信息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地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震波、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A波速度较慢,B波速度较快,故A波为横波,B波为纵波。
【小问2详解】
震源指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由图可知,甲为震源,乙为震中。
【小问3详解】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泸定县的人们先受到纵波影响,上下颠簸,然后受到横波影响,左右摇晃,A项正确。
【小问4详解】
我国东部地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南地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小问5详解】
地震发生时,地壳发生震动,破坏地质稳定性,地表岩石破碎,为滑坡、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
【小问6详解】
夏季(5月至9月底)
冬季(10月至次年4月底)
上午
9:30-13:30
上午
10:00-14:00
午休
午休
下午
16:00-20:00
下午
15:30-19:3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