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跨市联合适应性训练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175/0-17011290353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跨市联合适应性训练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175/0-170112903536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跨市联合适应性训练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175/0-17011290353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跨市联合适应性训练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跨市联合适应性训练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为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亟须,推测科尔沁沙地的原始植被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为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促进利用境外港口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合作,2023年5月我国海关总署同意吉林省新增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境外中转港口,将吉林省的货物运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中转再运抵中国南方港口入境,缩短陆上运输距离,为吉林当地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开拓贸易市场提供了条件。下图示意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吉林省新增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境外中转港口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货物出口量
B.防止外来物种传入
C.缓解用地紧张
D.提高货物南运效率
2.吉林省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中转南运的大宗货物左要有( )
A.原木 B.商品粮
C.电子产品 D.高端汽车
3.新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中国境外中转港口,短期内对该港的影响是( )
A.运输费用剧增 B.运输效率提高
C.货物滞留增多 D.设备水平提高
肯尼亚是东非国家,首都内罗毕是诸多国际组织总部和分支机构的所在地。蒙巴萨作为肯尼亚唯一的港口城市,是东非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肯尼亚当前的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路呈东西向分布。下图示意肯尼亚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概况。据此完成4~6题。
4.据图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 )
①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②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③整体呈现“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
④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自肯尼亚独立以来,加剧该国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居住条件
B.自然资源
C.经济发展水平
D.海港服务设施
6.为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亟须( )
A.在肯尼亚西南部地区建设节点城市
B.政府适当鼓励城市人口回流农村
C.大力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
D.投入资金建设肯尼亚南北向铁路
敦煌市年均降水量39.9mm,年均蒸发量高达2400mm,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敦煌市依靠党河的哺育成为“戈壁绿洲”。“引哈济党”工程从大哈尔腾河调水到党河水库,工程区横跨党河流域和大哈尔腾河流域的分水岭——党河南山。下图示意“引哈济党”工程三种调水线路设计方案。据此完成7~9题。
7.“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调入水源主要源自( )
A.冰雪融水 B.冬季降水
C.地下水 D.大苏干湖
8.与调水方案①②相比,方案③的主要优势是( )
A.水资源利用率高 B.地质构造较稳定
C.工程建设难度小 D.基础设施较完善
9.实施“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对调入地区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土壤盐碱化问题加剧 B.地面沉降问题得以解决
C.党河的通航能力提升 D.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下降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近年来土地沙漠化出现整体逆转的趋势。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的演替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植被恢复对土壤具有改良效应。下图示意不同恢复年限草地植物不同生活型物
种占群落总物种百分比。据此完成10~12题。
10.推测科尔沁沙地的原始植被为( )
A.温带森林 B.温带疏林草原
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草原
11.随着退化沙地的恢复,该地( )
A.多年生植物数量持续增加 B.地上生物量呈波动上升
C.一年生或二年生生物量减少 D.固沙先锋植物先增后减
12.植被恢复对该地土壤的改良效应主要表现为( )
①减少地表侵蚀 ②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 ③增加土壤干燥度 ④促进有机质的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美国西北部某河流在一片开阔的边滩上多自然堆积的倒木,当地水利专家就地取材,将部分倒木堆置到另一侧的岸边(如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推测该河流图示河段( )
A.径流量较小 B.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自北向南流动 D.输沙总量较大
14.人工在河岸堆置倒木主要是为了( )
A.减弱河流侵蚀,可能导致边滩甲萎缩
B.保护植物栖息地,可能导致水流减慢
C.减弱河流侵蚀,可能导致边滩乙扩张
D.保护植物栖息地,可使河床灌丛稳定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月2日及7日太阳辐射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北京市 B.四川省
C.辽宁省 D.西藏自治区
16.与本月2日相比,本月7日该地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效果较好的主要原因是7日( )
A.太阳辐射更强 B.太阳辐射更弱
C.地面辐射更强 D.大气逆辐射更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大气热源,又称太阳的热辐射,是高原地区环流系统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高原涡是在青藏高原上生成的一种涡旋,大气上升气流强利于高原涡的生成、发展。某地理研究团队计划探究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与高原涡的关系,综合多种因素,研究时段选择为7月。研究高原涡在青藏高原的发展情况对周边地区的气象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下列左图为1991-2017年7月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气候态(长期稳定的气候状态)空间分布图(单位:W/m²),右图为1991-2017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强度区域平均年际变化图(虚线为其线性趋势)。
(1)描述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8分)
(2)简述该研究团队选择7月为研究时段的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瑶前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晋江市,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43栋古民居、10栋历史建筑,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距今300多年。瑶前村民居是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院落布局是“三间并排”的四合院,外部设置外廊,院落内部设置天井和冷巷。近年来,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瑶前村形成“青年带领十合作社主体十村委会扶持十群众参与”的新模式(如下图)。
地理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吉林省新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境外中转港口的直接目的,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利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中转有利于吉林省货物出海,实现陆海联运,提高货物南运的效率,缩短陆上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节约运输成本。故D选项正确。
2.B【解析】本题考查吉林省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中转南运的主要货物,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吉林省商品贸易以农产品、原材料等为主,高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型贸易相对较少;受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影响,森林砍伐量有限,原木产量较少,因此南运的大宗货物以商品粮为主。故B选项正确。
3.C【解析】本题考查新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中国境外中转港口短期内对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中转港口的确定,会使得港口转运需求增长,受限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效率,该港口短期内滞留的货物将增多。故C选项正确。
4.D【解析】本题考查肯尼亚人口分布及变化的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肯尼亚国内人口重心所处的经度(东经)越来越小,纬度(南纬)越来越小,因此该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①错误,②正确;1999 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③错误,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
5.C【解析】本题考查加剧肯尼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以其发达的经济、潜在的就业机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不断吸引着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因此加剧了肯尼亚国内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故C选项正确。
6.C【解析】本题考查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的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肯尼亚仅有蒙巴萨这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既是国内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非洲重要的区域性节点港口,但蒙巴萨的港口职能仍弱于其城市职能。因此,肯尼亚政府应合理规划沿海城市的职能定位,继续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东非地区贸易与海洋物流的中心,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故C选项正确。
7.A【解析】本题考查“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调入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引入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大哈尔腾河中上游,而其调入水源补给主要源于源头的高山冰雪融水。大哈尔腾河源头海拔高,冰川广布,冰储量丰富,因此其河水主要由高山冰雪融水和泉水汇流而成;冬季该地气温低,降水少,且以降雪为主,很难汇流成大量的地表水;大苏干湖流域气候干旱少雨,湖水含盐量大,且位于大哈尔腾河下游,海拔低,不宜作为“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引入水源地。故A选项正确。
8.C【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不同调水方案的优势,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方案③虽然路线较长,工程量大,但整体沿着山麓地势平坦的地区布局,工程建设难度较小。故C选项正确。
9.A【解析】本题考查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环境的主要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引哈济党”调水工程能增加敦煌地下水的保有量,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地面沉降的问题,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党河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流量小,地势落差大,流量季节变化显著,所以不具备显著的通航能力;调水工程和地质灾害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某些地区因为调水工程的修建会破坏当地原有的地质结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调水工程使得当地灌溉水源增加,夏季高温、降水少、蒸发旺盛的环境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现象。故A选项正确。
10.B【解析】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说明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若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地植被应为温带疏林草原。故B选项正确。
11.D【解析】本题考查退化沙地恢复区植被的变化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随着沙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多年生植物在沙地恢复稳定后其数量将保持稳定,植物种类增加,而非数量持续增加;在地表水缺乏的地区,植被早期地下生物量先于地上生物量增加,地上生物量的总趋势应为稳定增加直至生态系统逐渐稳定;据图可知,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种类所占比重减少,但不一定是数量、生物量减少;沙质草地退化植被恢复之初,固沙先锋植物生长,当裸沙地表被固定后,植物种子被截存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植物开始由一年生或二年生物种向多年生物种演替。故D选项正确。
12.D【解析】本题考查植被恢复对土壤的改良效应,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植被恢复对土壤的改良效应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种子库、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会随植被恢复而增加,植被恢复会吸引土壤动物聚集,促进其觅食、掘穴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活动增加,进而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分解与供应,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故D选项正确。
13.B【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边滩广阔,且有倒木堆积,说明丰水期图示河段径流量大,流水对地貌的塑造强烈,目前为枯水期,边滩裸露。无法判断径流量大小,但能够确定径流量变化大;一年生灌丛所在地应位于倒木下游方向,因为被流水搬运到边滩处,倒木先堆积,所以可推知河流自南向北流动;有大量堆积物不代表含沙量、输沙总量大,例如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含沙量较小的河流也能形成边滩、心滩,且图示河段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较小。故B选项正确。
14.A【解析】本题考查人工在河岸堆置倒木的主要作用,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河岸目前已经紧逼民宅,随着河流凹岸继续被侵蚀,民宅地基受到威胁,因此通过堆置倒木来减缓河流侵蚀,凹岸被侵蚀的物质少了,通过弯道横向环流带到凸岸边滩的物源也少了,可能造成边滩甲萎缩;人工在河岸堆置倒木主要是为了保护民宅不受河流侵蚀威胁,而非为了保护植物栖息地;凹岸被侵蚀的部分物质可以向下游运移,下游边滩乙物源减少,也趋于萎缩。故A选项正确。
15.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读图可知,此月份2日该地的白昼时间为8时到18时,昼长为10小时,说明当地于地方时7时时日出,此时北京时间为8时,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经计算可知,此地的经度为105°E。结合选项分析,该地最有可能位于四川省。故B选项正确。
16.A【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读图可知,本月7日该地的昼长明显比2日要长,说明此时段太阳直射点正在往北移动,该地区的昼长越来越长,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太阳辐射变强,使得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效果变好。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效果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不大。故A选项正确。
17.(1)大气热源强度随着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2分);大气热源强度空间分布砂均匀(2分);大致从北往南递增(2分),东南部大气热源强度最高,东北部最低(2分)。
(2)7月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气温高,为一年中最高值;高原大气热源强盛;大气上升气流强,高原涡活动频繁。(6分)
【解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大气环境为命题情境,考查大气热源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团队选择7月为研究时段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在空间分布上,大气热源强度基本呈现从北向南增加的态势,其中东南部的大气热源强度最高,东北部最低。在时间上,从1991年到2017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气热源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第(2)问,选择7月作为研究时段的原因是夏季青藏高原东部气温较高,大气热源强盛,且高原涡的活动较为频繁。
18.(1)(四合院)减少夏季海洋的湿热气流流入;(设置外廊)避免房间被太阳直射,从而保持室内阴凉;(天井和冷巷)增加室内各房间的空气对流。(6分)
(2)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提供服务平台,聚集优秀人才,传播先进技术;有效利用乡村闲置土地、资金,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地方经济效益,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模式,革新村民思想意识。(答出三点,6分)
(3)方案①的实施路径:改造相关民居;修建乡村博物馆;修建农耕文化展示馆;将空置建筑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答出三点,6分)
[或方案②的实施路径:改善古民居的传统风貌;进行道路硬化、宅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增加硬化、亮化、绿化等设施建设;对堆积的杂物进行规整与清理;明确道路、建筑前院、绿化等空间分区。(答出三点,6分)]
【解析】本题以福建省泉州市瑶前村形成与发展为命题情境,考查区域村落建筑格局的优势、建设乡村组织发展平台的原因、乡村振兴战略新模式的实施途径,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从材料中提到的四合院整体布局,设置外廊、天井和冷巷出发,分别分析其作用。第(2)问,分别从人才回流、土地利用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给出两个角度,选方案①可以从建筑博物馆、改造民居与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回答;选方案②可以从传统风貌、环境整治、明确功能分区的角度回答。
19.(1)特点:西南地区耕地撂荒面积大,撂荒率高。(2分)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土层薄、土壤肥力较低,农业产出低;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大量流失,农业耕作缺水;地形崎岖,耕地破碎,耕作条件较差;极端暴雨或干旱天气频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发。(答出三点,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耕地撂荒无人为活动,利于植被自然恢复,提高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后,地表水下渗量增加,利于缓解地表径流对表层土壤的冲刷,保持水土;促进植被、水土的良性循环,进而改善当地石漠化。(6分)
(3)发展特色农业、创意农业,提升耕地农业产值;利用电商、物流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农产品销售,降低农业投入风险;鼓励土地转让、租赁,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修建水利工程,保证农业用水,抵御气象灾害等。(答出三点,6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部分省份耕地撂荒为命题情境,考查区域耕地撂荒的特征及其自然原因、无人为活动性撂荒对改善西南地区石漠化现象的积极影响以及为保证粮食安全,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有效缓解耕地撂荒的合理化建议,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据图可知,西南地区耕地撂荒面积大,撂荒率高,其自然原因需要从土层、地貌、地质灾害等角度分析。第(2)问,无人为活动性撂荒对改善西南地区石漠化现象的积极影响,可以分别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石漠化状况的方面进行思考。第(3)问,可以从发展特色农业、利用电商营销农产品、提高土壤肥力等角度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训练(一)地理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训练一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训练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Best友好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英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通高中高三跨市联合适应性训练检测卷 地理试题及答案,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