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素养综合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863/0-17011432089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素养综合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863/0-17011432089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素养综合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863/0-17011432090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1节城市的辐射功能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流域内协调发展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2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同步练习题
展开城市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河南省地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过渡地带,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其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市的辐射功能显著。近年来,郑州市对周边各省的辐射功能也在增强。下面两图分别为河南省地级市分布图及郑州市对周边省辖地级市辐射强度空间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河南省郑州市对其周边省辖地级市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B.海拔
C.城市等级D.空间距离
2.近年来,郑州市对周边各省的辐射功能增强,得益于其( )
A.产业带动功能
B.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C.金融服务功能
D.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2023·山东滨州期末]下图为1978—2018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山东省的三大产业中( )
A.第二产业产值2006年最高
B.第二产业长期是主导产业
C.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
D.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升高
4.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会( )
A.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B.加快第一产业的衰退
C.不断提高重工业的比重
D.持续增加服务业的类型
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图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分布情况图。据此完成5~6题。
5.三大城市群中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包括( )
A.高新技术的带动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金融服务的引领
D.污染企业的转移
6.在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中( )
A.京津冀主要分布在高附加值环节
B.中附加值长三角所占的比例最高
C.长三角各附加值的分布极不平衡
D.高附加值珠三角研发的实力最强
[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8.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体包括软件业、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等。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成为发展的强劲引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发展规模继续领先全国。下图为我国数字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9~10题。
9.从图中可知我国数字产业( )
A.电信业增长速度较慢
B.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持续下降
C.软件产业增长速度减缓
D.互联网业产值不断增加
10.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规模领先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才力量雄厚
B.市场需求量大
C.技术优势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高
下图为深圳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1980—1990年,第一产业占比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用地减少
B.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大
C.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劳力减少
D.外来人口增加多,农产品消耗多
12.2010年后,产业转移导致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是本地区( )
A.矿产资源枯竭
B.环境污染严重
C.劳动力素质降低
D.生产成本上升
13.1980年以来,通过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可以判断深圳市城镇化进程的特征是( )
A.1990年以前发展快,2010年之后水平高、发展慢
B.2000年前发展速度逐渐加快,2010年后水平下降
C.1990年以前发展快,2000年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2000年以前发展速度逐渐减缓,2010年后又加快
[2022·山东卷]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14~16题。
14.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15.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D.劳动力
16.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市地处江海交汇之处,开埠至今虽不足两百年,却迅速发展成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下表示意上海市不同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变化。
(1)据上表,说出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和沪通长江大桥的相继建成,上海和南通两地联系日益紧密。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不少项目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在南通实现产业化。部分企业把总部营销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
(2)说出上海对南通辐射作用的表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是美国东北部城市带简图,下表是1950—2019年纽约市主要行业的就业人数(单位:万人)表。
材料二 18世纪,纽约是联系欧洲和北美洲的重要纽带,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美国连接世界的主要港口和制造业中心,后通过资本、人才集聚,乘着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浪潮,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目前纽约是美国最大城市,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现代交通四通八达,并拥有全球最大的空运系统。
(1)说明纽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变化。
(2)结合表格数据,简述纽约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3)分析纽约市对美国东北部城市带的主要辐射功能。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核心,覆盖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1+8”城市圈。经过10多年发展,至2020年底,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2.63万亿元,占全省GDP总量逾60%。目前,围绕“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武汉城市圈正加速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形成“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万亿级世界产业集群,建设“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等。
武汉城市圈由内向外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外围圈层。武汉自身实力非常强大:其中985高校2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20万;武汉到全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距离不超过1000千米,是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到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武汉城镇化率超过80%,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工业总营收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下面两图分别为武汉城市圈示意图和城市圈各圈层产业结构比较图。
武汉城市圈(由内向外分三级)示意图
武汉城市圈各圈层产业结构比较
(1)据图说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2)分析武汉成为城市圈核心的优势区位条件。
(3)武汉城市圈存在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请提出推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的措施。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河南省各个地级市的气候条件与郑州市相差不大,A错误。河南省各个地级市所在地区虽然海拔东西相差较大,但城市多位于山区河谷平原,海拔相差不太大,B错误。各个地级市的城市行政等级相同,C错误。受郑州市辐射强度较大的两个地级市为空间距离较近的开封和新乡,受郑州市辐射强度较小的是距离郑州市空间距离较远的信阳和南阳,正好对应了其空间距离问题,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河南省地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过渡地带,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过渡地带,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市位于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会处,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十分显著,B正确;产业带动功能、金融服务功能与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的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
3.B 4.A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山东省第二产业在2006年所占比重最高,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到2018年第二产业比重虽然下降,但产值仍然会上升,A错误;第二产业多数年份比重在40%以上,长期是山东省的主导产业,B正确;图中体现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没有体现出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应该不会不断下降,C错误;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上升,D错误。故选B。第4题,山东省第一产业比重总体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波动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会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A正确;第一产业的比重虽然下降,但其产值仍然会上升,不会加快衰退,B错误;第二产业占比降低,重工业的比重不会一直提高,C错误;服务业类型并不会持续增加,D错误。故选A。
5.D 6.B 解析 第5题,大都市可以促进周边经济发展,引领金融服务,因此C排除;同时大城市高新科技、管理经验等向外辐射,提高周边地区经济技术含量,因此A排除;文化、政治的辐射带动作用,如新鲜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由中心文化城市向周边辐射等,因此B排除;城市群中大都市的污染企业转移,不属于辐射带动作用,D符合题意。选择D。第6题,根据图可知,在中附加值之中,长三角占比最高,B正确;长三角在各附加值之中,分布比较平衡,因此C排除;京津冀在高附加值中占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主要分布在高附加值环节,因此A排除;在高附加值之中,珠三角占比并不高,研发实力不是最强,因此D排除。故选择B。
7.A 8.C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可以互为补充,A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市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第8题,在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中,沈阳是区域中心城市,大连是港口门户城市,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产业协作,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所以选C。
9.D 10.D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我国数字产业规模在不断增长,其中电信业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但电信业产业规模增长速度仍较快,A错误;电子信息产业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数字产业产值整体快速增加,故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并没有减少,B错误;软件产业所占比例的增长速度最快,C错误;互联网产业结构保持平稳,随着数字产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业产值也在增加,D正确。故选D。第10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略显不足,因此技术优势较长三角地区也不明显,A、C错误;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受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市场需求量也较小,B错误;相比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正确。故选D。
11.B 12.D 13.A 解析 第11题,1980—1990年,第一产业占比大幅度下降,并不是农业得不到发展,而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太快且占比太高导致的,B正确;城镇化速度加快,其占地影响农业用地,但农业用地减少不是第一产业占比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A错误;深圳是年轻的移民城市,人口老龄化不严重,C错误;外来人口增加,农产品消耗多,更能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D错误。故选B。第12题,2010年后,第二产业转移,转出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的原因是本地区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D正确。第13题,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深圳1990年之前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说明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之后,第一产业比重极小,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说明城镇化水平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水平高,城镇化进程变缓,A正确。
14.A 15.B 16.D 解析 第14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依托国家“一五”计划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此地工作、安家,人口快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这批劳动力在2005—2010年进入老龄化阶段,导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故A正确。第15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市拥有丰富的铁矿,主要发展钢铁产业,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影响,故B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故A错误;嘉峪关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因此市场对第一产业的需求一样很大,故C错误;区域内的劳动力,可能大量参与到工业之中,对第一产业有所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故D错误。所以选择B。第16题,阅读材料可知,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发展,应当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装备制造工业适宜成为重点发展工业,故D正确;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造纸原材料,嘉峪关市缺原料,故A错误;纺织工业也需要大量纺织原材料和劳动力,但嘉峪关这两方面区位优势不明显,故B错误;食品加工工业一般需要接近原料产地,材料显示嘉峪关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不适宜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工业,故C错误。故选择D。
17.答案 (1)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综合性工业转变;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
(2)依托苏通大桥等通达的交通网络,促进上海与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加强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经验,使南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工业化初期以毛纺、针织、染织、面粉、卷烟等轻纺工业为主;到20世纪50年代产业种类增多,第二产业为主的趋势增强;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证券、科技类产业增多,其工业的综合性增强,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综合性工业转变。工业化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且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比重较小,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占比更高,形成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第(2)题,由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苏通大桥等交通设施,南通与上海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两地的人和物的流动,增强了两地之间的商贸合作。由材料可知,上海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不断向南通转移,不少项目两地实现产业分工合作,上海依托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带动南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南通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较低的生产成本等,积极承接上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本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8.答案 (1)城市依赖海运(水运)兴起,目前其垄断地位下降;陆路交通方式增多,地位上升;航空运输越来越突出;由单一交通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
(2)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第二产业占比降低;服务业、金融和房地产就业人数显著增加,第三产业成主导产业。
(3)纽约经济发达,辐射功能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航空线路等现代交通发达,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形成卫星城;促进美国东北部城市分工协作。
解析 第(1)题,纽约是依赖海运(水运)兴起的,但因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海运(水运)垄断地位下降;“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现代交通四通八达”说明陆路交通方式增多,地位上升;“拥有全球最大的空运系统”说明航空运输越来越突出;从水运到陆路再到空运,由单一交通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第(2)题,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说明第二产业占比降低;服务业、金融和房地产就业人数显著增加,说明第三产业成主导产业。第(3)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要从以下方面来体现: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功能。纽约经济发达,大都市核心功能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航空线路等现代交通发达,交通枢纽功能强;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形成卫星城,产业带动功能强,并能促进美国东北部城市分工协作。
19.答案 (1)第一产业比重先下降再略有回升;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再有所回落;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2)位于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地理位置优越;高等院校集中,人才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高,市场广阔;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农业基础和工业基础较好。
(3)推动武汉市的发展规模,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城市圈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际交通网;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解析 第(1)题,产业结构要从产业构成入手,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圈层产业结构比较图,把握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第一产业比重2000—2010年下降,2010—2017年略有回升;第二产业比重2000—2010年先上升,2010—2017年再有所回落;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第(2)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源、交通、技术、市场、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根据武汉城市圈示意图和材料“武汉到全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距离不超过1000千米,是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到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可知,武汉的地理位置优越;由材料“其中985高校2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20万”可知,劳动力素质较高;由材料“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和“到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以及武汉市作为全国的交通中心可知,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由材料“工业总营收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和武汉的农业区位条件可知,武汉工农业基础较好。第(3)题,由题目可知,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协调。为了解决发展水平低可以采用的措施有:推动武汉市的发展规模,发挥武汉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加大城市圈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际交通网。为了解决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促进区域高效、协调发展。发展
阶段
工业化初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主导
产业
棉纺、毛纺、针织、染织、面粉、卷烟等
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等产业
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电子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19
制造业
103.9
94.7
76.6
49.6
33.8
24.3
7.6
6.7
服务业
50.8
60.7
78.6
89.3
114.9
145.7
170.7
238.5
贸易业
75.5
74.5
73.5
61.3
60.8
62.7
45.6
48.5
金融和
房地产
33.6
38.4
45.8
44.8
52
49.1
54.9
61.8
交通运
输和公
共服务
33.2
31.8
32.3
25.7
22.9
21.3
27.2
34.8
政府
部门
37.4
40.8
56.3
51.6
60.8
56.7
57.9
58.8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堂检测,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三产业就业比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