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866/0-17011432323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866/0-170114323240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36866/0-17011432324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素养综合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11页。
第一章测评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题,共48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原四种植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图中表示草原的最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据图判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3.对我国西北地区来说,目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最有效途径为( )A.拓展森林面积B.建设人工绿洲C.加大冰川融水量D.绿化沙漠区的土地[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完成4~5题。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有( )①增强森林调节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增加森林供给服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增强森林支撑服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增加森林文化服务,提高林地生产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森林服务功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支撑服务——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调节服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供给服务——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④供给服务——木材供需缺口加大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一向有“地大物博”之说。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6~7题。6.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①石油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太阳能 ⑤天然气 ⑥人工种植的小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④⑤⑥7.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图中①③④⑤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⑤[2023·浙江丽水模拟]下图为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品位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8~9题。8.经济上有开采价值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的枯竭B.需求量减少C.科技的发展D.代替品出现9.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带来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A.铜产品的品质不断下降B.铜生产的生态成本更高C.铜产品循环利用量降低D.铜代替品的生产率提高[2023·河南鹤壁期末]生态足迹是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各类用地(包括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六类)的总和,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天山北坡经济带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地区之一。据此完成10~12题。10.生态足迹的总量主要取决于( )①土地资源数量 ②土地利用结构 ③人均消费水平 ④人口数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天山北坡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很大,主要由于该地( )A.能源资源储藏量大B.工业结构以能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C.能源资源消费量大D.人口空间分布与能源空间分布一致12.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可以(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B.提高环境承载能力C.合理调整经济结构D.适度降低消费水平[2023·湖北襄樊期中]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依托当地山体地形修建场地。小海坨山坐落于北京延庆西北部,区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见下图)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据此完成13~14题。13.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 B.森林资源匮乏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14.大花杓兰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①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采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程度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15.图中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时期是( )A.甲时间点之前 B.甲至乙时期C.乙至丙时期 D.丙时间点以后1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的环境问题②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 ③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更加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④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二、综合题(共4大题,共52分)17.[2023·陕西汉中期末](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人工染料出现之前,英国军服所用的染料是采自巴西以仙人掌为食的胭脂虫。为了获得更多的染料,英国从巴西西南部热带草原引种仙人掌及胭脂虫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培养(如下图)。仙人掌忌水涝,耐干旱,由于气候原因,仙人掌在新南威尔士州引种失败,但胭脂虫产业发展残留的仙人掌种子被动物带到了昆士兰州。多年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西部的仙人掌泛滥成灾。(1)从引种仙人掌目的角度指出仙人掌的服务功能。(2分)(2)分析澳大利亚引种仙人掌到新南威尔士州培养失败的原因。(4分)(3)简述昆士兰州仙人掌过度繁殖的危害。(6分)18.[2023·广西柳州期末](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曾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饮用。下图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4分)(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6分)(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面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6分)19.[2023·山东聊城期末](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接合部,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等战略资源富集区。其中,钒钛磁铁矿资源较为丰富。四川省建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首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下图示意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概况。(1)分析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利资源条件。(6分)(2)说明攀西钒钛磁铁矿开采成本高的原因。(6分)20.[2023·安徽巢湖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课题名称:何时“蓝天”常在课题资料: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相继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为了让“蓝天”常在,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以下思路,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综合来看,我国近些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后废气排放量大,处理难度和成本高。②我国废气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③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干燥,大气降尘量大。④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工地多,扬尘多。⑤我国汽车拥有量猛增,汽车尾气排放量大。⑥受全球变暖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由秋至春,冷空气活动频率小,势力减弱,常出现连续数日微风或静风天气,并且空气温度相对较高。课题思考:(1)按自然和人为原因,将材料中大气污染原因进行分类(用数码回答)。(2分)(2)据材料概括大气污染的特点。(4分)(3)为我国“蓝天”常在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第一章测评1.D 2.A 3.B 解析 第1题,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较草原大,图中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最小,最可能为草原生态系统,甲、乙、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较大,则甲、乙、丙错误,即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从冬季到夏季,我国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植被逐渐茂盛,生长速度加快。图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判断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A正确。地形地势在图中体现不出,B错误。土壤肥力与季节的变化关系较小,C错误。从灌溉水量来看,我国各地灌溉时间不一,且不会出现夏季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现象,D错误。故选A。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B正确。西北地区拓展森林面积的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A错误。加大冰川融水量不符合实际,且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绿化沙漠区的土地,周期较长,不是目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最有效途径,D错误。故选B。4.B 5.C 解析 第4题,读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中杂阔林的面积比重一直最大,可推断出其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增强森林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经济林和杨树林的面积比重小于杂阔林,可推测出增加森林供给服务和森林文化服务不是其核心目标,②④错。故选B。第5题,江苏省造林面积增加,森林支撑服务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①正确,②错误;以果品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增加,森林的供给服务功能增加,果品供应能力提升,③错误;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面积比重下降,会导致森林的供给服务受影响,木材供应不足,木材供需缺口加大,④正确。故选C。6.B 7.C 解析 第6题,自然资源按属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①石油、⑤天然气是非可再生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⑥人工种植的小麦不是自然资源。故②③④正确,B正确。故选B。第7题,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读图分析可知,①是旱作耕地,③是林地,④是草地,⑤是荒漠。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④,C正确。故选C。8.C 9.B 解析 第8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因此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C正确;随着技术的发展,勘探到的铜矿资源越来越多,没有产生资源枯竭现象,A错误;需求量减少和替代品的出现会使勘探的动力下降,人们更愿意去勘探、开发简单易开发、耗费成本低的矿藏,会使有开采价值的铜矿的品位上升,B、D错误。故选C。第9题,低品位铜矿的特征是开采成本较高,与铜产品的品质关系不大,A错误;开采难度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低品位铜矿生产的生态成本会更高,B正确;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与铜产品循环利用量关系不大,C错误;铜的需求上升,会使对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增多,因此铜代替品的生产率会下降,D错误。故选B。10.D 11.B 12.C 解析 第10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各类用地的总和,人类活动消耗用地总量取决于人们的总消费水平,人们的总消费水平等于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口数量之积,因此生态足迹的总量主要取决于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③④符合题意;在生态足迹未饱和的情况下,与土地资源数量、土地利用结构无关,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11题,天山北坡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很大意味着人类将土地资源用作能源用地数量多,表明当地工业结构以能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B正确;能源储藏量大,与用作能源用地不能等同,A错误;能源消费量大与能源生产占用土地资源面积大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人口空间分布与能源空间分布一致,并不能表明能源生产占用的土地面积大,D错误。故选B。第12题,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能够确定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结合当地的实际人口情况,可以调整土地利用类型,进而调整经济结构,C正确;对于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不能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A错误;生态足迹可以与环境承载力相结合,判断经济可持续状态,不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B错误;研究生态足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足迹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13.D 14.D 解析 第13题,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强调的是植被的“种群”,故体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故选D。第14题,根据材料“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推断,大花杓兰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是其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①正确;根据“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可知,人类高强度采挖也是大花杓兰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④正确。故选D。15.D 16.C 解析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污染程度较低的年代为甲时间点之前和丙时间点之后,但甲时间点之前GDP很低,故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时期是丙时间点以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6题,当今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①正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形态及人们观念的不同的影响,环境问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②正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因此,环境问题可以逐渐得到解决,人类停止发展不符合实际,③错误;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人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更好地发展,从而使环境问题得到治理,④正确。故选C。17.答案 (1)供给服务功能。(2)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丰富,仙人掌易腐烂,不能正常生长;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冬季气温较低,仙人掌易受冻害。(3)占据草地、牧场,影响畜牧业发展;占据耕地,造成农业减产;挤占其他生物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失衡。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引种仙人掌主要是为了给胭脂虫提供食物,饲养胭脂虫,体现了仙人掌的供给服务功能。第(2)题,由新南威尔士州的地理位置可知,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丰富,仙人掌忌水涝,耐干旱,湿润气候使得仙人掌易腐烂,不能正常生长;仙人掌是热带作物,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纬度位置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仙人掌易受冻害。第(3)题,仙人掌占据原有的草地、牧场等,导致当地牧草产量降低,影响畜牧业发展;占据耕地,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业减产;挤占其他生物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环境。18.答案 (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少(匮乏);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矿化度高,水质差。(2)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3)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蓄积雨水(地表径流)。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冰窖,冰块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西海固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上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匮乏;结合清水河水系分布图可知,清水河水系南密北稀,根据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走向和我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规律可知,西海固地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说明降水时间分配不均,水资源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清水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不能直接饮用,水质差。第(2)题,据图中经纬度及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分析,西海固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因此在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活动,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地表水缺乏,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等。第(3)题,据材料分析,西海固地区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建设水窖蓄积雨水,因此夏季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冰窖,冰块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因此冬季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积雪融水和河冰。19.答案 (1)矿产资源种类多(多稀有金属),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2)伴生矿多,分选冶炼难度大;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解析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攀西地区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等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而且分布集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攀西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攀西地区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势落差大,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钒钛磁铁矿以含铁为主,伴生矿多,分选冶炼难度大;根据材料可知,攀西地区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20.答案 (1)自然原因:③⑥;人为原因:①②④⑤(2)污染来源种类多;污染范围广;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污染防治技术;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解析 第(1)题,自然原因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特征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指的是人类活动方面的原因。本题中①②④⑤属于人类活动方面的原因,③⑥属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第(2)题,要求据材料进行概括,应特别注意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从污染物来源、污染范围、频次、持续时间等方面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煤炭燃烧、工业废气、大气降尘、汽车尾气等,种类多,造成污染范围广,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特征。第(3)题,考查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可以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等方面组织答案。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污染防治技术等。造林类型面积比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杨树林25.018.718.515.613.7杂阔林44.748.452.653.655.8经济林20.621.521.922.723.4其他9.711.47.08.17.1题号12345678答案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类型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塘坝机井水窖数量7643873183 7484 1143 0174171 858265
第一章测评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题,共48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原四种植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图中表示草原的最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据图判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3.对我国西北地区来说,目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最有效途径为( )A.拓展森林面积B.建设人工绿洲C.加大冰川融水量D.绿化沙漠区的土地[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完成4~5题。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有( )①增强森林调节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增加森林供给服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增强森林支撑服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增加森林文化服务,提高林地生产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森林服务功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支撑服务——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调节服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供给服务——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④供给服务——木材供需缺口加大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一向有“地大物博”之说。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6~7题。6.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①石油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太阳能 ⑤天然气 ⑥人工种植的小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④⑤⑥7.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图中①③④⑤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⑤[2023·浙江丽水模拟]下图为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品位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8~9题。8.经济上有开采价值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的枯竭B.需求量减少C.科技的发展D.代替品出现9.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带来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A.铜产品的品质不断下降B.铜生产的生态成本更高C.铜产品循环利用量降低D.铜代替品的生产率提高[2023·河南鹤壁期末]生态足迹是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各类用地(包括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六类)的总和,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天山北坡经济带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地区之一。据此完成10~12题。10.生态足迹的总量主要取决于( )①土地资源数量 ②土地利用结构 ③人均消费水平 ④人口数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天山北坡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很大,主要由于该地( )A.能源资源储藏量大B.工业结构以能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C.能源资源消费量大D.人口空间分布与能源空间分布一致12.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可以(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B.提高环境承载能力C.合理调整经济结构D.适度降低消费水平[2023·湖北襄樊期中]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依托当地山体地形修建场地。小海坨山坐落于北京延庆西北部,区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见下图)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据此完成13~14题。13.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 B.森林资源匮乏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14.大花杓兰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①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采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程度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15.图中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时期是( )A.甲时间点之前 B.甲至乙时期C.乙至丙时期 D.丙时间点以后1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的环境问题②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 ③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更加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④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二、综合题(共4大题,共52分)17.[2023·陕西汉中期末](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人工染料出现之前,英国军服所用的染料是采自巴西以仙人掌为食的胭脂虫。为了获得更多的染料,英国从巴西西南部热带草原引种仙人掌及胭脂虫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培养(如下图)。仙人掌忌水涝,耐干旱,由于气候原因,仙人掌在新南威尔士州引种失败,但胭脂虫产业发展残留的仙人掌种子被动物带到了昆士兰州。多年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西部的仙人掌泛滥成灾。(1)从引种仙人掌目的角度指出仙人掌的服务功能。(2分)(2)分析澳大利亚引种仙人掌到新南威尔士州培养失败的原因。(4分)(3)简述昆士兰州仙人掌过度繁殖的危害。(6分)18.[2023·广西柳州期末](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曾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饮用。下图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4分)(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6分)(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面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6分)19.[2023·山东聊城期末](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接合部,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等战略资源富集区。其中,钒钛磁铁矿资源较为丰富。四川省建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首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下图示意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概况。(1)分析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利资源条件。(6分)(2)说明攀西钒钛磁铁矿开采成本高的原因。(6分)20.[2023·安徽巢湖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课题名称:何时“蓝天”常在课题资料: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相继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为了让“蓝天”常在,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以下思路,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综合来看,我国近些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后废气排放量大,处理难度和成本高。②我国废气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③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干燥,大气降尘量大。④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工地多,扬尘多。⑤我国汽车拥有量猛增,汽车尾气排放量大。⑥受全球变暖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由秋至春,冷空气活动频率小,势力减弱,常出现连续数日微风或静风天气,并且空气温度相对较高。课题思考:(1)按自然和人为原因,将材料中大气污染原因进行分类(用数码回答)。(2分)(2)据材料概括大气污染的特点。(4分)(3)为我国“蓝天”常在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第一章测评1.D 2.A 3.B 解析 第1题,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较草原大,图中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最小,最可能为草原生态系统,甲、乙、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较大,则甲、乙、丙错误,即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从冬季到夏季,我国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植被逐渐茂盛,生长速度加快。图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判断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A正确。地形地势在图中体现不出,B错误。土壤肥力与季节的变化关系较小,C错误。从灌溉水量来看,我国各地灌溉时间不一,且不会出现夏季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现象,D错误。故选A。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B正确。西北地区拓展森林面积的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A错误。加大冰川融水量不符合实际,且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绿化沙漠区的土地,周期较长,不是目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最有效途径,D错误。故选B。4.B 5.C 解析 第4题,读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中杂阔林的面积比重一直最大,可推断出其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增强森林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经济林和杨树林的面积比重小于杂阔林,可推测出增加森林供给服务和森林文化服务不是其核心目标,②④错。故选B。第5题,江苏省造林面积增加,森林支撑服务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①正确,②错误;以果品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增加,森林的供给服务功能增加,果品供应能力提升,③错误;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面积比重下降,会导致森林的供给服务受影响,木材供应不足,木材供需缺口加大,④正确。故选C。6.B 7.C 解析 第6题,自然资源按属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①石油、⑤天然气是非可再生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⑥人工种植的小麦不是自然资源。故②③④正确,B正确。故选B。第7题,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读图分析可知,①是旱作耕地,③是林地,④是草地,⑤是荒漠。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④,C正确。故选C。8.C 9.B 解析 第8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因此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C正确;随着技术的发展,勘探到的铜矿资源越来越多,没有产生资源枯竭现象,A错误;需求量减少和替代品的出现会使勘探的动力下降,人们更愿意去勘探、开发简单易开发、耗费成本低的矿藏,会使有开采价值的铜矿的品位上升,B、D错误。故选C。第9题,低品位铜矿的特征是开采成本较高,与铜产品的品质关系不大,A错误;开采难度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低品位铜矿生产的生态成本会更高,B正确;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与铜产品循环利用量关系不大,C错误;铜的需求上升,会使对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增多,因此铜代替品的生产率会下降,D错误。故选B。10.D 11.B 12.C 解析 第10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各类用地的总和,人类活动消耗用地总量取决于人们的总消费水平,人们的总消费水平等于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口数量之积,因此生态足迹的总量主要取决于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③④符合题意;在生态足迹未饱和的情况下,与土地资源数量、土地利用结构无关,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11题,天山北坡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很大意味着人类将土地资源用作能源用地数量多,表明当地工业结构以能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B正确;能源储藏量大,与用作能源用地不能等同,A错误;能源消费量大与能源生产占用土地资源面积大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人口空间分布与能源空间分布一致,并不能表明能源生产占用的土地面积大,D错误。故选B。第12题,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能够确定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结合当地的实际人口情况,可以调整土地利用类型,进而调整经济结构,C正确;对于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不能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A错误;生态足迹可以与环境承载力相结合,判断经济可持续状态,不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B错误;研究生态足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足迹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13.D 14.D 解析 第13题,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强调的是植被的“种群”,故体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故选D。第14题,根据材料“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推断,大花杓兰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是其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①正确;根据“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可知,人类高强度采挖也是大花杓兰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④正确。故选D。15.D 16.C 解析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污染程度较低的年代为甲时间点之前和丙时间点之后,但甲时间点之前GDP很低,故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时期是丙时间点以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6题,当今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①正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形态及人们观念的不同的影响,环境问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②正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因此,环境问题可以逐渐得到解决,人类停止发展不符合实际,③错误;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人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更好地发展,从而使环境问题得到治理,④正确。故选C。17.答案 (1)供给服务功能。(2)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丰富,仙人掌易腐烂,不能正常生长;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冬季气温较低,仙人掌易受冻害。(3)占据草地、牧场,影响畜牧业发展;占据耕地,造成农业减产;挤占其他生物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失衡。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引种仙人掌主要是为了给胭脂虫提供食物,饲养胭脂虫,体现了仙人掌的供给服务功能。第(2)题,由新南威尔士州的地理位置可知,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丰富,仙人掌忌水涝,耐干旱,湿润气候使得仙人掌易腐烂,不能正常生长;仙人掌是热带作物,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纬度位置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仙人掌易受冻害。第(3)题,仙人掌占据原有的草地、牧场等,导致当地牧草产量降低,影响畜牧业发展;占据耕地,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业减产;挤占其他生物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环境。18.答案 (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少(匮乏);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矿化度高,水质差。(2)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3)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蓄积雨水(地表径流)。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冰窖,冰块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西海固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上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匮乏;结合清水河水系分布图可知,清水河水系南密北稀,根据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走向和我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规律可知,西海固地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说明降水时间分配不均,水资源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清水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不能直接饮用,水质差。第(2)题,据图中经纬度及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分析,西海固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因此在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活动,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地表水缺乏,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等。第(3)题,据材料分析,西海固地区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建设水窖蓄积雨水,因此夏季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冰窖,冰块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因此冬季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积雪融水和河冰。19.答案 (1)矿产资源种类多(多稀有金属),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2)伴生矿多,分选冶炼难度大;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解析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攀西地区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等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而且分布集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攀西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攀西地区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势落差大,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钒钛磁铁矿以含铁为主,伴生矿多,分选冶炼难度大;根据材料可知,攀西地区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20.答案 (1)自然原因:③⑥;人为原因:①②④⑤(2)污染来源种类多;污染范围广;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污染防治技术;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解析 第(1)题,自然原因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特征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指的是人类活动方面的原因。本题中①②④⑤属于人类活动方面的原因,③⑥属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第(2)题,要求据材料进行概括,应特别注意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从污染物来源、污染范围、频次、持续时间等方面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煤炭燃烧、工业废气、大气降尘、汽车尾气等,种类多,造成污染范围广,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特征。第(3)题,考查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可以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等方面组织答案。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污染防治技术等。造林类型面积比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杨树林25.018.718.515.613.7杂阔林44.748.452.653.655.8经济林20.621.521.922.723.4其他9.711.47.08.17.1题号12345678答案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类型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塘坝机井水窖数量7643873183 7484 1143 0174171 858265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