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随堂练习题
展开[2023山东潍坊联考]深耕排盐是我国东北平原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深耕是指用犁铧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表层的土壤覆下去的一种耕作方式。下图为东北平原机械化深耕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深耕能治理盐碱化,主要是因为( )
A.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B.降低了表土含盐量
C.加速了盐分的溶解
D.降低了土壤潜水位
2.深耕之后平整土地,可增强排盐效果。因为平整土地可( )
A.使水分均匀下渗B.加大地表径流量
C.增强土壤透气性D.降低地表反射率
[2023四川成都七中阶段检测]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的现象。下图示意石漠化景观。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
4.关于石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暖湿,岩溶地貌广布
B.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
C.地形崎岖,土层厚度较薄
D.过度放牧,草场破坏严重
5.分析某地区石漠化土地的发展变化状况,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数字地球B.RS
C.GNSSD.GIS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数量大增。下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6.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当地( )
A.水土流失多发B.河流水量锐减
C.生物多样性减少D.洪涝灾害多发
7.云南是外来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我国的“植物王国”。下列自然带不易在云南发现的是( )
A.高寒荒漠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季雨林带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由于人为原因,科尔沁草原部分退化为沙地。2000年以来,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下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科尔沁沙地中的库伦旗发展衬膜水稻,当地人平整沙丘后在地面挖坑,在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历经三四十年后,自动降解,而且对土地无污染),然后回填沙土修成略高于地面的畦田,在田旁打井,运用农家配方肥、节水灌溉等综合措施种植水稻。
(1)推断科尔沁地区出现“沙进人退”的主要人为原因,并从所处的地理位置角度简述理由。
(2)简述该地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二,说明库伦旗地区种植衬膜水稻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湖北武汉江岸期末]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为缓解土壤返盐问题,该地探索出了结冰灌溉的措施,即冬季抽取地下咸水灌入盐碱地,低温下的咸水在盐碱地表面结冰,春季冰层融化,对土壤起到淋洗的作用,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一般条件下,土壤在冻结时水分由较高温处向较低温处运动。下图示意该地区某年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表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0.咸水结冰灌溉后,冬季地表含盐量产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壤表层温度升高,盐分向上运移增强
B.土壤表层温度降低,盐分向上运移增强
C.土壤表层温度降低,盐分向上运移减弱
D.土壤表层温度升高,盐分向上运移减弱
11.[2023福建莆田阶段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斑海豹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栖息在辽东湾一带,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斑海豹生性胆小机警,皮毛名贵。每年1—3月繁殖,产崽在浮冰上,以各类鱼虾为食。近年来,我国斑海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下图为辽东湾斑海豹分布示意图。
(1)分析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
(2)分析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
(3)指出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斑海豹的措施。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生态破坏
1.B 2.A 解析 第1题,翻耕既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又能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但没有直接治理盐碱化,A错误;深耕深翻,把表层土壤中的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耕到表面,缓解了表层的盐碱化,并能一定程度中和盐碱化,缓解了土壤盐碱化,B正确;水分增多才会加速盐分溶解,深耕并没有导致盐分溶解,C错误;深耕对地下潜水位没有影响,D错误。第2题,平整土地可使水分下渗均匀,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板结盐碱化,A正确;地表径流更多取决于降水和下渗的关系,平整土地一定程度上增强水分下渗,径流减小,B错误;增强土壤透气性主要是疏松土壤,和平整土壤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反射率和下垫面性质关系更大,平整土地未改变下垫面性质,D错误。
3.C 4.B 5.D 解析 第3题,图中石漠化主要出现在我国云贵高原,其石灰岩广布,降水多,易出现石漠化现象。华北平原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黄土高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塔里木盆地容易出现沙漠化现象。C正确。第4题,气候暖湿、地形崎岖、土层厚度较薄等为自然原因,不符合题意,A、C错误;云贵高原地势崎岖,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小,人口持续增长,土地压力大,不合理的开垦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B正确;过度放牧一般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地区降水多,放牧活动较少,D错误。第5题,数字地球的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不具有数据分析功能;RS主要提供地表状况信息,可以实时监测、调查石漠化土地的面积,但不具备数据分析功能;GNSS主要的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可以确定石漠化土地的位置;GIS在获取石漠化土地的面积、方向等的变动数据后,可对石漠化土地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分析,D正确。
6.C 7.C 解析 第6题,外来入侵植物挤压当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其危害主要是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第7题,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影响下形成的自然带,在云南没有分布。
8.答案 (1)过度开垦放牧;科尔沁地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大。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控制人口规模,减小生态环境压力。
(3)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害;防止漏水漏肥,修复土壤;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局地小气候。
解析 第(1)题,人为原因主要从过度放牧、樵采、开垦等活动易导致自然要素变化,加剧该区土地沙化方面作答;地理位置主要结合题图从环境的过渡性方面分析。第(2)题,措施主要从调整农业结构、禁樵禁采、合理载畜、控制人口等方面作答。第(3)题,种植衬膜水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提高植被覆盖率、抑制荒漠化、改善土壤、调节局部地区气候等方面作答。
9.D 10.D 解析 第9题,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的含水量逐渐增加,而含盐量在逐渐减少。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表层冰融化,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加强,含量快速减少,随着蒸发加强,土壤表层含盐量上升,故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为④,含水量的变化曲线为①。未灌溉土壤表层随着含水量减少,含盐量不断上升,故未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为③,其含水量的变化曲线为②。D正确。第10题,冬季,表层土壤气温低,下层土壤温度高,土壤在冻结时水分由较高温处向较低温处运动,下层水分向上运动,挟带下层盐分向上富集,咸水结冰灌溉后,由于表层冰的覆盖,减少了表层土壤热量的散失,表层土壤温度相对上升,上下层土壤温差减小,下层土壤水分和盐分向上运移减弱,所以地表含盐量有所减小,D正确。
11.答案 (1)纬度较高,获得的光热较少,冬季气温较低;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较低;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该地区冬季常有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寒潮天气。
(2)栖息条件:辽东湾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多浅滩、沼泽等,是优良的斑海豹栖息地。食物条件:沿海有河流注入,形成咸淡水混合区,给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多鱼虾,便于斑海豹觅食。繁殖条件:纬度较高,易结冰,浮冰较多,有利于斑海豹繁育。
(3)原因:皮毛名贵,人类过度捕杀;浅海区水体污染,生存环境变差;鱼虾等食物减少,影响斑海豹生存;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和初春辽东湾浮冰减少等。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加强保护宣传等。
解析 第(1)题,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地形、海水性质等方面分析。第(2)题,可结合材料“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进行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皮毛名贵”可判断,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会对斑海豹进行过度捕杀;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辽东湾海冰分布;根据图中产崽区与密集区的分布判断,入海河流的污染会使浅海区生态环境改变、鱼虾减少,从而影响到斑海豹的生存等。措施主要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宣传等方面说明。
高中地理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1课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1课时课后作业题,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一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环境特点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方向是,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时训练,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