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9950/0-17012333891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核心素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9950/0-17012333891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核心素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9950/0-17012333891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思路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2)《登泰山记》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一.预习检测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山麓(lu) 雕砌(qie) 山巅(di ān)
B. 悬崖(ya) 石磴(den ɡ) 须臾(yu)
C. 戊申(wu) 岱祠(ci) 姚鼐(lai)
D. 膝盖(qī) 石罅(xia) 佝偻(lu)
【解析】B(A.“雕砌”的“砌”读“ qi ”;C. “姚鼐”的“鼐”读“ nai ”;D. “膝盖”的“膝”读“ xī”)
2.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 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解析】A ③稍:渐渐; ⑤及:等到。
二.阅读思考
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写登山经过;
第3段观泰山日出;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1)指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明确]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
日观峰的位置:当其南北分者,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简叙作者登山经过。
[明确]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
(3)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登上山巅,眺望远方,座座山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阳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
(4)文章通过景物的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的。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稍见:云中白若持捕数十立者,山也。
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作者还写了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自然景观: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好处: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 “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2)叙事简练,语言形象。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的历程,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其中“乘”“历”“穿”“越”四个动词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又如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3)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各具特点。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写青山背负着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又如“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扩展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了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三.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方以长: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教授: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 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
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B.岂其学不如彼邪?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不同。 B.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也相同。
C.两个“及”不同,两个“推”相同。 D.两个“及”不同,两个“推”也不同。
4.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羲之之书,晚乃善。 译: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
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 译: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 译: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
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译: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意即一定会发扬光大。)
5.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
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事业要勤学苦练。
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D.本文以议论为主,由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联想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特别是深造道德,尤不可废学。
四.短文写作
请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岘亭记 姚鼐
①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②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①,杂树生焉。观察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②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
③昔晋羊叔子③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史既载其言,□后人所能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④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
④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注]:①阜:土山。②易治:整治。③羊叔子:即羊祜,魏晋时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④燕赏:玩赏。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乃 B.则 C.而 D.且
【解析】句子“史既载其言,□后人所能知也”的意思是:史书上已经记载了他说的话,所以后人才能知道。由此可知方块处需要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只有“而”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此方块处填“而”。故选C。
2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了建亭经过及亭的命名。
B.岘亭所在原是杂树丛生废地。
C.岘亭所在视野开阔,一览众山。
D.整治后的小阜景物丰富变幻。
【解析】D项,“整治后的小阜景物丰富变幻”错误,由原文“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可知,当年废弃这块土地的人,将这里堆成小山,杂树丛生,虽然整治,但是还是“杂树丛生”,而不是“景物丰富变幻”。D错误。故选D。
3.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运用对比手法。将岘亭和诸官舍对比,突出了方公的岘亭力不劳、用不费却胜过了全城的奢华官舍。表达了作者对方公行事、人品等极力首肯、赞美之情。【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句子“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的意思是:占据很少的地方却能在一城房屋建筑中位居第一。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岘亭和诸官舍对比。由上文“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可知,突出了方公的岘亭力不劳、用不费却胜过了全城的奢华官舍。表达了作者对方公行事、人品等极力首肯、赞美之情。
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写作意图的。
【解析】写作意图是赞美方公勤政、清廉。“勤政”明说,“清廉”表达含蓄但却是最突出的。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第①段写达官在钟山所建高墙大院,反而挡住了钟山美景。就是城里最负盛名的豪华瞻园也看不见钟山胜景。这是从反面衬托方公的清廉。第②段交代了方公建岘亭的经过及为亭命名的情况。选址为废弃的土丘,建的是小亭,力不劳、用不费却能赏玩到钟山美景。从正面突出方公的勤政清廉。第③段在与清廉正直的名臣羊叔子的类比中,突出方公尽管无名但其功绩、人品不输羊叔子。再从岘亭与官舍的强力对比中、在“不可不”的双重否定中突出方公的勤政、清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静女》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一.预习检测
1、下列和《静女》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节选自《诗经﹒邶风》。《诗经》多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静女/其姝。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500篇。
C、《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风”价值最大的。
D、《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它物引出所咏之物,即起兴。
【解析】B
2、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解析】 B男主人公更喜欢荑草。
3.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ánɡ)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ɡ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解析】 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4.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体无咎言 夙兴夜寐 嗜草 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 矛戟 彤管 踟蹰
C.自我徂尔 有炜 洵美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 涉骐 晏晏帏裳
【解析】C(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5.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解析】 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6.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解析】 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
7.《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 诗三百 305 诗歌总集 风、雅、颂 赋、比、兴
8.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爱屋及乌
二.阅读思考
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解析】(1)《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2)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10.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解析】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体现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1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12. 《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解析】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1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三.迁移训练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任务一:分析人物
14.《静女》《鹊桥仙》两首诗歌又用怎样的手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解析】《静女》通过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美丽、调皮、可爱、纯真、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憨厚、痴情、纯真、热烈的男子形象。《鹊桥仙》通过比喻、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了手艺高超、痴情的织女形象。(结合文本)可以感受到,两篇诗歌的主人公各有特色,但都是情中之人。
任务二:鉴赏手法
15.两首诗歌在表情达意的手法选择上有何异同?
【解析】 同:比喻。《静女》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鹊桥仙》中“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异:《静女》采用:
①“赋”的表现手法。围绕对女子的爱悦,就三件事,直接铺叙,重章迭唱。
② “兴”的表现手法。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③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刻画女子调皮、男子急躁的人物形象,表达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⑤逆转。所谓逆转,就是作文在进行大量铺陈、悬疑等的基础上,在行文至末尾的时候,文章情节、结构、人物、事情的性质等方面发生突然变化,让读者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鹊桥仙》采用:
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
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任务三:品析情感
16.《静女》《鹊桥仙》两首诗歌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解析】 《静女》表现了存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健康的爱情,它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鹊桥仙》巧妙地利用牛郎、织女离合悲欢的故事,热情讴歌了真挚不渝的爱情,以金石般的警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即“两情”“久长”。只要两人有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即便是天各一方,见难别易,爱情也会与日俱增,历久弥深,远远胜过只追求与一朝一夕不离的庸俗爱情。
四.短文写作
17.书写爱情:某校辩论社准备在艺术节期间准备一场辩论赛,拟向全校遴选辩手。辩题为“中学生是否应该谈恋爱”,请你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陈词投稿应征辩手。(300字左右)
五.拓展阅读
阅读《蒹葭》,回答下列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解析】 C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解析】 B
20.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解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2.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研读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