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代的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具备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 “意象”来自《易》,它不同于“物象”概念,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的范畴。
    D.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二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
    B. “象”具有象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
    C.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
    D. “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象”的“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王弼: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 B.刘勰: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
    C.钟嵘: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D.何景明:体物杂撰,言辞各殊。
    4.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内容,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4分)
    5.请根据材料二,联系课本内容,简析闻一多诗歌《红烛》“意、象、言”的特点。(4分)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湖
    沈扬
    曾经在春阳之下荡舟西子湖,但见远处苏堤上的柳丝在轻风中舞动,如袅袅绿雾;断桥处湖光染翠,树披红云(那应当是烟柳之中的夹竹桃了);而小瀛洲上古典味儿很浓的楼台粉墙与湖中的三塔对应,果真是翠荫华阁,烟波塔影,其美无比。也曾经在夜幕之中舟行湖面,听水声潺潺,看星光闪烁,桨声欸乃之中,有琴声从湖中岛飘来,见鱼儿跃出水面,远岸灯火,在夜色中徐徐移动。一切都在朦胧而寂静的诗意之中。
    不过我更难忘一次雨中游湖的经历。那是二〇〇〇年的元旦,天空数着寒雨,我们租船下湖了。早听说雨中西湖、雪中西湖最能激起诗人的诗情。东坡居士在杭州,写了晴湖写雨湖,都是摇曳生姿,灵动有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湖,他对满目雪景的描绘,巧用了与“白”相对的“痕”和“点”等,“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氏游雪湖时正是旧历新年前后,有一个好心情,所以看瑞雪时分外生灵性,以至于要把包括自己在内的“舟中人”调侃为“两三粒”。
    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小船在轻柔的雨线中前行。湖面宽阔,丝雨与湖水对接时,既无声也无形。水兴微澜,绿波上偶尔也有闪光。如若在阳光下,这种光点一定会明亮而耀眼。
    西湖的性格是柔和的、温顺的。雨中的湖面似有缥缈的轻烟,更具有诗韵。
    有鸥鸟在湖面掠水而过,那姿态娇而轻,很是好看。亲水是鸥鸟的天性。湖面上空因飘洒着细雨而使鸟儿更显得兴奋。有时候鸥鸟俯冲而下,尖喙击水之后即快速腾空,扑翅而去。大约是捕捉到了水中之物了。有一只鸥鸟“浮坐”水面,目视雨空,很是悠闲。到了三潭印月的湖面,只见两个石柱子上各有一只鸥鸟栖息。由于是近距离,可以看清硕大的鸟身,背羽灰黑肚羽白。尾羽尖而长。船从三柱间穿过,鸟儿并不惊恐,安然处之。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
    很想知道这鸥鸟的名字,船中人七嘴八舌,或说“沙鸥”,或称“海鸥”“湖鸥”。曾记得欧阳修的一首西湖诗,内中写到了鸥鸟,即“沙禽掠岸飞”,禽是鸟类的统称,沙禽即沙鸥大约不会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的名句。杜甫也是在船行中看到鸥鸟的,不过那不是西湖,而是在成都附近的一条江中。欧阳先生看到的“沙禽”在湖中,杜甫先生看到的“沙鸥”在江中。可见不论是江中或湖中,都有同一类型的鸥鸟,所谓“江鸥”“湖鸥”,只是人们随意的称谓,并不见得有种类的严格区别。即便是海鸥,也是因地而异取的名称,许多地方江海相连,鸥鸟在海上是海鸥,飞到江上便是江鸥。我想“沙鸥”也未必是正式的学名,很可能是某些地方的俗称,只因诗圣杜甫用到了诗中,后人跟着用罢了。
    欧阳修的西湖诗中还有“无风水面”“隐隐笙歌”“芳草长堤”等字眼。从这些词中可以推测,欧阳先生游湖那天是个晴日,湖面清朗,堤岸上芳草鲜美,而耳旁还有阵阵乐声,沙禽就是在乐声的伴和下贴水飞翔,越过翠绿的堤岸,那情景真是很美很美的。诗传人意,看得出欧阳先生那天也是个好心境。
    杜甫写“沙鸥”时的情形就不同了,他是在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辞世,失去依靠,离蓉东下的孤舟中咏写此诗的,天地之大,沙鸥之小,飘泊孤零,其凄凉伤感全在诗中。一个是艳阳笙歌,一个是“星垂”“月涌”,这里的隐喻比衬十分明白。物同情异。诗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从同一类禽鸟的飞动之美中,通过不同的话语,各自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宣泄。
    此刻我们在雨中,所看到的不是艳阳下的沙禽,也不是星月下的沙鸥,而是雨丝飘曳中的鸥鸟。这其实是烟雨江南常有的好景致。我只是从同一物种的千年绵延和诗人文字的千年存续中,看到一种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这种恒久的力量令我感动。
    堤岸上,有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一面小旗子上有“新春旅游”的字样。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游团,从阳历新年一直游到农历新年。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不过我总觉得他们的游览太匆忙。他们看湖,却难以单个儿与湖对话。在盈盈的湖水旁,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作者春阳、夜幕下游西湖,描绘出有动有静的生动画面,展示了西湖的美和诗意。
    B. “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旨在表达西湖是鸥鸟能练就胆识和适应力的最佳栖居地。
    C. 从 “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可看出作者心情是愉悦的,流露出调侃的味道。
    D. “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用反问强调祖国名胜众多,暗含对游客不能细赏西湖的惋惜。
    7.关于文中写欧阳修和杜甫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探究眼前鸥鸟的名字,引出欧杜诗歌里的鸥鸟,由“自然的鸟”写到“人文的鸟”,表现出依托“联想”的“形散”特质。
    B. 诗歌中的鸥鸟和诗人的情感千年流传,凝练成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恒久绵长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着让人感动的审美力量。
    C.文中“大约”“很可能是”等词语,意味着欧阳修诗歌中的“沙禽”和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是同一类鸟的结论属于推测。
    D.文中欧阳修的西湖诗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诗却是以乐景反衬哀情,虽然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但都能表现内心的情感。
    8.在谋篇布局上,标题“雨湖”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末“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B.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C.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D.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即为年号。
    B.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还有迁、擢、改等,如《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表示贬官。
    C.崩,本义是指山倒塌,文中指帝王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如陶渊明谥号“靖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万里具有管理才能,担任奉新县知县时,阻止收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把逃税人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县里大治。
    B.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后被任命为提点刑狱,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来防范盗贼,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
    C.杨万里慧眼识人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宋孝宗起初很喜爱杨万里的才能,称他有“仁者之勇”,受到重用;后来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4分)
    14.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五首(其四)①
    杜甫
    故里樊川②菊,登高素浐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③,从儿具绿樽。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注】①此诗为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之作,时杜甫客居夔州已两年。②樊川位于长安城南,素浐,即浐水。③乌帽:庶民之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与《登高》均有悲苦情调,《登高》以描写自然景物开篇,而本诗以回忆过往起笔。
    B. 诗人戴着乌帽客居他乡,不问世务,在重阳节和儿子饮酒,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事的厌倦。
    C. “巫峡蟠江路”是眼前景,由此联想到“终南对国门”,表面是写景,实则情感委婉深致。
    D.本诗从早年经历写到暮年心情,曲折深沉,语言精深有味,谋篇造句中尽显沉郁之风。
    16.孔子有言:“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可望远,望远致深思,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6分)
    (1)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根据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士大夫之族择师之难,难在自己的心理,除了年龄和知识两个要素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
    (3)古人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 , ”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期,以杂技文化为代表,诸多专业类文化节目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观众________。(甲)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画怎讲》选材于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技惊四座》则聚焦很多国人________的杂技文化,为观众呈现近60场代表世界超高水准的杂技盛宴,诠释中国传统杂技的“惊、险、奇、美、情”。这些专业类文化节目________,将细分领域的典型内容通俗呈现,将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________,(乙)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它们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交口称赞 不以为然 浅显易懂 娓娓道来
    B .赞誉有加 不以为然 深入浅出 侃侃而谈
    C .交口称赞 不以为意 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D .赞誉有加 不以为意 浅显易懂 侃侃而谈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甲)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创新表达和自身魅力见诸主流媒体,成为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 .昔日这些文化艺术由于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C . 这些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的文化艺术,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形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D . 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成为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乙)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半月板损伤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常见,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重视。时间一长病情加重。就造成不可逆损伤。从而影响运动功能。有人会疑惑,①?半月板其实很结实。有研究表明,半月板能承受5-6个成年人体重的力。只是有些特定动作容易造成其撕裂。例如膝头节在屈伸同时发生猛烈旋转,就会形成损伤。
    那么,不运动是不是就不会有半月板撕裂?回答是否定的。随着年龄增大,或因工作性质膝关节长期劳损,也会造成半月板变性,从而导致退行性撕裂。例如有些工作需要长期蹲坐。膝关节一直受到很大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半月板发生细微撕裂。半月板撕裂后能自愈吗?半月板只有外缘三分之一部分有血管供应,内膝三分之二只能靠关节液来提供营养,但营养远不如血液里的多,所以如果撕裂发生在外缘,可以自己慢慢长上,但如在内缘,②。
    总结来说,半月板很强韧,③。我们且行且珍“膝”,切莫老来空叹“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膝”的引号,作用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B.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C.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个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