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精品专题特训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实验题04 机械能的实验(含答案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实验题04 机械能的实验(含答案详解),共4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型专题复习实验题04机械能的实验(含答案详解)关键词: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1.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如图甲、乙、丙所示,让质量为m、2m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钢球撞击放在水平木板上的木块,使木块滑动,虚线位置为木块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的位置。(1)实验通过观察_________来比较动能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做_____;(2)比较甲、丙两图进行的实验,探究的是动能与____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由此联想到高速公路限速牌上标明“120”和“100”的字样,_____(选填“大客车”或“小轿车”)的限速应该是“100km/h”;(3)如果斜面和水平面绝对光滑,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4)小磊在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将实验装置改进成如图丙所示,利用质量不同的铁球将弹簧压缩相同程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答: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上某个高度由静止沿斜面滚下,在底部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碰撞,木块沿水平面向右运动直至停止。(1)钢球的动能是由钢球的___________转化来的,实验中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的动能大小,这种科学方法叫___________法;(2)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目的是探究钢球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_的关系;(3)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目的是探究钢球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_的关系;(4)木块最终会停下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在此过程中木块通过_______方式把动能转化为内能;(5)如果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为0,木块将_________;(6)若水平面表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探究目的。3.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1)图1实验中要判断研究对象的动能大小需要比较 ___________;(2)图1甲、乙两图是为了探究动能与 ___________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在速度相同时,___________越大动能越大;(3)如图2将一弹簧固定在水平轨道末端,钢球下滑到水平面压缩弹簧后又被弹簧弹开,若想增大弹簧最大压缩量,提出两点可行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图2中末端的挡板和弹簧取掉,并将OB向上弯折形成如图3的轨道,再次将钢球沿轨道AOB到达B点后离开轨道,钢球在B点的机械能 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A点的机械能。若离开B点后钢球不受外力,通过B点后的运动轨迹是 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4.小强发现力学中有很多相似实验,他找了如下器材;①表面平整的长木板(带斜面)、②刻度尺、③弹簧测力计、④小车、⑤木块、⑥毛巾、⑦棉布、⑧钩码。(1)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他选择了一些器材,如图所示,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___________相同。实验发现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长,经过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___________;(2)在丙图实验的基础上只需要再选择序号⑤的器材,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则还可以探究小车___________(填字母)的关系;A. 重力势能与质量 B. 重力势能与高度 C. 动能与质量 D. 动能与速度(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他选择了序号①、⑤、⑧以及___________(填序号)的器材,下列事例中,用到上述探究结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在行李箱下安装滚轮 B.向自行车转轴处加润滑油C. 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D.压路机配备的碾子质量很大5.小王同学认为车祸的危害程度与汽车的动能大小有关,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探究:(1)[提出问题与猜想]:汽车动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由“十次车祸九次快”可猜想:汽车动能的大小与汽车的______有关;由“安全驾驶莫超载”可猜想:汽车动能的大小与汽车的______有关;(2)[开展实验]:小王做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实验。他用金属小球模拟汽车,让金属球从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碰到水平面上的木块,木块被撞击后向前行移动一段距离,它移动的距离越长,说明金属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动能越______ (选填:“大”“或”小); (3)[分析论证]:分析甲、丙两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到的结论是:物体运动的速度越______ ,动能越______(两空均选填:“大”或“小”);(4)[实践应用]:用甲、乙两图的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可以解释汽车______(选填:“超载”或“超速”)行驶时危险性大的原因。6.在24届冬奥会上,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谷爱凌在女子大跳台决穿中获得金牌,小红观看了电视播放比赛的实况,对运动员落地点感到好奇。小明猜想:影响运动员离开跳台后沿水平方向运动距离的因素有三个:猜想A:运动员的质量;猜想B:运动员离地高度;猜想C:运动员水平运动的速度。为了验证猜想,小红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钢球从光滑斜槽上的A点自由滚下,经抛出点C后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点,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抛出点离最高点的高度h1,抛出点离地高度h2,落地点P离抛出点C的水平距离s,实验表格如表所示。(1)不计空气阻力,离开抛出点C后的钢球只受______力的作用,离开抛出点C后,钢球沿如图所示的路径运动,说明钢球的运动状态是______(选填“改变”成“不变”)的;(2)为了研究猜想A是否正确,应选用实验序号为______和 ______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钢球水平运动的距离与钢球质量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3)进行实验序号为3、4两组实验,第4次钢球离开抛出点C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干”或“小于”)第3次钢球离开抛出点C的速度;对比这两组实验数据,可证明猜想B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7.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如图中①②③所示:(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小车每次都滑到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阻力的作用;(2)分析小车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选填“快”或“慢”)。进一步推理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______的原因;(3)实验中小车先后在水平面上毛巾、棉布和木板表面三次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______;(4)完成上面的实验后,同学们还想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过程如图中④⑤所示,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这是探究小车的动能和______的关系;(5)同学在做图中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掉落,为防止因此造成的木块损坏,在不改变木板长度的情况下,改进⑤实验再与④实验对比,应采用以下方法中的______。A.换用质量更小的小车 B.给水平木板铺上毛巾 C适当降低小车的高度 D.换用一个较重的木块8.为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钢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当钢球撞上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时(木块与钢球相撞一侧附一层起缓冲作用的橡皮),木块被钢球推着向前滑动。他们改变钢球的质量及斜面的高度,做了六组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分别如表所示。(1)实验中,小组同学通过观察、比较________来判断钢球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2和3(或4和5和6或7和8和9)中的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当物体所处的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9中的实验数据,还可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7或5和8或6和9,可得出结论:当________时,________。(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7和5、8和6、9,可得出结论:当________时,________。9.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小明同学让同一钢球分别从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木块。(1)该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来判断___________(选填“钢球”或“木块”)动能的大小;(2)利用图中的器材可以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__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3)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关系时,当换用另一个钢球实验时,发现它将木块撞出了木板,要继续完成此实验,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①换质量更大的木块;②降低第二次钢球的高度;③换质量更大的钢球;④换质量更小的钢球;(4)小明由此实验还联想到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让同一个小车沿同一斜面的同一个高度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到达毛巾、棉布、玻璃三种不同水平面上继续向前运动直到停止,在水平面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__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小车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 P1、P2,则 P1 ___________ P2(选填“>”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