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
    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
    2.(2分)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D.手臂振动
    3.(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后视镜是凹面镜
    B.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凸面镜
    C.在街头丁字路口拐弯处的反光镜是凸面镜
    D.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2分)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0.2dm=20mm=200μm
    B.12.6mm=0.126m=1.26cm
    C.3.01m=3010mm=301dm
    D.30μm=3×10﹣2mm=3×10﹣4dm
    5.(2分)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
    A.鱼B.小鸟C.同时听到D.无法确定
    6.(2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mm
    B.人指甲宽度1mm
    C.人的正常步行速度大约为5km/h
    D.人耳不能听到0dB的声音
    7.(2分)夏日炎炎,在茂密的树林里,地上圆形光斑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漫反射
    C.平面镜成像D.光的折射
    8.(2分)如图所示,公园围墙外的小路形成一个规则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绕公路匀速行走,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68分钟,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
    A.4分钟B.3分钟C.2分钟D.1分钟
    9.(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岸上看到水里的鱼比它的实际位置高一些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光的反射现象
    D.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10.(2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的运动s﹣t、v﹣t图像分别如下两图所示,由图像( )
    A.甲和丙的速度相同
    B.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3
    C.若乙和丙运动的时间相同,则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
    D.甲是变速直线运动,乙和丙是匀速直线运动
    11.(2分)在观光电梯上,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12.(2分)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13.(2分)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教学楼的楼道墙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请勿大声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请勿大声喧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大声”和“轻声”均指声音响度的大小
    D.“大声”和“轻声”均指声音音调的高低
    14.(2分)甲同学骑自行车沿直线公路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5.(2分)汽车在瘦西湖隧道中行驶,看到以下提示信息:限高4.5 (填写单位),限速60 (填写单位)。
    16.(2分)古典小说里有一句话“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内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说这句话或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 为参照物,在刮大风之后,又以 为参照物的。
    17.(2分)如图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图,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烛焰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烛焰和小孔位置不变,当光屏远离小孔时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2分)如图所示,在线的中间拴上一面小镜子,线的一端拴在椅子的靠背上,将线绷紧,镜子稳定下来后,第一次声音小,发现墙上的光斑不晃动,发现墙上的光斑晃动明显,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第二次声音的 (填声音特性)比第一次大,这种探究方法叫 (选A或B:A.转换法B.等效替代法)。
    19.(2分)汽车匀速行驶,在距离隧道右侧入口165m处开始鸣笛,司机经过1s听到隧道入口处山崖反射回来的回声 m/s。此时,他看到这条长150m的隧道内有一工人正在检修设备,立即亮灯提醒工人离开。恰好工人正好处在向左、向右跑都能安全脱险的位置。为了安全脱险 m/s。(当时声音的速度v声=315m/s)。
    三、作图题(共4分)
    20.(2分)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
    21.(2分)在图中,根据物体AB与镜中所成的像A′B′找出平面镜的位置。
    四、简答题(共4分)
    22.(4分)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地上发亮处是水,暗处是地面
    五、实验题(共31分)
    23.(7分)如图所示,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实验中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应选择 (选填“厚”或“薄”)的平板玻璃,在较 (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3)实验中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应该在蜡烛 (A/B)这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5)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多次测量。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的是 (选填字母符号)。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进行测量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
    24.(8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陈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
    ①用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此时声音是通过 传入到人耳的。
    ②拔出两个食指,保持衣架的位置不变,用相同的力敲打衣架 传入到人耳的,和第一次相比听到的声音响度变 (选填“大”或“小”)。
    (2)如图②所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并由此推理可知 。
    25.(8分)小湘想探究“小孔成像情况”,小湘在两个相同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空罐另一端剪掉(如图甲所示):
    (1)由于像的亮度较暗,所以圆筒的 (填“A”或“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相当于 ;
    (2)分别将小孔对着蜡烛,可以看到烛焰通过小孔的成像情况(如图乙、丙)。可以发现:
    ①烛焰在半透明薄纸上所成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虚)像;
    ②物体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③其成像的原理是 ;
    (3)接下来,小湘将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若仅移动圆筒位置,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
    ①当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
    ②如图丁所示,蜡烛AB在半透明纸上成的像A'B'比AB (选填大或小)。
    26.(8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的原理是 。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4)如果小车达到C点的时间为2.4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c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六、计算题(7+7+9,共23分)
    27.(7分)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
    (1)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28.(7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门口出发,到达绿城广场参加活动,途中一半路程骑得慢,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问:
    (1)计算AB段速度。
    (2)小明从家门口到绿城广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9.(9分)熙熙乘坐一辆速度为15m/s的小轿车迅速驶向一座山崖,某一时刻鸣笛后,汽车继续行驶了90m听到回声,司机第二次鸣笛,经过2s听到回声。计算:
    (1)第一次鸣笛经过多长时间能听到回声;
    (2)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
    (3)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
    1.(2分)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
    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
    “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2.(2分)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D.手臂振动
    【分析】能够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才是声源,分析题干中涉及的物体,是正在发声的就是声源。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故是声源;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是声源;
    C、挂在胸前的哨子,不是声源;
    D、手臂振动发声;不选D。
    故选:C。
    【点评】要抓住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而不是能够发声的物体。
    3.(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后视镜是凹面镜
    B.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凸面镜
    C.在街头丁字路口拐弯处的反光镜是凸面镜
    D.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利用凸面镜可以增大视野;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利用凹面镜可以制成太阳灶等装置;且不管是凸面镜还是凹面镜,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为了增大视野,故A错误;
    B、为了让光线会聚,故B错误;
    C、为了增大视野,故C正确;
    D、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都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面镜不能使光线透过,光线在镜面上发生反射现象,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2分)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0.2dm=20mm=200μm
    B.12.6mm=0.126m=1.26cm
    C.3.01m=3010mm=301dm
    D.30μm=3×10﹣2mm=3×10﹣4dm
    【分析】物理量单位换算正确与否,看两个方面:进率是否正确,换算过程是否正确。据此确定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
    A、0.2dm=20mm,应该等于3×104μm.此选项错误;
    B、12.6mm=3.26cm,应该等于0.0126m;
    C、3.01m=3010mm,应该等于30.5dm;
    D、进率正确。
    故选:D。
    【点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
    5.(2分)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
    A.鱼B.小鸟C.同时听到D.无法确定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固体传播声音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解答】解:
    向水面扔石头,石头撞击水面;空中的小鸟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水中的鱼听到声音是通过水传播的,所以最先听到声音的是水中的鱼。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传播声音的介质,以及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固体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6.(2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mm
    B.人指甲宽度1mm
    C.人的正常步行速度大约为5km/h
    D.人耳不能听到0dB的声音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合理的答案。
    【解答】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1.7m左右,在3.7m=1700mm左右;
    B、人指甲宽度在1cm左右。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8.2m/s=1.8×3.6km/h≈8.32km/h左右,故C合理。
    D、人耳听觉下限是0dB,故D不合理。
    故选:C。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7.(2分)夏日炎炎,在茂密的树林里,地上圆形光斑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漫反射
    C.平面镜成像D.光的折射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上留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
    【解答】解:沿直线传播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留下圆形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故BC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生活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或光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很多,如: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影子、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时的三点一线等。
    8.(2分)如图所示,公园围墙外的小路形成一个规则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绕公路匀速行走,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68分钟,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
    A.4分钟B.3分钟C.2分钟D.1分钟
    【分析】(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L,根据题意求出甲与乙走L距离的时间;
    (2)分析甲与乙的运动过程,找出甲第一次看到乙的时间,甲第一次看不到乙的时间,
    从而求出甲从看到乙到看不到乙经历的时间。
    【解答】解:(1)设正方形小路的边长为L,甲的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t甲==12min,
    乙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t乙==17min;
    (2)经过48min,甲走过的路程是5L;经过48min=2×17min+14min,
    乙的路程s乙,2L<s乙<7L;甲与乙位置如图(1)所示,
    甲可以看到乙,这是甲第一次看到乙;
    (3)经过51min,乙的路程是3L,甲的路程s甲,4L<s甲<8L,
    甲与乙的位置如图(2)所示,甲乙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4)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
    故选:B。
    【点评】知道甲、乙两人在正方形的同一条边上时,甲可以看到乙;甲乙不在同一条边上时甲看不到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求出甲与乙每走过正方形一边所用的时间,分析清楚甲乙的运动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9.(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岸上看到水里的鱼比它的实际位置高一些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光的反射现象
    D.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由于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的鱼看到的比实际的位置浅;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如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等现象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距等于相距、物像等大)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于光的折射,比它的实际位置高一些;
    B、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把牛羊都盖住了,牛羊露出来;
    D、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人的大小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传播现象,光的反射规律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0.(2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的运动s﹣t、v﹣t图像分别如下两图所示,由图像( )
    A.甲和丙的速度相同
    B.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3
    C.若乙和丙运动的时间相同,则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
    D.甲是变速直线运动,乙和丙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v=可得出甲的速度;在v﹣t图像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像可读取乙、丙的速度,将甲、丙的速度对比;
    【解答】解:A、图1中由v=甲===3m/s,故A正确;
    B、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可得,故B错误;
    C、若乙和丙运动的时间相同,故C错误;
    D、甲、乙和丙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对运动图像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1.(2分)在观光电梯上,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解答】解:A、乘客在电梯中并不走动,相对于其他乘客,故A不正确;
    B、乘客在电梯中不走动,他是静止的;
    C、乘客随电梯向上运动时,向下运动时,乘客相对于树有位置的变化;
    D、乘客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动与静的描述是相对的,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要看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变化。
    12.(2分)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的传声能力跟空气的稀薄程度有关,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差;
    (3)从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进行分析;
    (4)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答】解: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空气的传声能力越来越差,故B错误;
    C、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信息的特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
    13.(2分)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教学楼的楼道墙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请勿大声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请勿大声喧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大声”和“轻声”均指声音响度的大小
    D.“大声”和“轻声”均指声音音调的高低
    【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AB、图中“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故AB错误;
    CD、“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但是却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所以一定要注意进行认真的区分。同时还要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应用。
    14.(2分)甲同学骑自行车沿直线公路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分析】首先使学生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表示是什么,然后从图像中找到需要的路程、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解,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C、由图像可知,纵轴表示路程,
    在10min时两同学相遇,相遇前甲通过的路程:s甲=4km﹣1km=7km,相遇后甲通过的路程:s甲′=1km,所用时间:t甲=15min﹣10min=5min,
    则相遇前甲的速度为:v甲===0.3km/min甲′===0.8km/min,
    所以v甲=1.5v甲′,即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3.5倍,C错误;
    B、由图像可知乙=1km,
    则相遇前乙的速度:v乙===0.1km/min,
    所以v甲=2v乙,即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错误;
    D、由图像可知,甲通过的总路程:s甲总=4km,乙经过的总路程s乙总=5km,甲、乙所用总时间均为:t总=15min,
    则甲的平均速度:v甲平===km/min乙平===km/min;
    所以,v甲平=2v乙平,即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平均速度的3倍,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同时考查学生应用图像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读懂图像,能从图像中获取相关信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5.(2分)汽车在瘦西湖隧道中行驶,看到以下提示信息:限高4.5 m (填写单位),限速60 km/h (填写单位)。
    【分析】据日常生产生活中关于长度和速度的常识进行估测。
    【解答】解:限高4.5m,限速60km/h。
    故答案为:m;km/h。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和速度的估测,属基础题目。
    16.(2分)古典小说里有一句话“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内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说这句话或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 篱笆 为参照物,在刮大风之后,又以 篱笆 为参照物的。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井之所以大风前在“我家院里”,而大风后,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井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篱笆;篱笆。
    【点评】对同一个物体而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17.(2分)如图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图,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烛焰的像是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烛焰和小孔位置不变,当光屏远离小孔时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解答】解: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光屏上成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当光屏远离小孔时。
    故答案为:倒立;变大。
    【点评】本题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属于基础题。
    18.(2分)如图所示,在线的中间拴上一面小镜子,线的一端拴在椅子的靠背上,将线绷紧,镜子稳定下来后,第一次声音小,发现墙上的光斑不晃动,发现墙上的光斑晃动明显,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第二次声音的 响度 (填声音特性)比第一次大,这种探究方法叫 A (选A或B:A.转换法B.等效替代法)。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通过光斑的跳动能反映线的振动。
    【解答】解:对纸盒喊一声,看见镜子反射的光斑会随着声音上下跳动,镜子反射的光斑的跳动幅度变大,故选:A。
    故答案为:响度;A。
    【点评】分析清楚图示物理情景、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9.(2分)汽车匀速行驶,在距离隧道右侧入口165m处开始鸣笛,司机经过1s听到隧道入口处山崖反射回来的回声 15 m/s。此时,他看到这条长150m的隧道内有一工人正在检修设备,立即亮灯提醒工人离开。恰好工人正好处在向左、向右跑都能安全脱险的位置。为了安全脱险 5 m/s。(当时声音的速度v声=315m/s)。
    【分析】(1)笛声传播的同时汽车也在行驶,笛声传播的路程和汽车行驶的路程的总和等于鸣笛处到隧道口距离的2倍,鸣笛处到隧道口距离为165mm,则笛声传播的路程和汽车行驶的路程的总和等于330mm,已知笛声的速度、时间和总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2)求出汽车到左右隧道口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到左右隧道口用的时间;设工人距右出口的距离为s右,则距离左出口的距离为150m﹣s右,设最小奔跑速度为v,则得出方程=,解得s右和v,即工人所处位置距右出口的距离和他奔跑的最小速度。
    【解答】解:
    (1)笛声传播的路程和汽车行驶的路程的总和:
    s总=165m×2=330m,
    笛声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15m/s×1s=315m,
    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s总﹣s声=330m﹣315m=15m,
    汽车的速度为:v车===15m/s,
    (2)此时汽车到隧道右出口的距离:
    s=165m﹣15m=150m,
    由v=得汽车到达隧道右出口的时间:
    t右===10s,
    汽车到达隧道左出口的时间:
    t左===20s,
    设工人距右出口的距离为s右,则距离左出口的距离为150m﹣s右,设最小奔跑速度为v,则
    向右跑时:v=,
    向左跑时:v==,
    =,
    即:=,
    解得:s右=50m,
    最小奔跑速度:
    v===5m/s。
    故答案为:15;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根据汽车的行驶路程和速度,求出左右隧道口的时间,即工人跑到左右隧道口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难点所在!
    三、作图题(共4分)
    20.(2分)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定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解答】解: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所以速度是一个定值20m/s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属于基础题。
    21.(2分)在图中,根据物体AB与镜中所成的像A′B′找出平面镜的位置。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作出AA′、BB′的中垂线即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解答】解:连接AA′、BB′,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BB′的中垂线即可
    【点评】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特点来找出平面镜的位置。
    四、简答题(共4分)
    22.(4分)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地上发亮处是水,暗处是地面
    【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答:地面上的积水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
    如图,迎着月光走,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地面发生漫反射,人感觉地面黑。
    【点评】(1)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五、实验题(共31分)
    23.(7分)如图所示,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实验中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应选择 薄 (选填“厚”或“薄”)的平板玻璃,在较 暗 (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3)实验中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大小 关系。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应该在蜡烛 A (A/B)这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5)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多次测量。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的是 A (选填字母符号)。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进行测量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为了避免像有重影,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要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A、B;
    (4)用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人眼应该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
    (5)平面镜成像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答】解:(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为了避免像有重影,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实验要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A、B;
    (4)实验中,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代替点燃蜡烛A 的像,人眼一直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
    (5)平面镜成像实验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故选A。
    故答案为:(1)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2)薄;暗;(4)未点燃;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属于中等题。
    24.(8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陈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
    ①用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此时声音是通过 细绳和手指 传入到人耳的。
    ②拔出两个食指,保持衣架的位置不变,用相同的力敲打衣架 空气 传入到人耳的,和第一次相比听到的声音响度变 小 (选填“大”或“小”)。
    (2)如图②所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空气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变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并且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4)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实验推理法。
    【解答】解:(1)①用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
    ②拔出两个食指,保持衣架的位置不变,此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到人耳的,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要好。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所以可在桌子上撒一些小纸屑;
    (3)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塑料球弹起来了;在月球上,所以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细绳和手指;空气;小;(3)空气;(4)变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快慢情况,比较简单,注意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运用。
    25.(8分)小湘想探究“小孔成像情况”,小湘在两个相同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空罐另一端剪掉(如图甲所示):
    (1)由于像的亮度较暗,所以圆筒的 A (填“A”或“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相当于 光屏 ;
    (2)分别将小孔对着蜡烛,可以看到烛焰通过小孔的成像情况(如图乙、丙)。可以发现:
    ①烛焰在半透明薄纸上所成像是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的 实 (填实或虚)像;
    ②物体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无关 (填“有关”或“无关”);
    ③其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沿直线传播 ;
    (3)接下来,小湘将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若仅移动圆筒位置,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
    ①当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正比 。
    ②如图丁所示,蜡烛AB在半透明纸上成的像A'B'比AB 小 (选填大或小)。
    【分析】(1)当周围环境较暗时,像与环境对比度越大,像越亮,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
    (2)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孔的形状不改变像的形状。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作图。
    【解答】解:(1)由于像的亮度较暗,像与环境对比度越大;因而像成在比较暗的左侧A处,其中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
    (2)根据乙图,蜡烛AB经过小孔会成倒立的实像、丙图,改变了小孔的形状,说明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分析表格数据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都相等,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的距离成正比

    由图知蜡烛AB在半透明纸上成的像A'B'比AB小。
    故答案为:(1)A;光屏;实;②无关;(3)正比;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属于基础知识,知道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解题的关键。
    26.(8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的原理是 v= 。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40.0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 cm/s。
    (3)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
    (4)如果小车达到C点的时间为2.4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33.3 c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 0.5 m/s。
    【分析】(1)实验的原理是 v=;
    (2)根据AB段时间,读出AB段小车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大,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4)根据不同阶段的路程和时间,可以求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实验的原理是 v=;
    (2)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8cm,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
    (3)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大一些,在路程不变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4)已知sAC=80.4cm,tAC=2.4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3.3cm/s;
    又已知sBC=40.0cm,tBC=tAC﹣tAB=2.4s﹣1.6s=2.8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50cm/s=0.3m/s。
    故答案为:(1)v=;(2)40.0;(3)小;0.3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测量,关键是能正确计算出不同阶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六、计算题(7+7+9,共23分)
    27.(7分)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
    (1)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先计算回声探测仪发出声音信号传到海底的时间,再计算距离。
    【解答】解:(1)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2)回声探测仪发出声音信号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0.4s;
    则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为:s=vt=1530m/s×4.4s=612m。
    答:(1)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612m。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回声测距的应用,属于声现象的常规考题。
    28.(7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门口出发,到达绿城广场参加活动,途中一半路程骑得慢,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问:
    (1)计算AB段速度。
    (2)小明从家门口到绿城广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1)根据公式v=求得速度;
    (2)从图中得出小明从家门口到绿城广场的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小明从家门口到绿城广场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tAB=25min﹣5min=20min=1200s,sAB=3600m﹣1800m=1800m,
    AB 段平均速度:=;
    (2)小明从家门口到绿城广场的平均速度是:。
    答:(1)计算AB段速度1.5m/s;
    (2)小明从家门口到绿城广场的平均速度是4.4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从图中得出有用信息。
    29.(9分)熙熙乘坐一辆速度为15m/s的小轿车迅速驶向一座山崖,某一时刻鸣笛后,汽车继续行驶了90m听到回声,司机第二次鸣笛,经过2s听到回声。计算:
    (1)第一次鸣笛经过多长时间能听到回声;
    (2)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
    (3)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
    【分析】(1)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5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90m,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时间;
    (2)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第一次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3)司机第二次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5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第二次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知道两次鸣笛时的距离和汽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机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
    【解答】解:(1)第一次鸣笛到能听到回声的时间等于汽车行驶90m需要的时间;
    (2)第一次鸣笛后声音在6s内传播的距离与小轿车在7s内行驶距离之和等于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距离的2倍,s声+s=2s7,则;
    (3)听到第一次鸣笛的回声时小轿车到山崖的距离s1′=s7﹣s=1065m﹣90m=975m,
    第二次鸣笛后,声音在2s内传播的距离与小轿车在2s内行驶距离之差等于听到第二次鸣笛的回声时小轿车距离山崖距离的8倍声′﹣s′=2s2,
    则此时距离山崖距离,
    小轿车行驶的距离Δs=s1﹣s7=975m﹣325m=650m,
    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
    答:(1)第一次鸣笛经过6s时间能听到回声;
    (2)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为1065m;
    (3)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43.33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学物理九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学物理九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共9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