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学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课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课时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超重与失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第一类: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第二类: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
以加速度为“桥梁”,由运动学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具体逻辑关系如图:
二、超重与失重
1.实重和视重
(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
2.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3.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4.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一、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失重说明物体的重力减小了。(×)
(2)物体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一定向上。(×)
(3)研究动力学两类问题时,做好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关键。(√)
(4)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5)根据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可以判断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
(6)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速度是各物理过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二、教材习题衍生
1.(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改编)蹦极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图中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是人所到达的最低点,b是人静止地悬吊着时的平衡位置,空气阻力不计,则人从P点落下到最低点c的过程中( )
A.人从a点开始做减速运动,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B.在ab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处于超重状态
C.在bc段绳的拉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处于超重状态
D.在c点,人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也为零
C [在Pa段绳还没有被拉长,人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ab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受到的合力向下,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在bc段绳的拉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受到的合力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A、B错误,C正确;在c点,绳的形变量最大,绳的拉力最大,人受到的合力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D错误。]
2.(鲁科版必修第一册改编)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8 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m/s2)( )
A.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2 m/s2
B.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
C.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
D.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2 m/s2
C [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 N,此时拉力等于重力,则重物的重力等于10 N。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8 N时,对重物有mg-F=ma,代入数据解得a=2 m/s2,则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可能向下做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做减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
3.(粤教版必修第一册改编)一小物块从倾角为α=30°的足够长的斜面底端以初速度v0=10 m/s沿斜面向上运动(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eq \f(\r(3),3),g取10 m/s2,则物块在运动时间t=1.5 s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 )
A.3.75 mB.5 m
C.6.25 mD.15 m
B [小物块沿斜面向上运动时加速度大小为a=gsin α+μgcs α=10 m/s2,物块运动到最高点的时间t=eq \f(v0,a)=1 s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章第2讲牛顿第2定律的基本应用(含解析),共16页。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高考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堵点疏通,对点激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11 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