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针对训练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含答案
展开甲
乙
(1)对于该实验,下列操作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利的是________。
A.重物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金属锤
B.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面内上下对正
C.精确测量出重物的质量
D.用手托稳重物,接通电源后,撒手释放重物
(2)某实验小组利用上述装置将打点计时器接到50 Hz的交流电源上,按正确操作得到了一条完整的纸带,由于纸带较长,图中有部分未画出,如图乙所示。纸带上各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其中O点为纸带上打出的第一个点。重物下落高度应从纸带上计时点间的距离直接测出,利用下列测量值能完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选项有________。
A.OA、AD和EG的长度
B.OC、BC和CD的长度
C.BD、CF和EG的长度
D.AC、BD和EG的长度
2.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已知m1=50 g、m2=150 g。则:(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甲 丙
乙
(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5=________ m/s;
(2)在打下0点到打下计数点5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 J,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 J;(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3)若某同学作出eq \f(1,2)v2h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
3.(2022·河北卷)某实验小组利用铁架台、弹簧、钩码、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等器材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原长为L0,钩码的质量为m。已知弹簧的弹性势能表达式为E=eq \f(1,2)kx2,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图1
(1)在弹性限度内将钩码缓慢下拉至某一位置,测得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从静止释放钩码,弹簧收缩,得到了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钩码加速上升阶段的部分纸带如图2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均为T(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认为释放钩码的同时打出A点)。从打出A点到打出F点时间内,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为________,钩码的动能增加量为________,钩码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________。
图2
(2)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弹簧弹性势能减少量、钩码的机械能增加量分别与钩码上升高度h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随着h增加,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逐渐变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
图3
4.(2021·山东卷)某乒乓球爱好者,利用手机研究乒乓球与球台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固定好手机,打开录音功能;
②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乒乓球;
③手机记录下乒乓球与台面碰撞的声音,其随时间(单位:s)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声音图像记录的碰撞次序及相应碰撞时刻,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碰撞时间间隔,计算出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的弹起高度为________ m(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 m/s2)。
(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与该次碰撞前瞬间速度大小的比值为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为碰撞前动能的________倍(用k表示),第3次碰撞过程中k=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_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实际弹起高度。
实验针对训练(七)
1.解析:(1)重物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金属锤,能够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以减小误差,故A正确;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面内上下对正,减小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的阻力,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是:mgh=eq \f(1,2)mveq \\al(2,2)-eq \f(1,2)mveq \\al(2,1),重物质量可以消掉,无需测量重物的质量,故C错误;用手托稳重物,接通电源后,撤手释放重物对减小实验误差无影响,故D错误。
(2)利用纸带数据,根据mgh=eq \f(1,2)mv2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要从纸带上测出重物下落的高度并计算出对应的速度,选项A、D的条件中,下落高度与所能计算的速度不对应;选项B的条件符合要求,可以取重物下落OC段处理;选项C中,可以求出C、F点的瞬时速度,又知CF间的距离,可以利用eq \f(1,2)mveq \\al(2,2)-eq \f(1,2)mveq \\al(2,1)=mgΔh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答案:(1)AB (2)BC
2.解析:(1)v5=eq \f(21.60+26.40×10-2,0.1×2) m/s=2.4 m/s。
(2)ΔEk=eq \f(1,2)(m1+m2)veq \\al(2,5)-0≈0.58 J,ΔEp=m2gh5-m1gh5=0.60 J。
(3)由(m2-m1)gh=eq \f(1,2)(m1+m2)v2,知eq \f(v2,2)=eq \f(m2-m1gh,m1+m2),即图线的斜率k=eq \f(m2-m1g,m1+m2)=eq \f(5.82,1.20) m/s2,
解得g=9.7 m/s2。
答案:(1)2.4 (2)0.58 0.60 (3)9.7
3.解析:(1)从打出A点到打出F点时间内,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为
ΔEp弹=eq \f(1,2)k(L-L0)2-eq \f(1,2)k(L-L0-h5)2
整理有ΔEp弹=k(L-L0)h5-eq \f(1,2)kheq \\al(2,5)
打F点时钩码的速度为vF=eq \f(h5-h3,2T)
由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认为释放钩码的同时打出A点,则钩码动能的增加量为
ΔEk=eq \f(1,2)mveq \\al(2,F)-0=eq \f(mh5-h32,8T2)
钩码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ΔEp重=mgh5。
(2)钩码机械能的增加量,即钩码动能和重力势能增加量的总和,若无阻力做功则弹簧弹性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钩码机械能的增加量。现在随着h增加,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逐渐变大,而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即阻力做的功,则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钩码和纸带运动的速度逐渐增大,导致空气阻力逐渐增大,以至于空气阻力做的功也逐渐增大。
答案:(1)k(L-L0)h5-eq \f(1,2)kheq \\al(2,5) eq \f(mh5-h32,8T2) mgh5 (2)见解析
4.解析:(1)第3次碰撞到第4次碰撞用时t0=2.40 s-2.00 s=0.40 s,根据竖直上抛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对称性可知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弹起的高度为h0=eq \f(1,2)geq \b\lc\(\rc\)(\a\vs4\al\c1(\f(t0,2))) eq \s\up10(2)=eq \f(1,2)×9.8×0.22 m≈0.20 m。
(2)碰撞后弹起瞬间速度为v2,碰撞前瞬间速度为v1,根据题意可知eq \f(v2,v1)=k
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与碰撞前动能的比值为eq \f(\f(1,2)mv\\al(2,1)-\f(1,2)mv\\al(2,2),\f(1,2)mv\\al(2,1))=1-eq \f(\f(1,2)mv\\al(2,2),\f(1,2)mv\\al(2,1))=1-k2
第3次碰撞前瞬间速度为第2次碰后从最高点落地瞬间的速度v=gt=eq \b\lc\(\rc\)(\a\vs4\al\c1(\f(2.00-1.58,2)))g=0.21g
第3次碰撞后瞬间速度为v′=gt′=eq \b\lc\(\rc\)(\a\vs4\al\c1(\f(2.40-2.00,2)))g=0.20g
则第3次碰撞过程中k=eq \f(v′,v)=eq \f(0.20,0.21)≈0.95。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乒乓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下的阻力和重力,加速度变大,上升的高度变小,所以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高于实际弹起的高度。
答案:(1)0.20 (2)1-k2 0.95 (3)高于
碰撞次序
1
2
3
4
5
6
7
碰撞时刻
(s)
1.12
1.58
2.00
2.40
2.78
3.14
3.47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针对训练19用油膜法估算油酸分子的大小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针对训练19用油膜法估算油酸分子的大小含答案,共7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针对训练18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针对训练18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答案,共7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针对训练17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针对训练17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