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9/15047351/0-17015100525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9/15047351/0-17015100526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政治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从生活情景中走进课堂,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教师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生活。
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能够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相关的法律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则。
2.法律保障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秩序。
3.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义务。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一些常见交通标识的含义;准备PPT。
学生准备:通过询问家长、同学交流、自己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几个交通标识的含义,并尝试向同学介绍自己了解的交通标识。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景中走进课堂
1.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标识。
2.学生交流讨论。
(1)这些交通标识的含义是什么?
(2)在交通中违反这些禁令标识会有什么后果?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学习。
(1)这些交通标识是国家哪个部门制定的?
(2)这些交通标识和我们学校里的纪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遵守交通规则是学生比较熟知的法律规则。由此引入本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把交通禁令标识与学校的纪律作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法律与纪律的不同。]
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1.PPT出示课本第2页“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的情景图。
2.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1)组织秋游时,老师会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
问题预设:准时到校上车、排队上车、车内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自己乱走等。
(2)乘坐大巴去秋游,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
问题预设: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听从导游安排、遵守景区规则、乘车系好安全带等。
(3)乘坐大巴去秋游,我们不能做哪些事情?
问题预设:车内追逐打闹、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乱动车内消防设备等。
巴车和司机,学校会有哪些要求呢?
问题预设:准时停靠指定地点、保证车辆运行安全、驾驶员驾驶资质等。
[设计意图:问题(1)老师对学生多是纪律方面的要求。问题(2)有道德要求、纪律要求,也涉及法律要求。问题(3)旨在引导学生更多从法律角度思考,如不能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等。问题(4)启发学生从法律要求方面思考,学校提出的要求更多会是保证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要求。]
3.教师对思考交流活动进行总结。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讨论中,有些事情属于道德的问题,比如排队上车、车内不要大声喧哗等。有些事情属于纪律问题,比如在秋游中不要自己乱走、准时到校上车等。有些事情已经是法律方面的问题了,比如不准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旅游车辆要保证学生安全、旅游车驾驶员要有驾驶证等。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会发现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4.PPT出示课本第2页“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的情景图。
师:在上面的情景中,哪些事情是与法律有关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爸爸妈妈带孩子去医院,孩子有到医院看病的权利;医生应该给患者看病;等等。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知道法律不仅与“我”有关,更与“我]”有关,与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关。
[设计意图:“医院看病”这个情景,在前面进行讨论和总结基础上,直接把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到法律的问题上,能够集学生的思维潜能,也能提高课堂活动效率。
三、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
1.小组问题交流--财产权。
(1)说一说:身边属于自己的财产有什么?
(2)议一议:自己的财产为什么不允许别人损坏和盗窃?
(3)评一评,损坏和盗窃别人的财产有什么严重后果?
2.小组问题交流--人身权。
(1)说一说:这些事情法律允许吗? O打架斗股,伤害他人;
口酒后驾车,撞伤路人拒不赔偿。○踢足球时,故意伤害他人。
(2)议一议:在我国的交通法规中,机动车都要礼让在人行横道(班马线)上行走的行人,这项规定有利于保护行人的哪项权利?
(3)评一评:父母能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吗?
3.小组问题交流--受教育权。
(1)说一说:自己的亲属中有哪些人正在上学?
(2)议一议:学校为什么不能拒收到了上学年龄的儿童人学?(3)评一评:有人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这是犯法行为吗?[设计意图:财产权、人身权、受教育权是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权利。所以采取了老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老师总结的策略。在问题引导的设置中,采取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权利观念。]
四、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页“我要守交法规”和“我要保护野生动物”两幅情景图。
2.提出问题:“我要遵守交通法规”和“我要保护野生动物”是道德的要求吗?是学校纪律的要求吗?
3.小组合作交流:
(1)在家庭生活中,哪些是法律对我们的要求?(2)在学校生活中,哪些是法律对我们的要求?(3)在社会生活中,哪些是法律对我们的要求?
4.教师总结:
师:法律不仅保护了我们的权利,也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或者不能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法律义务。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中两个“我要……”的问题情景,在讨论交流中教师首先指明了问题的思考方向,这就是法律要求我们做的,意在让学生初步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五、法律是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的行为规则
1.交流思考:
(1)你有违反学校纪律受到老师批评的经历吗?
(2)你的家人或亲属中,有过驾车违章被罚款的经历吗?
(3)在大街上和社区中,你见过打黑除恶的宣传标语吗?
(4)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你看到过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制裁的报道吗?
2.法律是谁制定的
在学校里,纪律多是学校或班级制定的;在家人的工作单位中,纪律多是本单位和上级单位制定的。那么法律是由谁制定的?
(1)教师把图书室借来的几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发给各小组。
(2)引导学生查阅这部法律的制定时间。
(3)引导学生了解一下是哪个国家机关制定了这部法律。
3.违反法律的后果是什么
(1)问题交流:法律要求哪些人来遵守?
(2)讨论课本第4页“活动园”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加深学生对法律与纪律、道德区别的认识,力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总结出他们之间的不同。]
六、教师总结
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年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获奖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