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连通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连通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连通器定义,连通器原理,连通器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要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具备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并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压强定义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巩固及应用,是将知识联系实际的良好契机,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了压强定义,指导压强是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
2、学生了解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个计算方法,为连通器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道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是连通器,能在生活中辨认连通器。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液体静止时,连通器中各部分页面相平。
3、会用“假想液片法”解释连通器的原理。
4、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5、知道船闸的工作过程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通过对葛洲坝和三峡船闸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1、知道连通器原理
2、通过探究了解连通器原理
[难点]
理解船闸工作过程中是如何利用连通器原理的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
[板书设计] 连通器
一、连通器定义: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二、连通器原理: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当液体静止时,连通
器中各部分液面相平
三、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引入
小魔术:
从外面看,牛奶变少了,实际是进入了内部的杯子。
观察,思考
通过这样的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连通器的应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
认识连通器
探究连通器液面特点
一、连通器定义
通过上面的实验现象,引出应用了连通器的结构,提问:什么是连通器呢?
展示连通器的图片
给出连通器的定义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二、连通器原理
过渡:刚才展示的都是实验室里的连通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连通器,比如:茶壶
PPT上展示多个不同的茶壶,
1、解释茶壶的连通器结构
2、请学生观察,壶嘴和壶身的高度关系
3、为什么等高?
4、由此猜想出:连通器中各部分液面相平。
利用给出的器材:红墨水、软管设计实验证明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
为什么液面相平?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
用“假想液片法”解释为什么相平
证明后思考两个问题:
1、如果换成其他液体,还相平吗?
2、如果两侧倒入不同液体,还相平吗?
联系实际:为什么壶身壶嘴高度是那样的关系?
学生从图片中总结连通器的定义:上部开口、底部连通
观察并思考壶嘴和壶身的高度关系
发现是等高的
说出如果壶嘴低,水会装不满。
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液面相平的结论
思考
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将连通器原理完善成: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中各部分液面相平
学生解释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能从同类事物中找到共同点,归纳总结。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并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壶嘴壶身高度关系的思考,引发学生才想连通器中各部分液面的特点。
实验和理论结合证明连通器中同种液体静止时,各部分液面相平。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批判质疑精神
先猜想,再验证,再分析,再回来解释猜想的情景,符合学生的逻辑,利于落实。
连通器的应用
1、洗手池下水的回水管
2、水塔的供水系统
3、锅炉水位计(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电水壶水位计)
4、牲畜自动饮水器
5、涵洞(以穿黄隧洞为例)
6、船闸(以葛洲坝、三峡为例)
观看视频、图片
学生讨论解释工作原理
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课程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结
及练习
利用《同步学》的知识清单进行本节课的小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连通器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连通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三、连通器教学设计,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