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 第1课时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 第1课时 教案,共3页。
17 短文两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陋室铭》一、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二、资料助读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后又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三、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2.一词多义。(1)之eq \b\lc\{(\a\vs4\al\co1(无丝竹之乱耳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2)往来eq \b\lc\{(\a\vs4\al\co1(往来无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3.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德行美好)(4)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四、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5.教师点拨。(二)整体感知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走进文本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有鸿儒,无白丁(雅)。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平民的思想,由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9.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走进主旨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3.“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五)走进写法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五、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六、板书设计eq \x(陋室铭)eq \b\lc\{\rc\}(\a\vs4\al\co1(设喻引题\b\lc\{(\a\vs4\al\co1(山、水 ―→陋室,比喻起兴,仙、龙 ―→德馨)),陋室不陋\b\lc\{(\a\vs4\al\co1(环境优美(景清幽),交友高雅(人不俗),生活情趣(事高雅))),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君子之德)))eq \a\vs4\al(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17 短文两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陋室铭》一、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二、资料助读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后又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三、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2.一词多义。(1)之eq \b\lc\{(\a\vs4\al\co1(无丝竹之乱耳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2)往来eq \b\lc\{(\a\vs4\al\co1(往来无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3.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德行美好)(4)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四、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5.教师点拨。(二)整体感知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走进文本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有鸿儒,无白丁(雅)。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平民的思想,由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9.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走进主旨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3.“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五)走进写法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五、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六、板书设计eq \x(陋室铭)eq \b\lc\{\rc\}(\a\vs4\al\co1(设喻引题\b\lc\{(\a\vs4\al\co1(山、水 ―→陋室,比喻起兴,仙、龙 ―→德馨)),陋室不陋\b\lc\{(\a\vs4\al\co1(环境优美(景清幽),交友高雅(人不俗),生活情趣(事高雅))),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君子之德)))eq \a\vs4\al(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