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测试题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测试题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7页。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测试题一、选择题1.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催化剂,为Cu/Zn/Al/M′/M″五组分共存的金属氧化物,实现了与反应生成醇、羧酸等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Zn不属于过渡元素B.乙醇为非电解质C.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热加快反应速率D.与生成乙酸是熵增大的反应2.尿素是一种高效缓释氮肥。利用和合成尿素的反应分两步进行:①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B.反应①的C.反应①的平衡常数D.尿素分子中C的化合价为3.低温脱氮技术可用于处理废弃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方程式中的Q值增大B.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可以提高处理效率C.4mol氨气与足量的NO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kJ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少,平衡逆向移动4.某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B.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的ΔH降低C.催化剂能改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过程 b 使用了催化剂5.下列反应中,熵显著增加的反应是A.B.C.D.6.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M和N,发生反应:,平衡时M的浓度为,平衡后第时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第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M的浓度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之间,M的平均反应速率为B.降低温度,M的体积分数增大C.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D.反应方程式中7.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A.实验室收集氯气时,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B.配制FeCl3溶液时,常将FeCl3晶体溶于较浓的盐酸中C.工业合成氨N2(g)+3H2(g)2NH3(g) ΔH0C.反应中La2O2CO3释放出CO2D.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焓变,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15.在一定温度下,以为催化剂,氯苯和在溶液中发生反应反应①:(邻二氯苯)反应②:(对二氯苯)反应①和②存在的速率方程:和,、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反应①和②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对二氯苯比邻二氯苯稳定,则B.保持反应体系温度恒定,体系中两种有机产物的浓度之比保持不变C.通过改变催化剂可以提高产物中对二氯苯的比例D.相同时间内,(对二氯苯)(邻二氯苯)二、填空题16.“低碳经济”备受关注,CO2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ΔHz,选项D正确;答案选D。7.C解析:A.Cl2溶于水后存在平衡Cl2+H2OCl-+H++HClO,饱和食盐水中有大量Cl-,可以抑制平衡正向移动,降低氯气的溶解度,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A不符合题意;B.FeCl3溶于水后发生水解Fe3++3H2O3H++Fe(OH)3,溶于浓盐酸可以抑制水解反应正向移动,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高温条件不利于正向进行,之所以采用高温是为了提高催化剂活性,加快反应速率,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符合题意;D.啤酒中溶解有CO2:CO2(g)+H2O(l)H2CO3(aq),开启啤酒瓶后,压强降低,平衡逆向移动,产生泡沫,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C。8.B【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且存在平衡过程,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解析:A.KCl对铁离子与SCN−的络合反应无影响,则增大Cl−浓度,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B.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分析移动,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B正确;C.硫酸工业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选用常压条件可降低对设备的抗压要求,与勒夏特列原理无关,故C错误;D.合成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氨的合成,采用500度左右的温度,主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与勒夏特列原理无关,故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为高频考点,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且存在平衡移动。9.D解析:A.由第I组数据可知,达到平衡时,==0.008mol/L,=0.004mol/L,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故A正确;B.反应条件为恒温恒容,实验Ⅱ相对于实验I相当于加压,平衡不移动,则实验Ⅱ达平衡时,故a=0.016,故B正确;C.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实验Ⅲ开始时,浓度商,故反应向逆反应方向,即生成的方向移动,故C正确;D.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加压,平衡不移动,反应体系颜色均加深,是因为容积减小,碘蒸气浓度造成的,故D错误;故选D。10.C解析:A. 正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部分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则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A项正确;B. 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始终满足△H-T△S0,已知∆H>0,由自发进行的判据∆G=∆H-T∆S0,故B正确;C.反应中La2O2CO3释放出,故C错误;D.催化剂不能降低反应的焓变,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故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反应机理和能量变化,依据题目图象准确判断反应机理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催化剂的判断。15.A解析:A.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又知对二氯苯比邻二氯苯稳定,则反应②吸收的热量更少,即,A错误;B.反应①和反应②,则,,温度恒定时,、保持不变,则两种有机产物的浓度之比保持不变,B正确;C.改变催化剂可改变选择性,可提高产物中对二氯苯的比例,C正确;D.反应①和反应②中转化为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均为进行,则(对二氯苯)(邻二氯苯)成立,D正确;故选A。二、填空题16.(1)AD(2) b 33.3% 5×105Pa、210℃或9×105Pa、250℃(3)解析:(1)A.初始投料为H2和CO2,所以平衡前CO2浓度减小,CH3OH浓度增大,所以当c(CH3OH)与c(CO)比值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选;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气体的总质量m(g)不变,恒容条件下,由知密度始终不改变,所以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B不选;C.若,因为,则,则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说明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选;D.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n(g)改变、质量m(g)不变的反应,由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D选;故答案为:AD;(2)①由题意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x(CH3OH)减小,故图中对应等压过程的曲线是b,故答案为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②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设CO2的起始量为a mol,变化量为b mol,则H2的起始量为3a mol,列三段式计算如下:当平衡时体系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x(CH3OH)=0.10,即,整理得a=3b,故CO2的平衡转化率,由曲线b知,此时反应条件为5×105Pa、210℃,由曲线a知,此时反应条件为9×105Pa、250℃。故答案为:33.3%;5×105Pa、210℃或9×105Pa、250℃;(3)温度为T时,向密闭恒容容器中充入3mol H2和1mol CO2的混合气体,此时容器内压强为4P,当CO2的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达到平衡,即CO2的变化量为1mol×50%=0.5mol,列三段式计算如下: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5+0.5+0.5+0.5)mol=3mol,反应前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3)mol=4mol,则平衡压强为,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CO2(g)、CH3OH(g)、H2O(g)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则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故答案为。17.3mol/(Lmin) 10.8 吸热 3mol 2mol解析:(1)甲中B起始浓度为3mol/L,4min内B的浓度改变了3mol/L−1.8mol/L=1.2mol/L,(B)=1.2mol /L÷4min=0.3mol/(Lmin),答案为0.3mol/(Lmin);(2)由上可知甲达平衡时,B的浓度改变了1.2mol/L,A的浓度改变了3.6mol/L,因为A和B的浓度的改变量之比等于A和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1,所以B、C、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2,所以平衡时C、D的浓度分别为3.6mol/L、2.4mol/L,温度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10.8;由表可知,温度升高K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答案为10.8、吸热;(3)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可变,同温同容下,要使乙和丙为等效平衡,则必须满足等量等效,即用“一边倒”的方法将C、D转化为反应物A、B后,A、B的量必须与乙中A、B的量对应相等,起始时,向丙容器中加入C、D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2mol,等效于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1mol,故还需要加入的A的物质的量=6-3=3mol,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3-1=2mol,答案为3mol、2mol。18. 由于生成H2SO4,c(H+)增大,则反应速率加快 随时间的延长,KClO3和NaHSO3被消耗,浓度逐渐减小,并有H+和HSO反应生成H2SO3,因此反应速率下降【分析】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和SO,由图可知,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开始与氢离子浓度有关,后来与反应物浓度有关,据此分析解答。解析:(1) 由ClO+3HSO=Cl-+3H++3SO可知,反应开始时反应开始时随着反应的进行,c(H+)不断增大,由题目信息可知反应的速率随c(H+)的增大而加快,因此反应的速率逐渐加快,故答案为:开始时,随着反应的进行,c(H+)不断增大,反应速率加快;(2)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因此反应后期反应速率下降,故答案为:随着时间的延长,KClO3和NaHSO3被消耗,浓度逐渐减小,并有H+和HSO反应生成H2SO3,因此反应速率下降。19.25%解析:从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均可计算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使用反应前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得出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利用反应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列式,把反应中的相关量联系起来,即:反应前N2和H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22.4×0.5536=12.4,设原混合物中N2为2xmol,则H2为3xmol,在反应中N2转化了ymol,列三段式:,=22.4×0.693,解得x=2y,所以,N2的转化率α(N2)===25%。20. 煤油 Fe2O3 Al(OH)3+3H+=Al3++3H2O 0.225 0.75解析:(1)①钠为金属性很强的金属,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而且密度较小,所以实验室中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故答案为:煤油;②FeO为黑色粉末,Fe2O3红褐色固体 ,Fe3O4为黑色晶体,所以“铁红”的化学式为:Fe2O3,故答案为:Fe2O3;③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即能与强酸如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如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Al(OH)3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故答案;Al(OH)3+3H+=Al3++3H2O;(2)由图示可知,; ,又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甲醇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又由于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故答案为:0.225;0.75;21.(1) MnO2固体 分液漏斗(2)O2+4I- +4H+ =2I2+ 2H2O(3) 酸性 使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作对比实验(4)A(5)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显色剂、检验I2的存在 或1.25×10-3mol/(L·s)【分析】(1)根据装置I不需要加热制取氧气可知利用的是双氧水的分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I中产生无色气体并伴随大量白雾;Ⅲ中有气泡冒出,溶液迅速变蓝说明生成碘单质分析。(2)碘离子具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能够被氧化氧化成碘单质,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对比乙丙实验可知,氧气和碘化钾溶液发生反应的适宜条件为酸性环境,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不同,出现蓝色的速率不同。(4)利用氧气和双氧水的不同性质进行检验。(5)根据实验中变量分析实验目的,并根据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解析:(1)甲实验:根据装置I不需要加热制取氧气可知利用的是双氧水的分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向I的锥形瓶中加入MnO2固体,向I的分液漏斗中加入30% H2O2溶液,连接I、Ⅲ,打开活塞,I中产生无色气体并伴随大量白雾;Ⅲ中有气泡冒出,溶液迅速变蓝说明生成碘单质,故①为MnO2固体,②为分液漏斗。(2)碘离子具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能够被氧化氧化成碘单质,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2+4I- +4H+ =2I2+ 2H2O;(3)向I中加入KMnO4固体,连接I、Ⅲ,点燃酒精灯,M中有气泡冒出,溶液不变蓝,向I中加入KMnO4固体,Ⅲ中加入适量0.1mol/L H2SO4溶液,连接I、Ⅲ,点燃酒精灯,M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蓝对比乙、实验可知, O2与KI溶液发生反应的适宜条件是:酸性环境,为进一步探究该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采取的实验措施是:使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作对比实验。(4)A.高锰酸钾溶液能够将双氧水氧化,导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氧气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如果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就可以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双氧水,故正确。B.氯化铁不能和双氧水反应,故错误;C.硫化钠能和氧气或双氧水反应,都能生成硫,不能证明,故错误;D.酚酞不能证明双氧水,故错误。故选A。(5)①表中只有硫代硫酸钠的浓度不同,该实验进行的目的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淀粉溶液的作用是显色剂,检验碘单质的存在。②实验①中用Na2S2O3表示反应速率v(Na2S2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