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
地理湘教版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内容
中国的地势
执教教师
所属学科
地理
课程学时
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地理核心素养的导向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地理学科独特的核心价值,地理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了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建构为解决地理价值观的困境提供了路径。
高效课堂理念
高效课堂体现在二方面,一是科学教学,二是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节课的高效体现在有限有时间内学习目标的达成,不同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层次有进步和发展,同时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疑展评”教学模式
“疑展评”有为课堂追求的是一种从“知识”到“生命”的课堂教学,通过“疑、展、评” 三大元素,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中强调“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本节课通过疑展、疑惑、疑拓、在循疑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势》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和“地势西高东低”三部分的内容。而本课时的内容就是对应第三部分“地势西高东低”。
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正文扼要讲述了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主要通过“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两幅图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明确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范围、大致海拔和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特征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本节课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利用“Ggle Earth”软件学习探究分析得出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明确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界线、范围和主要地形类型。这就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势特征。
2.“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本节课通过“一看究竟”、“一探究竟”、“一究究竟”三个探究,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性。
3.“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由于中国地势不可能带学生亲身感受,所以本节课通过播放三段视频“黄河”、“中国三级阶级地势”、“30°N纬线”给学生身临其境感觉,从而触动学生视听感官;同时利用“Ggle Earth”软件展示三级阶梯分布、将真实的山地地形呈现出来,强化了对我国地势的认知。
4.“人地观念”的培养策略。通过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起点能力
学生在前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已经基本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旅游等各方渠道对于中国的地势有了直观的感受。
学习风格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有些深奥、枯燥,因此在学习素材的呈现形式上力求多样,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有更直观、更有趣味性、更智能的学习和新的尝试。
信息素养
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应用,对于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基础不错,所以在课堂中能有效接受和操作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平台。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讲解中国的地势,利用谷歌地球软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出中国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师推送项目学习的课堂和素材>>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推送的素材合作探究学习>>各个组员将探究后的结论结合课本的结论进行适当修改>>小组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归纳。
引导式学习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教学课件进行多个学习探究活动,“一看究竟”>> “一探究竟”>>“一究究竟”。
自主式学习策略
学生自学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推送学习资料>>学生根据内容进行课本知识自学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云平台资源、课件、网络、谷歌地球软件
七、教学过程
学习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1.播放“黄河”视频
2.提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向哪个方向流的呢?为什么?”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黄河向东奔腾的气势。
课前质疑
【课前质疑】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的质疑问题,提炼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思考
通过展示学生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探究。
中国的地势特征
【过渡】
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要了解某地的地势,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观察其剖面图,现在我们就对中国的地势来“一看究竟”。
【一看究竟】
利用软件“谷歌地球”对中国地势特征进行展示性探究学习。
1.利用谷歌地球软件,沿着北纬30°在中国境内添加新路径,并展开其高配置文件。
2.引导学生根据所绘的谷歌地球北纬30°剖面图,观察分析。
【小结】
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进行归纳小结,得出中国地势特征。
观看
思考
分析
利用软件“谷歌地球”展示中国地势特征,直观形象。
中国地势分界线及地形区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气势,那么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呢?请观看下面视频。
1.播放中国地势的视频,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勾画三级阶梯分界线
任务二:找出各阶梯主要地形区
2.随机抽查学生作品,并点评。
观看
思考
完成练习
展示
评价
1.视频直观地展现中国地势的特点。
2.带着任务学习,目标更明确。
中国地势的影响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和地形区的分布,这种地势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探究竟】
1.展示问题:“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经济等有何影响?”
2.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在朝阳学堂推送的素材,进行探究学习,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3.在云平台上随机选出代表,阐释自己的观点。
4.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点评,归纳中国地势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小组合作
绘制思维导图
展示互评
归纳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绘制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中国地势的影响
【过渡】“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是大自然对我的馈赠。如果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像这些国家一样,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究究竟】
1.出示美国、巴西、俄罗斯三个国家的地形图。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思考
回答
通过逆向思维,加深西高东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开阔学生的思维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自主总结
增强自主学习力
情感升华
【播放视频】
播放“北纬30°”视频片段
引用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总结。
观看视频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
八、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随堂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山脉纵横交错,板书设计,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