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39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关于河谷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地区中,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识点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贵州南部的罗甸、平塘、惠水一带是喀斯特景观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洞穴密布,暗河纵横,漏斗竖井天坑成群,锥状剑状奇峰无数。下图为平塘四寨的“天坑”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图中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海浪作用
4.关于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貌裂隙发育,地表水源丰富
B.地表岩石裸露,土层深厚肥沃
C.地质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多样
D.地形崎岖不平,耕地集中连片
知识点3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地貌。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6.关于河谷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浅且窄 B.下游—宽且浅
C.上游—深且宽 D.下游—宽且深
知识点4河流堆积地貌
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地区中,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 )
A.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D.柴达木盆地
8.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B.植被破坏
C.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D.冰川堆积
易错练
易错点1不能根据景观图判读地貌特点
路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路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如图示意路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9~10题。
9.由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0.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易错点2不能根据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歌曲《上海滩》中有歌词“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湾转千滩”,河流“湾”处往往岸陡、浪急、水深,“滩”处往往岸缓、水稳、滩露。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河流“湾”的特征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陡而深—流水侵蚀作用
B.宽而浅—流水堆积作用
C.陡而深—流水堆积作用
D.宽而浅—流水侵蚀作用
12.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中,“滩”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A.江苏 B.重庆
C.四川 D.西藏
[答题区]
能力练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
A.溶蚀、冲蚀增强
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
C.溶蚀、冲蚀减弱
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
2.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 )
A.冲蚀作用 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沿北纬30°自东向西集中分布着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如图)。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形成各种景观,称钙华景观。中国最负盛名的钙华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区域内排成了一线。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喀斯特地貌自西向东演化分布的规律是( )
A.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
B.平原—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
C.溶蚀山地—孤峰—峰林峰丛—平原
D.平原—峰林峰丛—孤峰—溶蚀山地
4.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和堆积 B.流水溶蚀和堆积
C.风力侵蚀和堆积 D.海浪侵蚀和堆积
辫状水系指由许多河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的唐古拉山脉,其上游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水系(如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沱沱河辫状水系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作用 B.海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流水作用
6.辫状水系出现地区通常( )
A.地形平坦 B.气温较低
C.海拔较高 D.降水丰富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完成7~9题。
7.②坡是( )
A.迎水坡,流速慢 B.迎水坡,流速快
C.背水坡,流速慢 D.背水坡,流速快
8.图示沙波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②坡和④坡 D.①坡和③坡
9.图示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
A.向上游移动 B.向下游移动
C.维持在原地 D.往复摆动
[答题区]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中下游两岸,常见基岩山体矗立江边,峭壁悬崖,突出江中,形如半岛,称为“矶”或“矶头”,成为长江中下游的独特地标。长江中下游的矶有110多个。图1为“长江某分汊河段示意图”。
观音矶地处荆江市沙市区河段拐弯处,是长江流出三峡后的第一矶,是乾隆年间建成的“人工矶头”。图2为“观音矶所在位置示意图”。
建设荆江分洪区作为湖北最大的分蓄洪工程,其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的超额洪水峰量,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减少荆江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1954年曾启用过该分蓄洪区,三峡工程启用后,该工程的使用率降低。
图1
图2
(1)在图2中用绘出荆江分洪区的大致位置。
(2)建造“人工矶头”——观音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说明图1中江心洲及汊河的形成过程。
第一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基础练
1~2.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均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岩溶地貌,因此形成图中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第4题,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地表水缺乏;地表岩石裸露,土层较薄且贫瘠;由材料“洞穴密布,暗河纵横,漏斗竖井天坑成群,锥状剑状奇峰无数”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多样,适合发展旅游业;喀斯特地貌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不平,耕地少且分散。
5~6.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在河谷发育初期,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谷逐渐加深;随着堆积、侵蚀的加剧,河谷逐渐呈现槽形,故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④③。第6题,上游地区河流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床深且窄,下游地区以侧蚀和沉积为主,河床宽且浅。
7~8.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内蒙古高原。第8题,牛轭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易错练
9~10.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第10题,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没有形成峰丛;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
11~12.答案:11.A 12.A
解析:第11题,由材料“岸陡、浪急、水深”可知,河流“湾”处陡而深,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2题,由材料“岸缓、水稳、滩露”可知,“滩”主要分布于河流下游地区。
能力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于巨量崩塌物的堵塞,使得流水流速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第2题,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然后大量崩塌物堆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于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形成天坑,因此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搬运作用。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图中自西向东受流水溶蚀作用的时间长、强度大,地势逐渐降低,依次分布为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第4题,本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地质作用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地貌景观。钙华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流水溶蚀、流水堆积作用。
5~6.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沱沱河上游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水系,辫状水系是由许多河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是由许多汊流交错流动而成,与河流流水作用有关。第6题,辫状水系形成过程是,洪水期时河流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当洪水流出山口或河道展宽,地势变平缓,河流流速变慢,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水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交织如辫的河道。
7~9.答案:7.D 8.D 9.A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根据图中水流方向可知,②坡为背水坡,背水坡以侵蚀为主,流速较快。第8题,根据图中水流方向,可知①坡和③坡为迎水坡,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为主。第9题,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后,被侵蚀的泥沙会在顺着水流方向的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由此可知,沙波会顺水流方向移动,逐渐向上游移动。
10.答案:(1)绘图如下:
(2)观音矶顶承长江洪峰;降低江水对荆江大堤的冲击力,保护荆州、荆江大堤以及江汉平原。
(3)矶的附近河床较窄,水流湍急;出矶后河床变宽,水速骤减,泥沙沉积,常淤积为江心洲;江心洲两侧形成分汊河段。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荆江分洪区作为湖北最大的分蓄洪工程,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的超额洪水峰量,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减少荆江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可知,荆江分洪工程是长江中游防洪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故可知荆江分洪区的大致位置。第(2)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音矶地处荆江市沙市区河段拐弯处,洪水期河流流量大,观音矶对长江洪峰具有削弱作用,减轻了江水对荆江大堤的冲击力,保护了荆州城、荆江大堤以及江汉平原。第(3)题,读图及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矶头附近河床较窄,水流速度快;河流出矶后河床变宽,流速骤减,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淤积为江心洲;江心洲起到分水的作用,在江心洲两侧形成汊河。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地貌在我国较常见的地区是,该地貌的成因是,图示地貌的名称为,“女王头”未来可能,北海银滩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后测评,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形成该天坑群的主要外力作用是,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