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讲 第六单元诗歌理解与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昆虫记》
【学生版】
一、古诗理解
《饮酒(其五)》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_________,私谥靖节。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29岁学仕,41岁归田。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_________诗派。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________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诗句默写】
(1)《饮酒(其五)》中表现了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请从炼宇角度说说“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地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春望》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________,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是唐代最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_______”,与李白并称“______________”。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______________”。
【写作背景】
_________后,杜甫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_________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句默写】
(1)《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春里》中竖用反衬手法以乐衬悲,运用互文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首联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诗题中的“望”一方面是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待。
C.这首诗的颔 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雁门太守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有“__________”之称,是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写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诗歌默写】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雁门太守行》声色两方面勾画出一幅激烈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考点梳理】
(1)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引用了典故,试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理解】
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赤壁》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_________(时间)著名诗人。杜牧的诗歌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__________”。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___”,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
《赤壁》这首诗是诗人杜牧游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野心是恢复唐朝的繁荣。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的奢侈和无知,并讨厌镇和吐蕃贵族的入侵。他认为,唐朝必须消除这两大祸害,加强团结,夺回失地,国家能够解决,人民才能受苦。但他从未被统治者重用过,也没有表现出他的野心,所以他总为此感叹抑郁。
【诗歌默写】
(1)看似平淡的叙事,却透着诗人内心感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评论古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赤壁》是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试分析本诗“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
C.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指一件古物,“大”指赤壁之战。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仅写出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也直接点明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之状。
《渔家傲》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____________,
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________(朝代)女
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南渡后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宋词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________,与其词风不同。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________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诗句默写】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考点梳理】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浣溪沙》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_____(时间)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
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
1110),在北宋词坛上,被称为“________”和“小晏”。
【写作背景】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风月闲情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感伤。但因作者对此怀有的独到体会、新颖构思、炼出工巧名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诗句默写】
(1)《浣溪沙》一词中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浣溪沙》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这种情又似乎难以确指,根据你的体会,你认为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惆怅和对春光流逝的叹惋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作者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C.词的上片,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阙,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采桑子》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_____________,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_____________(时间)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欧阳修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写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诗歌默写】
(1)《采桑子》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相见欢》
【作者简介】
朱敦儒,_______(朝代)人。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_______”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至__________,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歌默写】
(1)象征南宋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词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理解】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情息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如梦令》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_____________,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____________(朝代)女词人,___________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诗歌默写】
(1)《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梦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考点梳理】
(1)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对《如梦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一、古诗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饮酒》)
(2)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4)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采桑子》)
(6)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
(6)簪缨散,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
(9)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
(10)它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
二、诗歌理解(12分)
1.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白居易喜悦的情感。
B.刘祯在《赠从弟》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赞美了松柏的美好品质,寄寓了对堂弟的期望。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陶渊明因生活所迫无奈的愁绪。
D.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2.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王绩看看四周,没有理解他的人,只好怀抱着采食的野菜寄托对伯夷、叔齐精神的留恋,这句诗表达了他孤独、苦闷惆怅的情绪。
B.国家灭亡了,但是山河仍在;春天来了,长安城里杂草萋萋,这种景象让杜甫伤感,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
C.李清照既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样豪放大气的诗歌,也有像“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干帆舞”这样委婉含蓄的作品。
D.“中原乱,簪缨散”,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这里的“簪缨”,本是古代贵族的帽饰,这里借代达官显贵。
3.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春望》的领联,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B.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主要描写了边塞风光的秀美,表达了作者对边塞风光的喜爱之情。
C.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的“芳草长堤”是写西湖春天所见之美景。
D.朱敦儒《相见欢》中的“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并回答问题
咏赤壁 (李白)赤 壁 (杜牧)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讲 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词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朝花夕拾》《西游记》-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16讲 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词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朝花夕拾》《西游记》-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文件包含第16讲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朝花夕拾》《西游记》-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第16讲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朝花夕拾》《西游记》-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7讲 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7讲 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文件包含第7讲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第7讲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4讲 诗歌默写以及理解-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4讲 诗歌默写以及理解-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文件包含第4讲诗歌默写以及理解-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第4讲诗歌默写以及理解-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