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B. 《狼》--蒲松龄--宋代
C. 《朝花夕拾》--鲁迅--现代D.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2.对下列语句中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
B.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莫怀戚《散步》)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体现了“我”在家庭中重要的地位。
C.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老舍《济南的冬天》)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清的特点。
D. 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郑振铎《猫》)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小猫走路摇晃,活泼好动的样子。
3.下列几副弘扬优秀家风的对联中对仗不工整的一项是( )
A. 上联:家传美德传家久 下联:世继家风继世长
B. 上联:院大不如志大 下联:房宽难胜心宽
C. 上联:师友肯临容膝地 下联:儿孙莫负等身书
D. 上联:少读书,便是低天分 下联: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4.下列诗句中不包含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
A.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5.默写。
(1) 水何澹澹, ______ 。(曹操《观沧海》)
(2) 潮平两岸阔, 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______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3) 子夏曰:“ ______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 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请从本学期学习的古诗词中选择完整的一句写出: ______ , ______ 。
(5)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勉儿子成为君子应做到“ ______ , ______ 。”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6.《西游记》的作者是① ______ ,明代小说家。石猴曾经拜② ______ 为师,师傅给他起了法名“孙悟空”,学得了长生之道、③ ______ (填本领)及“筋斗云”。又向东海龙王讨得如意金箍棒,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受观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被唐僧收做大徒弟,并取名“孙行者”。孙悟空在随师父西天取经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④ ______ 和⑤ ______ (填故事名称)。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7.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他们说,我用一粒 种 子改变了世界。
②我知道,这粒 种 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8.阅读回答问题。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毕淑敏
①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万物好似缩微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亲手挑选。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②于是洁白的纸上,记下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未按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③接下来,老师说,好吧,每个人在你写下的五样当中,删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
④权衡之后,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一个小小的“ ×”,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芬芳的它。
⑤老师走过来看到了,说,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你必须得用笔把它全部涂掉。
⑥依法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刻,顿觉西周惨失颜色,犹如二十世纪初叶黑白的无声影片。我拢拢头发咬咬牙,对自己说,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
⑦请在剩下的四类当中,再剔去一种,仅剩三样。老师的声音很平和,却带有一种不容商榷的断然压力。
⑧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阳光、水、空气和笔,删掉哪样是好?思忖片刻,提笔把“水”划去了。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延残喘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⑨老师说,继续划去一样,只刺两样。
⑩ 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我已顾不得探查他人的答案,面对着自己人生的白纸,愁肠百结。笔、阳光、空气,何去何从?闭起眼睛一跺脚,我把“空气”划去了。
⑪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对已是万般无奈的我们,此语一出,不亚于惊雷。
⑫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
⑬ 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固守的字——笔。
⑭感谢这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它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支笔啊。
⑮我细心地收起这张白纸,一如珍藏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1) 面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首先舍弃“鲜花”的理由是 ______ ;“我”最终保留“笔”,是因为它 ______ 。(用原文填空)
(2) 第⑥段中“腰斩”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
(3) 文中画线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任选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4) 第⑫段“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请揣摩当时哭泣同学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这种心理活动描述出来。(30字左右)
(5) 一篇好文章。总会有一个好的结尾。请从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说说本文结尾[第⑮段]的优点。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9.阅读【甲】【乙】【丙】三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丙】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与人期行 ______
②求闻之若此 ______
(2)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3) 下列加点“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______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尽扑杀而食之。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元方入门不顾。译文: 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 ______
③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译文: ______
(5) 【甲】【乙】两篇短文都与谈话有关,【甲】文元方与友人的谈话,体现出元方 ______ :【乙】文宋国人对丁家打井情况的谈论,启示我们 ______ 。
(6) 【丙】文吴妍人的《狼施威》与课文蒲松龄的《狼》中对狼的描写方法有何不同?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0.题目:“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长……”
正如歌中所唱,四季皆有美景,看春花、夏阳,观秋月、冬雪,大自然的美景不仅令人陶醉,也给人启迪。请以“______之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少于500字。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七、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____亮地响。
【乙】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mì)_____、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 ①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②,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1) 【甲】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笔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正确写出【甲】【乙】两段中画横线处应填写的汉字。
静 mì ______ liá ______ 亮
(3) 【乙】段中①②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蒲松龄是清代人;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答案】C
【解析】A.有误,这句话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盼春的急切心情。
B.有误,这句话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
C.正确。
D有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猫可爱的外表和活泼好动的样子。
故选: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解答时需要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表达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作用不同。
做好本题需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还要做到认真审题。尤其注意细节的分析。
3.【答案】D
【解析】ABC.工整;
D.不工整,“少读书”和“行刻薄”词性、内容不能相对;
故选:D。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4.【答案】D
【解析】A.从“强欲登高去”中可知,这是重阳节。
B.从“清明时节雨纷纷”中可知,这是清明节。
C.从“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可知,这是春节。
D.没有传统节日。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等。
5.【答案】【小题1】山岛竦峙
【小题2】风正一帆悬,自古逢秋悲寂寥
【小题3】博学而笃志
【小题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题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解析】答案:
(1)山岛竦峙 (重点字:竦峙)
(2)风正一帆悬
(3)自古逢秋悲寂寥 (重点字:寥)
(4)博学而笃志 (重点字:笃)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重点字:郎)
(6)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吴承恩,菩提祖师,七十二变,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
【解析】答案:
①吴承恩 ②菩提祖师 ③七十二变 ④三调芭蕉扇 ⑤三打白骨精
本题考查名著《西游记》文学常识及情节内容的积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7.【答案】(1)本题考查对人称词语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选文所表达的感情.
人称的表达作用有一定的规律.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
这里用第二人称“您”,全文都是作者对自己母亲的告白,这种说法直接把文章变成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更有利于抒发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显得亲切自然.文中作者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这样用第二人称“您”,感情表达得更加澎湃.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特定人物及特定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时,根据相关语句,进行简要概括.
通读全文,可以在文中找到很多讲述母亲教育我的叙述片段.“没有您的英语启蒙…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指出母亲对“我”进行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表明母亲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给儿时的“我”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内容,即可分析出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袁隆平院士研发成功了杂交水稻,这里的“种子”,就是杂交水稻的种子.
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从中可以看出“种子”就是母亲对“我”的小的时候的启蒙、教育、鼓励.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文章第⑤至⑦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在母亲生前因工作原因而不能常陪在母亲身边,以及母亲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后悔与愧疚,以及对已逝的母亲的深深思念.文章第⑧及⑨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支持和帮助,使他得到英语启蒙后取得水稻领域的成功,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1)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2)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②鼓励“我”求学读书,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③给儿时的“我”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3)①“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
②“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解析】在稻子成熟时,作者回忆了母亲跟随自己来到偏远乡间的过程,回忆起了小时候母亲教育自己的片段,文章写出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感激、敬重、思念、愧疚之情.
本题考查对人称词语表达作用、关键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特定人物及特定事件的概括能力.其中第(3)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内容,即可分析出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
8.【答案】【小题1】(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小题2】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小题3】坚决地用笔划去“鲜花”这一词语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第⑥段中“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的内容可概括为: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第二空,结合第⑭段中“感谢这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它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支笔啊”的内容可概括为:我清晰地得知笔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的能力。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腰斩”是古代酷刑,是指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后来也指事情半途而废。结合第⑤段中“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你必须得用笔把它全部涂掉”,第⑥段中“依法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刻,顿觉四周惨失颜色,犹如二十世纪初叶黑白的无声影片”的内容理解,“腰斩”的意思是坚决地用笔划去“鲜花”这一词语。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时,根据句子内容,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示例: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
通过句中“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的内容可知,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笔和阳光”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态,结合上文“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对已是万般无奈的我们,此语一出,不亚于惊雷”“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可知,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抉择时的痛苦、艰难。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时,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探究同学们哭泣的原因,然后发挥想象,采用出第一人称、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按规定字数,语句通顺,表意清楚即可。
联系第⑩段中“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我已顾不得探查他人的答案,面对着自己人生的白纸,愁肠百结”和第⑪段中“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对已是万般无奈的我们,此语一出。不亚于惊雷”的内容可知,“我”和同学们已经陷入举棋不定,难以抉择,痛苦不堪的境地。把握这种心理,组织语言进行叙述即可。
示例:我无法割舍那些看似平凡却极其宝贵的东西,心中十分痛苦,我十分无助,难以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
阅读这篇散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人主题,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结合“我细心地收起这张白纸,一如珍藏一张既定的船票”可知,内容上突出抉择的正确、慎重、庄严,是感情的升华;结合“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菜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可知,主题上表达自己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实践、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语言上,“一如珍藏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用比喻描写“我”经过抉择以后的心情,生动形象感人;结构上照应开头“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答案:
(1)(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2)坚决地用笔划去“鲜花”这一词语。
(3)例:①“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运用比喻,形象地烘托“我”失落、痛楚的心情,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②“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运用拟人,以笔和阳光的争斗、期待、关注,形象地突出“我”抉择的痛苦、艰难,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答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可。
(4)示例:前三次的抉择,已让我痛苦万分;现在还要舍弃一样,实在是惨无人道,让人无法忍受,无法抉择。
(5)内容上:突出抉择的正确、慎重、庄严,是感情的升华;表达自己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实践、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勇气,是主题的深化。
语言上:用比喻描写“我”经过抉择以后的心情,生动形象感人。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这篇文章写“我”在老师的要求下,从五个最重要的事物中逐步舍弃,只留对自己最重要的一项的过程,表现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事物是“笔”,并表示出要坚定向目标进发的决心。
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9.【答案】【小题1】约定、相约,如,像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
【小题5】聪明、直率、刚直,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留言,盲目随从,人云意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小题6】略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虚词。
①句意:与别人相约同行。期:约定、相约。
②句意:像这样去探听传闻。若:如,像。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使用。
A.都是“就”的意思;
B.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胳膊;
C.他、他的/其中;
D.介词,被/对于。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之”字的用法。
A.句意:我的皮,能做衣服穿在天下苍生的身上,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之:助词,的。
B.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之:助词,的。
C.句意:我的肉,能够供天下百姓食用填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之:助词,的。
D.(把它们)全部杀掉然后吃掉了。之:代词,其他动物。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本题重点字词有:
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②句意: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之:助词,的。使:使用,指劳动力。
③句意: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里能和我相比呢?汝:你。蠢然:愚蠢。焉:怎么,哪能。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及理解。
根据甲文“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分析可知,元芳面对父亲友人的质问,不畏不惧,表达出对方“日中不至”是没有信用的表现,“对子骂父”是无礼的行为,随后头也不回的回到家中,可以看出元芳在反驳对方时有理有据,表现出他聪明的一面,一个孩童面对成人的“怒曰”时,冷静应答后转身离去,表现出他直率、刚直的一面。
根据乙文“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分析可知,宋国人对丁家打井情况未经调查、证实就纷纷传谣,使得流言四散,最终传到国君的耳中。这样一场闹剧,使我们了解谈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区别。根据课文《狼》“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分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目似瞑,意暇甚”和动作描写“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一只狼假寐诱敌,一只狼背后偷攻其后也,表达出狼的狡猾和凶残。根据丙文《狼施威》“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可分析,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狼狡诈的终结者的形象。
答案:
(1)①约定。②如,像。
(2)A
(3)D
(4)①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②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
③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
(5)聪明、直率、刚直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留言,盲目随从,人云意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6)蒲松龄的《狼》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狼的狡猾和凶残。而吴妍人的《狼施威》则语言描写和少量的动作描写,刻画了狼一个狡诈的终结者的角色。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到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丙)狐狸笑猪说:“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里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能在世上做出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做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就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跑过来,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你们两个的长处我都有,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狼突然起身,将它们全部杀了,然后把他们全都吃掉,笑着说:“这是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总是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也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答案】梨花
【解析】梨花之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一度赴梨花之约的时节。空气中似乎都飘着梨花的清香,我的心已经飞到了梨园。
周日,我跟随父亲赶赴这场梨花之约。汽车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车窗外不时闪过梨树的身影:或三两株,或一小片,也有娇小玲珑独自成景的,羞涩地站在某个院子外的墙角处。它也许是多年前一个孩子随手丢弃的梨核,沐浴了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破土而出,生长成一株戴着花冠如娇羞少女一般的梨树。
汽车一直向前行驶,梨树越来越多,一片片一团团,如云如雪,连阡接陌,令人目不暇接。车停了,我缓缓地走进梨园深处,像探寻一个古老的传说,满怀欣喜,满怀憧憬。我不敢大声说话,担心惊扰了梨花温婉轻盈的美梦;不敢频繁走动,担心踏碎了梨花如烟如云的情致。
有的梨树显然岁数不小了,虬枝古朴苍劲;有的梨树却还稚嫩,连树干也没脱尽青绿的颜色。那一朵朵梨花,挨挨挤挤,或花或蕾,澄明洁净,素雅清丽。每朵花的姿态不尽相同,却都有一缕细细的蕊丝,将娇羞藏于花瓣中。谁又能说枝叶不解人间情呢?较之樱花的娇贵、桃花的妩媚,梨花的美是质朴的、单纯的。置身其中,感受着鸟语花香,我似乎进入了梦幻的仙境。
梨园深处,一位大娘正举着长长的竿子为梨花授粉,鲜红的衣服在素雅的花海里格外惹眼。我是为花而来,为了赴一场花的约会;她是为果而来,为了实现一秋的期盼。大娘笑着对我说:“等梨熟了,就来摘吧,甜着哩!”
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馨香。是青草之香?是梨花之香?还是大娘心中的那缕馨香?也许都有吧,沁心入怀,令我陶醉。
作为沧州的孩子,我是幸运的。因为沧州就像一张五彩的网,由这些美丽的景色、这些质朴的人编织着、装扮着。我愿与所有沧州人一起编织美丽的沧州梦。
我爱沧州,爱这个梨花飘香的地方。
这道半命题作文,“ 之歌”,写作前一定要细读写作要求,不能随意补充题目。写作要求明确指出,要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选择材料,因此写作时必须扣住这一点。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要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抒情和议论,表达对“歌”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辽阔,必须对具体的自然景物、季节、物候等仔细观察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细节描写,以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园、热爱亲人的感情。要想听懂“自然之歌”,必须用心去欣赏。人类对大自然的理解、沟通、爱护要倾尽心血。只有欣赏,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会衍生爱护的行动。
大自然美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审视自然,我们得到的启示很多,比如:由绚烂的花儿可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由花儿凋零,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作文时要在自然万象中选取一“象”来写,不要泛泛而谈;要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须注意的是,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角度要小,叙写要集中,有意蕴。
作者叙写了一场与梨花的约会。读罢全文,我们仿佛闻到了梨花的香气,赏到了梨花的美丽,那含羞的姿态、那轻盈的梦境、那高洁的品质让人不忍触碰,只有跟随作者的笔触,静静赏读。
11.【答案】【小题1】C
【小题2】谧,嘹
【小题3】A
【解析】答案:
(1)C
(2)谧嘹
(3)A
(1)本题考查汉字读音与书写笔顺的掌握。“混着”的“混”读作hùn,“应和”的“应”读作yìng,“成”的笔顺为:横、撇、横折钩、斜钩、撇、点,第五笔是撇。
故选:C。
(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掌握,“静 mì”写作“静谧”,“liá亮”写作“嘹亮”。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正确运用。①处“田野是静的”前是分号,表明前后两个句子为并列关系,按“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一句,可知此处应填写“但”,表示转折;②后面的内容是写作者的推测,所以用“也许”。
故选:A。
综合读写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A.则是无信
思而不学则殆
B.日月之行
曲肱而枕之
C.及其家穿井
其一犬坐于前
D.闻之于宋君
于我如浮云
A.混着hǔn
应和yīng
“成”字的第五笔是点
B.混着hǔn
应和yīng
“成”字的第五笔是撇
C.混着hùn
应和yìng
“成”字的第五笔是撇
D.混着hùn
应和yìng
“成”字的第五笔是点
A.①但
②也许
B.①但
②可是
C.①只有
②可是
D.①只有
②也许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积累,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情景默写,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