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29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3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31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328/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35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367/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54405/0-17017405033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理解意象含义内涵,分析意象的作用,意象的作用,鉴赏景物形象,题型示例,答题方法,例题解析,牛刀小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3大角度命题:
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
活动一 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戏剧中的那样完整丰满,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人通过简练的笔法、精当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送(点明诗歌类型:送别诗)子由(苏轼弟弟)使契丹(点明事件)
不辞驿骑(“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对写、想象手法)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运用典故,结合注释)。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题思路:角度一,看背景。由注释①可知,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苏轼时知杭州,兄弟相隔千里。从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可知写此诗是为弟弟壮行。角度二,看描写。“云海相望”,“那因远适更沾巾”。虽天各一方,无法送行,但不会“沾巾”,显得乐观。角度三,看意图。苏轼是豪放派词人,首联中“那因远适更沾巾”表现了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概括特点)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分析例句)
鉴赏人物形象题“3角度”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 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政治家、诗人。②乾道:宋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执法严明,仁厚爱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关注诗歌题目和诗句内容,还要结合注释进行分析。本诗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言其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突出他的名声之大。第三、四两句,结合注释②及“君臣千载遇”可知,王梅溪先生深受宋孝宗赏识。“九重惊”说明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深受君王重视。第五、六两句,结合注释③④分析,作者借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表达了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第七、八两句,作者瞻仰、祭拜王梅溪先生的遗像,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参考答案:王梅溪先生是一位为官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盖过华山,深受宋孝宗赏识,议论国事深受君主重视。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意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考查角度一是理解意象含义(内涵),二是分析意象的作用。
咏蝉 /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2】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根据“骈头脱襁白玉婴”可知,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根据“苦节乃与生俱生”可知,苦笋口感苦涩,令一些人不喜欢。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根据“极知耿介种性别”可知,苦笋性格耿介,与别的品种不同。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苦笋具有“苦节”“耿介”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相似。
参考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理解意象含义“3步骤”
2.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 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对比鉴赏诗歌)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虽生存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例3】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思考方向。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意象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营造意境、衬托人物、表情达意等角度来分析画眉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第二步,分析意象作用。从表情达意的角度看,欧诗是咏物诗,前两句写画眉鸟自由自在飞于林间,无拘无束的状态。后两句又通过“金笼”与“林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林间自在啼”的画眉声音优美,其原因就在于前者受到拘禁,失去自由。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从营造意境和衬托人物的角度看,文诗写作者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为开阔,怡然自乐,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作者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
参考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理解意象作用要关注“五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步: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第二步: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场景)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
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由“画面特点或场景中的形象”和“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构成,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描绘画面
【例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例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找出景物(人物)及其特点
加入适当的形容词、修辞、想象等
按照时间、方位等顺序重新组合,适当补充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加入适当的修饰词、修辞、想象、联想等
盛开的菊花、明净的秋色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
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半轮清亮的月影。
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半轮清亮月影的优美的画面。
长寿山居元夕元好问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练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荒凉的村落里灯火隐约闪烁,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大雪堆积在门外。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
隐约闪烁的灯火、荒凉的村落、枯黄的树叶、大雪
枯黄的树叶漫山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换个问法【练2】诗歌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枯黄的树叶漫山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答案示例】
描绘了一幅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枯黄的树叶漫山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的萧条凄凉的画面。
【例4】 (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描绘画面。“黄昏闲弄影”,写梅花在黄昏时分闲展芳姿;“清浅一溪霜月”,写月色清凉,梅花的美好姿态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第二步,概括画面总体特征。“梅花”“溪水”“霜月”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参考答案: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前两句的主要意象有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后两句的主要意象有日出、铁衣。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把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主要意象组合和画面描摹出来。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构成喜忧对比;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构成暖冷、声色等的比照。由此可概括出雄健、壮美的意境。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根据上面的意境分析,不难概括出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一、二、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四)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 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②黄裳(1044-1130),字冕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两首词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解析:注意结合词中的主要意象描绘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概括情感。秦词写的是女子怀人,独倚危楼;黄词写的是龙舟竞渡。二者一愁一欢自是不同。
参考答案: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黄裳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出积极豪迈的情怀。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①,泾水萦纡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消魂:形容极度哀愁。②泾水:渭水支流,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确定题材)。抒发了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表达情感) 。全诗通过写诗人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回想起当年秦国何等强大,而如今的唐王朝却国势衰微,眼前一片荒凉(概括内容),顿生 “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鉴赏事物形象,理解意象含义内涵,分析意象的作用,意象的作用,鉴赏景物形象,画面描述题,意境赏析题,画面描述,画面描述“3步骤”,意境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常见意象归纳举例,象境情,学习活动二鉴赏意境,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景物形象鉴赏,诗歌鉴赏专题,题型分类,意象内涵类,画面意境类,情景关系类,景物描写作用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