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附解析)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核心考点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核心考点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4地表形态的塑造核心考点练1内力作用与地貌(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4地表形态的塑造核心考点练2外力作用与地貌(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4地表形态的塑造(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山脉最有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从大气环流角度推测,造成该区域泥炭腐殖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
C.东北信风D.盛行西风
2.锦北泥炭剖面样本距今约1 600年时吸光度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残体含量大,当时的气候特征与下列气候事件体现一致的是( )
A.黄河中下游平原严重干旱事件
B.北大西洋大规模冰川漂移事件
C.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气候事件
D.中国明清时期小冰期气候事件
3.锦北泥炭样本吸光度反映该地区距今6 000~3 500年的环境变化,最可能的是( )
A.沼泽中水生植物增多
B.沼泽地表水盐度降低
C.沼泽地面积显著增大
D.沼泽边缘演化为草原
(2023·陕西渭南一模)种子雨指植物的种子或果实从母树向地表扩散的过程,对群落更新有着重要影响。成熟的油松在合适的条件下果鳞开裂,种子脱落。下图示意某年秦岭子午岭林场油松林林内和林缘种子雨强度的时间变化。观察表明,油松种子雨在距母树1~3米处出现高峰,而后随距离增加急剧减小。据此完成4~6题。
4.林内种子雨强度的峰值比林缘滞后,主要是因为林内( )
A.风速较小B.对流较弱
C.降温较快D.光照较弱
5.总体上看,林缘种子雨强度更大,主要得益于林缘( )
A.昼夜温差较大B.种内竞争较弱
C.外界干扰较小D.降水强度较大
6.种子雨在距母树1~3米处出现高峰,说明种子( )
A.扩散方向均匀
B.扩散强度较大
C.主要依靠重力传播
D.主要依靠风力传播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7~8题。
7.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是我国(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B.4月的常绿阔叶林
C.10月的温带草原D.1月的落叶阔叶林
8.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2023·广东佛山二模)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重要指标,气候和土壤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某研究团队对我国某山脉东坡山麓至山顶的五种典型植被样地进行调查,得出其乔木、灌木、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变化(下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山脉最有可能是( )
A.太行山脉B.武夷山脉
C.贺兰山脉D.长白山脉
10.高山灌丛草甸带的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山地针叶林带,主要是由于其( )
①光照更充足 ②降水更丰富 ③微生物活动更弱 ④土壤蒸发量更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某研究小组对我国某山地调查研究时,制作了该山地的垂直带谱(下图)。发现其植物群落乔木层林木的树高和胸径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单峰型”分布格局。读图,完成11~13题。
11.与该山地所在地区地理位置最接近的是( )
A.横断山区B.秦岭
C.两广丘陵D.冈底斯山
12.西坡各植被类型乔木层林木的树高和胸径的最大值分布在( )
A.苔藓矮林中
B.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
C.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中
D.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中
13.该山地苔藓矮林层多大雾天气的原因可能有( )
①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②山顶地面散热快 ③山地地形复杂,利于水汽上升 ④纬度低,受大陆气团影响大,水汽充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北京丰台二模)下图示意我国西部甲、乙两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山地,( )
A.均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基带水热条件好
C.乙山北坡较南坡水分条件好,雪线低
D.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15.乙山脉中,①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荒漠带
B.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16.(2023·山东枣庄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漠河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北麓,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县级市,这里气候寒冷,兴安落叶松茂密,沼泽湿地面积广大,多年冻土层广泛分布,河流地貌景观独特。
研究表明,与100年前相比,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已北移20~30千米,漠河地区多年冻土持续退化,在山体斜坡和相对较高地区,冻土的融深加大,大量融水向低洼地区聚集,改变了湿地的分布,破坏了植被的生长环境,并影响全球碳循环过程。下图示意漠河市位置、地形、河流与湿地分布和额木尔河某河段景观。
(1)额木尔河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在漠河地区留下了“九曲十八弯”。说明额木尔河“九曲十八弯”的成因。
(2)气候变化导致漠河地区原始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大片兴安落叶松倾倒、死亡。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
(3)湿地是CO2和CH4等温室气体固定和释放的“开关”(在厌氧环境,有机质腐烂分解会产生CH4)。分析漠河湿地的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
17.(2023·广东韶关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祁连山中段北坡某小流域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图1),该流域7月平均气温为10~14℃,年降水量为290~467毫米,年均蒸发量超1000毫米。青海云杉生长适应性强,是该流域森林草原带的主要森林种群,呈斑块状分布在海拔2700~3300米的阴坡、半阴坡,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没有被采伐和抚育。青海云杉林在各海拔区段森林结构特征差异显著,海拔3100~3300米处树高、植株密度最小,胸径和冠幅(树木的南北和东西方向宽度的平均值)最大。图2示意该流域内青海云杉林不同海拔处根、枝、干、叶生物量占比。
图1
图2
(1)分析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该流域海拔2 700~3 300米阴坡、半阴坡的原因。
(2)比较海拔2 800~2 900米处与海拔3 100~3 300米处青海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若全球气候暖湿化持续,推测该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范围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专题突破练五
1~3.1.A 2.C 3.D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泥炭腐殖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题图示意的是我国东北长白山区锦北泥炭距今6000年以来剖面样本的吸光度变化,我国东北长白山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A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泥炭腐殖化度与其碱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呈正相关。锦北泥炭剖面样本距今约1600年时吸光度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残体含量大,则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说明当时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生长的木本植物多。我国的气候当时应处于暖湿期,和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气候事件体现一致,C正确;黄河中下游平原严重干旱事件中的“干旱”,与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不一致,A错误;北大西洋大规模冰川漂移事件、中国明清时期小冰期气候事件两次气候事件体现的是“冷”,与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不一致,B、D错误。第3题,据材料可知,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泥炭腐殖化度与其碱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呈正相关。读图可知,距今6000~3500年锦北泥炭样本吸光度是波状上升的,说明当时沼泽表面气候变干、变冷,沼泽中水生植物会减少,A错误;由于沼泽表面气候变干,水分蒸发,沼泽地表水盐度会升高,沼泽地面积不会增大,反而会减小,B、C错误;沼泽边缘演化为草原,D正确。
4~6.4.D 5.B 6.C 解析 第4题,成熟的油松在合适的条件下果鳞开裂,种子脱落,种子或果实从母树向地表扩散,林内种子雨强度的峰值比林缘滞后,主要是因为林内光照较弱,果鳞开裂推迟,种子脱落推迟。风速、对流、降温影响较弱。第5题,总体上看,林缘种子雨强度更大,主要得益于林缘树木较林内稀疏,种内竞争较弱,树木得到的光照、营养物质多,种子或果实数量多、成熟较好。林缘和林内的昼夜温差差异不大,林缘外界干扰可能较大,林缘和林内的降水强度差异不大。第6题,油松种子雨在距母树1~3米处出现高峰,而后随距离增加急剧减小,原因是种子主要依靠重力传播,距离越远,传播的动力越弱。
7~8.7.A 8.B 解析 第7题,据材料可知,水分利用效率高,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大,而蒸散量相对较小。我国7月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热带季雨林植被生长速度快,因此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总量大,虽然此时蒸散量也较大,但整体水分利用效率高;4月气温回升快,蒸散量迅速增加,但受热量和光照条件影响,常绿阔叶林此时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不大,因此水分利用效率不是最高;10月由于气温下降,温带草原植被逐渐枯黄,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少,而蒸散量还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水分利用率较低;1月我国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处于冬季,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树叶已经掉落,没有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几乎为零,水分利用效率低。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祁连山属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深居内陆,海拔较高,其高山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则生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会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风速越大,蒸发越强,因此月平均风速减小会减少蒸发量和蒸腾量,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会导致生长季水分条件变差,从而降低生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总量,会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月平均温度均降低,生长季的热量条件变差,将会减缓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会降低水分利用效率。
9~10.9.C 10.B 解析 第9题,该山脉的基带为荒漠草原,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山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贺兰山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基带为荒漠草原,所以该山脉最有可能是贺兰山脉。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太行山位于华北地区,均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基带以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武夷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第10题,高山灌丛草甸带的海拔比山地针叶林带高,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更充足,并且高山灌丛草甸的草本层没有高大乔木挡光,而山地针叶林带的草本层植物受到针叶林的遮挡,光照较弱,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带光照更充足,①正确。由于高山灌丛草甸带的海拔比山地针叶林带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带的气温更低,土壤蒸发更弱,微生物活动更弱,土壤有机质更丰富,③正确,④错误。草甸带与针叶林带相比,草甸带分布在海拔更高、更干旱寒冷的地区,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带的降水更少,②错误。
11~13.11.A 12.B 13.A 解析 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地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海拔在3000米以上,而且坡向分为东坡和西坡,结合选项可以推断最靠近横断山区。故选A。第12题,根据“单峰型”分布格局可知,其植被群落乔木层林木的树高和胸径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高和胸径最大。故选B。第13题,根据雾的形成条件可以判断: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为该山地提供水汽;山顶地面散热快,水汽易冷却凝结;山地地形复杂,利于水汽上升,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冷却凝结。①②③是该地多大雾天气的原因。该地可以接收到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水汽充足,④错误。故选A。
14~15.14.C 15.C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甲位于95°E,海拔接近8000米,且南坡基带为准热带季雨林带,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乙位于80°E,南坡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北坡为山地草原带,应为天山山脉。乙没有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甲位于乙的东南方;乙山北坡有西风带来的水汽形成的地形雨,较南坡水分条件好,雪线低;自然带的界线较稳定,不随季节变化而移动。第15题,乙山脉北坡有西风带来的水汽形成的地形雨,从山麓至山顶降水先增多再减少。从山地草原带到山地草甸带,再到①自然带,随着水分条件改善,植被由草原变为森林,因此①自然带为森林;①再往上,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变低,热量成为影响植被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带的更替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类似。①往上为亚高山草甸带,因此①为山地针叶林带。
16.答案 (1)漠河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纬度高,地处多年冻土带,河流难以下蚀,以侧蚀为主,形成众多河曲。
(2)气候变暖引起多年冻土融化,加速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和下渗,导致土壤变干,原始湿地萎缩;融水向低洼区汇集,形成新生湿地;多年冻土融化引起地表沉降甚至塌陷,新生湿地土质松软,造成林木倾倒、死亡。
(3)原始湿地萎缩,土壤变干,加剧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向大气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新生湿地土壤水分增加,底层冻土融化,厌氧环境下有机质腐烂分解,向大气释放的甲烷增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额木尔河中下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且由材料“多年冻土层广泛分布”可知,冻土层阻隔了水分下渗,同时也限制了河流的下蚀,使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曲流发育;随着侧蚀作用不断增强,河流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地貌。第(2)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地温升高,冻土融化,水分加速蒸发和下渗,使土壤变干,导致湿地萎缩;气温升高,使得原有的冻土融化,水分在地势低洼处汇集,形成新的湿地,新生湿地扩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为多年冻土分布地区,因冻土融化,表层土壤缺少冻土的支撑,土质松软,导致林木倾倒;在新生湿地中,由于水分增加,土质变得松软,也易造成林木倾倒、死亡。第(3)题,漠河湿地的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主要从释放二氧化碳与释放甲烷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从释放二氧化碳的角度来说,漠河原始湿地萎缩,说明该地区土壤变干,土壤变干后会加剧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从而向大气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从释放甲烷的角度来说,漠河新生湿地土壤水分增加,水分有利于冻土融化,厌氧环境下有机质腐烂分解,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甲烷。
17.答案 (1)该流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分条件差,山麓地带不能形成森林带;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多山地降水),且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阴坡、半阴坡,太阳辐射弱,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
(2)差异:2 800~2 900米处树根生物量占比高。
原因:3 100~3 300米处海拔高,冻土影响大,根系埋藏浅,占比低;胸径和冠幅大,干、枝生物量占比更高。
(3)变化:向高海拔和低海拔方向扩张。全球气候变暖,高海拔处热量条件改善,青海云杉向高海拔扩张;全球气候变湿,低海拔处水分条件改善,青海云杉向低海拔扩张。
解析 第(1)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一定的热量、水分、光照、土壤等条件,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该流域海拔2700~3300米阴坡、半阴坡,说明其他地区云杉林生长条件不佳,该流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分条件差,山麓地带不能形成森林带;海拔2700~3300米处较山麓地区海拔高,且气温降低,蒸发减弱;且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水分条件改善;阴坡、半阴坡太阳辐射弱,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第(2)题,据图可知,海拔2800~2900米处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高。根系发育与土壤有直接关系,3100~3300米处海拔高,冻土影响大,根系埋藏浅,占比低,另外海拔3100~3300米处胸径和冠幅大,干、枝生物量占比更高,导致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低。第(3)题,全球气候暖湿化持续会导致区域水热条件改善,云杉林分布范围在山区会有所扩大,表现为云杉林向高海拔和低海拔方向扩张。具体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高海拔处热量条件改善,青海云杉向高海拔扩张;全球气候变湿,低海拔处水分条件改善,青海云杉向低海拔扩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11旅游地理(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10资源开发与区域整治(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流域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生态防护林带的最主要用途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6人口与城市(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东部人口数量的变化说明东部地区,我国乡村收缩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