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测试题
展开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下图为某自然带(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为( )
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D.温带草原带
2.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河流流向B.地质构造
C.岩石类型D.大气环流
知识点二地域分异规律
受地形的影响,自然带往往会出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下图为“40°N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 )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4.山麓的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所以纬度越高,相同海拔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数量( )
A.越多B.越少
C.不变D.无法确定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6.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
[答题区]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的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现象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是( )
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
C.沿海到内陆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4.A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A.地带性规律
B.非地带性规律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南岭
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6.(易错题)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
C.海拔D.热量
读“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8.图甲中该自然带的分布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图乙中分布的最高纬度在30°附近,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及轮廓B.大气环流的差异
C.地形分布D.洋流影响
[答题区]
9.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__。
(2)A→B→C→D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主要以________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学科素养升级练
''读某自然带分布范围示意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自然带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水分
C.洋流D.大气环流
2.该自然带气温年较差大,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距海洋远,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弱
B.纬度高,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
C.海拔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弱
D.自然带自身调节作用弱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图反映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②乙图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4.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真实情境命题——生活情境]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读图,回答5~6题。
5.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6.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如图是“甲、乙两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D.北坡降水多
8.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D.在大陆西岸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10.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m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读“某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自然带③的典型植被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温带草原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2.影响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的主要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条件
C.洋流性质D.土壤肥力
[答题区]
13.读“甲、乙两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和乙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列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山脉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14.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地方性分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阴影部分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区。第2题,据图可知阴影部分地处30°N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
3~4.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纬度越高,对应的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越低。第4题,相同海拔的山地,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
5~6.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可从图中植被的演变判断出正确答案,沿着X轴,自左向右依次是森林、草原和荒漠的过渡,说明水分减少,干燥度增加。第6题,也可从图中植被的演变判断出正确答案,沿着Y轴方向,自下向上依次是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M、热带雨林的过渡,说明M是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自然景观类型在我国江南丘陵有广泛分布。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到黄,之后逐渐落叶,为落叶阔叶树种,A正确;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到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第2题,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是受两地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这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①→②→③→④→⑤→⑥体现出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⑦→⑧→⑨→⑩体现出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第4题,A是在荒漠带出现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5~6.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基带为暖温荒漠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基带不是荒漠带;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第6题,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山地北坡,三地的海拔、光照、热量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水分差异引起的。
7~8.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图示阴影地区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8题,图乙为非洲大陆南端,35°S以南为海洋,没有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甲为半岛地形,伸入海洋中,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纬度较高。
9.答案:(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沿海向内陆 水分 中纬度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的位置和气候类型分布可知各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类型。第(2)题,由图中A→B→C→D的更替规律来看,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第(3)题,F→G→H是由大陆东岸向大陆内部更替,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
学科素养升级练
1~2.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自然带分布在北极圈附近,且横跨整个大陆,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该自然带在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降低,因而自然带分布纬度较低;该自然带在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因而自然带分布纬度较高,故造成该自然带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洋流。第2题,该自然带所在的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较大,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大,因而气温年较差大。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①对③错,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②对④错。第4题,从图中可见D的≥10℃年积温在4000℃左右,积温在3400℃~4500℃为温带;④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在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5~6.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第6题,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故D正确。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属温带气候,故A、C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故B错误。
7~8.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森林与草地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半山腰地带,是地形雨最多的地带,故最有可能的是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第8题,读图可知,乙山南坡基带高是阳坡,为北半球,A错;无法判断东西半球,B错;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植被,故C对D错。
9~10.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10题,一般来说,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则雪线也相对越高;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横断山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因此梅里雪山雪线相对较低。
11~12.答案:11.C 12.C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⑤位于黑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①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③纬度比⑤高,属于温带,③相对①位于大陆内部,降水少,所以说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第12题,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①自然带西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相对较高,影响①自然带向高纬扩展。
13.答案:(1)差异:乙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在乙山脉出现的高度低。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第(1)题,对比甲、乙两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丰歉程度、基带差异以及同一自然带位置差异,可判断出两者纬度差异。第(2)题,读出甲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由于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第(3)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由于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
14.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该地处于迎风坡,东南信风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因此丙地常年高温多雨,其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乙地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所以河流流量大;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第(2)题,从降水柱状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降水多,12、1、2月降水少;乙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这样的降水差异导致其自然景观不同。第(3)题,丙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纬度低,气温高,同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导致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高中地理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时训练,共6页。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精练: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精练,共8页。
地理中图版 (2019)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中图版 (2019)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当堂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图中甲自然带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