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练习
展开知识点一地震和地震波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在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从观测点到(如地震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2.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包括( )
A.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B.制定应急预案
C.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D.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下图为成都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22秒为倒计时时间,不同地区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不同,若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当地距离震中越近
B.当地地震灾害频发
C.本次地震震级越大
D.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4.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 ②地震震级 ③地震波速度 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预警信息中还给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最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
A.请远离悬挂物,不乘电梯
B.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C.请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D.请立刻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人们了解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物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的球体。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其中虚线代表不同圈层的交界面。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N圈层为( )
A.上地幔 B.下地幔C.地壳 D.外核
7.图中M为软流层,该层以上的圈层( )
A.厚度均匀 B.合称岩石圈C.由铁和镍组成 D.呈熔融状态
超深孔地质钻探是指为研究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地质、矿藏等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程,目前人类钻探深度第三位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 262米。超深钻探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各类孔底动力机、钻头、测井仪器、电缆等钻探工具要求很高。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 )
A.甲层上部 B.乙层上部
C.乙层顶部 D.丙层底部
9.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 )
A.高温的岩浆
B.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
C.大量的硅铝物质
D.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
下图为某地地震波的纵波波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地地壳厚度大约为( )
A.7 km B.17 kmC.30 km D.60 km
11.图示深度该地地震波的纵波波速( )
A.一直递增 B.先递增后递减C.先递减后递增 D.一直递减
12.图中该纵波经过的地球内部圈层有( )
A.地壳、上地幔 B.上地幔、下地幔C.岩石圈、外核 D.内核、地壳
知识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下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地理事物,属于水圈的有( )
A.湖水与雪 B.草原和森林
C.雪山与湖泊 D.雪与森林
14.图中“湖泊”涉及到的圈层主要有( )
①生物圈 ②水圈 ③岩石圈 ④大气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数字代表正确的是( )
A.①—大气圈 B.②—岩石圈
C.③—生物圈 D.④—水圈
16.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②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C.③是地球表层动植物总称
D.④由气体和悬浮物所组成
[答题区]
能力提升课后练
下图是某次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监测到的地震波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监测到( )
A.①段横波波速加快
B.②段纵波波速减慢
C.③段横波波速为零
D.④段纵波波速减慢
2.此次地震,甲地( )
A.烈度可能大于乙地
B.经济损失一定大于乙地
C.震级可能小于乙地
D.震源深度一定小于乙地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图中斜线阴影部分代表软流层。据此完成3~4题。
3.其他同学指出图中标注有两处错误,这些错误是( )
A.地壳 B.岩石圈C.莫霍面 D.下地幔
4.下列关于甲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铁和镍等物质组成
B.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C.横波传播时速度加快
D.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单位:千米)(图1)和青岛—拉萨沿线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图2),完成5~6题。
5.图2中甲界面( )
A.与地形剖面线关于地面对称
B.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C.是岩石圈和地壳的分界面
D.代表古登堡面
6.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的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C.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D.海拔越高的地区,一般地壳厚度越大
下图示意某区域莫霍面深度等值线(深度:km)。据此完成7~8题。
7.目前绘制该图数据的来源主要是( )
A.海拔高度测量 B.遥感卫星航拍
C.地下钻井探测 D.地震波波速测量
8.针对图中城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庆地壳厚度最厚
B.甘孜地表距地幔最远
C.汶川地壳厚度最薄
D.百色地表距地幔较近
目前,地质工作者主要是利用人造声波(也称为人造地震波)进行地层信息勘探,推测海底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深海一号”生产储卸油平台,能从海底1 500米处开采天然气。如图为“深海一号”作业平台。读图,完成9~10题。
9.“深海一号”所开采的天然气,位于( )
A.软流层 B.地壳
C.上地幔 D.下地幔
10.下列四幅人造地震波波速示意图中,最可能分布有天然气的是( )
A B
C D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层。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
D.图中地球圈层均为外部圈层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甲表示的是( )
A.莫霍面 B.软流层底部
C.上地幔顶部 D.古登堡面
14.科学研究发现当地震波向下传播时,图中A、B、C三处地震波波速大小关系是( )
A.A>B>C B.B>A>C
C.C>A>B D.C>B>A
下图为某景观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的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6.图示景观的主体是( )
A.草地 B.冰川
C.河流 D.森林
[答题区]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08月15日16时30分在青海海北州祁连县(北纬38.43度,东经99.26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材料二 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图丙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海北州祁连县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海北州祁连县相比,上海从莫霍面传至地表用时较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丙中用斜线画出A地地震时地球内部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3)指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是________,根据图甲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州祁连县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地壳”“地幔”或“地核”)。
18.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知识随堂练
1~2.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根据距离震源远近的不同,其烈度是不一样的,故A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就是震源附近的岩石圈内部释放的能量波,故C正确;从地表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故D错误。故选C。第2题,“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不属于工程性措施,故A错误;制定应急预案也不属于工程性措施,故B错误;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加固等属于工程性措施,故C正确;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也不属于工程性措施,故D错误。故选C。
3~5.答案:3.A 4.B 5.A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22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当地距离震中越近,A正确;地震到达倒计时不是指地震的频次,震级只有一个,图示中显示该次地震震级为6.6级,B、C错误;地震波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倒计时并不能说明地震波的速度变化,D错误。故选A。第4题,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级越大烈度越大,同时和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有关,所以①②④正确;地震波速度大小对烈度没有直接影响,③错误,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是逃生,远离悬挂物,不乘坐电梯,是安全撤离的避震措施,A正确;一般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不是地震,B错误;一般发生洪灾时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C错误;发生地震时第一时间是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应急避难场所,D错误。故选A。
6~7.答案:6.B 7.B
解析:第6题,N圈层的深度位于900~2900km,上下地幔分界面的深度大约为900km,古登堡面深度大约为2900km,所以图中N圈层为下地幔,B正确;上地幔位于莫霍面之下,900km之上,A错误;地壳位于莫霍面之上,莫霍面平均深度为17km,C错误;从图中可知,外核深度为2900km~5150km处,D错误。故选B。第7题,M为软流层,其以上为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B正确;岩石圈厚度不均匀,A错误;由岩石组成,含有氧硅、铝、铁等多种元素,C错误;为固态,D错误。故选B。
8~9.答案:8.B 9.C
解析:第8题,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图中甲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乙、丙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乙层顶部也是岩石组成的,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错误;软流层一般位于地幔的上部,B正确,D错误。故选B。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深12262米,没有到达全球莫霍面的平均深度17km,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位于地壳中,硅铝矿物主要存在于陆壳中,C正确。高温的岩浆位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A错误。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存在于地核中,B错误。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存在于上地幔中,D错误。故选C。
10~12.答案:10.C 11.A 12.A
解析:第10题,地震波通过不连续面—莫霍面时,速度会明显增加,据图可知,图中地震波波速明显增加的深度是30km,说明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30千米处,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故地壳厚度大约为30km,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1题,读图可知,自地表以下0~30km处,地震波传播速度逐渐增大,30~60km地震波传播速度增加且幅度较大,60km以下的地方传播速度变化较小,但仍在增加,故整体趋势是一直递增,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震波波段传播的深度在自地表以下至120km的区域,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深度(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判断该纵波经过的地球内部圈层有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14.答案:13.A 14.A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图中的圈层属于水圈的有湖水与雪,A正确。草原和森林属于生物圈,B错误。雪山与湖泊,雪山属于岩石圈,湖泊属于水圈,C错误。雪与森林,雪属于水圈,森林属于生物圈,D错误。故选A。第14题,湖泊中有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这涉及到的是生物圈,湖泊本身属于水圈的一部分。读图可知,图中的湖泊是存在于山体之间的且湖泊的边缘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可知其涉及到了岩石圈。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湖泊”涉及到的圈层主要有生物圈、水圈以及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16.答案:15.C 16.A
解析:第15题,结合所学可知,水圈通过蒸发将水蒸气输送给大气圈,大气圈通过降水将水返回给水圈,①是水圈、②是大气圈;生物圈将合成的有机质,在生物死亡后补给岩石圈,岩石圈中矿物提供无机盐供生物圈中植物的生长,③是生物圈、④是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6题,①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正确;④岩石圈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B错误;③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②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所组成,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课后练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地震波速度变化是从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古登堡面速度增加,莫霍面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为地核,①段横波波速、④段纵波波速减慢,②段纵波波速加快,在古登堡面附近③段横波波速减小到零,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一般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此次地震,甲地靠近震中,烈度可能大于乙地,A正确,C错误。经济损失由多方面影响,不能只看震中距,因此甲地经济损失不一定大于乙地,B错误。震源深度甲、乙相同,D错误。故选A。
3~4.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图中岩石圈并不包含地壳,因此图中岩石圈的标注错误,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第4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圈层应为外核,外核是由液态的金属物质构成的,内核是由铁和镍等物质组成,D正确,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岩浆的发源地是上地幔,不是外核,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横波进入外核时,横波会突然消失,C错误。故选D。
5~6.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根据题意并读图可知,甲界面与地表之间的距离代表了地壳厚度,甲界面表示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线,并不与地形剖面线关于地面对称,A、D错误,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甲界面并不是岩石圈和地壳的分界面,C错误。故选B。第6题,读图可知,我国地壳厚度总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但部分地区存在特殊情况,如四川盆地处,故根据图示也可看出,地壳厚度并不完全与距大陆中心的远近呈正比,A、B、C错误;读图可知,我国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盆地和平原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小,即海拔越高的地区,一般地壳厚度越大,D正确。故选D。
7~8.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海拔高度测量一般是测量地表的海拔高度,A错误;遥感卫星航拍的是地球表面的物体影像,B错误;现今地下钻井的最大深度是12km的苏联科拉钻井,而莫霍面的深度远大于此,C错误;地震波波速测量可以获取地面以下不同深度的地震波波速,莫霍面是地震波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界面,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波速测量得到图中数据,D正确。故选D。第8题,读图分析,重庆的莫霍面深度介于32~36km,为低值区,地壳厚度较薄,A错误;莫霍面以下为地幔,攀枝花地区莫霍面深度介于44~48km,地表距离地幔并非最远,B错误;汶川莫霍面深度介于44~48km,地壳厚度适中,C错误;百色莫霍面深度介于32~36km,数值小,地壳薄,地表距离地幔较近,D正确。故选D。
9~10.答案:9.B 10.A
解析:第9题,海洋地壳厚度平均约为5~10km,由此可推测,从海底1500米处开采天然气,位于地壳,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第10题,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波速大于横波,B、D错;A图中,地震波传播到一定深度后,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说明该深度有一明显的不连续面存在。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说明该不连续界面下可能为液态或气态,即可能有地下油气资源,C图没有横波消失,A对,C错。故选A。
11~12.答案:11.B 12.C
解析:第11题,读图,植物蒸腾产生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则乙是水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2题,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A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即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C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C。
13~14.答案:13.A 14.B
解析:第13题,据课本知识可知,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在陆地下平均33千米处,海洋下平均6千米处,平均17千米处。读图可知,甲界面正好处于大陆地面以下33千米附近,故判断为莫霍面,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处位于地壳部分波速较低,A和B位于地幔部分,B处深度大于A处,波速较大,故A、B、C三处地震波波速大小关系是B>A>C,B对,A、C、D错。故选B。
15~16.答案:15.C 16.A
解析:第15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所以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的个数有3个,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6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没有显示冰川和森林,B、D错误。河流也较少,C错误。图示景观的主体是草地,A正确。故选A。
17.答案:(1)短 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
(2)见下图
说明: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3)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海海拔低,地壳厚度小,故地震波传播用时短。第(2)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地壳、地幔为固体可以通过横波,外核为液态,不能通过横波。所以A地地震时地球内部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上图。第(3)题,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读图可知,从西(北)向东(南)递减。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10km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18.答案:(1)39~41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第(2)题,图中显示,A位于北美落基山附近,海拔高,地壳厚度较厚,因此A应为高值中心,根据等值线变化规律推断,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外围等值线为35千米,该等值线外围数值大于35千米,因此B的数值应小于35千米,可以判断出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第(3)题,图中等值线显示,该地西部地壳厚度厚,东部较厚,中部地区较薄,大陆边缘薄,再结合北美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西部为高山高原地区、东部为低缓山地、中部为广阔平原,可以得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平原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课时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图中含煤地层形成时期,当地,图中②—⑥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出现在⑤时期的生物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常天文学家所说的已知宇宙是指,下列有关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不属于“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月全食发生时,月相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正确的是,图中①层是,图中圈层厚度最大的是,图中地理事物,属于岩石圈的有,图示景观说明了,推测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