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5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6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7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第8页
    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课件,共55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 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难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目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背景链接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文体,多记事陈情。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文体知识陶弘景(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其奇者( ) tuíyuèyù字词测评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hónɡ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季。课文解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消散。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皆有。【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古义:季节 例句:四时俱备今义:某个时候古义:消散 例句:晓雾将歇今义:歇息古义:坠落 例句:夕日欲颓今义:衰败,萎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副词,将要欲望,欲念◆词类活用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思考问题: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文章以感慨发端,以“美”点明中心,说明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美、谈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俯视极力描写山之高。极力描写水之清。思考问题:这一句有什么妙处?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由描写静态景物转入描写动态景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机和活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简要说明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要像谢灵运一样,陶情冶性于这美妙的山水之间,抒发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突出、鲜明。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具体描绘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沉醉山水愉悦得意结构梳理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1.阅读本文,你能读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思想情怀?深入探究2.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映衬,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艺术特色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色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2.结构缜密。 全文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其中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接着,近观“两岸石壁”,远看“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构思缜密,十分难得。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难点)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作者名片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背景链接遂( ) 未寝( )相与( ) 藻( ) 荇( ) 竹柏( )qǐnyǔsuìzǎoxìnɡbǎi字词测评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考虑,想到。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课文解读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翻译】 (月光)照在院子的地面上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古义:考虑,想到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今义:想念古义:单扇的门 例句:月色入户今义:住户、人家◆古今异义古义:大概是 例句:盖竹柏影也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代词,相当于“……的人”助词,表示停顿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动词,和文言句式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月光竹柏的影子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试简要分析包含哪些情感?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达观。主旨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记叙夜深人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中庭赏月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下庭中景物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下感叹达观自得中含惆怅悲凉结构梳理1.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深入探究2.两篇文章所写景物和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是山川之美,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的是月色之美,表达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达观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艺术特色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拓展迁移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由于苏轼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因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文。课后作业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