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二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二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2、DNA解旋酶、Cl﹣、尿素
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
C. 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
D. Ca2+、载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DN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均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三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2. 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 寄生虫感染B. 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C. 肾小球发炎D. 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这些人出现的全身浮肿现象是由于长期缺乏食物导致营养不良,使血液中严重缺少蛋白质,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睛】
3. 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主要场所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浆蛋白异常
C. 通常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
D. 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血浆,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
C、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C正确;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是分泌到消化腔中,不是通过血浆运输的,D错误。
故选C。
4. 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B. 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错误;
B、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进入消化道,不是进入内环境,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C正确;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内环境,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5.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 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C. 脊髓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D. 脑干中有些部位可以调节人体的呼吸、心跳等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详解】A、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
B、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B错误;
C、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C错误;
D、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中有专门调节人体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D正确。
故选D。
6. 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的咳嗽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 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显著活跃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D.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础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
【详解】A、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的咳嗽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呼吸道黏膜上某些细胞可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即可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B正确;
C、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正确;
D、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只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兴奋只能以神经递质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故选D。
7. 下图是两种突触的模式图。若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则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30mV,如图1所示;如果神经递质是甘氨酸,则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85mV,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1中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负变正
B. 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的作用相同
C. 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作用之后会被分解
D. 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图1中乙酰胆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图2中甘氨酸会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1中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
B、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作用不同,受体与甘氨酸结合,使Cl-通道打开,Cl-内流,B错误;
C、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被相应的酶催化分解),C正确;
D、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为胞吐,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D错误。
故选C。
8.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b连接感受器,d连接效应器
B. 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 图3中物质f的分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 g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1分析:a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突触,d表示传出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据图2分析:表示突触的放大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据图3分析:表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图中物质f表示神经递质,物质g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详解】A、图1中b是传入神经,连接感受器,d是传出神经,连接效应器,A正确;
B、图2中e处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B错误;
C、图3中的物质f是神经递质,其分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正确;
D、g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B。
9.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 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B. 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C. 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D. 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可以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其余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均会导致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 在医院常通过尿检对尿糖和肾功能进行检查,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尿检时主动排尿需经过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
B. 尿意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C. 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兴奋或抑制
D. 某成年人患者能产生尿意但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c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尿检时主动排尿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的排尿,需经过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A正确;
B、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尿意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B正确;
C、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兴奋或抑制,故成年人可以主动排尿或者憋尿,C正确;
D、某成年人患者能产生尿意说明d、c正常,但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a,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B. 手碰到装满开水的水杯引起缩手反射
C. 大脑皮层言语V区损伤,导致人不能看懂文字
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记忆属于大脑的高级功能,没有涉及低级中枢,因此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错误;
B、手碰到装满开水的水杯引起缩手反射,这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此时并没有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B错误;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没有涉及低级中枢,因此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与突触无关
B. 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
B、大脑皮层W区为书写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写字,B正确;
C、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
D、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正确。
故选A。
13.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 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的靶细胞是胰腺中的胰岛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将盐酸注射到狗的上端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断了通往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将盐酸注射到小肠肠腔中,发现胰腺分泌胰液,但其认为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小肠神经难以去除;斯他林和贝利斯根据沃泰默的研究结果做出另一个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的运输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为验证这一假设,将小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并加入稀盐酸捣碎,制成提取液,并将该提取液注射到狗的一条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当胃酸(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一组将盐酸直接注射进上端小肠肠腔(对照组),一组将盐酸直接注射进血液(对照组),另一组切除通往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将盐酸注射到小肠肠腔内(实验组),第二个对照组没有胰液分泌,说明盐酸无法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分泌,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并进行了验证,发现了促胰液素和激素调节方式,C正确;
D、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而胰岛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是激素,D错误。
故选D。
14.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功能调节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参与调控个体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
B.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C.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速肝糖原的分解
D. 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若这种反馈作用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这种反馈作用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称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较为常见。
【详解】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发育和影响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错误;
C、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具有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和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等作用,C正确;
D、激素不组成细胞的结构,D错误。
故选C。
15.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紧张时,肾上腺素增多,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当动物缺乏肾上腺素时,可通过饲喂法补充
D. 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故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A错误;
B、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故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正确;
C、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可以饲喂,C正确;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故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A。
16. 某人头部受伤导致垂体细胞大量损伤,该病人可能出现病症及解释错误的是
A. 甲状腺功能减退,原因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
B. 出现多尿现象,原因是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释放不足
C. 血糖调节出现障碍,原因是病人血糖调节机制不完善
D. 第二性征表现异常,原因是垂体会影响性腺的分泌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垂体细胞大量损伤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垂体细胞大量损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若垂体细胞大量损伤,则会导致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不足,进而出现多尿现象,B正确;
C、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可见,垂体细胞大量损伤,不会导致血糖调节出现障碍,C错误;
D、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具有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的作用,因此垂体细胞大量损伤会导致第二性征表现异常,D正确。
故选C。
17. 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 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丙与甲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图中 a 与 b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激素 c 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
D. 图中器官甲还合成释放抗利尿激素
【答案】B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图中丙为下丘脑,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A正确;
B、图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即对器官甲(垂体)和丙(下丘脑)均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器官甲为垂体,垂体可以释放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D错误。
故选BD。
18. 下列关于激素在生产或生活中应用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在培育鱼苗的过程中,应给雄鱼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精子成熟
B. 在研究常见动物激素的实验中,给蝌蚪饲喂生长激素可促进其发育
C. 运动员可通过服用睾酮来促进肌肉的生长,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比赛成绩
D.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以维持其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激素的本质有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详解】A、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A正确;
B、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分解而失去作用,B错误;
C、睾酮(雄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使睾丸分泌的睾丸酮减少,导致自身性腺萎缩,机能退化,C错误;
D、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注射甲状腺激素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A。
19. 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与乙细胞上都有接受信息的受体
B. 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
C. 若A细胞为胰岛细胞,则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最终作用于靶细胞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1、据图1分析,细胞A分泌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上的受体。
2、据图2分析,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
3、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A、B细胞与乙细胞作为靶细胞,其上都有能识别相应信息分子的受体,A正确;
B、图2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正确;
C、若A细胞为胰岛细胞,则其中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的肝细胞、肌细胞等靶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
D、有些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不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D。
20. 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e表示某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它的分泌有助于e过程的实现
B. 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C. 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D. 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是神经递质,c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d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e过程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故e过程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故c激素e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有助于促进e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B、d能降低血糖浓度,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C、b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通过组织液运输),C错误;
D、a、b、c、d都是信息分子,信息分子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21. 人受到惊吓时,通过相关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同时还可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跳加快。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激素调节
B. 后者需依赖信息分子,前者不需要
C. 前种方式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
D. 后种方式反应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是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中,一般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中的一部分。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体液调节中的信号分子有激素、二氧化碳等。
【详解】A、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
B、前者是神经调节,需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后者是神经-体液调节,也需要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B错误;
C、前种方式为神经调节,其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C正确;
D、后种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后种方式反应速度慢,因此持续时间长,D错误。
故选:C。
22. 下列关于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及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到一定量会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是一种反馈调节
B. 婴幼儿经常尿床的原因与因意外大脑皮层受损个体经常尿床原因相似
C. 某人若吃的食物过咸,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但吃过甜的食物则不会
D. 寒冷刺激经感受器传至下丘脑会使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激素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神经系统分级调节: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3、细胞外液渗透压取决于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后,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详解】A、系统作用的结果反作用于系统本身是一种反馈调节,A正确;
B、正常的婴幼儿经常尿床的主要原因是大脑发育不完善与意外大脑皮层受损无法控制排尿的活动,二者原理相似,B正确;
C、某人若吃的食物过咸,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吃了过甜的食物,也会使得渗透压升高,C错误;
D、寒冷刺激会经反射弧传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D正确。
故选C。
23. 夏天喝冰水后,感觉凉爽的时间非常短暂,过后反而会有更明显的燥热出现,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
B. 喝冰水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散热量减少
C. 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D. 乍冷又热的对比使机体产生了错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喝冰水后,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 A项合理;
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导致产热增加,不能导致散热量减少,B项不合理;
C、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项不合理;
D、该现象中确实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所以该现象不是机体产生的错觉, D项不合理。
故选A。
24. 下列对图示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饥饿条件下,X代表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B. 饱餐半小时后,X代表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时间含量
C. 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X代表血液中乳酸的含量,Y代表血浆的pH
D. 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X代表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Y代表尿液的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饥饿条件下,血糖降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的含量降低,A正确;
B、饱餐半小时后,血糖升高,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胰岛素分泌增加,B错误;
C、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乳酸的含量升高,血浆的pH略微降低,C正确;
D、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增加,尿液的量减少,D正确。
故选B。
25. 阿司匹林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可用于缓解疼痛,感冒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但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导致胃液酸性增强,并引起肝损伤使血浆中转氨酶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阿司匹林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的痛觉中枢而达到镇痛效用
B. 阿司匹林通过促进出汗、皮肤血流增加而起到退热作用
C. 血浆中HC、HP能缓解服药引起的胃液酸性增强
D. 转氨酶进入血浆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过程:
【详解】A、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皮肤血流增加可以增加散热,所以阿司匹林通过促进出汗、皮肤血流增加而起到降温作用,B正确;
C、胃液不属于内环境,所以血浆中HC、HP不能缓解胃液的酸性,C错误;
D、转氨酶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减少,D错误。
故选B。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填标号)。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填标号)。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
(4)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________。
(5)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_。
①血红蛋白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ATP合成酶 ⑤载体蛋白 ⑥血浆蛋白
(6)某人因营养不良,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_________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________和________系统。
【答案】(1)②③④ (2)②
(3)组织液、淋巴液 (4)蛋白质
(5)③⑥ (6)组织液
(7) ①. 正常生命活动 ②. 循环 ③. 泌尿
【解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①组织细胞,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液,⑤红细胞。
【小问1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图中②③④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小问2详解】
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
【小问3详解】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小问4详解】
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等蛋白质,因此②血浆与③组织液相比,组织液③中明显少的是蛋白质。
【小问5详解】
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②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胃液不是体液,因此胃蛋白酶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尿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⑥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故③⑥属于内环境成分。
【小问6详解】
若某人因营养不良,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则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组织液③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小问7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间的关系。
27. 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刺激b处,产生兴奋,该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
(2)适宜电刺激作用于a处,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其活动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该过程体现了神经活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3)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据此推测,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出现____________症状。
(4)刺激b,在图中a,c和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试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②. 外负内正
(2)抑制 (3)肌肉持续性收缩(或肌肉痉挛)
(4) ①. c和d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所以刺激b,在图中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给下一个神经元,所以刺激b,d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小问1详解】
因为该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过程,所以图中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刺激b处,产生兴奋,该处Na+大量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刺激作用于a处,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闰绍细胞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由兴奋状态转变成抑制状态。
【小问3详解】
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感染破伤风杆菌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能及时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肌肉会持续收缩。
【小问4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所以刺激b,在图中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给下一个神经元,所以刺激b,d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28.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肥胖、焦虑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常见的诱因。请回答:
(1)我国古代医学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症”的原因是糖尿病患者体内大部分糖随尿液排出,带走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机体在__________产生渴觉;同时细胞因糖类供能不足,加大对______________等的消耗,体重骤减。
(2)胰岛素的靶细胞很广泛,其特异性受体分布于靶细胞的_______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稳态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其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下列激素参与血糖调节的有____________(①甲状腺激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抗利尿激素 ④糖皮质激素)。
(4)长期处于焦虑等应激状态,会引起人体内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这种生理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下图是胰岛素抵抗与Ⅱ型糖尿病形成关系图,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也可能是____________敏感性下降引起的。在应激状态下____________升高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长期以往导致______________负荷重,最终受损,进而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1) ①. 大脑皮层 ②. 脂肪
(2) ①. 细胞膜 ②. 胰岛素本质是一种蛋白质,难以进入靶细胞中
(3) ①. 下丘脑 ②. ①②③
(4) ①. 胰岛素受体 ②. 血糖 ③. 胰岛B细胞
【解析】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小问1详解】
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糖尿病患者细胞因糖类供能不足,加大对脂肪的消耗,体重骤减。
【小问2详解】
胰岛素本质是一种蛋白质,不能进入靶细胞中,其特异性受体分布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由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都有胰岛素的受体,所以胰岛素的靶细胞很广泛。
【小问3详解】
血糖稳态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使血糖浓度降低的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①②③正确。故选①②③。
【小问4详解】
由曲线分析可知,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若胰岛素受体不敏感也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在应激状态下空腹血糖升高可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长期以往导致胰岛素受体超负荷工作,最终受损,导致对胰岛素敏感,进而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29. 如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产生冷觉的A表示_____________。
(2)全身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调节。
(3)饥寒交迫时,图中④___________分泌增加,④主要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
(4)甲巯咪唑是一种可抑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药物,某研究员欲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 。(可利用的实验材料及用具:生长一致、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一定浓度的甲巯咪唑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甲状腺激素定量检测仪器等)
【答案】(1) ①. 下丘脑 ②. 大脑皮层
(2)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垂体 ③. 分级 ④. 负反馈
(3) ①. 胰高血糖素 ②.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实验设计思路:将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一定浓度的甲疏咪唑溶液,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甲状腺激素含量
预期实验结果:甲组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乙组含量
【解析】
【分析】分析: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小问1详解】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各种感觉均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小问2详解】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饥寒交迫时,血糖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升高。
【小问4详解】
验证该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该药物,因变量是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因此实验思路为:选取生理状况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一定剂量、一定浓度的甲巯咪唑溶液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记录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并计算平均值。
预期结果:实验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什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