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训练题(20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5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5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五 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础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1. (2023·威海模拟)下列现象中未体现性状分离的是( D )
A.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B.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
C.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三种茉莉花
D.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交配,后代出现比例相等的黑色长毛兔和白色长毛兔
【解析】 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属于性状分离,A不符合题意;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属于性状分离,B不符合题意;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的现象属于性状分离,C不符合题意;白色长毛兔在亲代和子代中都有,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交配,后代出现比例相等的黑色长毛兔和白色长毛兔,不是性状分离,D符合题意。
2. (2023·长沙模拟)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遗传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D )
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由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正交和反交实验
D.若测交实验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则可验证其假说成立
【解析】 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其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A错误;孟德尔依据杂交和自交实验结果提出假说,并依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过程,B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则可验证其假说成立,D正确。
3. (2023·无锡模拟)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 cm,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 cm。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 C )
A.6~14 cm B.6~16 cm
C.8~14 cm D.8~16 cm
【解析】 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F1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A,长度最短为6+2=8 cm,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为6+4×2=14 cm。
4. (2023·淄博模拟)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对a、B对b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用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雌雄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
B.含A、B基因的个体毛色是白色的原因是不能翻译出相关蛋白质
C.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D.若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则F2中黑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
【解析】 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aabb),A错误;由题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因此含A、B基因的个体为白色是因为不能翻译出相关蛋白质,B正确;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若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则Ab、aB连锁,F2中黑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D正确。
5. (2023·沧州模拟)细胞正常分裂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结构的规律性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时,染色体的形态已达到最稳定
B.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为1∶1的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Y
C.若某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且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染色体数,则其正进行减数分裂Ⅱ
D.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中,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解析】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但染色体的形态达到最稳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为1∶1,此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B正确;若某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且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染色体数,则其正进行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C错误;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D错误。
6. (2023·襄阳一模)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妻,夫妻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这对夫妻如果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C )
A.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
B.儿子和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都为1/2
C.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D.儿子正常,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解析】 据题意夫妻表型正常,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故丈夫的基因型是XBY,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生育后代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A、B、D错误,C正确。
7. (2023·菏泽模拟)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控制猫体毛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当猫体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随机的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另一条或多条X染色体因高度螺旋化而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C )
A.雄性子代全为黑色,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B.雌性子代全为橙色,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C.表型为黑橙相间的子代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D.其反交的子代中表现为黑橙相间的个体不能检测到巴氏小体
【解析】 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子代为XaY与XAXa;雄性体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检测不到巴氏小体,A错误;雌性子代全为XAXa,其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可能为XA表达,Xa成为巴氏小体,也可能为Xa表达,XA成为巴氏小体,这样该个体表型为黑橙相间,B错误,C正确;反交为XaY×XAXA,子代为XAY、XAXa;XAXa个体表型为黑橙相间,可检测到巴氏小体,D错误。
8. (2023·唐山模拟)番茄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用紫茎缺刻叶与绿茎缺刻叶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
A.根据以上比例不能判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的显、隐性
B.作为亲本的紫茎缺刻叶与绿茎缺刻叶都为杂合子
C.紫茎与绿茎杂交,后代出现紫茎∶绿茎=1∶1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D.F1紫茎自交后代出现显性的概率为3/4
【解析】 亲本都是缺刻叶,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缺刻叶是显性,A错误;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说明两个亲本都是杂合子,B正确;表型相同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的表型的现象叫性状分离,紫茎与绿茎杂交,后代出现紫茎∶绿茎=1∶1的现象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子代中紫茎∶绿茎=1∶1,相当于测交,但不能确定紫茎和绿茎的显隐性关系,无法判断紫茎自交后代显性概率,可能是3/4或0,D错误。
9. (2023·日照模拟)水稻种子成熟后有落粒和不落粒,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D—d、E—e控制,落粒给水稻收获带来较大的困难。科研人员做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亲本的基因型为DDEE×ddee
B.F2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的比例为7/16
C.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D.F2中落粒植株的基因类型比不落粒植株的少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解可知,落粒与不落粒杂交后代全为落粒,则落粒为显性,F1自交后代落粒∶不落粒=9∶7,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自交结果说明当D、E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落粒,其他均表现为不落粒。则F1基因型为DdEe,故亲本的基因型为DDEE×ddee,A正确;F1基因型为DdEe,F2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DDee、ddEE和ddee)的比例为3/16,B错误;F2中不落粒的基因型为D_ee、ddE_、ddee,则杂合不落粒水稻的基因型为Ddee或ddEe时,其自交后代都表现为不落粒,没有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F2中不落粒的基因型为D_ee、ddE_、ddee等有5种,而落粒植株的基因型有DDEE、DDEe、DdEE和DdEe等4种,F2中落粒植株的基因类型比不落粒植株的少,D正确。
10. (2023·淄博质检)研究发现,R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让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随机受粉获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R基因会使eq \f(1,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
B.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eq \f(1,16)
C.从亲本到F2,R基因的频率不会变化
D.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
【解析】 题中Rr的水稻自交后代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且Rr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可知R基因会使eq \f(2,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A错误;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则RR=eq \f(3,8),Rr=eq \f(4,8),rr=eq \f(1,8),则雌配子R=eq \f(5,8),雌配子r=eq \f(3,8),即F1产生的雌配子比例为R∶r=5∶3,D正确;根据Rr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可知雄配子R=eq \f(3,8)+eq \b\lc\(\rc\)(\a\vs4\al\c1(\f(1,2)))×eq \f(4,8)=eq \f(5,8),雄配子r=eq \f(1,8)+eq \b\lc\(\rc\)(\a\vs4\al\c1(\f(1,3)))×eq \b\lc\(\rc\)(\a\vs4\al\c1(\f(1,2)))×eq \f(4,8)=eq \f(5,24),故雄配子R=eq \f(3,4),雄配子r=eq \f(1,4)。故雌雄配子随即结合,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eq \f(3,8)×eq \f(1,4)=eq \f(3,32),B错误;每一代都会有淘汰部分含r基因的花粉,故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C错误。
11. (2023·商丘模拟)摩尔根等通过染色体上基因位置的测定,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染色体片段
B.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基因的唯一载体
C.基因通过转录把遗传信息传递到RNA
D.RNA聚合酶结合起始密码子启动转录
【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基因的主要载体,不是唯一载体,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少量的基因,B错误;基因通过转录把遗传信息传递到RNA,C正确;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启动转录,D错误。
12. (2023·随州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D )
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全市中随机抽样调查
D.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解析】 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而应在患该遗传病的家系中调查。青少年型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影响因素多,调查难度大,应选单基因遗传病进行研究。
二、非选择题
13. (2023·合肥质检)考察某闭花受粉植物茎的高度和花的颜色,发现它们与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有关。现以纯合矮茎紫花植株为母本、纯合高茎白花植株为父本进行杂交,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发现F1中有一株矮茎紫花(记作植株A),其余均为高茎紫花。F1中高茎紫花植株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21∶9∶7。请回答:
(1)以纯合矮茎紫花植株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前,对其花所做的操作是_(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__。
(2)由F2可推测茎的高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F2中高茎∶矮茎=3∶1__。
(3)在F2中高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10__种。
(4)为了研究植株A出现的原因,现让植株A自交,发现其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据此,某同学认为植株A出现是由于母本发生了自交,你认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_不认同,如果是母本自交得来的植株A,则植株A自交,子代应全为矮茎紫花__。
【解析】 (1)为了防止自花传粉或者随意的异花传粉,以纯合矮茎紫花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前,应对母本的花粉在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处理。(2)根据F2中,高茎∶矮茎=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3)因为F2中紫花∶白花=(27+9)∶(21+7)=9∶7,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F1高茎紫花基因型为AaBbDd;仅考虑花的颜色,F2中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共5种基因型,仅考虑茎的高度,F2中高茎有两种基因型D_,所以F2中高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2=10种。(4)根据题意,植株A自交,子代表现为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所以植物A的出现不是由于母本发生了自交。如果是母本自交,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全为矮茎紫花;可能是父本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
14. (2023·哈尔滨模拟)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基因型为tt时为白色羽。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ZW__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1/4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基因型为ttZBW的个体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全色羽∶白色羽的比例为_3∶1∶4__。
(3)用纯种白色羽雌鸡与纯种全色羽雄鸡杂交,子一代表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双亲的基因型为_ttZBW×TTZbZb__,如果让子一代中芦花羽鸡与全色羽鸡杂交,子二代中芦花羽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3/8__。
(4)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选取一对纯种亲本进行杂交,要求子代表型与双亲分别相同,子代可以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以遗传图解的方式对该杂交过程进行解释。
【解析】 (1)性别决定方式包括XY型和ZW型。根据题意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2)分析题干信息可以判断:芦花羽个体的基因型为T_ZBZ-、T_ZBW;全色羽个体的基因型为T_ZbZb、T_ZbW;白色羽个体的基因型为tt_ _。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比例=(1/2)×(1/2)=1/4;用该芦花羽雄鸡与基因型为ttZBW的个体杂交,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1/2)×(1/4)=1/8,芦花羽雄鸡(TtZBZ-)的比例为(1/2)×(1/2)=1/4,故芦花羽个体的比例为1/8+1/4=3/8;全色羽只有雌鸡(TtZbW),比例为(1/2)×(1/4)=1/8;白色羽(tt_ _)的比例为1/2。故子代中芦花羽∶全色羽∶白色羽的比例为3∶1∶4。(3)用纯种白色羽雌鸡与纯种全色羽雄鸡杂交,由于后代没有出现白色羽,又由于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雌、雄鸡的基因型为ttZBW×TTZbZb。如果让子一代中芦花羽鸡(TtZBZb)与全色羽鸡(TtZbW)杂交,子二代中芦花羽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3/4)×(1/2)=3/8。(4)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为TTZbZb×TTZBW,子代雄鸡全为芦花羽,雌鸡全为全色羽。
15. (2023·东北三省联考)野生型小鼠体型正常(由A基因控制),突变型小鼠表现为侏儒(由a基因控制),A、a为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研究者将纯合野生型雄性小鼠与突变型雌性小鼠进行交配,F1小鼠均表现为野生型,F1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得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理论分析,F2小鼠的表型及比例应为_野生型∶突变型=3∶1(或者体型正常∶侏儒=3∶1)__。
(2)实验结果表明,F2小鼠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1∶1。研究发现,F2杂合小鼠染色体组成与表型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推测,小鼠的体型正常与否是由_父方__(填“父方”或“母方”)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3)若雌雄小鼠中均有AA、Aa、aa基因型个体30只、60只和10只,让这群小鼠随机交配,后代(足够多)中表型及比例为_野生型∶突变型=3∶2(或者体型正常∶侏儒=3∶2)__。
【解析】 (1)鼠的体型正常与侏儒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交配,理论上F2性状分离比为野生型∶突变型=3∶1。(2)图示中子代鼠的表型取决于亲代父方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3)该群体产生的卵细胞种类及比例:A∶a=3∶2,精子种类及比例:A∶a=3∶2。子代体型正常AA占9/25、体型正常Aa占6/25、侏儒Aa占6/25、侏儒aa占4/25,故表型及比例为体型正常∶侏儒=3∶2。
能力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1. (2023·天津六校联考)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 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 000个
【解析】 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进行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亲本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说明亲本不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假设其中AA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1/4(1-x)=1/12,解得x=2/3,即AA、Aa的比例为2∶1,B错误;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则亲本自交所得F1植株中杂合子占1/3×1/2=1/6,因此纯合子占1-1/6=5/6,C正确;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 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 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 000×(23-1)=7 000个,D正确。
2. (2023·安阳市模拟)为研究水稻D基因的功能,研究者将T-DNA插入到水稻D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d。现以野生和突变水稻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的结实率,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D基因失活使雄配子存活率降低,不影响雌配子的存活率
B.对野生植株的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再进行自交,结实率可能会下降
C.若让组合②的F1给组合①的F1授粉,母本的结实率为30%
D.若让组合②的F1给组合①的F1授粉,所得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5∶5∶1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②③杂交组合,父本都是DD,雌株DD或dd的结实率相同,因此D基因失活使雄配子存活率降低,不影响雌配子的存活率,A正确;野生植株的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再进行自交,结实率可能会下降,B正确;杂交组合①②的子一代基因型是Dd,由于d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因此产生的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D∶d=1∶1,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D∶d=1∶1,由于含有d的雄配子的活力占1/5,因此具有活力的雄配子共占1/2×1/5+1/2=3/5,由③可知,含有D的雌雄配子都具有可育性,结实率为50%,因此Dd与Dd个体杂交,结实率是50%×3/5=30%,C正确;由C分析可知,可育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1∶1,可育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5∶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5∶6∶1,D错误。
3. (2023·郑州模拟)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Ⅰ1、Ⅰ3为M型,Ⅰ2、Ⅰ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4
D.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Ⅰ3
【解析】 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分析系谱图,Ⅱ1为红绿色盲患者(XbY),可逆推出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3关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据题干Ⅰ1、Ⅰ2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则Ⅱ3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综合分析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或LMLNXBXb,A正确;Ⅰ3、Ⅰ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故Ⅱ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为MN型,B错误;只考虑红绿色盲,Ⅰ1的基因型为XBY,Ⅰ2的基因型为XBXb,故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1/2,C错误;Ⅰ3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无法传给Ⅱ4,因此Ⅲ1的色盲基因不能来自Ⅰ3,D错误。
4. (2023·衡阳模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A和抗除草剂基因B成功导入植株W(2n=40)的染色体组中。植株W自交,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取植株W某部位的一个细胞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产生4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检测基因A和基因B(基因A、基因B均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植株W获得抗虫和抗除草剂变异性状,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若4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
C.若有的子细胞不含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过基因重组
D.若4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过20个四分体
【解析】 题中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种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若4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只含有A或B一个基因,进而说明其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20条,B错误;若有的子细胞不含荧光点,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若4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D错误。
5. (2023·青岛模拟)某果蝇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控制眼色色素形成的途径如图所示。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所得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Y、BBXaXa
B.F1紫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
C.F2中紫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B基因的频率为1/3
D.F2中红眼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紫眼果蝇
【解析】 红眼雌性亲本含有A基因不含有B基因,白眼雄性亲本不含有A基因,又F1紫眼雌蝇同时含有A和B基因,则白眼雄性亲本含有B基因,根据F1中雌雄个体的表型,推断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A错误;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得出F1中紫眼的基因型是AaXBXb,B错误;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它们之间自由交配,只考虑B、b基因,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子代中B基因频率为(2+1+1)/(2+2+1+1)=2/3,C错误;F2中红眼果蝇一定不含B基因,因此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紫眼果蝇,D正确。
6. (2023·焦作模拟)野生型果蝇的眼睛为红色、翅为长翅,突变型果蝇为白眼、小翅。控制两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现选用白眼小翅果蝇为母本,红眼长翅果蝇为父本进行杂交,F1雌性果蝇全表现为红眼长翅,对F1中雌性果蝇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数量见表格。已知重组频率=重组组合/(重组组合+亲本组合)×100%,重组频率去掉%即表示两个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单位:cm)。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A.控制眼色和翅长度的基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F1雌性果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约50%的卵原细胞发生了互换
C.眼色和翅长度两个基因间的遗传距离约为24 cm
D.若F1雌果蝇与红眼长翅果蝇交配,后代出现白眼小翅果蝇的概率为1/4
【解析】 控制眼色和翅长度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翅长度的基因用B、b表示,根据F1雌性果蝇全表现红眼长翅可知,红眼、长翅为显性性状,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bXa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BY,F1雌性果蝇基因型为XABXab,与基因型为XabY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有50%的卵原细胞发生互换才使F1的雌配子出现XAB∶Xab∶XAb∶XaB=3∶3∶1∶1的比例,与红眼长翅雄蝇交配,出现XabY的概率=3/8×1/2=3/16,B正确,D错误;重组频率=重组组合/(重组组合+亲本组合)×100%=(129+113)/(368+406+129+113)×100%≈24%,因此两个基因的遗传距离约为24 cm,C正确。
7. (2023·杭州模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显性遗传病,并将该病命名为“卵子死亡”,表现为某些患者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该病的病因是细胞连接的蛋白家族成员PANX 1基因存在突变,Pannexin(PANX)家族是形成细胞之间连接的重要离子通道。突变通过影响蛋白糖基化、激活通道、加速ATP释放导致卵子死亡。这是目前发现的PANX家族成员首个异常的离子通道疾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细胞能量供应异常可能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B.该疾病的发病机理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方式
C.显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其等位基因
D.该疾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女性不孕和试管婴儿反复失败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解析】 突变会加速ATP释放,致卵子死亡,细胞能量供应异常可能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A正确;该病为离子通道变异引起的疾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一定高于隐性基因,基因频率的大小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克服了卵子致死的因素,对于女性不孕的治疗、试管婴儿的成功都有一定帮助,D正确。
8. (2023·山东卷改编)某二倍体动物的性染色体仅有X染色体,其性别有3种,由X染色体条数及常染色体基因T、TR、TD决定。只要含有TD基因就表现为雌性,只要基因型为TRTR就表现为雄性。TT和TTR个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的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既不称为雄性也不称为雌性,而称为雌雄同体。已知无X染色体的胚胎致死,雌雄同体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
A.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
B.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
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
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到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
【解析】 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由题意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4种;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_、TTXO、TTRXO4种;雌雄同体的基因型有TTXX、TTRXX两种。若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10种可能,A错误;若后代中有雌性个体,说明亲本一定含有TD,含有TD且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均为雌性,不能产生下一代,B正确;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雌配子有TD、TR两种;雄配子仅TR一种,F1中雌性(TDTR)与雄性(TRTR)占比相等,C正确;雌雄同体的杂合子(基因型为TTRXX)自体受精获得F1,F1基因型为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1/4TRTRXX(雄性),只有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才能自体受精获得F2,即1/3TTXX(雌雄同体)、2/3TTRXX(雌雄同体)。自体受精产生下一代雄性(TRTRXX)的比例为2/3×1/4=1/6,D正确。故选A。
9. (2023·朝阳模拟)下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哪一项是错误的( C )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代产生AaDDBB个体的概率是1/8
B.乙图中黑方框图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丙图所示为一对夫妇,则产生的后代中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D.丁图细胞表示某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析】 甲产生的配子有ADB、ADb、aDB、aDb,自交后代产生AaDDBB个体的概率是1/2×1×1/4=1/8,A正确;无中生有是隐性,由于后代中只有男性是患者,所以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B正确;丙这对夫妇生的男孩基因型为XAY或XaY,患病的概率为1/2,C错误;丁图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每一极染色体数目为5条(奇数),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10. (2023·通化模拟)在某小鼠种群中,毛色受三个复等位基因(AY、A、a)控制,AY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基因AY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且基因AY对基因A、a为显性,A对a为显性,现用AYA和AYa两种黄毛鼠杂交得F1,F1个体自由交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鼠种群中的基因型有6种
B.F1中雄鼠产生的不同种类配子的比例为1∶2∶1
C.F2中A的基因频率是1/4
D.F2中黄鼠所占比例为1/2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YA和AYa两种黄毛鼠杂交得F1,F1为1AYAY(死亡)、1AYA(黄色)、1AYa(黄色)、1Aa(灰色),因此F1AY的基因频率=1/3,A的基因频率=1/3,a的基因频率=1/3,F1个体自由交配,F2为AYAY(死亡)=1/9、AYA(黄色)=2/9、AYa(黄色)=2/9、Aa(灰色)=2/9、AA(灰色)=1/9、aa(黑色)=1/9,因此F2中AYA(黄色)∶AYa(黄色)∶Aa(灰色)∶AA(灰色)∶aa(黑色)=2∶2∶2∶1∶1,则F2中黄色∶灰色∶黑色=4∶3∶1。由于基因AY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所以该鼠种群中存活小鼠毛色的基因型有AYA、AYa、AA、Aa、aa,共5种,A错误;F1中雄鼠的基因型有AYA、AYa、Aa,比例为1∶1∶1,所以雄鼠产生的不同种类配子比例为AY∶A∶a=1∶1∶1,B错误;F2中A的基因频率=(2+2+2)÷(2×2+2×2+2×2+1×2+1×2)=3/8,C错误;F2中黄色∶灰色∶黑色=4∶3∶1,因此F2中黄鼠所占比例为1/2,D正确。
11. (2023·泰州模拟)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6基因型为DDXABXab或DdXABXab
C.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Ⅱ6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产生XAb的配子
D.若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且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
【解析】 甲病是伴性遗传病且系谱图中具有“父患女必患”的特点,说明甲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6和Ⅱ7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因此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10和Ⅲ11都不患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说明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分析,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由系谱图可知,Ⅰ1只患甲病,故基因型为XABY,Ⅰ1的XAB传递给Ⅱ6,Ⅲ12为只患乙病的男孩,故基因型为XabY,而Ⅲ12中的X染色体也来自Ⅱ6,因此Ⅱ6的基因型为DDXABXab或DdXABXab,B正确;Ⅱ6基因型是DDXABXab或DdXABXab,由于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产生XAb的配子,所以Ⅲ13患两种遗传病,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Ⅲ15的基因型为1/100DdXaBXab,Ⅲ16的基因型为1/3DDXaBY或2/3DdXaBY,单独计算,后代患丙病的概率=1/100×2/3×1/4=1/600,正常的概率=1-1/600=599/600;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4,正常的概率为3/4,因此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599/600×1/4+1/600×3/4=301/1 200,D错误。
12. (2023·宁德模拟)我国科学家在对黑底型异色瓢虫的鞘翅色斑遗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遗传过程,请根据下列两组杂交实验过程,选出正确的实验推理( B )
A.实验一、二的F2均表现出1∶2∶1的性状分离比
B.以上决定黑底型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类型的SA、SC、SE互为等位基因
C.实验二中的F1通过基因重组,在F2中再次出现亲本类型
D.色斑形成过程中,基因的显隐关系很可能表现为SC>SA>SE
【解析】 分析两组杂交实验可知,控制黑底型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类型的SA、SE、SC为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黑底型异色瓢虫的鞘翅色斑类型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B正确;实验一黑缘型×二窗型,F1(基因型为SCSA)为二窗型(与基因型为SCSC的个体的性状相同,说明SC对SA为显性),F1自交,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二窗型∶黑缘型=3∶1;实验二黑缘型×均色型,F1(基因型为SESA)为新类型(与基因型为SESE的个体的性状不相同),F1自交,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黑缘型∶新类型∶均色型=1∶2∶1,A错误;实验二中的F1(SESA)由于等位基因分离(而不是基因重组)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SE和SA),雌雄配子结合,因此F2中再次出现亲本类型(SASA、SESE),C错误;由实验一可知显隐性关系为SC>SA,但由实验二无法判断SA和SE的显隐性关系,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2023·徐州模拟)在自然鼠群中,已知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控制黄色,a1控制灰色,a2控制黑色,显隐性关系为A>a1>a2,且AA纯合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是_Aa2×a1a2__,它们再生一只灰色雄鼠的概率是_1/8__。
(2)现进行多对Aa1×a1a2的杂交,统计结果平均每窝出生8只小鼠。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多对Aa2×Aa2的杂交,预期每窝平均生出的黑色小鼠占比为_1/3__。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思路:_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统计后代毛色及比例__。
预测结果: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黄色∶灰色=1∶1__,则该黄色雄鼠基因型为Aa1。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黄色∶黑色=1∶1__,则该黄色雄鼠基因型为Aa2。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种表型对应的基因型如下
(1)由后代有黑色a2a2可推知亲代均有a2,又因后代有3种表型,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灰色(a1a2)雄鼠的概率为1/4×1/2=1/8。(2)Aa1和a1a2所生的后代全部存活,而Aa2和Aa2的后代有1/4AA胚胎致死,则每窝生出的黑色小鼠占比为1/3。(3)要通过杂交方法检测出黄色雄鼠的基因型(Aa1或Aa2),可用测交的方法,即将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a2a2)雌鼠杂交并观察后代毛色。如果后代出现黄色∶灰色=1∶1,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如果后代出现黄色∶黑色=1∶1,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
14. (2023·淄博模拟)现有某雌雄同株植物的纯合品系甲(BBdd)和纯合品系乙(bbDD),二者杂交的后代会表现出部分不育现象,果穗的结实率低。另有一品系丙,丙与甲或乙杂交,后代均表现为可育。研究发现,该植物的可育与部分不育性状由上述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b、d基因在个体中共存导致部分不育。
(1)品系丙的基因型为_BBDD__。丙与甲杂交获得F1,F1与乙杂交获得F2,则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可育∶部分不育=1∶1__。
(2)已知表型为部分不育个体的果穗结实率为50%,且结实情况与所结籽粒的基因型无关,则上述F2所有个体的自交后代中,可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13/16__,可育个体中纯合子占_19/39__。
(3)该植物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相关基因用T、t表示。为研究T、t基因是否与上述育性相关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将纯合品系甲(BBddTT)和纯合品系乙(bbDDtt)杂交获得F1,F1再自交获得F2,当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高秆可育∶矮秆可育∶高秆部分不育∶矮秆部分不育=21∶7∶27∶9__时,说明T、t基因与育性相关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解析】 (1)品系丙与甲或乙杂交,后代均表现为可育,说明后代不同时含有b和d基因,故丙不含b和d基因,品系丙的基因型为BBDD。丙与甲(BBdd)杂交获得F1,基因型为BBDd,F1与乙(bbDD)杂交获得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DD∶BbDd=1∶1,则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可育∶部分不育=1∶1。(2)已知表型为部分不育个体的果穗结实率为50%,且结实情况与所结籽粒的基因型无关,则上述F2中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全可育(1BBDD、2BbDD、1bbDD),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可育(1BBDD、2BBDd、1BBdd、1bbDD、2BbDD)∶部分不育=7∶9,由于表型为部分不育个体的果穗结实率为50%,因此F2所有个体中,部分不育个体产生的后代所占比例为1/3,可育个体自交后代所占比例为2/3,故F2所有个体的自交后代中可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1/3)×(7/16)=13/16,F2所有个体的自交后代中可育纯合子有(2/3)×(1/2)+(1/3)×(3/16)=19/48,故可育个体中纯合子有(19/48)÷(13/16)=19/39。(3)由题意分析可知,将纯合品系甲(BBddTT)和纯合品系乙(bbDDtt)杂交获得F1,基因型为BbDdTt,F1再自交获得F2,由于基因型为BbDd个体自交后代中可育(1BBDD、2BBDd、1BBdd、1bbDD、2BbDD)∶部分不育=7∶9,Tt自交后代高秆∶矮秆=3∶1,故若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高秆可育∶矮秆可育∶高秆部分不育∶矮秆部分不育=21∶7∶27∶9时,说明T、t基因与育性相关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15. (2023·台州模拟)女娄菜是XY型雌雄异株草本植物,具有观赏、药用等价值。女娄菜的宽叶型和窄叶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B/b控制。下表为不同杂交实验组合中的亲本和子代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以推断控制女娄菜叶型的等位基因B/b位于_X__(填“X”“Y”或“常”)染色体上,且亲本乙的基因型为_XBXb__;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子代没有出现雌株,请对其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_亲本丙无法形成Xb花粉粒(或“Xb花粉粒死亡”或“Xb雄配子不能成活”)__。
(2)若让实验Ⅲ中的子代女娄菜随机交配,则后代共出现_4__种基因型的植株,且宽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5/6__。
(3)女娄菜的花色有白色、红色和紫色三种类型,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R/r及P/p的控制,具体调控过程如下图所示。当生物体内有两种酶同时竞争一种底物时,与底物亲和性弱的酶将无法发挥作用。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请结合图示描述女娄菜红色花的形成原因:
_基因P控制合成酶P催化白色底物形成紫色产物,基因R控制合成酶R催化白色底物形成红色产物;酶P比酶R对底物有更强的亲和性,只有缺乏酶P时,酶R才能起作用使女娄菜花色呈红色__。
②若让女娄菜紫色花纯合子与红色花纯合子杂交,得到的F1全为紫色花,则F1的基因型为_PpRr或PpRR__;让F1自交得到F2,F2中会出现_紫花∶红花∶白花=12∶3∶1或紫花∶红花=3∶1__的性状分离比,则进一步验证了图示基因参与调控女娄菜花色形成过程。
③若将纯合宽叶紫花女娄菜雌株与纯合窄叶白花女娄菜雄株杂交,得到的F1全为紫花,然后让F1植株与窄叶白花女娄菜测交,得到的F2共有三种花色,则F2中女娄菜雄株中红色花植株所占比例为_1/4__。
【解析】 (1)实验Ⅲ中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后代出现窄叶,说明宽叶对窄叶为显性;再根据实验Ⅲ的子代中雌株全是宽叶,雄株中宽叶∶窄叶=1∶1,可知控制女娄菜叶型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乙的基因型为XBXb;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子代中没有出现雌株,推测可能是亲本丙无法形成Xb花粉粒,导致子代无法形成雌株。(2)实验Ⅲ中亲本乙的基因型为XBXb,丁的基因型为XBY,杂交后产生的子代中雌株基因型为XBXB和XBXb,且比例为1∶1,雄株的基因型为XBY和XbY,比例也是1∶1。现让子代随机交配,考虑到Xb雄配子不能成活,雌株产生XB雌配子的概率为3/4,产生Xb雌配子的概率为1/4,雄株产生XB雄配子的概率为1/3,产生Y的概率为2/3,随机交配的后代中会出现4种基因型,其比例为XBXB∶XBXb∶XBY∶XbY=3∶1∶6∶2,其中宽叶植株占的比例为(3+1+6)/(3+1+6+2)=5/6。(3)①由图分析可知,基因P控制合成酶P催化白色底物形成紫色产物,基因R控制合成酶R催化白色底物形成红色产物;酶P比酶R对底物有更强的亲和性,只有缺乏酶P时,酶R才能起作用使女娄菜花色呈红色。②女娄菜紫花纯合子的基因型为PPrr或PPRR,红花纯合子的基因型为ppRR,两亲本杂交,F1的基因型为PpRr或PpRR,且酶P比酶R对底物有更强的亲和性,F1表现为紫色,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或紫花∶红花=3∶1。③若将纯合宽叶紫花女娄菜雌株XBXBPPrr或XBXBPPRR与纯合窄叶白花女娄菜雄株XbYpprr杂交,得到的F1全为紫花,F1中花色的基因型为Pprr或PpRr,然后让F1植株与窄叶白花女娄菜pprr测交,得到的F2共有三种花色,故F1基因型为PpRr,则F2中女娄菜雄株中红花植株ppR_所占比例为(1/2)×(1/2)=1/4。
16. (2023·浙江二模统考)野生型果蝇的眼色和体色分别为红色和灰色。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了紫眼突变体、白眼突变体和黑檀体突变体,已知三种突变体均为单个位点的基因突变所致,为研究眼色和体色的遗传方式,研究人员利用上述三种突变体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F1为一对亲本杂交的后代,F2为F1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假定每只果蝇的生殖力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紫眼突变基因位于_常__染色体上,白眼突变基因位于_X__染色体上,两者可互称为_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__基因。
(2)黑檀体的突变属于_隐性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由杂交组合丙可以判定黑檀体突变基因位于_常__染色体上。若让杂交组合丙的F2中的灰体红眼果蝇自由交配,则F3中出现黑檀体白眼的概率是_1/36__。
(3)根据上述杂交组合不能判定紫眼突变基因与黑檀体突变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从三种突变体品系中选择_紫眼突变体×黑檀体突变体__进行杂交,若_F2出现四种表型:灰体红眼、灰体紫眼、黑檀体红眼、黑檀体紫眼,且比例是9∶3∶3∶1__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4)针对上述果蝇眼色遗传的生化机理有学生建立了甲乙两种可能模型,欲通过杂交实验进行初步确定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①实验思路。
第一步:从三种突变品系中选择白眼突变体雌蝇与_紫眼突变体雄蝇__进行杂交获得F1;
第二步:_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__,观察记录表型及数量,并做统计分析。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若子代眼色表型及其比例为_红眼、紫眼、白眼=1∶3∶4__,则甲模型可能正确;
若子代眼色表型及其比例为_红眼、紫眼、白眼=3∶2∶3__,则乙模型可能正确;否则,甲、乙模型均不合理。
【解析】 (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野生型和紫眼突变体正反交结果一致,F1都是红眼,且F2红眼∶紫眼=3∶1,说明紫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乙组实验结果,F2红眼(♀)∶红眼(♂)∶白眼(♂)=2∶1∶1,性状与性别有关,说明白眼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可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2)根据丙组结果,黑檀体突变体(♂)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子代都是灰体,证明黑檀体是隐性突变;由丙可知,黑檀体与灰体杂交结果都没有表现出性状和性别相关联,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黑檀体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XBY,白眼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子一代灰体红眼果蝇为AaXBXb,灰体白眼果蝇为AaXbY,F2中灰体红眼果蝇的基因为A_XBXb和A_XBY。单独分析每对相对性状,灰体中AA占1/3,Aa占2/3,随机交配后代aa占2/3×2/3×1/4=1/9果蝇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后代中XbY占1/4,故F3中出现黑檀体白眼的概率是1/9×1/4=1/36。(3)眼色和体色突变都在常染色体,让紫眼突变体×黑檀体突变体杂交,如果两对基因在两对染色体上,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是双杂合子,F2出现四种表型:灰体红眼、灰体紫眼、黑檀体红眼、黑檀体紫眼,且比例是9∶3∶3∶1。(4)因为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隐性突变,紫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也为隐性突变,根据甲、乙可能模型,欲确定眼色遗传的生化机理,可选择白眼突变体雌蝇(DDXbXb)与紫眼突变体雄蝇ddXBY杂交,F1基因型为DdXBXb和DdXbY,用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根据上面的分析,若红眼eq \b\lc\(\rc\)(\a\vs4\al\c1(D_XB_=\f(3,4)×\f(1,2)=\f(3,8)))∶紫眼eq \b\lc\(\rc\)(\a\vs4\al\c1(ddXB_=\f(1,4)×\f(1,2)=\f(1,8)))∶白眼eq \b\lc\(\rc\)(\a\vs4\al\c1(_ _Xb_=1×\f(1,2)=\f(1,2)))=3∶1∶4,则甲模型可能正确,基因1为B,基因2为d;若红眼eq \b\lc\(\rc\)(\a\vs4\al\c1(D_Xb_=\f(3,4)×\f(1,2)=\f(3,8)))∶紫眼eq \b\lc\(\rc\)(\a\vs4\al\c1(dd_ _=\f(1,4)))∶白眼eq \b\lc\(\rc\)(\a\vs4\al\c1(D_Xb_=\f(3,4)×\f(1,2)=\f(3,8)))=3∶2∶3,则乙模型可能正确,基因1为D,基因2为B。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率
①
♀DD×dd♂
10%
②
♀dd×DD♂
50%
③
♀DD×DD♂
50%
杂交实验
实验结果
P:红眼(♀)×白眼(♂)
F1:紫眼(♀)、红眼(♂)
F1紫眼(♀)×红眼(♂)
F2:紫眼∶红眼∶白眼=3∶3∶2
果蝇类型
白眼小翅
红眼长翅
白眼长翅
红眼小翅
数量/只
368
406
129
113
表型
黄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1
Aa2
a1a1
a1a2
a2a2
实验分组
亲本类型
子代类型
实验Ⅰ
甲(宽叶雌株)×丙(窄叶雄株)
全为宽叶雄株
实验Ⅱ
乙(宽叶雌株)×丙(窄叶雄株)
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
实验Ⅲ
乙(宽叶雌株)×丁(宽叶雄株)
雌株全是宽叶;雄株中宽叶∶窄叶=1∶1
杂交
组合
P
F1
F2
甲
野生型,紫眼突变体(正、反交)
灰体红眼
红眼∶紫眼=3∶1
乙
野生型(♀),白眼突变体(♂)
灰体红眼
红眼(♀)∶红眼(♂)∶白眼(♂)=2∶1∶1
丙
黑檀体突变体(♂),白眼突变体(♀)
灰体红眼∶灰体白眼=1∶1
灰体红眼∶灰体白眼∶黑檀体红眼∶黑檀体白眼=3∶3∶1∶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0实验与探究,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7生命活动的调节,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8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