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第二中学华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第二中学华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读数,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小明对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50cm
B.课间操的时间约为20min
C.教室门框的高度约500mm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min
2.(3分)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3.(3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运动,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的速度为4m/s
B.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静止
C.10s时甲、乙两车相距70m
D.若乙、丙的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8:3
4.(3分)用毫米刻度尺对一工件做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
A.3.81cm
B.3.68cm
C.3.80cm
D.3.8cm
5.(3分)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170cm=170×10﹣2m=1.7m
B.108km/h=108÷3.6=30m/s
C.0.2×106mm=0.2×105×106nm=2×1010nm
D.72cm=72×105km=7.2×105km
6.(3分)小明妈妈新买了一部大屏手机,虽然是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思考,小明所作的判断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D.交流与合作
7.(3分)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多选)8.(3分)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C.图丙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D.图丁中,用电视遥控器发射红外线经墙面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利用了光的反射
(多选)9.(3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词涉及物理知识,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天寒红叶稀”,红叶是由于树叶反射红光
B.“明镜可鉴形”,明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
C.“潭清疑水浅”,感觉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
D.“瀑水喷成虹”,彩虹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
(多选)10.(3分)下列事例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
B.在道路旁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1.(3分)电影院的幕布表面比较粗糙,这是为了使放映机发出的光在幕布上发生 反射,该反射的每一条光线在反射时都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2.(3分)国庆节期间,郑能随父母到花果山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为340m/s).声音以 形式传播。
13.(3分)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 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 的。(填“静止”或“运动”)
14.(3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15.(3分)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16.(3分)如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但折射角总是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3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填“树叶”、“树枝”或“太阳”)的像。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三、读数、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19.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完成光路。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2.0分)
21.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
(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从而得出了声音的音调与振动 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 (选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以上探究方法叫 (选填“转换法”、“类比法”或“控制变量法”)。
22.小强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显示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通过小强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强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 的目的;
(5)好奇的小强提出一个问题:路程中点速度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时间中点速度大小。
23.小福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实验器材有: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刻度尺等。
(1)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 。
(3)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它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像(选填“虚”或“实”);
(5)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会观察到蜡烛A的像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6)实验中,有的同学发现无论怎样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的白纸上移动,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
24.小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遇到了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 ;
(2)当蜡烛位于图中的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cm;
(3)紧接着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
(4)当把蜡烛向右移动5cm,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 移动光屏,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25.如表为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若列车由站点2到站点3的平均速度120km/h,则表格中横线处的里程数应为多少?
(3)若列车以108km/h的速度通过长为4744m的大桥,列车全长244m,则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多少秒?
26.汽车距离山洞370米,当它鸣笛后继续向前匀速行驶,经过2秒后,求
(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2)2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
汽车的速度。(已知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二中华山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其中1-7题为单选题,8-10题为多选题,共30.0分)
1.(3分)“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小明对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50cm
B.课间操的时间约为20min
C.教室门框的高度约500mm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min
【答案】B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在80cm左右;
B、中小学课间活动的时间一般是20min~30min;
C、老师的身高约170cm,在200cm=2000mm左右;
D、正常情况下,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
故选:B。
2.(3分)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C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一般是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解答】解:
A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故AD错误;
B、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所以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就可能吓跑将要上钩的鱼;故C正确;
故选:C。
3.(3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运动,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的速度为4m/s
B.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静止
C.10s时甲、乙两车相距70m
D.若乙、丙的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8:3
【答案】C
【分析】根据三个图象,分析得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
(1)(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的运动速度,直接读出丙的运动速度;以甲车为参照物判断丙车的运动状态;
(3)已知乙、丙通过的路程之比、速度之比,利用公式t=求所用时间之比;
(4)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知道速度大小,利用s=vt可计算出10s时两车行驶的距离,然后算出两车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乙的图象为s﹣t图象,则甲;丙的图象为v﹣t图象,其速度大小不变。
A、由甲的s﹣t图象知甲=2s时,s甲=8m,则甲车的速度v甲===4m/s;
B、由丙的v﹣t图象可知v丙=2m/s,甲车的速度v甲=4m/s,
因甲、乙两车同时,则以甲车为参照物,故B正确;
C、由乙的s﹣t图象知乙=4s时,s乙=5m,则乙车的速度v乙===7m/s;
因甲、乙两车同时,
则10s时甲、乙两车相距Δs=s甲′﹣s乙′=v甲t′﹣v乙t′=4m/s×10s﹣1m/s×10s=30m,故C错误;
D、由v乙:v丙=3m/s:4m/s=1:4,
已知s乙:s丙=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乙:t丙=:=:=8:3。
故选:C。
4.(3分)用毫米刻度尺对一工件做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
A.3.81cm
B.3.68cm
C.3.80cm
D.3.8cm
【答案】C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①刻度尺要放正;
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解:
A、工件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
B、工件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
C、工件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3mm,故C正确;
D、工件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数据没有估读;
故选:C。
5.(3分)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170cm=170×10﹣2m=1.7m
B.108km/h=108÷3.6=30m/s
C.0.2×106mm=0.2×105×106nm=2×1010nm
D.72cm=72×105km=7.2×105km
【答案】A
【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解:A、1m=100cm﹣2m=2.7m,故A正确;
B、1m/s=3.6km/hm/s=30m/s;
C、1mm=104nm,0.2×105mm=0.2×106×106nm=2×1011nm,故C错误;
D、4km=1000m=105cm,72cm=72×10﹣5km=2.2×10﹣4km,故D错误。
故选:A。
6.(3分)小明妈妈新买了一部大屏手机,虽然是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思考,小明所作的判断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D.交流与合作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方法,科学、正确的探究方法与步骤是正确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与关键,根据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分析答题。
【解答】解:“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是对手机待机时间较短原因的初步判断,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故选:B。
7.(3分)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D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可传递能量。
【解答】解:A、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说法错误;
D、超声波可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多选)8.(3分)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C.图丙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D.图丁中,用电视遥控器发射红外线经墙面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利用了光的反射
【答案】BCD
【分析】(1)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4)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它也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的应用。
【解答】解:A、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故B正确;
C、图丙中,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用电视遥控器发射红外线经墙面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故D正确。
故选:BCD。
(多选)9.(3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词涉及物理知识,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天寒红叶稀”,红叶是由于树叶反射红光
B.“明镜可鉴形”,明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
C.“潭清疑水浅”,感觉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
D.“瀑水喷成虹”,彩虹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
【答案】AD
【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天寒红叶稀”,而吸收了其它色光;
B、“明镜可鉴形”,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潭清疑水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
D、“瀑水喷成虹”,故D正确。
故选:AD。
(多选)10.(3分)下列事例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
B.在道路旁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答案】AB
【分析】(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3)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解答】解:A、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
B、在道路旁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声音的大小。故B错误;
C、树木和花草具有吸收,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故D正确。
故选:A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1.(3分)电影院的幕布表面比较粗糙,这是为了使放映机发出的光在幕布上发生 漫 反射,该反射的每一条光线在反射时都 遵循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表面粗糙的反射面,光线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这就是漫反射现象;表面光滑的反射面,光线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沿一定的方向集中射出,这就是镜面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看电影时,因为电影幕布表面比较粗糙,所以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
故答案为:漫;遵循。
12.(3分)国庆节期间,郑能随父母到花果山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272 m,(声速为340m/s).声音以 声波 形式传播。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人发出的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就是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2)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解答】解:(1)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t=×7.6s=0.5s,
由v=可得
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0.8s=272m;
(2)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故答案为:272;声波。
13.(3分)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 运动 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 静止 的。(填“静止”或“运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
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是运动的;
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14.(3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色散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复色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经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发生色散现象形成的;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绿。
故答案为:色散;绿。
15.(3分)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 变速 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13.5 m/s。
【答案】变速;13.5。
【分析】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物体做变速运动;由图可知小汽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小汽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
小汽车的运动路程为s=3240m,时间为t=4min=240s==13.5m/s。
故答案为:变速;13.7。
16.(3分)如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但折射角总是 小于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增大;小于。
【分析】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由折射规律可知,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并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故答案为:增大;小于。
17.(3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太阳 (填“树叶”、“树枝”或“太阳”)的像。这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
【答案】太阳;直线传播
【分析】光斑是太阳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树叶缝隙就是小孔,所成的是太阳的实像。
【解答】解: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树荫的地面上,这些光斑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答案为:太阳;直线传播。
三、读数、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2.45 c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物体左侧与4.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45cm对齐。
故答案为:2.45。
19.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完成光路。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解:由图可知,入射角为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
2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答案】见解答图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用虚线连接A′,即为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2.0分)
21.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
(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从而得出了声音的音调与振动 频率 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 不同 (选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 振幅 有关;
(3)以上探究方法叫 控制变量法 (选填“转换法”、“类比法”或“控制变量法”)。
【答案】(1)频率;(2)不同;振幅;(3)控制变量法。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响度的大小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即振动的频率不同,从而得出声音的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动它,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3)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频率;(2)不同;(3)控制变量法。
22.小强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显示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通过小强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强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 缓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 延长时间 的目的;
(5)好奇的小强提出一个问题:路程中点速度大小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时间中点速度大小。
【答案】(1)v=;(2)小于;(3)A;(4)缓,;延长时间;(5)大于。
【分析】(1)测速度的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v=;
(2)由图可知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据此分析解答;
(3)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
(4)为了方便计时,让时间尽可能长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缓一些;
(5)小车做加速运动,根据小车在路程中点和时间中点的位置比较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由测速度的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v=;
(2)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为sAB=10.0cm﹣6.2cm=4.0cm,小车在AB段运动的时间tAB=5s,
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B===2.0cm/s=8.02m/s;
在AC段运动的路程为sAC=10.0cm﹣1.4cm=9.0cm,小车在AC段运动的时间tAC=7s,
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3cm/s=0.03m/s;
由以上分析可知,vAB<vAC,所以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
(4)为了方便计时,让时间尽可能长一些;
(5)因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做加速运动,由图可知,因此路程中点速度大小大于时间中点速度大小。
故答案为:(1)v=;(2)小于;(4)缓,;(5)大于。
23.小福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实验器材有: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刻度尺等。
(1)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最好在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 大小相等 。
(3)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它所成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虚 像(选填“虚”或“实”);
(5)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会观察到蜡烛A的像 不动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6)实验中,有的同学发现无论怎样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的白纸上移动,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答案】(1)较暗;(2)大小相等;(3)不变;(4)虚;(5)不动;(6)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分析】(1)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越清晰;
(2)根据平面镜成虚像的性质分析在哪侧观察;当镜后蜡烛和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确定镜前蜡烛像的位置,便于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同时为了比较物像大小;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
(4)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的大小是相等的;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实像能用光屏接到,用光屏呈接来辨别是实像还是虚像;
(5)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大小始终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6)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解答】解:(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
(2)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此实验现象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将蜡烛A逐渐向薄玻璃板靠近时;
(4)将蜡烛B拿走,然后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因为光屏只能承接实像,而平面镜成虚像;
(5)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由于玻璃板所处的平面没有变化,且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6)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像会偏上或偏下,则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故答案为:(1)较暗;(2)大小相等;(4)虚;(6)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24.小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遇到了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 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
(2)当蜡烛位于图中的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10.0 cm;
(3)紧接着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
(4)当把蜡烛向右移动5cm,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 右 移动光屏,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答案】(1)同一高度;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10.0;(3)完整;(4)右;放大。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凸透镜成像时,u=v=2f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求得焦距;
(3)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较暗;
(4)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解答】解:
(1)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此时u=v=50.0cm﹣30.0cm=20cm=2f;
(3)挡住透镜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仍然是完整的;
(4)当把蜡烛向右移动5cm,物距变小,所以应将光屏靠近透镜;此时物距大于f小于2f,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完整;放大。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25.如表为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若列车由站点2到站点3的平均速度120km/h,则表格中横线处的里程数应为多少?
(3)若列车以108km/h的速度通过长为4744m的大桥,列车全长244m,则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多少秒?
【答案】(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10km/h;
(2)表格中横线处的里程数应为154km;
(3)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150s。
【分析】(1)由列车运行时刻表可知,列车运行的总路程和所用的总时间,利用v=可以求出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由表格可得列车由站点2开往站点3段的时间,根据v=可以得到运行的路程,加上118km即为表格中的里程数;
(3)列车车尾在桥上开始计时,到车头刚好离开桥停止计时,此时车尾离桥244米,还没到桥边,所以走了4744米﹣244米,根据列车的速度可求得列车全部在桥上时的时间。
【解答】解:(1)列车全程的运行时间t=20:10﹣17:40=2h30min=2.2h,
则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10km/h。
(2)列车由站点3开往站点3段的时间:
t′=19:00﹣18:42=18min=0.8h,
由v=可得,
表格中里程数应为:118km+36km=154km,
(3)列车全部在桥上时的需要通过的路程:s″=L桥﹣L车=4744m﹣244m=4500m,
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t″===150s。
答:(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10km/h;
(2)表格中横线处的里程数应为154km;
(3)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150s。
26.汽车距离山洞370米,当它鸣笛后继续向前匀速行驶,经过2秒后,求
(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2)2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
(3)汽车的速度。(已知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680m;
(2)2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60m;
(3)汽车的速度30m/s。
【分析】(1)根据s=vt即可求出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2)汽车行驶的时间与笛声传播的时间相同,根据汽车与笛声的路程之与距离370m的具体关系,求得汽车的前进距离;
(3)运用速度的公式v=可求汽车的速度。
【解答】解:(1)已知声速v声=340m/s,时间t=2s,
声音传播的距离:s=v声t=340m/s×2s=680m;
(2)由题意知:6s内,汽车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是汽车距离山洞s的2倍车+s声=2s;
得:s车=2s﹣s声=2×370m﹣680m=60m;
(3)根据公式v=得;v车===30m/s。
答:(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680m;
(2)2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60m;
(3)汽车的速度30m/s。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γ
6.7°
13.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站名
站点1
站点2
站点3
站点4
站点5
到站时刻
18:40
19:00
19:20
20:10
发车时刻
17:40
18:42
19:02
19:22
距起始站里程/km
0
118
183
275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γ
6.7°
13.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站名
站点1
站点2
站点3
站点4
站点5
到站时刻
18:40
19:00
19:20
20:10
发车时刻
17:40
18:42
19:02
19:22
距起始站里程/km
0
118
183
27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8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读数,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偶性》教案docx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