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语文基础知识(20分)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5分)
人在深秋,像琴声始终走在沉思的慢板,一颗心格外ān níng。这样的年龄,觉也少了。早早起床,习惯性去到居所fù jìn的荒坡踏秋,沿着步道自西向东,再折向北,围着几十公顷野地绕一圈,大约一小时余。走走停停,一双鞋被露水湿透。
把文段中两个拼音写成其对应词语(2分)
文段有一个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请你修改(1分)
仿写划线句(2分)
古诗词默写(4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 。
,江春入旧年。
,却话巴山夜雨时。
会当凌绝顶, 。
语文实践(11分)
(1)认真抄写下列诗句(1分)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2)经典阅读(10分)
《西游记》的作者是 ,全书的主人公有 (写出两位即可),你觉得其中一位的性格如何?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合
阅读(50分)
古诗词阅读(7分)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宋代〕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连连看,每联分别对应什么(4分)
首联 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
颔联 进一步写为人处世之道是“直”
颈联 为人处世之道
尾联 除暴安良
本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古文阅读(13分)
千秋祭
文天祥〔宋代〕
天祥至潮陽,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厓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
吾不能捍父母
翻译句子(4分)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说说本文所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境、情感(5分)
文章阅读(15分)
落苏的尊严
李新章
刚念小学时的那个假期前,母亲宣布了一项规定:“明天起,你们兄弟仨每割五斤兔草、喂一顿猪、打扫一次卫生、浇一次蔬菜各得一分,下稻田拔秧每米得两分,我记工分,假期结束宣布总分,予以奖赏。”讲完,特意朝我看看,我红脸,低头。兄弟仨,我是老二,哥长我四岁,弟小我两岁。割兔草,哥割满五斤时,弟有三四斤,我最多两斤;拔秧时,我向前一米多,弟已领先我一半,哥早已在五米开外……在干活方面,哥与弟天赋异禀,而我总比他们慢一拍。为此,父亲常说我:“每家总要出那么一个。”
假期结束的那天晚饭后,母亲就要宣布名次,全家人的脸上都挂着欣喜的笑,唯独我闷闷不乐。那晚,我洗完全家的饭碗,低着头。坐在我对面的父与子,都幸灾乐祸地看着我。只有那盏十五支光的电灯,温暖地抚慰着那个低着头的孩子,如母亲温存的目光。
母亲从灶头间里走出来,像揭谜底一样揭开饭篮的盖。从篮子里她拿出一个番茄递给我哥说:“老大发挥了带头作用,奖你一个番茄。”递我一个落苏说:“老二有进步,奖你一个落苏。”再把一根黄瓜给了我弟说:“从小勤快的老三,奖你一根黄瓜。”
次日上学路上,三弟责怪母亲没公布总分和名次。大哥却说:“公布了,番茄甜的,理应排第一。黄瓜是脆的,该排第二的。落苏不甜不脆,不能生吃,只能排最后了。”说完,他特意朝我看看,我红脸,低头,不敢看他,暗想:“落苏软,该让人捏。”
放学后,我见母亲在菜园里,正把一根稻柴绳扎在一只特别健壮的落苏上。便上前问她:“妈,落苏代表最后一名吗?”母亲说:“我不这么认为。你想不想当第一个学会种落苏的儿子?”听到“第一”这个词,我忙微笑着点头。
跟母亲学种落苏,从扎稻柴绳做记号、选种开始。交秋后,母亲把扎稻柴绳的那几个落苏剪下来,挂在屋檐下晾晒。月余,等落苏都晒干瘪了,便可放在簸笾里搓碎。在秋风中,扬弃所有的糟粕,包括瘦弱的种子和不开心的往事。母亲说:“留下来的,都是很溅的种子。”家乡话,溅就是强壮的意思,像溅出来的水珠一样饱满,有力道。劳动人民的语言虽朴实,却形象,却生动。
次年春节后,母亲教我用打钵机打了四十个土钵(直径十厘米,高十五厘米的圆柱体土坯),上面陷下一个拇指粗细的孔,孔中投放三颗落苏的种子,支起半月形棚架,盖上透明、保暖的薄膜,静候发芽。
两周后,出苗。再两周,等秧苗长到一虎口高,便可连苗带钵移种到钵洞之中。一垄园田,我与母亲一起,预先打好四排间距四十厘米的钵洞,正好放置四十棵带土钵的落苏秧苗。凡长出两苗或三苗的土钵,须拔去弱苗,只留最健壮的一棵。
春风暖脸时,四十棵落苏均长到齐腰高了,水灵灵的,生机盎然。陆陆续续,零零星星开出的小花,幼稚地笑着,露出五瓣浅紫色的门牙,一看就是落苏的孩子。几天后,菜园一隅满是落苏花,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仿佛夜空里的星星,春风一吹,晶莹的小眼睛还一个劲儿地眨啊眨。母亲情不自禁地唱起田山歌:“油菜开花胜黄金,呀么,落苏开花满天星……”
那年,落苏长势特别好,换来的经济收入远比往年多。母亲发明了一道新菜——落苏丁鸡蛋饼,全家人都说好吃。母亲说:“落苏丰收,老二付出了大半年的坚持和努力,付出了多次手掌起多个血泡的代价。”那一刻,我终于成为全家人目光的焦点。
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用智慧和爱,呵护了一个男孩脆弱的尊严。
说说题目的作用(5分)
说说结尾作者表达的情感(5分)
赏析句子:陆陆续续,零零星星开出的小花,幼稚地笑着,露出五瓣浅紫色的门牙,一看就是落苏的孩子。(5分)
散文阅读(15分)
父亲的瓦窑
刘本本
生产队时期,父亲与瓦窑就有缘分。同住一个院子,分爨而过的二叔一家去了新疆,队长就安排外乡请来的三个瓦匠住二叔家的上房。队长不屑父亲的苦告,用近于恐吓的声气说:“你弟一家盲流外地,队上有权用他的房。”父亲不敢吭声,瓦匠因此住进了上房,还在炕对面硬生生盘了锅灶。三间大小的上房,一头是炕,一头是灶,正中一张梨木方桌,方桌后面靠墙的是条桌,条桌正中立着一面镜框,镜框两侧没有啥值钱摆设,对称摆着四个空玻璃酒瓶,有无色的,有淡绿色的。三个瓦匠吃住在上房,一屋如一家。如果不是厌恶队长的强言硬语,这样的摆布倒也温馨。
三个瓦匠,是柳姓一门三弟兄。我至今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父亲称呼他们大柳师、二柳师和三柳师。父亲被队长安排在瓦场干活,早晚和三个柳师相处,很快就熟络起来。
瓦场的活,又脏又累。首先是踩瓦泥。父亲绾着裤腿,光脚跟在牛屁股后面,鞭打着牛,在泥坑里一圈又一圈无尽头地转悠。人困牛乏,父亲拖着沾满泥巴、铅一般沉重的腿脚,直到瓦泥软和黏腻。踩过瓦泥,洗了脚,父亲被泥水浸泡得白生生的脚板,令人心疼。打瓦墙子也是重要的活。父亲把踩好的瓦泥用铁锨叉成大块,又一块一块抱到搭建好的瓦棚中,再用专用泥铲一铲一铲打成一道宽窄近于瓦坯、高度略低于瓦匠身子的泥墙。一个瓦匠左右各打一堵泥墙,不耽搁瓦匠做瓦坯。软泥成墙,既要力气,也要有些技艺。父亲力气耐实,寻活也有眼窍,柳师们和瓦场的人都很佩服。做瓦坯,则要抢天气,大多在春种后、麦黄前。这段时间,天气热,晴朗的日子多,瓦场的人除去中午短暂的吃饭时间,炎炎烈日下,一环紧扣一环,连喘气的时间都少有。父亲吭哧吭哧,一铲又一铲,不停加高泥墙。打好的泥墙被线板切割成薄厚均匀的泥片,瓦匠两手抻面般扯起,缠到瓦筒(撑泥片的、用竹条串起来能伸卷的、带耳柄的做瓦工具)上,两副瓦板子啪啪拍几下,然后用带切刀的板子刮平、切齐上口,一只瓦罐就成了。三个柳师三副轮子,啪啪啪不停转动,提瓦罐的小跑步跟进,一手敏捷提走瓦罐,一手迅疾将空瓦筒插到瓦坯柱上,像一条流水线。一侧泥墙低下去,另一侧跟着耸立起来,等待切割。晒干的瓦罐,啪啪一磕,就是四页瓦。一撮一沓,抱到瓦棚里整齐码放。瓦场的各个环节,像一曲泥片和脚板谱写的充满艰辛的乐曲,坚忍而浑厚地演奏着。
这样坚持久了,腰酸背痛的父亲拄着泥铲,站在一地泥泞中,伸一伸腰,望着瓦棚外白花花的太阳,向老天爷央求来一场雨,好让他和全瓦场的人缓上一天半天。还真有应验的时候,雨来时,避好瓦罐,全场休息。父亲回家端上旱烟盒,到上房和柳师们闲聊。闲下来的他们像散了架子,在炕上拉过被子、枕头,东倒西歪,怎么舒服怎么躺着,一人卷一棒冲天炮,东拉西扯,吞云吐雾。父亲多了个心眼,缠着问装窑、烧窑的过程和方法。柳师弟兄,性格迥异:大柳师沉稳内向,没上过学,但能读书看报,记得有个雨天还给我讲了好一阵《三国演义》;二柳师直接爽快,有啥说啥;三柳师开朗活泼,即使在转瓦轮子的忙碌中,也不忘说些听来的或自己加油添醋的荤段子,给沉闷的瓦场带来一阵轻松。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收工路过田埂地边时,总会折些刺玫花、山丹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给条桌上的空酒瓶灌满水,不间断地插上一束束时令鲜花。平日罩着旱烟和烟熏火燎灶烟气息的上房,便有了花的鲜艳和一缕缕芳香。
瓦坯做出来后,是装窑、烧窑。队里箍的窑又高又大,一窑能装十万页左右瓦坯。父亲跟着柳师学习装窑、烧窑,加上之前听到的知识,干起来得心应手。装一窑烧一窑,就能拿住活了。以后几年,父亲在瓦场辛苦劳作,出力流汗,终于像烧熟的瓦片,自己也成了瓦窑上的行家里手。
责任田下放到户后,父亲不甘种地的收入,在我们家沙沟边地里,靠崖面箍了一口窑,不大,能装五六万页瓦。父亲先是借崖的形势挖掘,从崖脚向里挖,窑门口像延安的窑洞;到一定深度后,向上竖向挖,边挖边扩大肚腹处;快到顶时,又不断收紧,留出直径不到三尺的收口,像一只腹大颈小的花瓶。窑顶四角开四眼烟囱,直通窑底。窑基本成型后,就用早先打好的砖坯和上稀泥,从窑底紧贴窑身一层一层砌,这就叫箍窑。这样箍成的窑耐高温高压,安全。有一天,父亲站在窑顶,跟路过的村里人自豪地说:“这是我的瓦窑!”
有了这个瓦窑,我们家的日子大变样了。
做瓦,熟门熟路。瓦匠,还是请柳家三兄弟,进门就像亲戚。高兴的父亲和母亲张罗了一席饭菜,美美招待了他们。住,还在二叔家上房。灶台挖了,泥了墙面,糊上报纸,一派新暄。父亲就跟柳师弟兄连夜合计雇多少人、搭几间棚子、怎么平场面、烧窖改用煤炭……滔滔不绝。我才知道,沉默辛劳的父亲心里原来装着这么多想法,决心和魄力比一个生产队都大都新鲜。
建瓦场,紧锣密鼓。踩瓦泥,用上了手扶拖拉机,踩泥快,节省不少人工。打泥墙子,父亲手把手带出了几个雇工。开始几天,他们没有父亲打得快打得正,但也能跟上瓦匠的活,没误事;不久,也就打得又板又正了。父亲的心思,主要在装窑、烧窑上。他心里明白,一窑瓦,窑装不好,见火就垮塌。烧窑,火候猛了歉了,烧出来的瓦夹生,没人要,前面所有工夫都会白费,损失更受不了。父亲常说,穷人家做事,赢得起输不起。
装窑,沿窑底左旋一圈,右旋一圈,一左一右咬住茬口,窑底到窑顶,中间留出圆柱形火道。一窑瓦,几乎都是父亲一层又一层稳稳当当装满的。烧窑,父亲更是死死盯着窑膛的火候。开始时火势不能太猛,逐渐添炭加火。一窑瓦要烧五六个火即五六天时间,白天黑夜不能离人。呼呼燃烧的窑膛,窑洞口炙热,烤得父亲汗流如注。父亲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一身黑灰,上衣后背、裤子大腿上,汗渍沾上泥灰,响着唰唰的僵硬。脸上也是厚厚一层黑灰,洗也洗不掉,像已嵌进肌肤。一窑瓦烧出来,父亲累得如同病了一场,之后,身上要脱一层皮。
三个柳师真是父亲的好帮手,瓦罐停了就帮着收场子、摞瓦;遇上白雨,赶忙避瓦罐,身手如飞。哪里缺人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烧窑的几天,虽然父亲独当一面,但他们仨仍轮流夜里陪着父亲,怕父亲吃不消,打盹歉火。就这样,父亲在拥有自己瓦窑的第一年,带着柳师兄弟和雇工,以高涨的激情和干劲,赶在麦子黄熟时一口气做了近二十万页瓦。
记得烧窑的一天,我给父亲提水送茶叶,父亲正要给窑膛加炭。我瞅一眼铁锨进出的口子,只见火焰高高扬起,窑里的瓦像熔化的金红色溶液,随着焰头涌动。父亲指着窑膛说,看火候,瓦快熟了。父亲日夜操心,自然烧出了一窑叫得响的灰鸽色瓦,很快被四邻八乡建房户买光了。收完麦子,又接着烧了剩下的两窑。头一年,三窑瓦不到腊月都卖了,过了一个丰盛的年不说,父亲还很有底气地谋划起开春要修新院。
父亲的瓦窑,接连不断地烧了近十年,我和二弟读中专、大学,都没受穷地毕了业。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买房,也多有父亲的资助。家里的两个弟弟,一人一个新院,都有赖父亲的血汗。村里人戏说,我们家光阴是父亲的瓦窑烧出来的!
村里人说出了大实话,正是父亲的瓦窑,红火了我们一家的生活。今天,父亲的瓦窑停烧了,父亲也离我们远去了,但父亲瓦窑里汗水点燃的金色光焰,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日子。
说说开头的作用(5分)
分析划线句子父亲常说,穷人家做事,赢得起输不起。作者所表达的含义(5分)
说说题目的好处(5分)
作文(50分,含写字分3分)
8.请你以我的家庭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期末模拟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页。
期末模拟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共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