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春季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质量验收卷(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春季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质量验收卷(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2024春季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质量验收卷原卷版doc、2024春季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质量验收卷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eq \o\ac(○,不)…………… eq \o\ac(○,要)…………… eq \o\ac(○,在)………… eq \o\ac(○,密)………… eq \o\ac(○,封)…………… eq \o\ac(○,线)………… eq \o\ac(○,内)……………… eq \o\ac(○,答)……… eq \o\ac(○,题)…………………………2024春季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质量验收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3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小题。(11分) 【甲】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华致有节奏,手舞脚踏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 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 翻来fù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 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乙】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选自《诗经·邺风·式微》)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徒( )歌 翻来fù( )去 韵( )脚(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洋洋大观 只要 建成 B.洋洋大观 只要 建立C.声势浩大 只有 建成 D.声势浩大 只有 建立 (3)语段【甲】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其中的《礼记》是 家(学派)经典(2分) (4)语段【甲】中说,歌谣具有“重叠复沓”的特点。《诗经·国风》中的诗歌多是采自民间, 经过乐官加工改造过的,虽然经过加工,但是其中许多诗歌依然保留了歌谣的这种“重叠复沓”的特色,请结合语段【乙】中的诗歌分析这一特色。(4分 )【参考答案】(1)tú 覆 yùn (2)B (3)朱自清 儒 (4)【乙】诗第一、二节的前半句“式微式微,胡不归?”采用了“重叠”的写法;后半句第一节中的“躬”、“中露”在第二节中变换成“躬”和“泥中”采用了“复沓”的写法。(4分,意思对即可)(“重叠复沓”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2.文言基础知识。(8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C.便扶向路/济困扶危 D.乃记之而去/桃花源记(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便要还家 B.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蒹葭采采,白露未已(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D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4)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C )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C.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近日,某班级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8分)(1)【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2分)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示例:有的波涛汹涌 有的含苞待放 (2)【谈看法】小琪在活动中听到同桌明明抱怨古诗文那么难学,现在又不写古诗文,没有必要学。对此你该怎样劝说他改变这种想法?(3分)明明,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3)【留感悟】某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其中有两处错误,请改正。(3分)【A】《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次活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发展营造了“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氛围,【B】从而提高了全校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①【A】处画线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正确的改法应为:_将书名号改为引号_。(1分)②【B】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激发”。(2分)4.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6分)(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 (《蒹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二、阅读理解(47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3分)【甲】关 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乙】桃 夭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③于归④,宜⑤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⑥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③之子:这位姑娘。④于归:姑娘出嫁。于:助词,无实义。⑤宜:和顺、亲善。⑥(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5.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两首诗都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富有节奏感,而“关关”“夭夭”“灼灼”“蓁蓁”等叠词的运用,也增强了音乐性。B.《关雎》中“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荇菜时勤劳、灵巧、美好的姿态;《桃夭》中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谐相处的美好品德。C.《桃夭》中有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关雎》最后八句也写了小伙子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和结婚的美好时光。D.《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而朦胧。《桃夭》则是一首贺婚诗,格调明朗欢快。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8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中医指血气的作用,这里指精气。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2分)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益信声无哀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恨僧少可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倦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乃记之而去 见渔人,乃大惊C.山之营卫 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10.【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心情。【乙】文“恨僧少可语耳”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情绪。(4分)6.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7. (1)以……为乐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更加 (4)遗憾8.B9.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到了晚上,)枕着枕头睡觉仍能听到喧闹的水声,整夜不停,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喧闹到了极点反而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10.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乙参考译文】初二,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风吹动雾气,树上好像披了轻纱,雨水从树梢飞快流下,好像悬挂的江海倾覆而下。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我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枕着枕头睡觉仍能听到喧闹的水声,整夜不停,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喧闹到了极点反而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我)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三)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节选林嗣环《口技》)1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3分)(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1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3.【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1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1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11.(1)靠近 (2)说话 (3)大腿 12.(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13.空间 侧面(间接) 14. 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四)比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回答小题。(15分)[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诗]…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②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节选)【注】①肆,尽力。②菽稷,庄稼。③靡,无。④暧(ài),掩蔽。⑤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3)四时自成岁( 四季 ) (4)日入从所憩( 休息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1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综合文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诗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的内容,我们对桃花源有怎样的了解?(2分)桃花源中人来自外面真实的世界,但与外界现实已隔绝已久。(两句话同时告诉人们,这里的人所穿的衣服,还是和秦时一样,没有发展变化,因为与世隔绝。)19.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3分)寄予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图景。答对意思即可。三、写作(40分)20.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某一点(内容、主旨、写法、语言等),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提示与要求】(1)观点明确,读思结合,感悟充分到位。(2)运用“引、议、联、结”的写法,题目自拟。(3)不可套作或抄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eq \o\ac(○,不)…………… eq \o\ac(○,要)…………… eq \o\ac(○,在)………… eq \o\ac(○,密)………… eq \o\ac(○,封)…………… eq \o\ac(○,线)………… eq \o\ac(○,内)……………… eq \o\ac(○,答)……… eq \o\ac(○,题)…………………………2024春季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质量验收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3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小题。(11分) 【甲】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华致有节奏,手舞脚踏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 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 翻来fù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 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乙】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选自《诗经·邺风·式微》)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徒( )歌 翻来fù( )去 韵( )脚(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洋洋大观 只要 建成 B.洋洋大观 只要 建立C.声势浩大 只有 建成 D.声势浩大 只有 建立 (3)语段【甲】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其中的《礼记》是 家(学派)经典(2分) (4)语段【甲】中说,歌谣具有“重叠复沓”的特点。《诗经·国风》中的诗歌多是采自民间, 经过乐官加工改造过的,虽然经过加工,但是其中许多诗歌依然保留了歌谣的这种“重叠复沓”的特色,请结合语段【乙】中的诗歌分析这一特色。(4分 )【参考答案】(1)tú 覆 yùn (2)B (3)朱自清 儒 (4)【乙】诗第一、二节的前半句“式微式微,胡不归?”采用了“重叠”的写法;后半句第一节中的“躬”、“中露”在第二节中变换成“躬”和“泥中”采用了“复沓”的写法。(4分,意思对即可)(“重叠复沓”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2.文言基础知识。(8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C.便扶向路/济困扶危 D.乃记之而去/桃花源记(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便要还家 B.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蒹葭采采,白露未已(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D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4)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C )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C.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近日,某班级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8分)(1)【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2分)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示例:有的波涛汹涌 有的含苞待放 (2)【谈看法】小琪在活动中听到同桌明明抱怨古诗文那么难学,现在又不写古诗文,没有必要学。对此你该怎样劝说他改变这种想法?(3分)明明,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3)【留感悟】某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其中有两处错误,请改正。(3分)【A】《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次活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发展营造了“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氛围,【B】从而提高了全校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①【A】处画线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正确的改法应为:_将书名号改为引号_。(1分)②【B】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激发”。(2分)4.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6分)(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 (《蒹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二、阅读理解(47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3分)【甲】关 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乙】桃 夭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③于归④,宜⑤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⑥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③之子:这位姑娘。④于归:姑娘出嫁。于:助词,无实义。⑤宜:和顺、亲善。⑥(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5.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两首诗都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富有节奏感,而“关关”“夭夭”“灼灼”“蓁蓁”等叠词的运用,也增强了音乐性。B.《关雎》中“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荇菜时勤劳、灵巧、美好的姿态;《桃夭》中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谐相处的美好品德。C.《桃夭》中有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关雎》最后八句也写了小伙子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和结婚的美好时光。D.《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而朦胧。《桃夭》则是一首贺婚诗,格调明朗欢快。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8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中医指血气的作用,这里指精气。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2分)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益信声无哀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恨僧少可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倦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乃记之而去 见渔人,乃大惊C.山之营卫 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10.【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心情。【乙】文“恨僧少可语耳”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情绪。(4分)6.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7. (1)以……为乐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更加 (4)遗憾8.B9.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到了晚上,)枕着枕头睡觉仍能听到喧闹的水声,整夜不停,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喧闹到了极点反而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10.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乙参考译文】初二,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风吹动雾气,树上好像披了轻纱,雨水从树梢飞快流下,好像悬挂的江海倾覆而下。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我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枕着枕头睡觉仍能听到喧闹的水声,整夜不停,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喧闹到了极点反而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我)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三)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节选林嗣环《口技》)1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3分)(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1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3.【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1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1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11.(1)靠近 (2)说话 (3)大腿 12.(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13.空间 侧面(间接) 14. 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四)比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回答小题。(15分)[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诗]…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②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节选)【注】①肆,尽力。②菽稷,庄稼。③靡,无。④暧(ài),掩蔽。⑤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3)四时自成岁( 四季 ) (4)日入从所憩( 休息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1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综合文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诗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的内容,我们对桃花源有怎样的了解?(2分)桃花源中人来自外面真实的世界,但与外界现实已隔绝已久。(两句话同时告诉人们,这里的人所穿的衣服,还是和秦时一样,没有发展变化,因为与世隔绝。)19.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3分)寄予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图景。答对意思即可。三、写作(40分)20.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某一点(内容、主旨、写法、语言等),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提示与要求】(1)观点明确,读思结合,感悟充分到位。(2)运用“引、议、联、结”的写法,题目自拟。(3)不可套作或抄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