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5067439/0-17020304955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5067439/0-17020304956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5067439/0-17020304956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
- 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检测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二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检测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第一框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政治 (道德与法治)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达标测试,共11页。
考点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2023·湖南省祁东县高三调研](归纳推理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八卦配数”将所有数字都归纳成八个数字: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用数字除以八,把余数归纳到八个数字中。这体现了我国早期归纳推理的雏形。联系所学知识,以下对归纳推理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推出一般的推理方法
②归纳推理是由一般推出个别的推理方法
③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的范畴
④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的范畴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2023·天津市高三联考](正确认识完全归纳推理)有一种推理是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下列属于该种推理的是( )
A.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
B.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C.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了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推导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
D.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锡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
3.[2023·湖南省郴州市高三质检](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形式之一)张三会武术,李四会武术,王五会武术,马六会武术;张三、李四、王五、马六都是中国公民;所以所有的中国公民都会武术。从逻辑的角度看,上述推理( )
①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②只适用于有限的个体对象的事物类,不适用于无限的个体对象的事物类 ③是运用换位法进行的演绎推理,其结论具有必然性 ④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它从经验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4.[202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调研](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形式之二)某大学生科研小组对该大学的近百名优秀学生展开调查,得出结论:“成绩优异者一般都有良好的家庭关系。”他们认为,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成绩优异。他们用的推理形式是( )
A.完全归纳推理B.简单枚举法
C.科学归纳法D.模拟归纳推理
考点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5.(如何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该( )
①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 ②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 ③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④变或然推理为必然推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6.[2023·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质检](方法之一)今年暑期,某市多名儿童相继出现发烧等症状,有21人检测出腺病毒阳性。市疾控中心在走访排查过程中发现,这些儿童都是在一家游泳馆游泳后出现的症状,遂对泳池水质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样本细菌指标超过国家标准要求。市卫健局依据相关法规已对该游泳馆立案查处。得出这一结论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B.求异法
C.共变法D.求同求异并用法
7.[2023·浙江省温州市高三检测](方法之二)在一个密封的有空气的玻璃罩内,放一只老鼠,老鼠神态自若;然后抽净罩内空气,老鼠马上窒息,随即死亡。于是得出结论:没有空气是老鼠死亡的原因。上述实验体现了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B.共变法
C.剩余法D.求异法
8.[2023·辽宁省测试](方法之三)实验用0.01摩尔/升的醋酸溶液25毫升装入烧杯,用测定溶液导电性的装置检测三种不同温度下醋酸溶液导电性的强弱。结果发现:0℃时,通电,灯泡暗淡。50℃时,通电,灯泡比较明亮。100℃时,通电,灯泡明亮。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温度与电流的强弱具有因果关系。如下表所示:
材料所体现的归纳推理方法是( )
A.求同法B.求异法
C.共变法D.求同求异并用法
9.(方法之四)研究发现,凡是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地区,犯罪率都较低,凡是素质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犯罪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素质教育是犯罪率较低的原因。这里采用的探求因果联系方法是( )
A.求同法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D.共变法
10.[2023·广东省深圳市高三模拟](方法之五)某些地方甲状腺病高发。医疗队去了几个病区,发现不同病区虽然情况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居民的食物和水中缺碘。他们又去了甲状腺病不流行的地区,发现该地居民的食物和水中不缺碘。根据这些调查,医疗队认为缺碘是甲状腺病的病因,于是推动病区居民补充碘,之后这些地区甲状腺病发病率逐渐降低。材料体现的推理方法是( )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 ②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求异并用法 ③归纳推理中的共变法 ④归纳推理中的剩余法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关键能力综合练
[2023·山东省聊城市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材料二 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
材料三 社会报告显示,睡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5岁青少年睡眠时间为8.5小时,20岁青年睡眠时间为7小时,25岁青年睡眠时间为6小时,据此,报告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
分析材料各运用了探求因果联系的哪种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核心素养升级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期中]唐朝魏征是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有一次,唐太宗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魏征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证( )
①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或然性 ②简单求同,犯有“轻率概括”错误 ③从个别性前提得出了一般性结论 ④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2023·山东省烟台市高二月考]中国民间的许多谚语,如“瑞雪兆丰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鸟低飞,披蓑衣”等,都是根据生活中重复的事例总结出来的。“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可以( )
A.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B.用科学归纳法得出
C.用简单枚举法得出
D.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3.在其他情况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断定:环境温度的变化是水银柱发生变化的原因。以下哪项与上述推论的方法不一致?( )
A.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铃声就越来越弱。这说明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原因
B.同一品牌的化妆品价格越高卖得越火。由此可见,消费者喜欢价格高的化妆品
C.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的人,年纪越大胆子越小。那么有理由相信,岁月是勇敢的腐蚀剂
D.人们通过对绿藻、蓝藻、红藻的大量观察,发现结构简单、无根叶是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2023·辽宁省凌源市高三下测试]科学家对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各样的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鱼鳃上有一种能排除盐分的特殊组织,叫“氯化物分泌细胞”。正是这个组织,使得海鱼长期生活在海水中而肉却不咸。这是对各种各样的海鱼进行认识而得出的普遍性结论。这一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上述事例说明( )
①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 ②结论的得出运用的是完全归纳法 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要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④人们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5.[2023·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上期末]有人认为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最可靠的试验方法是( )
A.化验比较绿色植物性饲料和非植物性饲料的营养成分
B.选择品种等级完全相同的蛋鸡,一半喂食绿色植物性饲料,一半喂食非植物性饲料
C.对同一批蛋鸡逐渐增加绿色植物性饲料的比例
D.选出不同品种的蛋鸡,喂同样的植物性饲料
6.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用显微镜研究植物的花粉粒子浸在水中的形状时发现,这些粒子都在做不规则的运动。后来,他又发现植物叶子的微粒在水上也会运动,甚至如玻璃、烟灰、泥土等无生命物体的微粒也会在水上做不规则运动。经过三个月的反复和细致的观察后,布朗得出结论:凡是能漂浮在水上的微粒都会做不规则运动。该实验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B.求异法
C.共变法D.剩余法
7.[2023·福建省宁德市高三联考]为确定植入W-12病毒的谷物a比同种未植入W-12病毒的谷物b的抗病毒感染能力强,实验者需要用求异法在甲、乙两块土质不同的地里种谷物。在种植时,实验者可以这样安排:( )
A.在甲乙两块地里都种谷物a
B.在甲乙两块地里都种谷物b
C.在甲地种谷物a,在乙地种谷物b
D.在甲地分片种谷物a和谷物b,并且在乙地分片种谷物a和谷物b
8.[2023·广东省深圳市高三检测]因船舶发生意外而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有研究发现,会游泳的人水温0℃时可坚持15分钟;在2.5℃时,是30分钟;在5℃时,是1小时;10℃时是3小时;25℃时是1昼夜。可见,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获得这一结论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B.求异法
C.共变法D.求同求异并用法
9.[2023·安徽省高三联考]研究发现,学历普遍较高的地方,人们的收入普遍较高,学历普遍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收入也普遍较低。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个人应努力提升自身学历。这里体现的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D.共变法
10.[2023·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小童感觉自己左腮下部有疼痛感,食欲不佳。医生观察小童的左腮下部,皮肤外表没什么异样;扁桃体也没有红肿现象,用高温蒸煮杀菌过的筷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蘸取几粒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即判断扁桃体没有发炎。第二天,小童再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发现他左腮下部略有肿大,又听小童说班上有学生得了流行性腮腺炎而停课回家休息,随即判断小童很可能是此病。后来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此推理运用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C.共变法 D.剩余法
[答题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受热后体积膨胀,银受热后体积膨胀,铜受热后体积膨胀,铁受热后体积膨胀……经过研究发现,金属受热后,分子的凝聚力会减弱,分子运动加速,分子彼此之间的距离会加大,从而导致膨胀。
材料二 甲、乙、丙、丁四户人家都报告说,家人发生了呕吐、昏迷现象。警察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
材料三 在新疆天山深处有一个解放军哨所驻地,那里有很多毒蛇,毒蛇经常爬到房间里来捣乱,但是,当地的哈萨克族人家里却从来没有发现过毒蛇。战士们发现哈萨克族人家里只是比哨所多养了鹅,其他居住条件与哨所是一样的。于是,战士们就买了四只鹅养在哨所,后来就再也没发现过毒蛇了。
材料四 遇难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有人研究发现,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时可以坚持15分钟,2.5℃时是30分钟,5℃时是1小时,10℃时是3小时,25℃时是一昼夜。可见,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
结合材料,运用归纳推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能性、特点及其注意事项。
(2)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哪种方法?其含义是什么?
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①正确,②错误。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③错误。不完全归纳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④正确。故本题选B。
2.答案:B
解析: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这种推理属于完全归纳推理。A选项根据贪赃枉法的人必定会受到惩罚,推出你们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由一般到个别,是演绎推理,不符合题意。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推出共性的结论,属于完全归纳推理,B符合题意。C选项中的动物植物不属于一类事物,是类比推理,不符合题意。D选项中只列举了一部分金属具有导电性质,而不是每一种金属都具有导电性,不能推出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电性,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答案:B
解析:张三、李四、王五、马六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公民,题中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①正确。完全归纳推理要求考察某类中的全部对象,因而就使得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个体对象是有限的,题中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②错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属于换位推理,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题中推理不属于换位推理和演绎推理,其结论不具有必然性,③错误。简单枚举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个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且无一反例,以此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或都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题中推理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它从经验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④正确。故本题选B。
4.答案:C
解析:某大学生科研小组对该大学的近百名优秀学生展开调查,从而得出结论,这属于科学归纳法,C符合题意。对近百名优秀学生展开调查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A不合题意。材料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科学归纳法,不是简单枚举法和模拟归纳推理,排除B、D。故本题选C。
5.答案:C
解析: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①错误。为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第二,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②③正确。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并不要求变或然推理为必然推理,④排除。故本题选C。
6.答案:A
解析: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中市疾控中心对多名发烧等症状儿童,走访排查发现,这些儿童都是在一家游泳馆游泳后出现的症状,遂对泳池水质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样本细菌指标超过国家标准要求。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这些儿童都是在一家游泳馆游泳后出现的症状”是共同的。市卫健局依据相关法规已对该游泳馆立案查处。得出这一结论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求同法,故A正确。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个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体现的是求同法,没有体现求异法,故B不符合题意。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体现的是求同法,没有体现共变法,故C不符合题意。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体现的是求同法,没有体现求同求异并用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7.答案:D
解析:两个场景中,密封的玻璃罩、老鼠等情况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是否有空气。有空气老鼠活动正常,无空气老鼠窒息死亡。实验体现了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求异法,D项正确。求同法指通过考察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材料中反映的是求异法,而不是求同法,A不符合题意。剩余法指已知被研究的某一复杂现象由某种复杂情况引起,将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除开,则剩余的部分也有因果联系,C不符合题意。共变法指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种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答案:C
解析: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中其他因素不变,只有温度的变化导致结果的改变,体现了探索因果关系的“共变法”,C符合题意。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中其他因素不变,只有温度的变化导致结果的改变,体现了探索因果关系的“共变法”,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9.答案:C
解析: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试题不仅反映了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地区的共性,也反映了素质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的共性,而且也反映了两类地区的差异,“求同法”“求异法”均不能全面反映题意,A、B排除。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试题反映素质教育在犯罪率高低不同地区的影响,这采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C符合题意。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试题并未反映有什么因素随着素质教育变化,也影响犯罪率的高低,D排除。故本题选C。
10.答案:A
解析: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医疗队去了几个甲状腺病区,又去了甲状腺病不流行的地区,未遍及全部对象,属于不完全归纳,①应选。“发现不同病区虽然情况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体现了求同法,“他们又去了甲状腺病不流行的地区,发现该地居民的食物和水中不缺碘”,这体现了求异法,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推理方法是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求异并用法,②应选。归纳推理中的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医疗队的做法并不符合归纳推理中的共变法,③不选。归纳推理中的剩余法是指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与材料不符,④不选。故本题选A。
关键能力综合练
答案:①材料一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②材料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多,但都是疏松多孔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③材料三运用了共变法。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睡眠的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人的睡眠时间与人的年龄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因此,人的年龄的增长可能是人睡眠时间减少的原因。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要求分析三则材料分别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同学们在作答此题时,可以先回顾教材中讲过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中所给的具体信息,与教材知识进行对应,对每一则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条件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体现了求异法。关键词②:“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棉花和积雪差异虽然很多,但在疏松多孔上两者相同,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体现了求同法。关键词③:“社会报告显示,睡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5岁青少年睡眠时间为8.5小时,20岁青年睡眠时间为7小时,25岁青年睡眠时间为6小时”→说明人的睡眠时间与人的年龄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因此,人的年龄的增长可能是人睡眠时间减少的原因,体现了共变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核心素养升级练
1.答案:A
解析:魏征的论证只涉及到部分对象,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①正确。轻率概括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局一定可靠,魏征的论证没有犯“轻率概括”错误,②错误。魏征通过尧、舜大开四门,耳听四方,秦二世偏信赵高和梁武帝偏信朱异的例子推理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从个别性前提得出了一般性结论,③正确。材料中的推理具有或然性,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④错误。故本题选A。
2.答案:D
解析: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做完全归纳推理。“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可以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D符合题意。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可以用简单枚举法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是科学的归纳法得出的,A、B、C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
3.答案:D
解析:题干中“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相应地发生变化”表明从“量的变化”寻找原因,符合共变法的特点(求量的变化)。选项A、B、C的推论运用的都是共变法,与设问指向不符,故排除。D选项运用的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符合设问指向,故入选。故本题选D。
4.答案:A
解析:对各种各样的海鱼进行认识而得出的普遍性结论。这一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说明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①符合题意。完全归纳法,它是以某类中每一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为前提,推出以该类对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为结论的归纳推理。材料中对各种鱼的认识不是一种完全归纳法,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科学家们对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各样的鱼进行分析研究,这是对各种各样的海鱼进行认识而得出的普遍性结论。这一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说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要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选项中人们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的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5.答案:B
解析: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对象a有因果联系。有人认为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最可靠的试验方法是选择品种等级完全相同的蛋鸡,一半喂食绿色植物性饲料,一半喂食非植物性饲料,B符合题意。化验比较绿色植物性饲料和非植物性饲料的营养成分,不能验证跟鸡蛋黄的黄色之间的关系,排除A。对同一批蛋鸡逐渐增加绿色植物性饲料的比例,这不能验证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排除C。选出相同品种的蛋鸡,喂不同的植物性饲料才能验证二者的关系,排除D。故本题选B。
6.答案:A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植物的花粉粒子,植物叶子的微粒,玻璃、烟灰、泥土等无生命物体的微粒等漂浮在水上的微粒,都能做不规则运动,这一点是相同的,这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求同法。A正确。求异法是考察的对象在第一场合出现,第二场合不出现,在第一场合有某一要素,但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才能构成因素A与被考察现象之间构成因果关系,题干未涉及求异法,B与题意无关。共变法是被考察的对象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材料未涉及共变法,C与题意无关。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此范围内的某因素只能说明此复杂现象的某一现象,则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作剩余法,D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
7.答案:D
解析:求异法要求在同一条件或同一场合下,甲地、乙地条件不同,必须要求两种谷物在同一块地中播种才能相比较,故A不选。求异法要求在同一条件或同一场合下,甲地、乙地条件不同,必须要求两种谷物在同一块地中播种才能相比较,故B不选。求异法要求在同一条件或同一场合下,甲地、乙地条件不同,必须要求两种谷物在同一块地中播种才能相比较,故C不选。求异法要求在同一条件或同一场合下,甲地、乙地条件不同,必须要求两种谷物在同一块地中播种才能相比较,因此在甲地分片种a、b两种谷物,并且在乙地分片种a、b两种谷物,故正确。故本题选D。
8.答案:C
解析: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与被考察的现象有因果联系,由此可见,获得“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这一结论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共变法,C符合题意。求同法是指对研究的对象,寻找在不同的场合中出现的一个共同的情况的方法,材料没有涉及求同法,A排除。求异法是指如果被研究现象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并且在两个场合中仅有一个情况不同,这一情况在第一场合出现而在第二场合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材料没有涉及求异法,B排除。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没有涉及求同求异并用法,D排除。故本题选C。
9.答案:C
解析: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题目中运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故A说法错误。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题目中运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故B说法错误。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学历普遍较高的地方,人们的收入普遍较高,学历普遍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收入也普遍较低”正是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探究了学历高低与收入高低之间的关系,故C说法正确。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题目中运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0.答案:D
解析:求同法是指所考察的现象在几个场合中出现,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相同的,这种相同情况可能就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求异法是指所考察的现象在一种场合出现,在另一种场合不出现,而这两种场合只有一种情况不同。这个不同的情况,可能就是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共变法是指在其他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现象可能就是另一现象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剩余法是寻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之一,基本内容是:已知复合因素(A,B,C,D)是复合现象(a,b,c,d)的原因,又已知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那么剩下的A就是a的原因。D符合题目归纳推理的过程。故本题选D。
11.答案:(1)可能性: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注意事项: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2)材料二体现了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三体现了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四体现了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解析:第(1)问,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谈谈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能性、特点及其注意事项,需要调用“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内容。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金受热后体积膨胀,银受热后体积膨胀,铜受热后体积膨胀,铁受热后体积膨胀……从而导致膨胀→可联系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有效信息②:根据教材可知,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分点②: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得分点③: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第(2)问,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要求回答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哪种方法,需要调用“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标准的理由。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甲、乙、丙、丁四户人家都报告说,家人发生了呕吐、昏迷现象。警察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可联系材料二体现了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有效信息②:战士们发现哈萨克族人家里只是比哨所多养了鹅,其他居住条件与哨所是一样的。于是,战士们就买了四只鹅养在哨所,后来就再也没发现过毒蛇了→联系材料三体现了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有效信息③: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时可以坚持15分钟,2.5℃时是30分钟,5℃时是1小时,10℃时是3小时,25℃时是一昼夜→联系材料四体现了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求同法+含义。得分点②:求异法+含义。得分点③:共变法+含义。
场合
相关因素
结果
1
醋酸溶液、导电装置、0℃
暗淡
2
醋酸溶液、导电装置、50℃
比较明亮
3
醋酸溶液、导电装置、100℃
明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课后作业题,共10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综合训练题,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