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四实验与探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四实验与探究第1页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四实验与探究第2页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四实验与探究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四实验与探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四实验与探究,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广东广州模拟预测)副交感神经在调节心脏跳动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和原理,实验小组取4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其中心脏A1和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B1和B2剔除副交感神经,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副交感神经属于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入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B.该实验证明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产生一种使心脏跳动变慢的化学物质
    C.配置的营养液在成分及理化性质上要与健康蛙心肌细胞液相同
    D.“?”处应是“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从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2的营养液中”
    解析: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A项错误;由①的实验操作及结果可知,该实验证明副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产生了一种使心脏跳动变慢的化学物质,B项正确;若要保持蛙心脏的正常生命活动,则营养液中的化学成分与健康蛙的组织液中的化学成分应该相似,C项错误;“?”应是“不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从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2的营养液中”,D项错误。
    答案:B
    2.(2023·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三模)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下列实验中,采用“加法原理”的是( )
    A.“探究性激素对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影响”的实验中,对实验组公鸡切除睾丸
    B.“探究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给实验组饲喂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C.“探究某种新病毒遗传物质种类”的实验中,实验组分别用DNA酶和RNA酶处理
    D.“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向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呼吸酶抑制剂
    解析:“探究性激素对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影响”的实验中,对实验组公鸡切除睾丸,属于减法原理,A项错误;“探究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给实验组饲喂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是对处理对象进行干预,属于加法原理,B项正确;“探究某种新病毒遗传物质种类”的实验中,实验组分别用DNA酶和RNA酶处理是将DNA和RNA水解,属于减法原理,C项错误;“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向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呼吸酶抑制剂是抑制呼吸,属于减法原理,D项错误。
    答案:B
    3.(2023·广东江门统考二模)荔枝的冬梢是影响翌年开花结果的因素之一。“出冬梢、春无花,夏无果”,幼龄树早花或花量大是造成花而不实的弊病根源。研究表明,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施用对荔枝具有一定的控梢促果的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喷洒不同浓度乙烯利对荔枝抽穗的影响
    A.乙烯利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B.乙烯利能为荔枝生长提供能量,也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实验浓度范围内,乙烯利能抑制花穗伸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D.荔枝经处理后,雌花比率随抽穗率的提高而提高
    解析: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而是人工合成的,A项错误;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既不为荔枝生长提供能量,也不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B项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相比,实验范围内,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后花穗长度均有所降低,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C项正确;荔枝经处理后,实验浓度内,雌花比率随乙烯利浓度升高而升高,而抽穗率随乙烯利浓度升高而降低,D项错误。
    答案:C
    4.(2023·广东深圳二模)Kp-10是Kp神经元1与Kp神经元2产生的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如图2。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20日龄的鹌鹑进行连续20日的Kp-10处理,然后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下图所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Kp-10可以使鹌鹑产蛋的起始日龄提前
    B.饲料中添加Kp-10更能提高鹌鹑的产蛋率
    C.GnRH神经元位于下丘脑中,器官A为垂体
    D.鹌鹑通过途径②提高排卵期的雌激素水平
    解析:由图2分析,Kp-10并没有使鹌鹑产蛋的起始日龄提前,A项错误;Kp-10是一类多肽类激素,只能够注射,不能饲喂,B项错误;Kp-10的靶器官由图1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C项正确;过程①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D项错误。
    答案:C
    5.(2023·广东揭阳校考二模)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蓝紫光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AC浓度,因变量是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和主根相对长度
    C.由实验结果可知:浓度为10-5和10-4 ml/L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
    D.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解析: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的是红光-远红光,A项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AC浓度和水稻种子的种类,因变量是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和主根相对长度,B项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据图可知,浓度为10-5 ml/L的PAC是主根相对长度大于浓度为0 ml/L的PAC,所以是促进作用,C项错误;据图可知,当浓度低于10-5 ml/L时赤霉素对三种水稻的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D项正确。
    答案:D
    6.(2023·广东梅州模拟预测)研究发现,植物在高盐环境中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如过氧化氢等。活性氧会攻击磷脂分子,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了研究褪黑素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中苜1号和WL903两种紫花苜蓿为材料,设置了对照组(CK组)、NaCl组(200 mml/L NaCl+eq \f(1,2)Hagland营养液)和MT组(100 uml/L褪黑素+200 mml/LNaCl+eq \f(1,2)Hagland营养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K组需要添加等量的eq \f(1,2)Hagland营养液
    B.由图可知,盐胁迫能降低紫花苜蓿的光合作用速率
    C.在盐胁迫下,紫花苜蓿WL903具有更强的抗逆性
    D.褪黑素能缓解盐胁迫下活性氧对光合作用相关膜结构的损伤
    解析:对照组的处理是没有盐胁迫也不加褪黑素,其他条件不变,A项正确;盐胁迫的环境即添加NaCl的组,与CK组比,中苜1号和WL903的净光合速率均低于CK组,B项正确;黑色柱子代表的是WL903,我们发现与中苜1号相比,有盐胁迫时,净光合速率降低,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也减少,抗逆性更弱,C项错误;MT组柱子均比NaCl组高,说明褪黑素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酶含量,减少活性氧对磷脂分子的攻击,D项正确。
    答案:C
    7.(2023·广东汕头模拟预测)化感作用主要指植物产生及释放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形成有利或有害作用的现象。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鱼腥草提取液分别处理玉米和黑豆种子,研究它们之间的化感作用关系,结果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农作物的化感作用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属于化学防治
    B.鱼腥草分泌化感物质促进黑豆种子的萌发
    C.a点对应浓度的提取液对玉米和黑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相同
    D.合适比例的鱼腥草和玉米进行套种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解析:利用农作物的化感作用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属于生物防治,A项错误;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鱼腥草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黑豆种子的萌发,B项错误;与对照组相比,a点对应浓度的提取液对玉米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对黑豆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C项错误;由图可知,较低浓度的提取液对玉米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增加叶绿素的含量,但浓度较高玉米的发芽率和叶绿素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所以合适比例的鱼腥草和玉米进行套种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D项正确。
    答案:D
    8.(2023·广东一模)为制备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以降解厨余垃圾废液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研究人员探究了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某厨余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将两种菌液进行了不同配比的分组处理,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利用其合成分泌的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分解废液中的相关物质
    B.实验过程中,需将上述菌液分别接种于相同体积的厨余垃圾废液中进行培养
    C.本实验还需设置对照组,具体处理是将适量R2组的菌液接种到等量无菌水中
    D.可通过检测实验前后废液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以确定适宜的配比
    解析:酶具有专一性,可分解相应的物质,微生物利用其合成分泌的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分解废液中的相关物质,A项正确;实验过程中,厨余垃圾废液的作用类似于培养基,其体积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B项正确;本实验还需设置对照组,具体处理是将适量R2组的菌液接种到等量的普通培养基中,无菌水中微生物不能生活,做对照无意义,C项错误;可通过检测实验前后废液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以确定适宜的配比,含量最少的比例最适宜,D项正确。
    答案:C
    9.(2023·广东一模)为探究植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地上信号还是地下信号进行,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将11株盆栽豌豆等距排列,6~11号植株在根部有管子相通,在不移动土壤的情况下,化学信息可以通过管子进行交流;1~6号的根部不联系,用高浓度的甘露醇浇灌(高渗透压,模拟干旱)来刺激6号植株(如图a),15 min后,测定所有植株的气孔开放度,结果如图b所示。对6号植株进行干旱诱导后1 h,再次测定所有植株的气孔开放度,发现6~11号植株的气孔大多数都关闭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不受干旱胁迫时,1~11号植株的气孔开放度无显著差异
    B.据图分析可知,植物之间可以通过地下信号进行信息交流
    C.在干旱条件下,植株的气孔开放度大小与距离6号植株的远近无关
    D.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部产生的助追信号会不断地通过地下通路传递
    解析:由图可知,对照组8、9、10、11的气孔开放度无明显差异,可说明在不受干旱胁迫时,各植株的气孔开放度无显著差异,A项正确;因为在模拟干旱环境后,可以看到根部有联系的植株其气孔开放度更低,因此判断是在地下部分交流信息的,B项正确;由图可知,6~8号气孔开放度小于9~11号,可知在干旱条件下,植株的气孔开放度大小与距离6号的远近有关,C项错误;分析题图,距离越远的植株其气孔开度越小,但8号的气孔开度小于7号,可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部产生的助追信号会不断地通过地下通路传递,D项正确。
    答案:C
    (2023·广东一模)结肠癌是指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药物奥沙利铂可抑制肿瘤生长。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具有益气化痰、理气畅中的功效。为探究香砂六君子汤对患有结肠癌小鼠的调控作用,将小鼠结肠癌细胞经传代培养后,于裸鼠(无胸腺)颈部背侧皮下接种,构建肿瘤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均等分成5组,即模型组、阳性组(化疗药物奥沙利铂,1 mg∶kg)及香砂六君子汤低、中、高剂量组(5.4 g·kg-1、10.8 g·kg-1、21.6 g·kg-1)。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模型组作为对照组,为其他实验组提供了抑制肿瘤效果的参照标准
    B.裸鼠作为实验对象,避免了自身免疫系统杀伤癌细胞干扰实验结果
    C.中剂量组结果表明,香砂六君子汤与奥沙利铂抑制肿瘤的机理相同
    D.高剂量组结果表明,香砂六君子汤抑制肿瘤的最适浓度为21.6 g·kg-1
    解析:模型组作为空白对照组,阳性组为其他实验组提供了抑制肿瘤效果的参照标准,A项错误;裸鼠无胸腺,T淋巴细胞无发育场所,无T淋巴细胞不能进行特异性免疫,避免了自身免疫系统杀伤癌细胞干扰实验结果,B项正确;中剂量组抑瘤率为53.16%,奥沙利铂抑瘤率为52.53%,香砂六君子汤与奥沙利铂抑制肿瘤的效果接近,抑制肿瘤的机理未知,C项错误;实验剂量未设置多组梯度,就表格组数香砂六君子汤抑制肿瘤的最适浓度未知,D项错误。
    答案:B
    11.(2023·广东高三期末)为探究蛋清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将酶液加热至不同的温度,分别保温30、60、90 min,测定酶的相对活性,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是唯一的自变量,保温时间不影响酶活性
    B.与30 ℃相比,酶在60 ℃下的催化活性更低
    C.蛋清溶菌酶可以在30 ℃中保持较高活性
    D.70 ℃时,该酶活性下降的速率先快后慢
    解析: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时间,从图上看,保温时间也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下保温时间越长,酶的活性下降越快,A项错误;从图上看,在一定时间内,该酶在30 ℃和60 ℃的相对活性没有明显差别,几乎重合,说明这两种温度下酶的活性不相上下,B项错误;由图可知,在实验研究的保温时间范围内,30 ℃时酶的相对活性较高,C项正确;由图可知,在70 ℃时,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该酶活性下降的速率先慢后快,D项错误。
    答案:C
    12.(2023·广东茂名三模)如图为某学生进行某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步骤主要观察细胞质的大小以及细胞壁的位置
    B.图中E步骤滴加的是70%的酒精
    C.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D.本实验虽然在时间上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但也需要设立对照实验,这样结果更加准确
    解析:B步骤时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此时主要是观察紫色的液泡大小,同时观察原生质层的位置,以便与D步骤比较,A项错误;图中E步骤滴加的是清水,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项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C项正确;本实验不需设立对照实验,在时间上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D项错误。
    答案:C
    二、综合题
    13.(2023·广东汕头二模)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褐色脂肪组织(BAT),二者能相互转化。WAT主要将多余的糖等能源物质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BAT能通过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等来满足机体额外的热量需求。科研人员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小鼠WAT和BAT的相对含量变化,结果如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减少散热。皮肤减少散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此外,寒冷刺激相关神经兴奋,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激素的释放,使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2)根据题干信息和实验结果分析,小鼠脂肪组织能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UCP1蛋白能抑制ATP的合成,提升脂肪等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比例,药物A在抑制UCP1蛋白的合成上具有专一性。为探究叶绿醇是否通过影响UCP1蛋白的合成提高小鼠的抗寒性,设计以下实验。
    注:“+”的数目代表产热量的多少,“+”越多,产热量越多
    请完善表格中的实验方案:
    ③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上述研究,科研人员认为叶绿醇或许能应用于肥胖的治疗,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的途径有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2)WAT主要将多余的糖等能源物质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BAT能通过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等来满足机体额外的热量需求,寒冷环境中,小鼠的WAT转化为BAT,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因此,小鼠脂肪组织能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3)甲组是对照组,乙组、丙组为实验组,已知药物A在抑制UCP-1蛋白的合成上具有专一性,乙组的处理结果为正常大鼠+叶绿醇溶液,丙组的处理结果为正常大鼠+叶绿醇溶液+药物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叶绿醇是否通过影响UCP-1蛋白的合成提高小鼠的抗寒性,因此处理条件为低温(寒冷或4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乙组与甲组相比,添加了叶绿醇溶液,机体的产热量增加,说明叶绿醇溶液能提升脂肪等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比例,促进UCP1蛋白的合成。(4)UCP-1蛋白能抑制ATP的合成,提升脂肪等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比例,在同等能量需求下,服用叶绿醇能促进UCP-1蛋白的合成,使脂肪在氧化供能时效率降低,脂肪消耗得更多,因此有人认为叶绿醇或许能应用于肥胖的治疗。
    答案:(1)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2)寒冷环境中,小鼠的WAT转化为BAT,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
    (3)①正常大鼠+叶绿醇溶液+药物A ②低温(寒冷或4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叶绿醇通过促进UCP-1蛋白的合成来提高小鼠的抗寒性
    (4)在同等能量需求下,服用叶绿醇能促进UCP-1蛋白的合成,使脂肪在氧化供能时效率降低,脂肪消耗得更多
    14.(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实验表明,长期高浓度CO2对植物光合速率的促进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对CO2的光合适应现象。直观的证据是生长在高CO2浓度下的植物在正常CO2浓度下测定时,其光合速率低于正常CO2浓度下生长的植物的光合速率。研究人员以大豆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CO2浓度条件下处理后(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分别测定各组大豆的光合作用速率,CO2浓度条件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大气中的CO2浓度为400 ppm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B组光合作用速率高于A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B两组的培养时间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豆对CO2的光合适应现象,与大豆细胞内相关酶和气孔的适应性改变有关。从酶的角度推测,B组CO2浓度是A组的两倍,但光合速率未达到两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气孔的角度推测,C组的光合速率比A组还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结果对大棚种植的启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请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层面提出两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知,研究人员以大豆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CO2浓度条件下处理后(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分别测定各组大豆的光合作用速率,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2)比较A、B两组,可知B组的CO2浓度大于A组,导致B组的暗反应阶段固定的CO2更多,因此B组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A组。C组的处理是前60天提供800 ppm的CO2浓度,后7天提供400 ppm的CO2浓度,其光合作用速率与A、B两组均不同,故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B两组的培养时间应为67天。(3)由于酶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底物增大到原来两倍时,因为酶的数量不变而总的速率不会变为原来两倍,故B组CO2浓度是A组的两倍,但光合速率未达到两倍。C组的光合速率为16 μml·m-2·s-1,比A组(23 μml·m-2·s-1)还低,原因是C组在800 ppm浓度下培养60天后,气孔变小,再变为400 ppm浓度则吸收CO2减少,故光合速率降低,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大棚种植时,不易长时间提供高CO2浓度,否则一旦停止供应,植物的光合速率将低于正常水平。(4)可通过优化生态系统管理来有效地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答案:(1)CO2浓度
    (2)B组的CO2浓度大于A组,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固定的CO2更多,总光合速率更强 67天
    (3)酶的数量是有限的 在800 ppm浓度下培养60天后,气孔变小,再变为400 ppm浓度则吸收CO2减少 不易长时间提供高CO2浓度
    (4)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15.(2023·广东一模)研究人员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对大麦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将试验田中的大麦分成A、B、C、D共4组,在4组大麦生长的拔节期(主茎基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达2 cm时)分别施用0、90、180、270 kg·hm-2的氮肥,在大麦开花后的不同阶段测得相关数据,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大麦从氮肥中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____________(2种小分子物质),它们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花后的10天左右,大麦籽粒开始沉积淀粉粒,进入灌浆期,籽粒中淀粉主要来源于________(器官)。据此分析,灌浆期后期大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发现,D组的大麦产量低于C组,推测是施氮量过多使大麦在生长期内将更大比例的能量用于营养生长(主要为秸秆的生长),减少了用于生殖生长(主要为籽粒的生长)所导致。研究人员进一步测定了籽粒和秸秆的干重,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上述推测正确。
    解析:(1)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参与构成各种细胞结构,如氮元素可与镁一起构成叶绿素,N是叶绿素、酶的重要元素,进入叶肉细胞用于合成叶绿体中色素、与光合相关的酶、蛋白质、NADPH、ATP,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且为小分子物质的是NADP+、ADP。(2)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开花后天数的增加,A、B、C、D四组不同天数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逐步下降;A组、B组、C组、D组的施氮肥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A、B、C、D四组开花后不同天数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逐步增加,说明施用氮肥有助于提高开花后不同天数叶片净光合速率。(3)进入灌浆期后,叶制造的光合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输到籽粒,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淀粉。灌浆期后期与灌浆前期相比,灌浆后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且随着施加氮肥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越大,这说明施加氮肥能缓解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氮元素参与合成叶绿素,因此可推测灌浆期后期大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降低。(4)若上述推测正确,则大麦在生长期内将更大比例的能量用于秸秆的生长,减少了用于籽粒的生长,则C组籽粒的干重大于D组籽粒的干重,C组秸秆的干重小于D组秸秆的干重。
    答案:(1)NADP+、ADP
    (2)施用氮肥有助于提高开花后不同天数叶片净光合速率
    (3)叶 叶绿素含量降低
    (4)C组籽粒的干重大于D组籽粒的干重,C组秸秆的干重小于D组秸秆的干重
    分组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
    B1心脏跳动变慢

    “?”
    B2心脏正常跳动
    浓度/(mg·L-1)
    对照
    500
    1 000
    2 000
    3 000
    花穗长度/cm
    22.02
    19.4
    16.59
    15.85
    15.78
    每穗平均花量/朵
    1 238
    1 079
    1 023
    630
    317
    雌花比率/%
    10.06
    11.74
    11.79
    30.14
    46.42
    抽穗率/%
    93.73
    91.46
    86.87
    54.97
    53.71
    编号
    R0
    R1
    R2
    R3
    圆褐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
    1∶0
    2∶1
    1∶1
    0∶1
    序号
    组别
    肿瘤质量(mg)
    抑瘤率%
    1
    模型组
    1.58
    0
    2
    阳性组
    0.75
    52.53
    3
    香砂六君子汤低剂量组
    1.02
    35.44
    4
    香砂六君子汤中剂量组
    0.74
    53.16
    5
    香砂六君子汤高剂量组
    0.5
    68.35
    分组
    处理方式
    培养条件
    机体产热量

    正常大鼠+生理盐水
    ②______
    ++

    正常大鼠+叶绿醇溶液
    ++++

    ①________

    A组
    B组
    C组
    前60天
    后7天
    提供的CO2浓度(ppm)
    400
    800
    800
    400
    光合作用速率(μ ml·m-2·s-1)
    23
    36
    16
    组别
    开花后不同天数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μml·m-2·s-1)
    7天
    14天
    21天
    28天
    35天
    A
    23.6
    22.1
    18.6
    12.0
    4.5
    B
    24.5
    23.2
    20.5
    15.3
    5.3
    C
    26.5
    25.0
    21.2
    15.6
    6.3
    D
    30.5
    27.2
    24.3
    19.5
    7.5

    相关试卷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八实验与探究第14讲实验与探究考点一教材基础实验: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八实验与探究第14讲实验与探究考点一教材基础实验,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什么叫同位素标记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八实验与探究第14讲实验与探究考点二高考延伸实验: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八实验与探究第14讲实验与探究考点二高考延伸实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类型题目的思维模板,模仿补充实验步骤,实验结论作答技巧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五发酵工程: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五发酵工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