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五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六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测试题
展开A.“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B.“玉蜀黍,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C.“六月柿……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D.“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
2.下列图片所示的农作物的交流( )
A.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3.传统的欧洲作物,无论是小麦、大麦、燕麦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由此可见,玉米种植( )
A.提高了土地利用率B.有利于缓解饥荒
C.改变农业生产结构D.促进了人口增长
4.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
C.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
5.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罗来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
A.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B.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D.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
7.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8.明代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甘薯的引进( )
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
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
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
9.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0.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11.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12.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13.据下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A.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B.中国与西蕃交流频繁
C.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D.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14.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1.答案:D
解析:“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指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番椒……甚可观”指辣椒,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玉蜀黍……如炒拆糯谷之状”指玉米,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播,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六月杮……故名”指美洲的番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流,使得英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人都能描绘美洲的新物种,故选C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排除A项;全球物种交流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B项;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物种的交流,而保障食品安全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规范和社会技术条件的进步,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可知,玉米种植有利于缓解仲夏后的饥荒,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玉米成熟是在仲夏后的饥荒季节,所以可以推论出有利于饥荒的缓解,但是并未提到玉米种植在什么土地上,是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玉米种植可以有效缓解饥荒,但是并未提到玉米种植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没法说是否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的是玉米种植可以缓解饥荒,而不是养活更多的人,所以不能得出促进人口增长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由于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才使得爱尔兰人后来在面临外来侵略时能够利用马铃薯度过荒年,且马铃薯最终成为其主食,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爱尔兰这一区域的食物结构,影响了饮食习惯,故选B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并成为其主食,而不是说马铃薯促进了人口增长,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马铃薯在爱尔兰人面临外来侵略时起到了度过荒年的作用,并不是说马铃薯可以延缓殖民扩张的过程,排除C项;题干中庄稼歉收的原因是英国的入侵,而不是马铃薯种植,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与题干“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等相符合,故选A项;集约化可理解为“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的方式,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信息,排除C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促使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水稻的传播,非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16世纪开始,非洲人被西欧殖民者掳掠,贩卖到美洲作奴隶,排除B项;“超越欧洲地区”不合史实,美洲的水稻来自非洲,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非水稻传入美洲,并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即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故选D项;殖民活动使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种交流的影响,而非黑奴贸易,排除B项;材料是西非水稻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而非欧亚作物,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可知,甘薯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的特点,增加了粮食供应,农民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故选A项;甘薯先是西葡殖民者传到缅甸、越南、菲律宾,再传入中国,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江南经济地位重要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政府禁止种植玉米,这些做法说明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关注这一现象,故选C项;“开始”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玉米种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政府出台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并不能得出官员有效遏制玉米种植危害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项;咖啡是否得到认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咖啡本身的特性以及教皇的认可,并不仅仅是“教皇”单一因素,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咖啡后来得到教皇的认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宗教因素并没有阻碍新物种的传播,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宗教促进了新物种的传播,而不是“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排除D项。
拓展培优练
11.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对比乾嘉时期《鄞县志》与光绪时期《奉化县志》在玉米称呼上的记载差异,使人们丰富了对玉米的认识,故选C项;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且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但无法辨明玉米在鄞县的准确称呼,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不同的方言之间的交流障碍,排除B项;“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存在逻辑错误,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很多,反映出中外文化的交流,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C项;“始终”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饮食结构与其他国家并不趋同,排除B项;“胡”反映从西域传入,“洋”反映近代西方引入,无法得出中外关系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由上述引文的出处可以看出,都是中国人的著作或者文章,可见玉米、菠萝、番柿、番椒等作物明清时期已经在中国种植,所以可以认定的史实是它们在明清时期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项;题干中的信息仅能体现上述作物在我国已经有种植,具体是经过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没法从题干中的信息得出,排除A项;只要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交流,就可能将上述作物传入我国,所以据此不能体现中国与西蕃交流是否频繁,排除B项;题干仅能体现上述作物在我国已经有种植,但是根据材料信息没法得出种植是否广泛的结论,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等可知,市场潜力推动小麦种植,故选A项;材料没有讨论小麦的特性,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生活方式的改变,故排除D项。
15.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由东南沿海引入。
(2)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
(3)启示: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1)据材料一“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并结合所学得出种类丰富;据材料一“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并结合所学得出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据材料一“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并结合所学得出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据材料一“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得出由东南沿海引入。(2)据材料二“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最主要的食物”并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据材料二“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并结合所学得出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据材料二“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并结合所学得出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3)据材料一“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并结合所学得出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据材料二“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并结合所学得出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据材料一“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并结合所学得出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
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
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
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长,其须如红线,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末】田乞衡《留青日记》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