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四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后练习题
展开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
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
2.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4.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 )
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
B.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C.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
D.促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
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
5.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B.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强调“学思结合”
C.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能承担社会职责的有才能的人
D.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6.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道德经》( )
A.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
B.凝聚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渗透了对自然规律哲学思考
D.体现了旧贵族阶层政治诉求
知识点四百家争鸣
7.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8.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
B.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
C.墨子是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非攻”“尚贤”
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答题区]
拓展培优练
1.[2023·山东日照高一期末]以下文字节选于某位学者的著作。文中的“政治格局”( )
当西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时,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革。从春秋时代开始,这场变革在政坛上就以霸权迭兴的场景,雄贯古今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霸权迭兴打破了政治格局。
A.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B.是贵族政治的重要体现
C.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维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2.[2023·重庆巴蜀高一期末]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各国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都能一一点评。季札的到来,让原本视江南为“夷人”聚居之处的中原各国大开眼界。这说明( )
A.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B.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C.江南地区经济发达 D.宗法血缘观念瓦解
3.[2023·福建南平高一期末]如图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冶铁技术达到古代顶峰
B.铁器使用普遍推广
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区域商贸联系密切
4.[2023·广东深圳高一期末]所谓编户,就是将人口编制于户籍中,是国家对国民按地区进行划分的做法。进入战国时期,户口编制更趋严密。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C.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D.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监督
5.[2023·四川凉山高一期末]孔子私下里穿的衣服不用红色和紫色;夏天如果见外人,尽管很热穿着“葛服”,也一定要在外面加上一件外衣;如果别家有人去世,去吊丧的时候绝不穿羔裘,也不戴玄冠。每到节日,一定穿正式朝服;凡是斋戒祭祀,一定要穿着布浴衣去洗澡。当时孔子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意在( )
A.规范诸侯行为 B.迎合封建贵族
C.维护西周制度 D.重建秩序社会
6.[2023·江苏苏州高一期末]《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7.[2023·吉林长春高一检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儒家和墨家内部都有不同的派系。庄子崇尚老子,倡导自然,韩非主张彻底抛弃文学、忠信、仁义、贤智,“一断于法”。此外,还有“离坚白”和“合同异”的名家,以及阴阳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自由发表言论,平等竞争,思想极度活跃。该状况( )
A.反映出百家在争辩中实现融合
B.根源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C.说明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
D.体现了诸子学派内部的分裂
8.[2023·吉林辽源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笼络大量的人才资源,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门客现象。门客是具有相当身份的贵族所养的一批待用之人,不乏贤士、能人、有特殊技艺之人,他们在关键时刻往往为主人或国家效力。诸侯国的做法( )
A.反映了儒学影响力不断扩大
B.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C.有利于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
D.加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9.[2023·河北保定高一期末]历史上第一个为《老子》作注解的人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里有两篇重要的文章,一篇叫《解老》,就是解释《老子》,另一篇叫《喻老》。当时还出现了一个综合性的学派,有一部书叫《吕氏春秋》,就是杂家。这表明( )
A.战国中后期出现学术整合趋势
B.先秦诸子百家强调制度与秩序
C.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D.先秦诸子百家之间相互辩难
10.[2023·湖南衡阳高一测试]战国时期,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由此说明他们的思想主张( )
A.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
D.使人才选拔机制日益完善
[答题区]
11.(改编题)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西周时期,华夷之争比较激烈,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12.[2023·湖北孝感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等表明当时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A项正确;题干没有华夏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之后逐渐融入华夏族。材料表明华夏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与“同源共祖意识萌生”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无法表明宗法制度瓦解,排除C项;“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进入春秋以后,很多诸侯国都在开垦荒地,从而增加了土地的种植面积,这些土地的开垦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即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C项正确;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奴隶制度无关,排除A项;国有土地制度瓦解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开垦新土地并不能说明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了,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促进了宗法制的瓦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这种措施有助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A项;C项只是废除世卿世禄、建立军功爵制的体现,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排除C项;废除世卿世禄、建立军功爵制不是促进分封制的瓦解,而是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先学习孝悌、诚信、仁爱的伦理道德,然后才可以学习其他知识。因此强调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思结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应用知识于实践,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从所给材料看,体现了“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C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多种多样,其中的唯心主义哲学不认为“道法自然”,排除A项;诸子百家中有的不赞同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虽然老子有保守的一面,其哲学思想并不代表旧贵族阶层政治诉求,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各家本质上“争”的不仅是国家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国家最高统治权是国家的治理方略的具体方面,排除C项;单纯的学术问题与材料“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尚同”“非攻”等思想,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希望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节葬”“节用”是墨家思想,排除A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提出“仁政”的主张,排除B项;“制天命而用之”属于儒家荀子的思想,不是法家,排除D项。故选C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从春秋时代开始,这场变革在政坛上就以霸权迭兴的场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下形成的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文中的“政治格局”是贵族政治的重要体现,B项正确;春秋时期没有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诸侯进行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来自江南地区吴国的季札对中原各国的乐舞与诗歌都能一一点评,让中原各国大开眼界,说明吴国对于乐舞和诗歌理解深刻,这是对中原礼乐制度向往的表现,B项正确;仅根据季札的表现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是否形成和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分布情况”,结合图示可以看出铁器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说明此时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C项正确;仅从图示,无法得出冶铁技术状况,排除A项;图示反映的是铁器的分布状况,不能得出“普遍推广”,排除B项;从图示中,无法得出区域商贸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监督是基于对民众户口的编制,以户籍进行什伍制的管理,符合材料中编户的作用,D项正确;A、B两项都只是经济政策,不符合主旨,排除A、B两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孔子穿衣方面的诸多礼节可知是孔子在遵守礼制,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孔子穿衣方面的诸多坚持反映了孔子企图重建秩序社会,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孔子的行为是为了约束诸侯,排除A项;孔子生活的时代封建贵族还未产生,排除B项;孔子生活的时代属于东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述两派学说分别指儒家和道家,这两家学派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A项正确;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说法错误,排除B项;最终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的是法家,排除C项;这两个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根源于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及封建社会的形成,B项正确;A项表述中,“百家在争辩中实现融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取得统治地位,谈不上丧失,排除C项;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笼络大量的人才资源”可知,这一现象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C项正确;材料中的“门客”不一定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B项中的“门阀士族”形成于三国时期,D项中的“君主专制的统治”确立于秦朝,均晚于材料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均排除。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都是战国后期的人物或著作,法家的韩非子为道家经典《老子》作注解,《吕氏春秋》融合各学派的观点,体现了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和吸收,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诸子百家的具体主张,不能得出“强调制度与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韩非子融合发展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诸子百家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而非相互辩难,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可知,墨家提出要打破常规,有能者举之,法家也提倡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说明法墨两派都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B项正确;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人才选拔机制日益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1)变化: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2)原因:周朝宗法、分封制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影响: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解析:(1)变化:根据“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得出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2)原因:根据材料二“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并结合所学可推出周朝宗法、分封制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二“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可推出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交流与交融。影响:根据材料二“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可推出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2.答案:示例
论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关于阐释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动、士阶层的崛起、儒道墨法各家的主张以及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总结”,根据之前所述进行总结,得出“诸子百家虽然主张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呼应主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练习题,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题,共8页。